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羞的孩子,父母越往外推,孩子越怯懦,這才是正確的做法

2021-01-17 禾禾是個小姑娘

文丨禾禾媽媽

細心的家長會發現,很多孩子在2歲左右的時候,特別活潑可愛,見了生人也會微笑著揮手打招呼,可是當他們3歲左右的時候,卻突然變得沉默寡言、害羞起來了。這是怎麼回事?有些家長甚至懷疑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導致孩子變得害羞。

在大多數情況下,很多家長都把害羞看做一種性格缺陷,他們認為,孩子之所以害羞,是因為缺乏自尊,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菲利普·津巴多在《害羞心理學》中說「害羞是人類共有的、具有普遍性和人群分布廣泛性的特點,我們每10個人中,就有4個人正在經歷著害羞。」

所以害羞並不是一種性格缺陷,而是一種性格特點。

01如何判斷孩子僅僅是「害羞」還是有別的心理問題?

也許他只是「慢熱」

這類都有著堅實的自我觀念,他們的內心通常都有一種寧靜,對於新認識的人,他們要花比較長的時間才能親近起來,但是一旦感到與新認識的人待在一起比較自然自在,他就會表現出迷人的魅力,禾禾媽媽覺得相比「害羞」這個詞,「慢熱」這個詞,更適合形容這類孩子。

被誤解的「偽害羞」

2歲以內的孩子,其行為一般都是無意識地,他們不用思考,就會採取行動,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邏輯思維的出現,很多2歲-4歲左右的孩子,都會經歷一個對陌生人憂慮不安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他們會變得對陌生人感到害怕,從而躲避社交,面對孩子類似「害羞」的表現,很多家長會誤以為孩子變得「害羞」了。其實躲避社交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一個正常階段,家長無需過度擔心。

「害羞」已成為一種心理問題

這類孩子表面看似「害羞」,其實在與人交往時,往往都會表現出:避免和人進行目光接觸,尤其是有生人在場時,他們更會感到不自在,並且內心充滿恐懼與憤怒。另外有一些年齡較大的孩子,喜歡用「害羞」作藉口,避免和其他人進行交流,對於這兩種孩子來說,害羞就不僅僅是一種性格特點,而是一種心理問題,這種心理問題,削弱了孩子本來就很糟糕的自尊和自信心,導致孩子抗拒社交、甚至自我厭惡。

面對孩子的各種「害羞」,父母該做些什麼?是靜待孩子經歷過渡階段?還是該鼓勵孩子更外向一些?

02面對各種「害羞」,我們該做什麼?

作為家長,首先我們要明白,害羞並不是一個消極的性格,對孩子而言,只要父母加以引導教育,羞怯也可能會變成有利的條件。

1)營造輕鬆愉快的氛圍

害羞的孩子,父母越往外推,孩子越怯懦。

有些家長覺得一個害羞的孩子,很令自己丟臉、尷尬,於是難免會著急,甚至催促孩子做一些不想做的事情,逼著孩子排斥害羞,然而事實證明這種方式不僅沒有用,反而會讓孩子更加害羞,甚至產生自卑心理。

對於2-4歲的孩子,當孩子在見到陌生人表現出「害羞」情緒時,家長應在其面前表現出輕鬆自在的神情,不用過於關注孩子的表現,當孩子看到你們神情自然的交談時,就會認為「陌生人對媽媽很和氣,因此對我也會很和氣」,自然而然地就會與之交流。

所以相比用力的往外推孩子,幫孩子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氛圍,更容易培養孩子社交個性。

2)不要給孩子貼上「害羞」的標籤

有些家長,在化解孩子不向親朋好友打招呼的尷尬情形時,會不自覺的說出「別害羞,阿姨又不會咬你」等類似的話,久而久之,會導致孩子將這些人對自己的評價內化為自己的行為,認為自己身上存在一些不對勁的地方,使得孩子更加害羞。

