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他沒有觸犯我的驕傲,我也很容易原諒他的驕傲。
改編自簡·奧斯汀同名文學作品的影片《傲慢與偏見》在影視化的創作過程中對內容進行浪漫化處理,主要通過打破固化的階級壁壘、塑造完美的戀愛對象以及提供和諧的圓滿結局,實現對愛情的理想化表達。
正因如此,時隔多年,影片關於真誠愛情的表達仍然能引起大眾的共鳴。在影片中,全景畫面展示19世紀英國鄉村清新唯美的自然風光,長鏡頭的敘事段落娓娓道來一段消解階級對立的愛情故事。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在1813年創作的文學作品,2005年喬·懷特根據這部作品改編了同名電影《傲慢與偏見》,改編後的影視作品將敘事線索集中在伊莉莎白和達西的情感歷程變化。
而對於原著中的一些輔線情節進行刪減,以此突出影片討論的重點,關於兩個不同階級的青年男女,越過階級層次在無形中鑄就的高牆,最終收穫浪漫的愛情。
「改編後的影片在對原著簡化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成功的創新之處,使影片更加符合21世紀觀眾的審美需求。」
在愛情電影這一類型中,階級矛盾作為該類型的電影的「恐懼對象」,以此作為戲劇衝突點,出現了很多社會地位不對等以及人物性格迥異的男女雙方收穫感人愛情的影視作品。
尤其是在西方的創作語境下,階級問題或作為顯性因素阻隔相愛的對方不能擁有完美的愛情,如影片《戀戀筆記本》,或作為隱性因素導致情投意合的男女面對分離的困境,如影片《羅馬假日》。
而在這部電影中,階級觀念同樣根深蒂固,影片開頭伊莉莎白一家參加舞會,熱鬧嘈雜的舞會在賓利和賓利姐姐以及達西一行人出場後瞬間冷卻下來,一片寂靜。
影片中拍攝賓利姐姐出場的鏡頭角度是微仰,賓利姐姐靜靜的掃視著在場的村民,高傲又不屑一顧的禮貌性點頭微笑,這個頗具表意性的表意段落把賓利姐姐傲慢的姿態展示的淋漓盡致。
在社會資源分配不均、階級分化嚴重的社會背景下,伊莉莎白和班納特的結合「全面解構了人類愛情與婚姻中的主客、客觀、世俗、社會等抽象化的要素影響。」
影片中伊莉莎白的形象定位類似於童話故事中的「灰姑娘」,擁有善良、美好、勇敢的人物性格,但是受到壓迫和嘲諷,最終憑藉自己高尚的精神品質獲得更高社會等級的男性的關注。
影片中伊莉莎白不卑不亢、坦率真誠,對伊莉莎白施加不公正待遇的對象也是所謂的社會精英,在伊莉莎白家中,凱薩琳夫人質問伊莉莎白的選擇並侮辱她的家人,同時逼迫伊莉莎白不答應達西的求婚。
凱薩琳夫人作為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自私、虛偽的面目在和伊莉莎白的對峙中一覽無遺,近景鏡頭和特寫鏡頭表現凱薩琳夫人咄咄逼人的態勢。
在一定程度上,影片的內核其實和「灰姑娘遇到完美王子」的「套路」是一致的,達西是一位資產豐厚、相貌端莊、真誠善良的男性,這樣的人物特徵完全可以被稱為童話中的「王子」,達西的男性身份符合女性對於完美伴侶的期待。
不同於「灰姑娘」一再隱忍不發的人物性格,伊莉莎白則會主動自覺的反抗,「她在智性和精神上表現出高等的自信和獨立。」 以現代化的視角考察二人的結合,其實伊莉莎白和達西皆是完美的戀愛對象。
新版《傲慢與偏見》充分發揮影像視聽語言的敘事能力,「利用畫面營造的敘事氛圍和情緒體驗將小說中描繪的場景進行高度的還原。」
在達西第一次向伊莉莎白表白時,伊莉莎白在古老的建築門前躲雨,突然達西出現在伊莉莎白對面,向她表達愛慕之心,但是伊莉莎白對達西的偏見影響了她的判斷。
她拒絕達西,甚至認為是一種侮辱,而隨著達西慢慢靠近伊莉莎白,直至兩人之間幾乎可以親密的擁抱在一起的距離,她的目光變得柔和,自然環境營造出含蓄朦朧的意境預示著二人的感情發生微妙的變化。
在影片中,達西第二次向她表白,伊莉莎白站在莊園的土地上,遠方的達西先生迎著晨曦的微光向她走來傾訴愛意。
此時電影畫面的光線柔和明亮,拘謹嚴肅的達西先生身著不同於以往的穿著風格的衣衫,上衣沒有佩戴領結而是自然的敞開領口,服裝的細節變化暗示著達西決心追逐伊莉莎白的步伐,願意拋棄世俗的成見,選擇忠誠的愛情。
「伊莉莎白和達西之間的愛情,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物質和感情俱全的。」
改編後的影片還原了19世紀初期英國鄉村的自然風貌以及那一時期女性對於愛情的各種想像,影片堪稱經典,所傳達的愛情觀時隔多年仍然可以引發不同國籍的人們的共鳴。
戀愛中的青年男女在現實社會中面臨的愛情、婚姻等問題在影片中都給出了解決方式,因而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範本。
人們對於愛情的追逐也是對於自我的深切認同、對戀愛對象的充分尊重,這種平等的戀愛關係弱化了長久以來被強行定義的兩性之間的差異。
對於愛情這一抽象概念的想像性闡釋符合大眾對於浪漫愛情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