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20部VR影片,他們造就了《紐約時報》史上下載量最高的App

2021-02-13 鈦極客

  ◆  ◆   關注正版「鈦極客」,真極客有鈦度!

本文根據《紐約時報》高級編輯Graham Roberts和產品經理Toni cruthirds在鈦媒體2016 T-EDGE VR國際峰會上的演講整理

鈦媒體 2016 T-EDGE VR國際產業峰會的聯合主辦方《紐約時報》,本身就是虛擬實境內容製作的先驅之一。

儘管這份老牌報紙已經有165年歷史、在140歲的時候才有了自己的官方網站,被其中文網總編輯倪青青稱為「165歲的老太太」,但如今的《紐約時報》,是全球最早開設VR頻道的媒體,他們還通過與谷歌合作打造了一系列質量極高的VR新聞產品。

《紐約時報》VR紀實新聞製作團隊的演講,在5月20日的虛擬實境產業峰會上製造了一個高潮:《紐約時報》最新VR紀錄片《探索冥王星冰凍的核心》(Seeking plutos Frigid Heart)在鈦媒體首屆虛擬實境產業峰會上發布——這是在中國觀眾中首發噢(註:該片在5月19號登陸Youtube和《紐約時報》自己的內容應用NYT VR)。

現場近千名觀眾通過VR眼鏡跟隨這部影片體驗了一場「星球探索」。此外,《紐約時報》高級編輯 Graham Roberts還分享了其團隊紀實新聞製作的全過程和一線經驗:

據Graham Roberts介紹,早在2014年的SIGGRAPH峰會之後,《紐約時報》就已經注意到虛擬實境技術的潛力,因此在2015年啟動了VR內容製作項目。

gGraham Roberts在團隊中主要負責VR遊戲、故事腳本等工作,而美女產品經理 Toni cruthirds 主要負責內容和產品。

Graham帶著團隊花了一年製作出了VR內容,但是遇上了新問題:沒有分發渠道。當時的《紐約時報》新媒體內容團隊面臨三個選擇:

•放在《紐約時報》自己的網站上,但是有一個問題是,當時蘋果系統裡的APP和Safari都不可以播放VR視頻;

•通過別人的APP發布,但是這並不能賣廣告,拓展《紐約時報》的業務,也無法掌控內容質量;

•找別的VR製作公司合作

Graham的團隊最終選擇了第三條路:通過MVP(最小可實現產品)的方式解決了問題。

2015年10月,《紐約時報》投資100多萬美元研發了自己的VR內容發布平臺:一款叫做NYT VR的App,同時在安卓和蘋果平臺發布。

隨後《紐約時報》團隊跟谷歌團隊合作(關於雙方合作通過訂閱雜誌送谷歌Cardboard眼鏡的創新傳播方式,鈦媒體在這篇文章中有介紹)。

在4月8日這天,將谷歌的紙盒眼鏡送到100萬用戶的手上,讓用戶看到了《紐約時報》的第一篇VR報導,那是一篇關於難民的報導,片名叫《無家可歸的孩子》(The Displaced)。Graham對虛擬實境技術對內容生產的改變深有體會:

VR能爆發的機會就是在於人們的口袋裡已經有了VR技術,人們只要將硬紙板摺疊一下就可以變成VR眼鏡。

此後,Graham的團隊先後製作了20多個VR紀錄片,他表示這些視頻製作周期都比較短,而《紐約時報》VR團隊也正在準備引入第三方內容。

為了使視頻內容更易於用戶接收,《紐約時報》在技術上也做了很多努力:為了讓用戶在非WiFi環境下也願意下載並觀看視頻,他們限制了視頻的尺寸,做了壓縮;使用定位技術,讓視頻的聲音能根據人的頭部動作做出調整;積極使用音樂效果,配合視頻內容主線等。

而對於內容製作者來說,最大的挑戰就在於內容的分發。5月19日,《紐約時報》和谷歌合作,新建了一個內容發布平臺,在VR專業內容分發方面獲得了新突破。

Graham告訴鈦媒體,從2014年到現在,經過兩年的發展,NYT VR已經成了《紐約時報》APP——NYTimes 2008年發布以來下載量最高的App。「未來我們除了將在內容上會做努力,還會在創意方面花更多時間,讓用戶也能參與其中。通過UGC給用戶提供一個平臺,還準備做電視VR內容欄目,做成世界最大的VR電視節目。」

