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助(微信:luyuexinli)
女性心理專業平臺
預約情感 成長諮詢 學習心理課程
請添加微信13552393845
文 | 心之助籤約作者戴喆 盧悅 趙悅辰
小編 | 心之助 云云
多年不追劇的我,最近也追上了一部寫實家庭劇——《小別離》,這部劇給我觸動很大。劇中孩子們陸續離家出國留學,父母們之後表現出各種難分難捨,這確實讓人既感動又反思。
我也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倆孩子5歲了,雙胞胎。那晚我看到文潔在朵朵踏上飛機後失魂落魄差點兒沒哭死的時候,我的心情也久久不能平靜。
晚上我哄睡了我的兒子後,我借著月光看著他的臉,小臉蛋稚嫩而富有彈性。看著他長長的睫毛,聽著他平靜的呼吸聲,撫摸著他肉肉的小手我笑了,然而馬上,我又有些難受了。我忽然想起一句話,叫——所有愛都指向永恆,唯獨父母和孩子的愛指向別離。
是啊,總有一天他們會離開我們,從身體上的分開,到心理上的脫離,這一天終歸是要到來的。
而由此我也想到,我們也是自己父母的孩子,我們也曾有過這樣的別離。想想當初自己有意無意的要努力表達自我,要爭取獨立自主,要從距離上、心理上與他們分開。那時候他們的感受也肯定不是滋味吧? 恩,肯定特別難受。
可是難受歸難受,現實是,真正能夠實現脫離的家庭其實並不多。就像這部劇一樣,這別離說小,可難度卻太大了。
平靜下來可能每個人都能意識到,對一個人來說,只有他擁有自我意識,從身體和心理上不再和養育者糾纏在一起,我們才能說他擁有了一個獨立的人格。
這個過程是必然的,可是在中國,卻有千千萬萬的「巨嬰」無法完成脫離。他們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與自己的原生家庭糾纏。我想這個現象,也才是這部劇能在當今社會引起劇烈反響的原因吧。
整部《小別離》如果用一段話概括,就該是朵朵的那段貫口——
「我也捨不得你們,但我還是要出國。因為我想自己做一次決定,自己為自己做一次選擇。不管它的結果到底是好是壞,我都要自己嘗試一次。
仔細想想,從小到大我的每件事情,都是你們替我做的決定。我出門該穿什麼衣服、穿什麼鞋、扎什麼頭髮、戴什麼發卡、我假期應該上哪兒玩兒,我要跟哪些同學多說話,跟哪些同學少交流,我要多讀什麼書、少讀什麼書、我上什麼補習課、什麼課外班,甚至我早上要喝牛奶,飯後要吃水果,這些都是你們替我做的決定。
所以這次我想自己做一個決定,我要去美國,哪怕這個結果是錯的,我也要這麼決定。可能在你們眼裡我還是個小孩兒,但是我已經做好了長大的準備。」
這是一個14歲的孩子說的話,話的意思是:我要實現自我,我要為我自己負責。14歲,感覺這個年齡說這些話挺正好不是嗎?但實際上,這種心理需要的滿足,應該是在3—5歲這段時間完成的。而更可怕的是,在當今社會很多24歲,34歲的大人,也依然在表達著同樣的訴求。
這裡的成因有很多,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了,但是精神層面的提升卻相對滯後。於是大家都普遍進入了一個迷茫期,我們活著幹嗎?掙錢?掙錢幹嘛?享受生活。享受完了呢?空虛嗎?空虛。那怎麼辦?養孩子!
