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軌跡,中華民族才有了今天這樣的天地,時間的磨練成就了現代文明,而在這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留給我們的不只是精神上的思考,還有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產,可供考古學家們去發掘,並根據自己的專業水平,把每一件文物都一一發掘出來,以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去發掘那些不屬於古墓的文物。
今天湛江的周氏始祖墓也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痕跡。一個石制墓葬群隱藏在茂密的樹林中,而廬陵周墓地則赫然在列。其主墓只有四個大字:廬陵周公,墓前有一隻臥虎,也是石制的臥虎,除了這四個大字之外,再無其它特徵,故又稱「虎墓」。說起周公,你會想到誰可以?我相信許多人都會一閃而過周文王或者周武王,但這恰恰和他們毫無關係。此名為周復,湛江人,周氏始祖,此墓為周氏後人為紀念祖先而建,並非歷代帝王之墓。
大家都知道,「虎墓」前的碑文是有講究的,墓主的名字、生卒時間、後人的名字以及立碑的時間是最基本的,但為什麼湛江古墓只刻了四個簡單的大字呢?而廬陵周公卻沒有具體的指代,只是籍貫加姓的組合,看起來平平無奇,但也並非沒有理由的平平無奇,也是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才決定的。
據周復的後人同時也是清末進士的周植說,自己的祖先曾經棄官後於元朝登基之際過世,如果在墓碑上寫的是宋朝,而不是現在的元朝,就有點於心不忍,只是想留下廬陵為人所知所以才刻了廬陵周公四字。
而且看起來匆匆忙忙的石墓也很有價值。墓葬四周精雕細琢,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造型獨特,呈轎狀,故又稱「石轎墓」,由宋官儀制石築而成,表達了周復對宋室的忠貞和堅定的民族骨氣。
為何還要在墓上下功夫,來表現一種精神?周復的個人經歷與此密切相關。宋元時期周復為致仕觀至知路,元朝初期棄官定居遂溪,死後葬於龍節嶺。但是根據後世的考證,周復知路的這一稱謂純屬以訛傳訛,而是在他三十歲時繼任為官。由於自幼愛打抱不平,還和同樣胸懷大志的文天祥同窗,而後在抗元復國中不斷逃亡遷徙,但南宋的無所作為態度也讓起義無疾而終。死後,元朝收買並平息民心,以宋制的高階官葬儀式厚葬了周復,以表示其對朝廷忠貞的認同。
周復棄官至遂溪,以繁衍生息建立宗族,後世有志之士不在少數,如今周氏子孫遍及各地,多達十幾萬人。但是到了清明,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周氏後人就會來到這裡祭拜祖先。除了這些,還會有很多人來祭拜祈禱,因為周氏子孫綿延至今,所以求子的人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