產品經理Toni cruthirds則說,「在《紐約時報》的VR社區裡,有很多人跟我們講,我們在提升了大眾VR意識方面做了很大貢獻。」

Graham認為,VR不僅是新聞傳播的一個工具,更是一種新傳播媒介,其對新聞業的發展影響深遠。從傳播效果來說,讀者與新聞故事的接近性更強。

以下為Graham Roberts和Toni cruthirds在2016 T-EDGE VR國際峰會上的分享全文:

Graham Roberts:《紐約時報》在2015年啟動了VR內容製作項目,虛擬實境如何成為紐約時報的關注點,我們希望未來往哪裡前進?

Toni cruthirds:到底VR能夠為新聞業貢獻什麼?我們做了很多嘗試,我們希望採取新的講述方法,VR是很好的工具,讓我們大家接觸更好的故事,更加接近於故事。

Graham Roberts:作為記者,我們的目標就是把讀者帶到其他地方,了解其他地方發生的故事,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等,有了虛擬實境我們可以更加靠近故事,讓讀者和新聞主體更加貼近。

虛擬實境如何成為紐約時報的關注點

Toni cruthirds:VR的出現是我們對於新媒體的關注,這個新媒體成了組織新的一部分,我們建立了一個跨部門團隊,推動最創新的虛擬實境的平臺,用於新聞傳播,當然也用於新的傳媒產業其他領域。現在大家已經知道,我們已經在2015年10月份之前做了很多的工作,花100多萬研發了新的APP。

Graham Roberts:2014年的SIGGRAPH峰會之後,我們更加關注虛擬實境,那次峰會上有導演、製作人等等。現在大家都在講VR,我就想,VR對於新聞業有什麼影響?我們現在的工作是有自然的聯動性。

Toni cruthirds:大家都在說我們的記者與編輯一直也在關注移動應用,不過現在更關注虛擬實境了。

Graham Roberts:我想強調一下我們部門當時已經有了一些資源,然後我們才開始進行研究,看看如何嘗試做360度的新聞,並將之傳播出去。

Toni cruthirds:在跟設計師見面以後,我們開始關注能直接下載到手機上的移動應用。我們總編就開始思考,這些移動應用能幫助《紐約時報》更好的講故事麼?所以我們建立了新團隊研究它,一年之後做了虛擬實境的業務,我們當時沒有發布這個視頻,但是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它告訴我們可以把這種故事通過這種視角來講述。

但是後來我們面臨一個挑戰,我們可以做這些視頻,但是我們如何把視頻送到讀者手上?去年穀歌找到我們,來討論發行問題,當時他們提議把谷歌的設備跟我們的視頻一起發給讀者。所以那個星期天是我們做家庭分銷的一天,我們和谷歌團隊一起合作,用100萬人來派送報紙。那篇關於難民的報導成了我們第一個VR報導。然後團隊開始拍視頻,然後我們把這個VR視頻的內容放到了報紙上。

但是,我們的讀者到哪裡去看影片呢?因為我們當時沒有想做自己的APP,做APP的成本很高,我們希望快速發布內容,所以我們開始探索一些其他的可能性。是不是放在我們的網站上呢?當時IOS系統有一個限制,APP不可以播放VR視頻,Safari也不可以,也就是說用蘋果手機無法播放視頻,這個是我們不能接受的。

當時我們還有一個選擇:能不能通過別人的APP來發布VR?不過當時我們並不感興趣,這樣不能幫助我們拓展業務,我們也無法控制最終的產品形式,並且我們也不能賣廣告。所以我們是不是要自己做一點應用呢?

但是,我們時間很短,而且當時我們也沒有VR資源,我們能不能完成這樣的任務?

