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是否處死查理一世的問題上,激進派與保守派起了爭執
英國第二次內戰爆發之後,由於查理一世以及支持他的蘇格蘭封建貴族徹底戰敗,使得王黨派勢力在此次內戰中,徹底被議會派勢力所打倒,這令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在以查理一世為首的王黨派勢力被完全擊倒之後,獨立派與平等派又聯合起來,針對議會內部在內戰期間蠢蠢欲動的保守勢力,進行了全面清洗,這就是著名的"普萊德清洗"。
此後的英國議會,已經完全被獨立派和平等派政治力量所掌控,而這也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民主政治革命勢力前所未有的團結局面。
不過由於此次清洗議會中保守政治勢力的力度過於強大,再加上是通過革命派軍隊進行強制性清洗的,因此這對於第二次內戰後初期的英國政治來說,還是產生了相當大的震動。
而這種殘餘勢力的影響,很快便會在接下來審判查理一世的過程中,得到了充分展現。
平等派、獨立派作為聯合執政黨,他們自然對查理一世等封建統治集團徹底失去了信心,並且展現出了極大的憤怒,他們的這種情緒也是當時英國社會中,中下層民眾意願的一種政治表達。
因此他們都是主張對查理一世的審判要從嚴處理,甚至將其直接處死,以此來謝天下人民之罪。
但是此時英國內部所存在的保守勢力,特別是在議會上院中所存在的一些貴族、大資產階級對於是否應當處死查理一世的決定,還有著非常保守的想法。
他們深知不能完全同意下院所作出的這種激進的決定,畢竟查理一世是曾經的國王,身份尊貴,如若真正將其處死那麼英國的未來又在何處呢?
下議院位置被提升,查理一世最終被處死
針對如何審判查理一世及其最終的命運將會如何,議會內部的激進勢力與殘餘的保守勢力,議會上院與議會下院展開極為激烈的爭論。
他們對於查理一世的審判結果完全就是兩個極端,下院基本上都是資產階級革命的主要發起者和領導職,比如獨立派和平等派成員,基本上都在下院當中任職。
由於他們反王權的意願相當強烈,並且代表了廣大民眾的利益,因此他們極力主張將查理一世處死。
而議會上院對於下院的這種決定卻不以為然,一方是因為上院成員基本上都是社會地位尊崇的貴族、大資產階級,他們對於查理一世,或者說對於國王的這種形象和存在感還是非常重視的,因此他們並不主張處死查理一世。
甚至希望能夠同查理一世進行談判,勸導他能夠放棄一些國王的特權,繼續擔任英國的君主,由此來維持英國政治的穩定和發展。
如此一來,議會的上院與下院打得不可開交,雖然當時議會基本上是由下院議員們控制的,相關的法案也是由下院草擬和投票通過的。
但是按照英國的議會政治決策程序來看,即便下院通過所謂的處死查理一世的議案,還需要遞交給上院進行審議,而且上院如果認為議案不妥,是有權利將其駁回重新審議的。因此,上院已經做好了隨時駁回下院處死查理一世的決議。
既然議會上院下定決心要和查理一世站在同一立場,同時和下院作對,那麼當時作為掌控英國議會的政治勢力,獨立派和平等派便聯合決定,將下院的權力提升到國家權力機關的高度,畢竟下院是由人民選舉而產生的,因此這符合英國民主政治的特點。
而隨著查理一世最終被處死,英國實際上已經完成了由君主專制國家向共和國的轉變。
議會下院成為最高國家政權機關
公元1648年12月底,獨立派與平等派聯合軍隊發動了"普萊德清洗"運動,將議會中的保守分子進行了強制性清除,此次政治清洗運動的影響非常之大,對於當時的英國政界造成了不小震動。
與此同時,本來人滿為患的議會下院卻在清洗之後,變得分外冷清,這也使得我們將被清洗之後的議會成為"殘缺議會",裡面剩下的人大約只有兩百人左右,不到之前的三分之一。
在徹底將保守勢力強制驅逐出議會之後,在獨立派和平等派的倡議下,議會繼續研究和討論如何審判國王查理一世的議案。
12月28日,殘缺議會中的剩餘議員,一致通過了將查理一世送上斷頭臺的決定,可是他們畢竟只是屬於下院的議員,雖然有提案權和討論權、投票權,但是在議案於下院通過之後,按照慣例和流程,應當得到上院的批准,否則是無效的。
然而此時上院對於下院革命派議員,如此大規模的清洗運動十分不滿,同時上院成員基本上都是由貴族和大資產階級擔任。
因此他們對於國王查理一世依舊抱有議和的幻想,想要留住查理一世的性命,讓他重返倫敦,重新登上國王的寶座。
果然,上院議員本一點都不配合下院議員所作出的決定,甚至直接否決了處決查理一世的法案。
為了實現民主目標以及處決查理一世的目的,公元1649年的1月4日,議會下院議員們聯合投票通過了一個重大決議,該決議主要內容就是將上院的否決權免除。
下院是由人民權利所選舉出來的民主機構,因此應當代表廣大民眾的利益和最高國家的權力機關,隨後下院又成立了專門審判查理一世的法庭,這使得下院完全成為全國最高的決策和司法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