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landa(律師、深圳)| 文
按:你喜歡李宗盛,還在反覆聽老李的《山丘》?看看老李2006年的《理性與感性作品音樂會》吧。今天推送的兩位作者都寫了有關李宗盛《感性與理性作品音樂會》的文字。他們記錄的演唱會細節有很多相近之處,特此一併推出。
(《愛的代價》)
這兩天一直在糾結論文part3的結構,煩悶的時候找了李宗盛音樂會來聽,誰知就中了毒。一整天反反覆覆聽著,發著呆。
正如張艾嘉所說,每個人心裡都有一首李宗盛。其實只是因為,人總要慢慢長大,這樣長大。他如念白般地唱著自己的故事,因為淺白而直指人心,一語成讖,非常毒。
他抱著吉他,帶著智慧又狡黠的笑容,揮灑自如的談唱著。是過盡千帆後的豁然開朗,仰或洗盡鉛華後的泰然自若。他的那些歌詞,那些過去,像是踏在時間的碎片之上。而我們的確是踏著這些碎片前行,逐漸觸摸人生的完整模樣。
他的作品非常多,寫給自己的,寫給別人的。從《生命中的精靈》,一首一首往下唱,或者由原唱過來助唱演繹。他說,周華健總是說,不管你想做什麼,大哥你一句話,然後燈光暗下,周華健又唱起來那首《鬼迷心竅》。他說,沒有人可以把《領悟》唱得和曉琪一樣好,一生的某一個夜晚,我一定要自己唱一次,臺下的辛曉琪捂著臉淚流美滿。他說,靜茹,大哥寫得這些的情歌都太苦了,你日子過得好好的,我不希望你經歷這麼多。張艾嘉笑著調侃他,他有些憨厚的見招拆招,她把頭輕輕靠在他肩上,唱著《因為寂寞》,那一瞬間,真的感動。
我非常喜歡這場音樂會的名字,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舞臺很簡單,布置得像是一個小型club,幾盞射燈靜靜打在臺上,音樂團隊非常棒,像極了他的風格。即使換衣服,也不過是樸素的襯衫,有靈魂的人並不需要那些包裝。整場氣氛很好,靜靜的,友情,愛情,親情,和永恆的寂寞,在淡淡的溫暖之間,又透著幾分淺淺的惆悵。那些芸芸眾生的愁苦悲喜,他總是小心翼翼的思考,反覆的沉澱和自嘲,然後不露痕跡地告訴你愛情的道理。有些歌詞,年少時候的一知半解,真的稍微有些成長之後,才會開始懂得。只是,若要真明白,還要好幾年。
這個鬍子拉碴的男人,在我的記憶裡,就從來沒有年輕過。屏幕上滾出他歪歪扭扭的字跡,小李變成老李,頭髮掉了,鬍子白了。人漂泊了,心滄桑了。沒關係,日子會順順的往下的。那個男人經歷過璀璨的舞臺和輝煌的人生,仍在認真的過著自己的生活,追求著自己的夢想。他在北京住下,做自己愛的吉他。好像武俠小說裡,一個浪跡天涯的劍客,忽然決定歸隱山林,安心鑄劍。在他現在的生命裡,每天陪著女兒,做好一頓晚餐給他們,已是最大的快樂。
李宗盛的音樂回憶裡,林憶蓮是他無法迴避的部分,她沒有出現,所以她的部分只好由梁靜茹來唱。一共七首,所有人都知道,他把最好最深厚的都給了她。這個圓圓眼睛的乾女兒唱得也很好,卻沒有那個單眼皮女郎尖銳和倔強,如曠野的玫瑰。李宗盛說,有一首也許大家不那麼熟悉,但是我很喜歡,然後他用一個流利又蒼涼的手勢撥起吉他。音樂想起,字幕浮現,《鏗鏘玫瑰》,詞李宗盛,曲林憶蓮。他忍不住說sandy唱得最真心最動情,他忍不住和梁靜茹說,不要隨便和人唱《當愛已成往事》,兆頭不好。他們的那些過去,在大家以為都雲淡風清的時候,他卻還是忍不住。
這是一場老歌的盛宴,是一個時代的回憶。生於八十年代的我,總覺得那些好日子只是從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後來就斷了,音樂也好,文化也好。大概骨子裡的完美主義作祟,我一向不喜歡演唱會版,但這場實在是個例外,每一首歌都挑得太用心,。臺灣有三個真正是才子的音樂人,陳昇,羅大佑,李宗盛。陳昇是個隨遇而安的浪子,羅大佑繃著他那根對社會和時代敏感的神經,而凡人老李卻總帶來深刻的溫暖,質樸,真性情。在他的幽默中,透露對人生的釋然,對世情的體諒。大概基於同樣的原因,香港各類才子,我特別偏好蔡瀾。想來羅大佑和陳昇的現場我都有聽過,最喜歡的反而沒緣遇到,真遺憾。
演唱會的最後一首,是《愛的代價》,李宗盛兩度停住,有些哽咽了,但沒有聲音,看不清有沒有淚。我淡淡地聽著,偶然眼眶忍不住泛紅,卻還是笑的。
時間是怎樣的划過了我皮膚,連我自己都不清楚。
長按上圖識別二維碼,或直接掃描上圖二維碼關注訂閱,關注後,查閱歷史消息可閱讀過往文章。微信號:yumoyuqing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