我們不知道該把精力放在哪兒,再加上計劃生育,一家只有一個孩子,所以隨著80後這一代的出生,很多家庭都成為了「孩子中心論」的實踐者。
我們把所有的精力都傾注到了孩子身上。而這也造成了在這一波80後、90後長大成人以後,「小別離」變得非常困難,甚至成為家庭矛盾的主要導火索。
父母和孩子的情感鏈條太粗了,就像朵朵媽在劇中經常說的一句話:「我就有這麼一個孩子!她是我在這個世界上唯一有血緣關係的人!她要是怎麼樣,我也不活了!」
於是在這樣的信念中,我們成為了父母的拯救者。我們拋下父母父母就掛了,我們絕不能成為道德敗壞的不孝子。
另外父母還會過度表達這個世界的危險,他們很焦慮,他們強調一定要聽父母的,不然你就會有危險。你要一步不離地圍在父母左右聽父母的話,這樣你就不會受傷,不會遭受挫折,會順順利利地安享人生。
於是在這樣的信念中,我們又成為了被保護者。我們不能脫離父母去成長,不然我們會受傷,會死得很難看。
我們知道人有兩大需要,一種叫自戀滿足的需要,一種叫安全感的需要。「拯救者」滿足了我們自戀的需要,「被保護者」則滿足了我們安全感的需要。
如此兩大需要被我們用這樣的方式滿足了,那我們還有多大動力要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呢?也因此,很多80後、90後的心理髮育非常滯後,他們的自我意識一直到成人以後才被釋放出來。
其實教育出一個成熟的、心理健康的孩子挺不容易的。一個孩子的成熟過程,其實就像發射衛星。有三節火箭幫助我們升空,這三節火箭如果分離的好,那我們會到達非常廣闊的地方,去自由地翱翔。但如果分離的不好,我們就可能像只沒頭蒼蠅到處亂撞,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兒。
這三節火箭,第一個在我們出生的時候。我們在母親的肚子裡,感覺到這個世界就那麼大點兒地方,世界是我的給養,給我們提供能量。然而duang的一聲!一切都變了!
什麼情況?太嚇人了吧。我了個去!這個世界敢情這麼大!
接著一個人出現了,她溫柔地看著我們,她的聲音很熟悉,她的感覺很熟悉,被她抱在懷裡時,她的心跳聲也好熟悉。
餓了我哭鬧,她給我奶喝,尿了我哭鬧,她給我換尿布,無聊了我哭鬧,她抱著我滿屋子的轉悠。嗨~還行哈,這個世界還是安全的。
於是這一節火箭給了我們一種能力——信任的能力:我們能夠相信,我們不會被輕易的傷害,這個世界是安全的。
第二節火箭,則就在我們3-5歲的這段時間裡。我們可以說話了,我們可以跑了,我們可以盡情的探索這個世界了。
我們開始說很多很多的「不!」我們要體現自我意識,而如果這一次運載火箭脫離的好,我們也會鍛鍊出兩個能力——
很多人看到這兒可能會說,完了,鬧了半天我這3-5歲的需要還沒被滿足呢。
是啊,很可能二三十歲的我們,仍然不知道該怎麼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該怎麼為自己的需要負責。然後呢?然後我們再回去責怪我們的運載火箭嗎?
這可不是笑話。太多太多的來訪者最開始責怪自己的另一半,責怪他們一身毛病,責怪他們沒有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在諮詢一段時間後,來訪者會發現自己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很多來自於他們的原生家庭。接著,他們又開始回頭責怪自己的原生家庭。
曾經我有一位來訪者,她的童年很慘,她父母對她家暴、羞辱、而且控制她的一切生活。成年後,她決定和她的父母斷絕關係,可實際情況並沒有因為她和父母沒有往來而有所好轉。她一直沉浸在怨恨當中,這也影響到她自己的家庭,她和丈夫的關係一直不好,在諮詢中她也將這些問題歸罪到她的原生家庭上。
她說——都是因為他們,所以我不懂得怎麼去愛,怎麼去處理關係。
我說,好,沒錯,那然後呢?
然後我就恨死他們了!
好,那再然後呢?
那還然後什麼?
然後我們繼續這樣恨他們一輩子是嗎?你希望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下去是嗎?
