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阿凡達》的故事發生在現實社會會怎樣 |《與狼共舞》&《賽德克•巴萊》

2021-02-28 古典青檸香草冰淇淋

2010年,一部名為《阿凡達》的3D科幻電影開創了世界電影史的新紀元。天馬行空的想像、精彩的故事、炫酷的特技,吸引了世界各國的影迷,這部電影也以27.88億美元刷新了《鐵達尼號》21.875億的票房記錄。

影片中,納美人憑藉著超自然力量,挫敗持有先進武器的人類進犯的故事,讓人看得血脈僨張。然而,這樣振奮人心的場景,也只能停留在科幻電影中。

同樣的故事發生在現實會怎樣?凱文·科斯特納的《與狼共舞》和魏德聖的《賽德克·巴萊》已經給出了答案。

《與狼共舞》的背景發生在19世紀美國在美國西進運動時期,在南北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的鄧巴被派往西部,為美國聯邦政府打探印第安部落的情報。在這個過程中,他跟印第安蘇族部落的頭領風中散發和很多普通的蘇族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跟他們一起捕獵野牛,打退敵對的印第安部落波尼人的侵犯,並將使用槍枝的技術傳授給了蘇族人。此後,鄧巴因為被懷疑叛國被聯邦政府逮捕,也得到了印第安人的救助。在與印第安人的朝夕相處中,鄧巴讓自己活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印第安人。而《賽德克·巴萊》則講述了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高山族賽德克人的頭領目睹了一部分族人在日本殖民當局辦的學校學日語,逐漸淡忘了本族的傳統,聯想到自己的族人多次受到日本軍警的欺凌,憤然起義反抗日本殖民當局統治的故事。說到這其實已經再明顯不過。《阿凡達》中的納美人相當於蘇族人和賽德克人,傑克·薩利是另一個鄧巴,地球侵略者分別是美國和日本的軍隊。而納美族的部落結構,和蘇族人和賽德克人的不無二致,就連納美人的勇士,也都可以在《與狼共舞》和《賽德克·巴萊》中找到原型,比如他們都用弓箭這一原始的武器對抗象徵先進文明的槍炮,最終換來的,毫無例外都是悲壯的結局。透過這三部電影,我們看到的是人類歷史上這段充斥著欺騙和殺戮的醜惡歷史,也讓我們思考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縱觀整個生命演化史。今天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單細胞生物,但隨著地球的運轉,單細胞生物為了獲取更多的能量,開始了自己的進化之路。在進化的過程中,一部分單細胞生物進化出了尖牙利爪,成為了站在食物鏈頂端的捕食者,而另一些則成了被捕食者,它們的命運,被捕食者掌控。經濟學開篇就講,人的欲望是無限的,而資源是有限的,即所謂的稀缺性。經濟學的最主要問題就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來更好地滿足人們無限的需要。跳開經濟學的範疇,欲望無限和資源有限也是人類學上必須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
