臨高漁歌哩哩美創作大賽引來省內外音樂人關注
哩哩美中故事多
臨高漁歌哩哩美創作大賽啟動以來,引起省內外音樂人的關注,臨高本地民間藝人除了提交作品參與創作大賽外,還向記者講述了一個又一個關於哩哩美的有趣故事。
哩哩美曲調有多種
海南省民間文化研究會會長王貴章介紹哩哩美最早起源於臨高新盈漁鎮後水灣一帶漁家妹賣魚的叫賣聲:「賣魚(咧),大家來買魚(咧)……」,後來逐漸形成成一種具有獨特旋律的漁歌,人們在趕海、織網、賣魚、戀愛、婚嫁、建房、上學、趕考、拜年、迎客、送客等不同場合吟唱,以表達感情。
「由於哩哩美以婚姻戀愛為主題的情歌較多,就給人造成一種印象:哩哩美曲調僅有歡快的一種。」王貴章說,事實上哩哩美主要的曲調就有5種:一是唱吉,二是情歌,三是猜謎歌,四是諷刺歌,五是怨歌。
臨高民間藝人戴志勇介紹,哩哩美中有很多襯詞有淳樸的鄉土氣息,很有一番趣味。如襯詞「哩哩美」(是姑娘美麗的意思)、「乃馬哩」(是對方美如茉莉花的意思)、「妹雷愛」(是女方愛男方的意思)等都源於本地方言,但放在歌曲中意味深長。
王貴章介紹,臨高哩哩美首登大雅之堂是在電影《南海風雲》中,雖然電影中沒有使用歌詞,但優美的旋律還是讓人過耳不忘。
娘子館與哩哩美
戴志勇說,談臨高哩哩美繞不開娘子館,所有愛情主題的哩哩美都與娘子館有關。
戴志勇介紹,上世紀70年代在新盈、調樓一帶,還保留著娘子館。娘子館就是三五個漁家少女住在一起的地方,每到夜幕降臨,娘子館就成了姑娘小夥們談情說愛的地方。
此時,大家就要用哩哩美傳情。男女各坐一邊,以現實生活中的場景和事物、感受等即興作詞互相對唱,以編得快、對得妙者為勝。
臨高縣文聯副主席陳耀輝說,娘子館前的對歌一般是從猜謎開始,如「什麼生果像底鞋?什麼結果彎像梳?什麼開花成雙對?」謎底唱段是:「絲瓜生果像底鞋,嗎葉(扁豆)結果彎像梳,夫妻拜堂花一對」。
男婚女嫁時唱得最熱鬧
陳耀輝說,哩哩美唱得最為熱鬧的要數男婚女嫁時,此時男女雙方的親友都會相聚對歌,有時一對就是一天一夜。
但哩哩美並不僅限於特殊的日子,在生活生產中,只要高興,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唱上一曲哩哩美。臨高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鄧天慶說,臨高哩哩美之所以有很強的生命力,就是它非常貼近生活。
鄧天慶說,昆社村的老歌手王文光老人曾給他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博縱村的女青年到昆社村購買魷魚作釣餌,船老闆願意賣貨但就是遲遲不出價,也不過秤,令女青年心急如焚。因為其父在急等拿到釣餌出海,情急之下的女青年當眾人唱了起來:「昆社村你們生男,生男搞拖網船,博縱村我們生女,生女專門跑魚餌。生女跑魚餌辛苦,又屈你不肯開價」。
這段歌詞傾訴了博縱村搞海釣給女人們帶來的辛酸,這一唱終究感化了老闆,那老闆最終不計價錢把一籃子魷魚白送給了那女青年。
「蜿蜒奔流文瀾江,富饒兩岸稻花香,臨高乳豬美名揚……哩啊哩哩美……」哩哩美反映百姓的心聲,現在政策好了,漁民富裕了,哩哩美中關於百姓幸福生活的題材也多了。
本報記者 王勇 特約記者 陳朝輝 通訊員 王一雅
(南海網-海南日報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