……
這種糾纏不清是什麼?它就是一種不願意脫離的感覺。
沒錯,第一、二節運載火箭可能在我們的成長經歷中沒有滿足我們的需要,但那已經是過去時了。我們期待的父母之愛,或者說那種完美的父母之愛,沒有得到那就是沒有得到。
如果我們因為內在小孩的強烈願望,而繼續和父母糾纏,那實際上我們仍然是停留在3—5歲不願意長大。
我們可以在精神層面覺察自己內心的情感,我們可以理解自己作為孩子的失落感,委屈,憤怒,甚至怨恨。然而對於這些負面情緒和失望,我們終究還是要用哀悼來讓它過去的。
來,放鬆~我們來一起哀悼這些喪失,跟著我讀:
我沒有一個理想的父母,他們只是普通人,他們能給我的非常有限,這是需要我接受的部分。這很殘酷,但它就是沒有可能改變的事實。
哀悼它,面對它 ,放下它。
放下這一切,完成一個人在精神層面和父母的分離,我們就不會和父母糾纏。我們會意識到,父母怎麼做,那是他們的人生,而我們怎麼做,這才是我們的人生。我們曾經的遺憾不應由父母負責,它只有在我們今後的生活中自我滿足。
其實在這樣的境界中,我們才能擁有更自由的人生領域,我們才可能面對第三節運載火箭的問題。
啊?還有第三節火箭啊!是,這第三節火箭,出現在我們的青春期。
它是比上一節物理上,即操控感的脫離更為高級的脫離,它是一種精神層面的脫離。
這一次脫離,它能夠幫助我們建立屬於自己的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可是這個階段,如果我們沒有完成脫離,那我們可能會表現出兩個方向——即完全認同父母,或者完全不認同父母。且把這兩種感覺帶到我們的親密關係裡,又會讓我們形成兩種新的關係,即認同性的關係和補償性的關係。
我一大學同學,他就是比較典型的認同性關係。他是單親,母親把他帶大的,他可以說整條人生路都是他母親幫他安排的。而他談的對象也像極了他母親,從高矮胖瘦到脾氣秉性、從穿衣打扮到言談舉止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他結婚時我們就開玩笑說,他老婆比他更像他媽親生的。
然而正因如此,他結婚以後家裡的矛盾也很大。她母親是個掌控型,對他事無巨細的照顧,而他老婆同樣也是這個類型,所以當兩個掌控型在一塊,大家腦補一下畫面哈。
那我這位同學呢,他是習慣性服從,以前一切都聽他媽媽的。現在呢,他同時又要聽他媳婦的。於是在家裡他是兩頭當好人,最後卻變得兩頭都不是人。
結果他沒辦法了就經常出來躲,自己住在賓館。有一回他出來的急,沒帶身份證還是我幫他開的房。當時他說躲倆小時清淨就行了,開個鐘點房就行。我當時也沒多想,就拽著他開了個鐘點房。倆大老爺們開鐘點房,哎~我是事後才意識到的。現在想起服務員那眼神我就想跳樓。
好了,不說了。其實過度的認同,也體現出自己不願意負責任。內在的聲音是對父母說:「我都聽你們的,我完全認同你們,那我不管,你們就得為我現在不爽而負責。」
另外一種是完全不認同,他們在親密關係中有時候會建立一種補償性的關係。
這個比較典型的是我聽說過的一個案例,說有一個丈夫,他的原生家庭很暴力,對他非常嚴厲。然後他找了一個媳婦,然後又生了一個閨女。接著他對這娘倆是言聽計從,做牛做馬,百依百順。他絕對不打他孩子,而且別說不打,就是大聲跟孩子說話他都沒有過。
但是這種情況也有問題。就像這個丈夫,他其實是在妻子、孩子身上找回他童年缺失的部分,對方的滿足也恰恰讓他感覺好像自己得到了滿足。
然而可怕的是,往往我們越是反對的,就越是認同的。後來講案例的那個老師告訴我,這個丈夫其實為了能不打自己的孩子,他要經常打自己,他要掐著自己的大腿在控制自己的情緒。那顯然,他所謂的不認同,讓他在內心中出現一種強烈的對抗,而這種對抗也會在未來以強迫性重複的方式表現出來。對,我們可以預期,如果他不梳理好自己的情緒,他的孩子早晚有一天會死得很慘的。
其實通常我們的過度認同和過度不認同,並不會單一的發生在我們身上。
比如當我們看到愛人做的不如母親好的時候,我們會因為過度認同而產生負面情緒——女人不就應該收拾屋子嗎?有什麼可抱怨的!!