但人類與動物不同的是,動物在自然界中爭取資源以保障自身的生存,而人類在社會化的生存環境中,爭奪資源的對象成為了自己的同胞,因而不得不自相殘殺,依附強者,欺凌弱者。叢林法則,是漫長的人類歷史中不變的主題。勝利者擁有佔有資源和分配資源的權力,失敗者則被驅逐或是殺死,或是淪為奴隸苦役。這樣的法則,從人類誕生之日起就存在了。  人性的貪慾,在15世紀以後不斷被放大。因為對財富的貪婪,歐洲列強開始了對外殖民擴張之路。一開始,這些有著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原住民被視為野蠻的異教徒。隨著進化論的產生,進化論中的叢林法則被這些大國的政客搬到了人類社會,於是,在他們眼中,奴役乃至殺戮他們眼中的「異教徒」、「劣等民族」、就跟驅使牛馬乾活,宰殺牲畜一樣正常。《阿凡達》中的納美人和《與狼共舞》中的印第安人,《賽德克·巴萊》中的賽德克人一樣,過著極為原始的生活。沒有強大的國家機器,也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卻佔有豐富的資源。在殖民者眼裡,他們就是應該被肉體消滅的劣等人種,在他們看來,奴役屠殺這些劣等人種,搶佔他們的土地,與宰殺牲畜沒有區別。
然而,人類畢竟經過了上萬年的演化,已經形成了屬於我們自己的文明,有了根植於我們內心的道德律。當我們將自然界血淋淋的叢林法則搬到人類社會,固然可以讓一部分國家,一部分族群得到快速的發展,但這發展的背後,卻是文明的消亡,人性的淪喪。
                          
因為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原因,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都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文化,而在各自文化的影響下,形成了迥異的價值觀,雖說這樣的差異不可能完全根除,但可以相互理解。《與狼共舞》和《阿凡達》就很明顯地表現了這一主題。在《與狼共舞》中,鄧巴和踢鳥是消除隔閡和衝突的關鍵人物。先是好奇,繼而互相試探,表示友好,最後,當鄧巴在逐漸的相處中了解對方,接受對方。最後,鄧巴全盤接受了蘇族人的生活方式,而踢鳥也學會了英語並與鄧巴對談,帶領族人跟鄧巴學習使用槍械。
在《阿凡達》中,傑克·薩利和納美人公主Neytiri也是如此。一開始,傑克·薩利混入納美人部落也是執行軍方的任務,而以蘇泰為首的納美人高層也質疑傑克·薩利的動機。在與納美人的朝夕相處中,傑克·薩利認可了納美人的價值觀,於是開始認真跟Neytiri學習納美人的語言和狩獵技巧,甚至跟Neytiri擦出了愛情的火花。當人類的工程隊開始破壞納美人的家園的時候,傑克·薩利毅然選擇幫助納美人對抗用現代科技武裝的人類。如果說《阿凡達》和《與狼共舞》是不同文明從衝突對抗到包容互鑑,最終團結一致共抗外敵。那麼《賽德克·巴萊》就是一個反面。在影片中,日本殖民者佔據臺灣後,原本自由生活在大山深處的賽德克人為生藩,用高強度的勞動和日語教學,強行改變他們的語言和信仰。這樣的高壓統治,最終激起了賽德克人的反抗。真正的友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援助和改善,也不僅僅是給對方食物和住所讓其感激,而是尊重,尊重對方的習俗、生活習慣、行為模式,同時學習彼此的長處補自己的短處,最終實現共贏。
                            這三部影片,除了對不同文明的思考,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主題就是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在《與狼共舞》中,除了史詩般的風光,感人至深的鄧巴和蘇族人之間友誼之外,還有不得不提的一個角色,「兩隻襪子」。襪子是一匹狼,在鄧巴駐守哨所的漫長時間裡,它與鄧巴建立了深厚的情誼,也為鄧巴贏得了漂亮的「與狼共舞」的外號。
