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包年SVIP用戶」耿直妹紙鄭爽,一旦有點風吹草動,熱搜肯定榜上有名。
從2017年放飛自我事件,到今年5月《拜託了冰箱》的驚人語錄;
再到29歲生日的前一天直播間情緒崩潰翻車,開播期間趕兩位輔助主播離場;
對於今年已經29歲,且已出道多年的鄭爽,按道理應該知道,作為公眾人物,哪些事不能做,不合適做,或者哪些話不能說,不合適說;但爽妹子長期以來依然是「我行我素」,多次深陷負面輿論漩渦,刷新網友三觀。
就《拜託了 冰箱》節目中,鄭爽的表態來看,鄭爽式「耿直」態度,對於商業化的劇組而言,演員如果隨時情緒上來了,不想拍就隨時任性離場的話,演員倒是通過耿直發揮而爽了,但是劇組進度怎麼辦?誤工的損失誰負責?甚至,多少人會因此挨罵、甚至丟了工作?職業操守何在?最關鍵的是,鄭爽還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當成炫耀的談資一樣說出來。因此不少網友直接把「低情商」、「零契約精神」等負面標籤往鄭爽身上貼。
梁啓超先生曾經說過,「敬業樂業,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作為一名演員,演戲就是分內事,和所有上班族每天準時上崗,中途不得隨意離崗,而且需要盡心盡力做好·分內事一樣。演技不好可以磨鍊,但態度不端正的話,職業生涯就註定只能止步不前。
不可否認,鄭爽有著遠超同齡小花的粉絲基礎,但出道11年,幾乎沒有能拿得出手的作品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比鄭爽小一歲的周冬雨是90後小花中當之無愧的領頭羊,不僅是金馬、金像雙料影后,還手握眾多高奢代言。 幾乎同時出道的兩人都有著很高的起點。周冬雨找準定位,在電影圈佔據一席之地;鄭爽卻還只是在小熒幕摸爬滾打,負面消息纏身。
近日,爽妹子的「熱搜體質」又再次發力, 這話題衝上雲霄。
最近熱播的新綜藝《奇妙小森林》,參演的鄭爽還曾因道具問題登上熱搜;臨近收官,鄭爽在節目中便解釋了自己的任性性格。
節目中,鄭爽首先談及童年,表示自己和婉清差不多,甚至比她更獨立,在六七歲時基本上就有照顧自己的能力,等於十一二歲的小朋友,並稱自己16歲便開始拍劇。
後續,鄭爽則任性主要是彌補童年時期的遺憾,表示:「不管是大家對我的誤解也好,還是關於我的各種各樣的事情,可能大家會不理解,但是這其實是我在給自己一個任性的過程,我覺得那個時候太懂事了,可能我喪失了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吧,然後也覺得(任性)這個事情在30歲之後就不太可能去實現了,所以就想給自己一個這樣的機會。」
通俗來理解,鄭爽所表達的意思便是小時候懂事太早,一直是規規矩矩,所以現在想活的真實一些,給自己一些任性的機會。加之明年便是30歲,到30歲之後可能再任性已是不太可能,所以近兩年來才發生了引發爭議的事情,無論是直播鬧情緒還是怒懟裝修公司等等。
除了鄭爽外還有吳奇隆、譚松韻、張新成等嘉賓,幾人也分別對鄭爽進行了評價。吳奇隆表示小爽非常像小朋友,是六個小孩之外的第七個小孩。譚松韻則稱鄭爽是比她想像的要健談一些,張新成則表示:「小爽你看她也是一個特別細心的人,對於生活上來說真是面面俱到」。
聽鄭爽的自我評價,忽然覺得她說得在理。小時候為了讓父母開心,盡力地扮演著一個特別懂事的小孩,不讓他們操心;也許在那時候她內心也是十分高興的,終於活成了父母最想要的樣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她漸漸發現這並不是她想要的生活。現在的她,終於有了實力抗拒父母對自己的約束,也許在她看來,演繹家庭木偶多年,只要不遵循別人安排好的路線走,就一定能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
任性,分很多種。可愛的那種,是屬於會用一些任性調節生活情趣,會讓大家覺得這個人很可愛想保護TA,TA同樣也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行為舉止,這種不屬於低情商。
而有一種任性,TA想通過自己的某些行為(例如無理取鬧)引起大家注意與關注。這類人,大概率既不懂察言觀色,又不懂人際社交,可以視為低情商人群了。而「鄭爽」式任性,基本可以劃歸為這類。
「鄭爽」式任性,一般人可能都無法理解。而從鄭爽的感情史上,或許能窺見眉目。鄭爽從出道到現在的十年期間,每一段戀情都處在風口浪尖,最後都以分手告終,同時也被網友賦予了「戀愛腦」的稱號。
2009年鄭爽和張翰作為男女主角拍了一部《一起來看流星雨》紅遍大江南北,在很多人的眼裡他們也是非常登對的熒幕情侶。後來,也確實是和張翰在一起了。
有一次綜藝上,張翰有一個任務是假裝家裡人生病了,想讓鄭爽去醫院檢查器官看匹配度,鄭爽二話不說就答應了,這讓人看得還挺感動的。從這裡也能看得出來,鄭爽在戀愛中絕對是奉獻型人格。談戀愛後的鄭爽,男朋友去哪裡拍戲,她就跟到哪裡。當時在業內還有人吐槽過:還以為張翰當時招了一個漂亮的女助理。
和男朋友上綜藝,口口聲聲都是希望早點嫁給他,為他洗手作羹湯。 一個剛出道沒多久的當紅花旦,為了談戀愛她竟然不拍戲了!在青春正好的上升階段,這段寶貴的時間基本被她浪費在陪男友和追男友。
一個又一個的好劇本都被她任性地往外推掉了,這可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資源啊!