所以切勿給孩子貼標籤,當帶著孩子見親朋好友時,我們可以提前告訴孩子,你對他有什麼樣的期待,例如你只希望他和別人打個招呼,舉止安靜等,如果孩子做不到,也不要總是把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也許當孩子放鬆後會自然而然的和陌生人熟悉起來。

3)不要逼著孩子向親朋好友展示才藝

親朋好友來家裡玩,家長總是迫不及待的要求孩子向他們展示所學才藝,雖然有些孩子是天生的表演家,喜歡登臺表演,但是有些孩子比較小心謹慎,在沒跟陌生人建立親密關係前,不會輕易地向其展示自己的本領,所以父母在要求孩子向親朋好友展示才藝前,一定要提前徵得孩子的同意。

4)不做獨斷專橫、嘮叨的父母

有些家長,在孩子說話時,總是會不自覺的打斷孩子,並且在處理孩子的錯誤時,比較專橫獨斷、愛叨叨,導致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就會導致孩子越來越退縮,形成害羞的性格。

作為父母,要學會敏感、體貼地傾聽孩子,給孩子表達自己的機會,促進孩子的社交能力的發展。

寫在最後:

害羞並不是一個壞事情,而是一種性格特點,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所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作為父母,只要家長正確引導教育,孩子必將變得更自信。

大家好,我是禾禾媽媽,一位經驗豐富的育兒達人,多平臺原創作者,分享專業的孕產、育兒、早教知識!歡迎大家關注我,留言諮詢或討論。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本文系原創,抄襲必究!