蘇族人對自然是敬畏的,他們獵取野牛純粹是為了生存。而白人對這片土地進行徵服時,對自然界是抱著徵服的態度,從他們屠殺野牛時的冷酷和貪婪便已證實了這一點,殺害兩隻襪子的過程也是如此。襪子的死是一個悲劇的暗示,暗示這片土地最終會淪為所謂的「文明」的犧牲品。在歷史上,美國政府為了剿滅蘇族,對蘇族人的主要食物來源——野牛進行了毀滅性的屠殺。在美國政府的主導下,不到20年的時間,北美野牛的數量從原先1300多萬頭,減少到不足1000頭。北美野牛的消失,使得美國政府的目的很快達到,失去了食物來源和生活必需品來源,蘇族人不得不放棄抵抗,搬遷到美國政府規定的「保留地」。
《與狼共舞》是如此,《阿凡達》中的納美人和《賽德克·巴萊》中的賽德克人何嘗不是如此。在《賽德克·巴萊》中,賽德克人和《與狼共舞》中的蘇族一樣,都是熱愛自由的民族,他們在叢林中獵捕野獸,用獸肉獸皮跟山下的漢人換取一些生活必需品,同時,他們也將山中的樹木視為神靈。
日本人到來後,將原本被他們視為神靈的千年古樹盡數砍伐,換成了白花花的鈔票。而賽德克人也被迫在日本人的槍口和皮鞭下幹活,親手毀掉他們千年的信仰。在《阿凡達》中,納美人雖然也會獵殺各種動物作為食物,但他們和哈裡亞路山的各種物種心靈相通,彼此之間更像一種協作關係。因而,當人類入侵者毀壞納美人家園的時候,納美人信仰的神靈艾娃顯靈了,所有的生命都團結了起來,給予人類入侵者致命的一擊。
文明不應是殺人犯,不應是屠夫,不應是偷獵者,不應是破壞狂。如果文明不能彌補自己的殺戮性格,那麼到最後,文明最終也將成為自己的劊子手了。在《阿凡達》中,這個星球上的所有生命團結到了一起,抵禦人類的入侵。不過這樣的故事,在《與狼共舞》和《賽德克巴萊》中,我們卻沒有看到。《與狼共舞》中,蘇族有一個死敵波尼人,這兩個部族經常因為爭奪食物和地盤大打出手。影片中,鄧巴就是因為用火器幫助蘇族人打敗了波尼人,得到了蘇族人的信任。這段情節,確實讓觀眾大呼過癮。然而,從整部影片來看,蘇族人痛恨白人侵略,波尼人何嘗不痛恨白人?無論是被蘇族人領養的女童握拳而立的家人,還是鄧巴昔日的戰友,都曾經死在波尼人的箭下。這兩個部族的矛盾,最終被白人利用。在影片的最後,白人跟著波尼人的嚮導找到了蘇族人隱蔽的住處,就預示著蘇族人的失敗。同樣,在《賽德克·巴萊》中,賽德克人也有一個死敵千卓萬人。在賽德克人的首領莫那·魯道年輕的時候,因為一頭野豬的歸屬,兩個部族結下了梁子,而這一矛盾,也被日本殖民者利用。日本軍方利用千卓萬人對地形的熟悉,將他們武裝起來,使之成為鎮壓賽德克人起義的炮灰。當莫那魯道英勇犧牲後,這些工具人也結束了他們的使命,被盡數殺害。從15世紀到20世紀初,同樣的事情在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亞洲多次上演,這也是幾大西方列強能夠僅僅憑藉少量的軍隊就能瓜分世界的原因之一。如果說《阿凡達》的結果讓人過癮,那麼在《與狼共舞》和《賽德克·巴萊》中,我們看到的只有冷冰冰的現實。當然,看夠了現實,還是要來點希望的嘛。畢竟,在這個世界上,希望是我們最珍貴的東西,就像鑽石一樣。

相關焦點

  • 電影《賽德克.巴萊》給人的震撼
    《賽德克.巴萊》是我看過多遍,視覺和心靈震撼的一部影片。 這部影片全片四個半小時,格局雄渾又細緻入微。影片主要講述了1895年中國割讓臺灣,日軍佔領臺灣35年後,當地土著部落霧社的頭目莫那魯道集聚其他部落的人們共同防抗日軍,最終被鎮壓戰死的故事。