但在她眼裡,工作算什麼?男朋友更重要,愛情更重要。即便這樣,這段戀愛最後還是被她親手宣布結束了。
引用知乎用戶「絳妖精」的評價:
很明顯,她並沒有從這段把雙方都折騰得翻天覆地的戀愛中學習到什麼,她的第二段感情依舊是遍體鱗傷。
和胡彥斌在一起之後,據聞她24小時都必須和胡彥斌保持聯繫,如果回復不及時,就會一直瘋狂打電話,直到對方接為止。最終這段戀情,也僅僅維持了一年。分手後,鄭爽出了一本書,寫了一段內容,給剛分手不久的胡彥斌。 「關於愛情我說不出什麼完整的話語,腦袋裡能想到的100件小事,都是我和你。」 很多人看了之後,都深受感動。但在這100件小事裡,其實充斥著自以為是的感動和付出。比如:不顧對方的感受,強行在大街上,要對方親吻她,以此宣誓主權。直言想要和對方靠近,努力學習他的價值觀,模仿他。分手後,死纏爛打,瘋狂發簡訊給對方,即使對方沒有回應,也一直這麼做。
她似乎在感情裡已經卑微到盲目、瘋狂地去付出。把付出和給予,看成交換愛情的唯一籌碼和留住對方的重核武器。完全不顧對方感受的付出,以達到控制對方的感情,反而是一種沉重的枷鎖。
從她的這三段戀情,我們可以看出她和每一個期待真愛的女孩一樣:足夠認真,不求回報,非常典型的「自我感動式」戀愛,拼了命的要,拼了命的付出,給一點甜就能樂半天,受一點苦就天崩地裂。這種感情,開始有多濃烈,結尾就有多悲傷。
有人說,這是因為鄭爽是「戀愛腦」。真的這麼簡單嗎?或許,鄭爽的很多外人不理解的言行,都和她的自我評價太低有關。
這一點,從她的日常言行中,可以看出端倪。比如,即使顏值在線,她卻多次自我評價長相一般,說自己「不是很自信」。甚至因為不吃東西和爸爸大吵一架,崩潰道:「我要是成為一個大胖子,誰還喜歡我?如果觀眾喜歡的話,我沒有什麼不可以做的。」 甚至認為,自己不適合娛樂圈。
自我評價低的人,永遠在向外界尋求認同,永遠缺乏安全感。
劉天池曾這樣評價鄭爽,她在面對媒體的時候把自己保護起來了,分裂出來了一個極其飛揚的鄭爽,這個極其飛揚的鄭爽可以接受媒體的任何表揚與謾罵。但真實的鄭爽在擁抱時都是往後縮的,不是一個實實的擁抱。
一個人,如何評價自己,會決定你最終做出怎樣的選擇,過怎樣的生活。
顏值在線,年紀輕輕坐擁上億資產,這些條件隨便套在一個人身上,就足以讓人自信心爆棚。為什麼鄭爽呈現的會是截然相反的狀態?
如果對她的原生家庭有所了解,或許會明白一二。鄭爽從小就被父母送去學舞蹈學唱歌,接受「軍事化管理」,考試91分還會被罵、打手心。而這一切不是因為鄭爽熱愛文藝,是因為媽媽年輕時沒能成為演員,覺得很遺憾,就把自己的夢想強加在了鄭爽的身上。
12歲的鄭爽,孤身一人背井離鄉,從遼寧遠赴成都學跳舞,參加各種大大小小的文藝比賽。她曾經透露,當年被送到外地求學,因為「東北鄉巴佬」的身份被同學排擠是家常便飯。慢慢地,她養成了孤僻的性格,喜歡自說自話,想說的話只願意寫在日記裡。
可以看出,父母給予鄭爽最多的,是高壓要求和不認可,唯獨少了無條件的愛。而這種家庭環境的成長經歷,必然導致她總是缺乏安全感,對自己充滿懷疑,自我評價過低,最終塑造成今天敏感脆弱的鄭爽。
對於鄭爽來說,如果不能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不提高自我評價,如何和誰在一起,她還是會習慣性卑微。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身上或多或少都會映射出一些原生家庭的影子。原生家庭留下的創傷,是絕大多數人都難逃的魔咒,原生家庭的烙印,比我們想像的要深,很多人可能終其一生都無法擺脫。
受原生家庭束縛,而形成自卑性格的人們,習慣苛責自己,很多明明自己有能力做到的事,卻都不願意為自己做。這種人,歸根結底也是因為自我評價太低,內心深處會有「我不配擁有好東西」的想法。長此以往,就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你虧待自己,別人也會虧待你。
只有學會重視自己,別人才會尊重你。如果學會了解自己內心深處最真實的需求,學會以此為目的,不斷努力,犒勞自己的話,周圍的人也會跟著獎賞你,你會漸漸地被人所喜愛。而這些,又會反過來作用到你身上,幫你提高自我評價。最終,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要想被愛,最重要的是先學會好好愛自己。先改變自己,你的世界才會因你而改變。
歷史無法改變,人生無法重來。原生家庭的羈絆無法割捨,痛苦不能像拍戲一樣NG重來。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有與生活所經歷的委屈和傷害和平共處,與過去弱小的自己告別,與這個並不完美的世界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