同樣,當愛人又好像母親當年一樣,用相同的方式來讓我們不爽的時候,我們也會將過去的情緒疊加。因為過度的不認同,而產生更加強烈的情緒!——你再說我一句試試!我告訴你,我媽說我行!你說我就不行!
當然反過來,女人看自己的男人也一樣。我們也會因為認同或不認同,而讓情緒失控。
所以一個穩定的內在,一個較為完整的三觀,這也需要我們完成火箭發射的第三次脫離,即精神層面的脫離。
我們同樣要從父母的世界裡走出來,選擇性的構建我們自己的三觀。
假如這三觀和父母的三觀重合了,我們不覺得自己失去了自我;三觀和父母不一致了,我們也不覺得喪失了關係,覺得自己不好。我們就是自己為自己負責。
那想要達到這種境界,我們依然是需要哀悼的。而這種哀悼可能還需要一些力量的支持。
這感覺就像我們要泡在一個更大的容器裡,要把自己內在的毒素都代謝掉。我們要從周圍獲得一些能量,讓自己感覺到生活的美好。
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我們的生活好了,我們是不是就不那麼怨恨過去了?如果我們感受到幸福,我們是不是就更有能力哀悼那些不幸呢?
是啊,一定是要有所得,我們才能寬恕,能量的獲取非常關鍵。同樣如果我們還不行,沒關係,我們也沒必要因為道德、因為孝道、因為應該,而騙自己我們沒有怨恨和怪罪了。
這種虛假的饒恕,騙得了別人也騙不了我們自己。做那些表面的功課,我們一樣還是不能成長的。
敞開自己,給自己一個機會,讓自己理解自己。讓理解產生信任感,讓信任產生安全感,讓安全產生希望感,讓希望產生存在感。新的東西要進來,過去的東西也才能成為過去。
盼望我們在哀悼與感恩中,完成自己的火箭脫離!盼望我們在學習與領悟中,能在自己的軌道上走出一個驚喜!祝福大家,我在地上仰望著你們~
我們都是一個叫做父母工廠出品的產品。無論你認同父母與否你都會用一生來完成對父母情結的代謝。
很多來訪者都在諮詢室絕望地對我說,盧老師無論我多麼厭惡我父親or母親的個性,我年紀越大就越發現我是那像他們……
我們該如何消化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與過去和解?這種完成決定了我們一生的幸福。
盧悅老師和大家一起談《原生家庭與人格成長》,讓我們一起破解命運的密碼,邁入屬於自己的人生!點擊連結請查看課程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1616981959。
受益就點個贊吧,轉發讓更多人受益!
溫馨小提示:本文版權屬於心之助(luyuexinli)
轉載請聯繫小編18735752123
— THE END —
niandudushuhui
活動時間:2016年10月-2017年10月
活動形式:
1.每周一次線上直播(1.5小時/次),專家講解+互動+分享
2.每日學員群由老師帶領互動討論分享
3.線下學員見面歡樂聚會
活動費用:年費699元,關注公眾號回復【讀書會】,將文章連結轉發朋友圈,截圖發至助理微信,可享優惠價599元
報名方式:添加助理微信13552393845,或掃下方二維碼報名
▼
進入愛的學院 獲得愛的能力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心悅會】精彩課程
▼
▼
回復關鍵詞直達熱點文章
出軌 離婚 婚姻 家庭 愛情 小三 失戀 婚外情 情感修復
熱點解讀 自我成長 療愈 焦慮 孤獨 恐懼 高考 親子 漫畫
點擊閱讀原文,通往真正的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