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市蜃樓》這部電影拍攝於1987年,由于榮光主演。90年代中期,風靡全國。
每個人都被美輪美奐的蜃景吸引,亦真亦幻。現實與夢境有時竟分不清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據報導,7月23日下午14時許,山東濟南高新萬達廣場驚現「海市蜃樓」,兩座寫字樓並排出現在天空,場面壯觀,引發大量市民駐足歡呼。
據微博上的消息,貴陽市觀山湖區7月24日早上也出現「海市蜃樓」。
此前也有類似報導,6月19日下午,有居民拍攝的視頻顯示,在哈爾濱市南崗區連海大廈附近出現「海市蜃樓」現象。
一般來講,在平靜的海面、大江江面、湖面、雪原、沙漠,戈壁灘或仙氣縈繞的山尖,偶爾會在空中或「地下」出現高大樓臺、城廓、樹木等幻景,我們稱之為海市蜃樓。
在古代神話中,蜃有兩種形態,一種是大蛤,即貝類。另一種是則接近於龍形,是龍的近親,謂之蜃龍。古人認為這種幻景是由蜃吐氣而成,因而得名。
這種現象在很多古籍中均有記載,如《夢溪筆談》記載登州海市,《聊齋志異》記載奐山山市,都堪稱佳作。尤以
宋末愛國詩人林景熙的《蜃說》更為人稱道,現呈上白話文的《蜃說》讓大家賞析。
白話文:
我以前曾經讀到漢書的天文志上有記載道:「海邊有蜃吐氣,形狀很像樓臺。」一開始時我並不相信會有這樣的事情。
庚寅春末,我在海濱躲避敵寇侵擾。一天吃午飯時,家中僕人跑來報告一件怪事:「大海裡突然湧現幾座大山,全是以前沒見過的,父老們覺得非常驚異。」我聽了以後十分驚詫,趕忙跑出去看,正巧遇到陳家主人派遣僕人邀請我。到了海邊,我和陳姓主人一同登上聚遠樓向東望去,只見浩渺大海中,直立的蜃景像奇特的山峰、連綿的蜃景像重疊的山峰、排列成行的蜃景像高峻的山峰,時隱時現。過了一會兒,城牆亭閣忽然浮現,有如一座人口多、面積廣大的城市,幾十萬幢房屋像是魚鱗般整齊而密集地緊靠著,其中有佛寺、道觀、山門,高大雄偉;鐘樓和鼓樓分別在寺觀的左右兩側,屋簷邊的飾物很分明,歷歷可辨,就是窮盡公輸般的技巧也沒有辦法超越它。又過了一會兒,蜃景又起了變化,有站著像人的,有散去像獸的,有的像飄揚的旌旗和甕盎之類的器具,千姿萬態,變幻不定,直到黃昏時分,蜃景才慢慢消失,先前所看到的景象在哪裡呢?大海還是一如往常。沈括在夢溪筆談上所記載的登州所出現的海市蜃樓,大概就像是這樣吧!往往像這樣,我因此才相信。
唉!想來秦朝的阿房宮、楚國的章華臺、曹魏的銅雀臺、陳朝的臨春閣和結綺閣,高聳入雲的宮殿樓臺不計其數!時運一去,朝代更換,這些宮殿樓閣都被蕩成焦土,化為塵埃,這也是一種蜃樓吧。想到這些,哪裡顧得上對海市蜃樓感到驚訝呢?
一篇優美的小品文如置身其中,真想親眼目睹海市蜃樓的玄妙的幻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