相關焦點

  • 父母管得越多孩子成績越不好,如何才能正確放手?
    父母管得越多,孩子成績越可能不好。養育孩子,給了他強壯體魄,營造安全環境,可沒有激發出孩子內驅力,就像汽車沒有安裝發動機,雖說也能靠著外力前行,終究跑不快。管得越多,孩子越無法激發內驅力。親戚的孩子一放學回到家中,就打開電視看動漫,沒有任何自主學習的念頭。學習要盯著,聽課要管著,稍不留神,他就溜去玩遊戲。一些成績好的孩子,父母管得沒那麼多。今年有位考上北大的女孩,父母都在外省工作,沒法看管。記者採訪時,母親坦言自己壓根不知道如何管孩子,只是孩子自己勤奮,願意學習。
  • 父母越嘮叨,孩子越不聽話?超限效應:你觸碰到了孩子的忍耐極限
    閨蜜沒想到小小年紀的兒子竟然開始學著頂撞自己,而閨蜜也發現越嘮叨孩子越不聽話,甚至逆反心理越來越嚴重。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會像我閨蜜一樣,他們發現越是說教越讓孩子有反感,而有一位心理學家也曾對小學的孩子做過一個實驗,但問及孩子最不喜歡家長的行為時,有80%的孩子寫道討厭父母的嘮叨。
  • 媽媽越能「忍」3件事,養出的孩子越自律
    看到孩子磨蹭,我們經常性的做法就是跟在孩子後面,追著他們屁股後督促,實在來不及了,就幫孩子做這個做那個的,有不少父母覺得這種行為是正確的,但是你越這樣,他們對時間的意識就越薄弱。 反而是媽媽們學會了「忍」孩子的磨蹭,讓他們自己承擔後果,孩子才會懂得時間的重要性,才會自律。
  • 李玫瑾:孩子害羞見人愛躲,父母做好這3點,讓孩子不再害羞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膽小的孩子就一點,缺練。孩子在家庭中無疑是生活在父母的保護傘之下,家長們教育孩子,卻也讓孩子生活在了自己的羽翼之下,孩子出門見到人容易害羞,無論家長帶到哪裡孩子話都很少,這也著實讓家長很頭痛,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 父母高顏值,孩子卻越長越醜?這可能是病!
    可是不知為何,有些孩子小的時候,明明長著一張明星臉,高鼻梁大眼睛,可是越長大變得越醜,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顏值殺手「腺樣體肥大」 7歲的小美(化名)從小就是個小美女,可是最近媽媽發現小美越來越醜了,最明顯的是下頜越來越往裡縮了,門牙越來越突出了,嘴唇越來越厚還變翹了,看了抖音才知道這可能是「腺樣體面容」,與孩子睡覺經常打呼嚕、張口呼吸有關。
  • 孩子是個「玻璃心」,父母想讓孩子越挫越勇,得教會孩子蘑菇定律
    孩子是個玻璃心,一遇挫折就一蹶不起,可能和這幾方面有關就像我們上面所說的,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之中會出現明顯的差異,為什麼自家孩子一蹶不起,但是別人卻能夠更好的把控情緒,這就是父母本身教育的問題。除了這個原因之外,以下原因也是我們不可忽視的:1)孩子本身的性格特徵試想一下,孩子在出生之後,他們也會慢慢地接觸外界的世界。
  • 青春期孩子多有三種需求,父母越不滿足,孩子心理越受傷,越叛逆
    相信絕大多數父母都遇到過類似的育兒難題,為什麼孩子進入青春期後變得愈發難管呢?其實,孩子也是被逼無奈呀,他們不是不乖,而是父母沒有滿足孩子的幾種需求。 ,並且十分好面子,他們希望父母能夠尊重和理解自己,擺脫管教和束縛,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和情緒,如果父母當眾批評孩子、在熟人面揭孩子短,都很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 為啥越受父母冷落的孩子長大越孝順,父母偏愛的反而越自私?
    為啥越受父母冷落的孩子長大越孝順,父母偏愛的反而越自私?有句老句「偏疼的果子不上色」,什麼意思呢,一棵果樹最大的那個,主人最喜歡的也就是它,經常伺候把旁邊的樹葉剪掉,恐怕遮住陽光照射,到最後顏色還是不理想,不如一些比的果子好看。
  • 孩子越罵越往懷裡鑽?讀懂心理行為誘因後,你還會吼他嗎?
    「文/養娃女神Miss劉,歡迎個人轉載、分享」一個孩子呱呱墜地,整個世界對他來說都是新奇的,他還不懂如何適應這個世界,父母便給予他百般依賴,讓他充滿安全感,為這一旅程感到歡喜。姐姐的女兒三歲在讀中班,這段時間幼兒園都會留手工作業,讓家長輔助孩子完成,孩子爸爸上夜班,輔導孩子的任務就落到媽媽肩上。可是在某天晚上學習的過程中,孩子總在其中一個步驟出錯,姐姐提醒多次孩子仍不放心上,後面反覆做手工的過程,孩子一直念叨「不想做了」,表情也愈加不耐煩。
  • 蔣夢婕父親大方承認女兒戀情:父母越開明,孩子越幸福
    本來這是藝人在官宣前都忌諱說出的事。而蔣父卻說,蔣夢婕有戀愛的權利,這不能稱為緋聞。在大眾面前就這樣大大方方地承認了。對於女兒的婚姻,他也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只要女兒快樂就好,並且對女兒沒有什麼要求,她可以結婚也可以選擇不結婚。