  • 魏德聖,《賽德克-巴萊》等你等了12年
    《賽德克•巴萊》獲得2011年金馬獎最佳影片,並成為唯一入圍2012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華語電影。萬般無奈,魏德聖將他的對於《賽德克•巴萊》的全部熱情都傾注在他偶然找到的故事《海角七號》上。     沒有明星,製片預算超過了兩千萬,臺灣本土的元素,這些投資人認為最劣勢的東西,在《海角七號》裡魏德聖偏偏都展現出來。這多少有些賭氣的味道。贏了,他就會有機會拍《賽德克•巴萊》。     魏德聖用房產與太太的冷戰換來了拍攝《海角七號》的機會。
  • 《賽德克•巴萊》遭遇內地票房滑鐵盧
    票房遭「冷宮」 口碑出奇好《賽德克•巴萊》是《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執導的史詩英雄巨作,該片籌劃長達十二年、跨國動員兩萬人拍攝。影片講述的是1930年,臺灣在日本統治之下,原住民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率眾反抗日本政府而發動霧社事件的故事。
  • 海角七號與賽德克•巴萊
    很難想像,海角七號如此輕鬆唯美的文藝片與賽德克•巴萊如此凝重的史詩片,竟然都是出自魏德聖導演。海角七號是在2008年夏天上映的,創下了臺灣本土片的票房記錄。當時,魏德聖導演的另一部作品賽德克•巴萊還沒找到投資。
  • 臺影片《賽德克.巴萊》"登陸" 講述少數民族抗日
    臺影片《賽德克.巴萊》"登陸" 講述少數民族抗日 中新社發 李學仕 攝     中新社北京5月10日電 (記者 陳小願)「《賽德克•巴萊》充滿血性,顛覆了我對臺灣電影的看法,」在北京首都電影院,剛看完電影的李凱告訴記者,「以前看臺灣『小清新』的影片比較多,而本片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讓我看到臺灣的部落雄風。」
  • 賽德克巴萊影評
    《賽德克·巴萊》。分為《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和《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兩部分。賽德克·巴萊,意思是「真正的勇士」。影片講述的是1930年,臺灣在日本統治之下,原住民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率眾反抗日本政府而發動霧社事件的故事。  看第一遍《德賽克·巴萊》的是感動,是慚愧,是對「男人」含義的新悟,覺得自己不應該這麼晚才知道去看這部電影。
  • 評電影《賽德克·巴萊》:文明與暴力的反思
    文明與暴力的反思——評電影《賽德克·巴萊》  文明的屈辱與野蠻的驕傲  今年5月,中國臺灣導演魏德聖的電影《賽德克·巴萊》在內地影院上映,掀起一陣觀影熱潮。影片以臺灣日據時期「霧社事件」為背景,講述了臺灣原住民賽德克族在其民族領袖莫那魯道的帶領下,以小敵多地同日本侵略者展開殊死搏鬥,譜寫出一曲華麗悲壯的浪漫史詩的故事。
  • 《賽德克?巴萊》曝史詩版片花 眾多名人鼎力推薦
    陳國富:有靈魂的大片 夏河:臺灣電影因你不止小清新參加電影的眾多名人在首映式之後的採訪中對《賽德克?巴萊》交口稱讚,著名導演、製作人陳國富更是給出了「有靈魂大片」的評價,而知名小說家夏河也非常推薦這部民族抗戰史詩。陳國富:有兩種電影我拍不出,一種是馮小剛的喜劇片,另一種就是像《賽德克?巴萊》的電影。我不羨慕魏德聖,但非常的欽佩他。在《賽德克?