  • 為什麼父母越催促,孩子越磨蹭
    而我竟然要求一個不知道時間概念的孩子遵守時間約定,這是多不明智的一種做法呀。>等孩子再大一些,才慢慢知道時間是什麼。只有孩子自己想做,他才會去做,最後才是做好。而在這過程,父母只需要靜靜等候孩子的勞動成果,並在最後給予孩子肯定。
  • 媽媽越恐懼,孩子越失敗
    「我不是已經寫完學校的作業了嗎?為什麼還要做你布置的作業?」爭吵聲裡夾雜了孩子委屈的爭辯,於是矛盾升級,最後以媽媽咆哮的「人生開導」作為結束語:「時間是不等人的,現在不抓緊,以後吃苦的是你自己!這個世界上什麼都可以買到,唯獨買不到時間和後悔藥!」唉,又是一個不省心的孩子,還有一個操不完心的媽媽。
  • 父母婚姻幸福與否,看孩子長相就夠了,3種家庭的孩子越長越醜
    現在的父母們對孩子顏值越來越重視,誰都希望自家孩子越長越好看,但你知道嗎?除了遺傳因素以外,孩子的顏值和父母的真實關係也有一定關係。前陣子糖媽參加了一個育兒沙龍,其中一位寶媽的分享讓我記憶深刻,她和她的姐姐只差2歲,因為她是二胎,當時父母就把她送養到姨媽家。
  • 有本事的父母會和孩子計較這兩件事,越計較,孩子未來會越有出息
    每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家長也都非常的開心,在今後的日子裡,父母和孩子也即是親子關係,也是嗯契約關係說到這一個契約關係,有很多的一些父母都會不認同,他認為父母對孩子的愛也都是不計成本的,因為不存在有一些契約關係,在某種狀況下來說,家人們和孩子也是存在有一些契約關係的,這一個契約關係就是從他們出生的那一刻開始算
  • 越鼓勵,孩子越害怕?小心,你的鼓勵可能傷到孩子
    這些話,父母們是不是很熟悉,而且覺得該給的鼓勵都給了。 可是,孩子就是聽不進去,甚至越鼓勵越放棄? 這些話,聽上去似乎很合理,但從心理學來看,這並不是鼓勵。 家長的說「你可以的,加油!」,這背後是對成功結果的期待,而不是對孩子能力的鼓勵。
  • 你越講道理,孩子越叛逆?父母學會不講道理,才是更有效的教育
    有家長跟我說,孩子越早懂道理就會越懂事。其實不然,在我看來,家長講道理一定要在合適的時間,將道理傳授給孩子,這樣才能達到教育的效果。在錯誤的時間,將道理「一股腦」塞進孩子腦中,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反而會適得其反。
  • 小S三個女兒驚豔朋友圈:越長越好看的孩子,都有這種父母
    父母生性強勢,總是以自己的喜好來替孩子做選擇,很少考慮孩子的感受。不被尊重的孩子,膽小自卑,沒有主見。有的父母經常在言語上打擊孩子,惡語相向,根本看不到孩子的閃光點。更有甚者,還對孩子施以暴力。生活在這種家庭裡,孩子的內心極易受傷,慢慢失去自我,沒有信心,習慣自我否定。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喊窮,刻意限制孩子的需求。
  • 為什麼越懂事孝順的孩子,父母越不待見?過來人講出實情,很戳心
    文|文兒中國是一個非常講究孝道的民族大國,也有很多孩子對待自己父母孝順到人人稱讚,是街坊鄰居都想要的懂事孩子。但是有些家庭的父母,卻對懂事孝順的孩子視而不見,偏偏寵愛囂張跋扈的孩子,還覺得他們可愛。很多人說,張姨的做法確實有點寒了孩子的心。明明有個懂事的孩子不待見,非要覺得那個調皮搗蛋的孩子是好的。我覺得這大概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會哭的孩子有糖吃吧。大概是大兒子太懂事,沒操過什麼心,張姨反而覺得大兒子不需要她,小兒子更需要她的緣故吧。△ 父母不待見懂事孝順孩子的三個原因,你認同嗎?
  • 學會做一個「壞媽媽」,你越「壞」,孩子越優秀
    學會做一個「壞媽媽」,你越「壞」,孩子越優秀天下父母都懷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夙願養育孩子。從孩子呱呱墜地開始,就沉醉在初為父母的喜悅中,但是憂愁隨之而來,應該怎樣養育這個孩子成了父母心中最大的問題。
  • 孩子越管越叛逆,是秩序敏感期到了,方法不對父母喊破喉嚨也沒用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有孩子的父母,已經大概能猜到,這個詞語就是用來形容孩子的。可以理解為,2歲左右的孩子很讓父母心煩,而且越管越叛逆。孩子越管越叛逆,是秩序敏感期到了養育過孩子的父母,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家裡的孩子到了2歲左右,突然變得有點固執、死板,這個時期的孩子,經常有一旦有不合心意的地方,就大哭大鬧的情況。而且父母還不能管,越管越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