  • 李光滿影評:臺灣原住民抗擊日本佔領者的震撼大片:《賽德克.巴萊》
    魏德聖帶給我們的是一部記錄賽德克人血祭祖靈、抵禦日寇的史詩,也帶給我們一捧賽德克人洗淨靈魂、贏得驕傲的聖水,無論是故事中的血腥氣還是英雄氣,無論是攝人心魄的音樂,還是慷慨赴死的人物,都讓人無法忘懷。人類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會死去。
  • 《賽德克-巴萊》內地版本出爐 直觀血腥鏡頭被刪
    4月11日,去年斬獲臺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大獎的《賽德克-巴萊》在北京舉辦媒體看片會。此次看到的版本不同於之前的威尼斯參賽版和在臺灣上映的5小時上下集版,而是由導演魏德聖重新剪輯的內地過審版本,片長兩個半小時。
  • 寶島土著的血性抗日史詩-《賽德克.巴萊》
    .巴萊》,我才知道,原來我們原來早就有了這樣一部,無論從思想、藝術、場面和細節都無懈可擊的、足以代表我們大中華民族血性精神的力作,只是這一年發生在2011年,只是這塊地方發生在我們的寶島臺灣,而故事的主角,也不是漢族,而是臺灣的土著民族。
  • 做真正的人----看史詩級抗日劇《賽德克 巴萊》
    ---你明明知道這一站一定會輸,為什麼還要打?---為了快被遺忘的圖騰,拿生命來換圖騰印記。
  • 沙龍 以野蠻的驕傲歌頌意志的讚歌——從《賽德克•巴萊》談開去
    •巴萊》分為上下兩部《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和《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影片誕生:倔強靈魂成就史詩奇蹟它是2011年臺灣金馬獎最佳影片,它是「臺灣第一部真正史詩般的電影,也是全人類或全世界都會感動的故事
  • 吳宇森傳染暴力 《賽德克-巴萊》竟刪130多分鐘
    徐若瑄所代表的賽德克女性溫柔堅毅。比如《賽德克·巴萊》,雖然在臺灣地區上映分上下兩集,如今在內地上映的版本被刪減了近一半的片長。但在魏德聖看來,這一切都是無傷大雅的。  刪減後的版本更加簡明,電影根據歷史上的「霧社事件」改編,講述了1930年賽德克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帶領部族眾人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 歷史 臺灣人的抗日故事(五):從電影《賽德克•巴萊》說起
    2012年,臺灣電影《賽德克·巴萊》曾經轟動兩岸。
  • 《與狼共舞》,悲滄的經典
    前些年看了不少經典電影其中一部美國老片《與狼共舞》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兩個多小時,粗獷而蒼涼的美國西部,感覺意境特別美……內容感覺和克魯斯的《武士道》差不多,都是再講不同文明的衝突,最後這兩部電影的主角都對美國社會迷茫,又都在「落後」文明中找到了人生價值…
  • 電影:《賽德克.巴萊》
    我這個當頭目的除了每天喝醉酒假裝看不見、聽不見,還能怎樣?!郵局?商店?學校?什麼時候讓族人的生活過得更好?反倒讓人看見自己有多貧窮了!」達奇斯:「頭目,我們能再忍二十年嗎?「莫那:」再二十年就不是賽德克了!就沒有獵場!孩子全是日本人了! 」莫那:「如果說復仇,那是我馬赫坡的事。
  • 《賽德克-巴萊》口碑票房兩級:到底缺什麼?
    《賽德克-巴萊》精彩場景比如《觀音山》,如果沒有範冰冰,票房可能會很慘澹;《桃姐》如果沒有劉德華,也肯定不會是現在的票房。」  觀影人:「聽說這電影好看,誰演的?」  觀眾張帆在該片內地公映前兩天,從網絡上看到關於《賽德克·巴萊》將要上映的消息。他並非影迷,但卻有每個月都去影院看電影的消費習慣。
  • 《賽德克 巴萊》究竟屬於哪種類型的劇,感覺和抗日劇有點不一樣
    內容闡述發生於1930年臺灣南投的「霧社事件」,當信仰彩虹的賽德克族,遇上信仰太陽的日本大和民族,兩個族群在臺灣山區爆發衝突,兩軍交戰,賽德克族頭目莫那魯道率領族人三百多名勇士對抗日本三千大軍。如果你的文明是叫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帶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
  • 史詩大片《賽德克.巴萊》對待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兇殘
    電影在臺灣上映分為《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和《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兩部分。講述發生於1930年臺灣南投的「霧社事件」,賽德克族頭目莫那魯道率領族人三百多名勇士對抗日本三千大軍的故事,頗有斯巴達三百勇士的壯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