開始我們找一些公司來做APP,找能做VR應用的公司來做,很多人對我們不感興趣,他們不想給《紐約時報》做VR的APP,他們只想把我們的VR放在他們的APP上。但最終我們還是找到一個合作夥伴,我們承擔了很大的風險,快速迭代的產品本身就是有風險。這個是我們的產品(APP:NYT VR),我們把這種方式叫做MVP,就是「最小可行產品」,這是我們的底線。

想好了這個思路就非常簡單了:首先我們要自己設計,我們有我們自己的品牌,我們《紐約時報》有很多獲過大獎的天才設計師,幫我們設計出支持蘋果和安卓系統的APP,美國用戶的手機大部分是這兩個系統。我們也要支持家庭訂貨,當然我們也希望不用Cordboard也可以看,任何時候可以更新我們的內容。我們要建造一個內容管理系統,可以隨時升級、更新內容,讓大家可以馬上看到,這個其實並不簡單。我們在發布這個軟體之前,這些很早就設計好了,所以我們必須要加緊行動。

非常難,有很多的挑戰,我們當時開發了一個APP來支持這個技術,去年9、10月份的時候還沒有行業的標準,當時只有幾個VR的應用。製作方做的事情並不是我們要做的事情,谷歌給了我們很多的反饋,讓我們跟一些製作公司合作,他們幫我們製作兩個廣告視頻,這是我們參考的視頻,這些製作公司也用自己的相機做自己的影片,所以這些反饋有時候是衝突的,我們不知道怎麼辦。

不過很幸運我們成功了,4月8日我們的Cordboard送到了100萬用戶的手上。我們給這個設備做了藍色的包裝,當時我們的廣告詞就是:

Cordboard可以帶你去看全世界。

當時反饋非常好,星期天早上送到大家手上,我們很擔心人們不會下載這個APP,或者不會下載視頻文件。為此,我們也限制了視頻的尺寸,這樣的話人們可以在沒有Wifi的地方也願意下載,同時視頻質量很好,體驗很好,當時我們非常非常緊張,但是最後的反饋非常非常好。

用一種新的講述方法報導事實

Graham Roberts:從我的角度來看,這確實是非常棒的事情,創造了一個新的藍海,解決了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要不要使用這個產品?VR能爆發的機會就是在於人們的口袋裡已經有了VR技術,人們只要將硬紙板摺疊一下就可以變成VR眼鏡。我們也想做電視展示,我們會做一個電視節目,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VR平臺。VR社區裡有很多人跟我們講,我們在提升了大眾VR意識方面做了很大貢獻。

我們的第二個VR影片叫做Vigils巴黎,這是著名的巴黎恐怖事件的早晨,當時我們部門做了一個新的嘗試:把編輯送到巴黎去,並派一名視頻的記者來幫我們做,我們從紐約通過視頻聊天給他們培訓指導,告訴他們怎麼製作,然後我們拿到了非常好的照片和視頻。我想現在我們可以很快推動我們的業務發展。這個VR視頻是從早上開始,然後再去餐廳、宴會的現場,最後是晚上大家哀悼的場面。

這是一個新的媒體形態,因為我們現在有機會來重新定義它,能否成為一個新的內容的創造渠道。記者要考慮就是了解道德與法規,來應對新媒體的出現。比如說VR可以看到全景,因為沒法裁剪編輯,傳統視頻或者圖像,後期可以對每一幀進行剪接,而VR是全部畫面都被捕捉,由讀者來裁剪,至少某一種程度是這樣的,是跟傳統不同的做法。這個也是我們仍然在研討的問題,當然攝影師是需要扮演一定的角色的,構圖仍然非常重要。所以對於未來,我們會關注一些諸如相機的角色是什麼的問題。

傳統的傳媒就像打獵一樣,而現在的VR就像捕熊一樣,有了VR就沒有每一幀畫面的距離,而且你跟新聞主體有更近的感情距離。當然不可能100%這樣,要看你的構圖怎麼樣,看這個故事有沒有意義。但是我們發現VR可以讓用戶更好的看到這個故事,而不只是看編輯剪輯之後的內容。

如何製作出VR精品內容?

接下來可以看到內容,這個是美國候選人,我們跟他們解釋什麼是VR,什麼是VR設備,讓他更加近距離了解VR是什麼。           

Toni cruthirds:我們推出APP之後,上線了20多個視頻,製作時間非常短,效果比我們預計的好多了,除了Graham Roberts講的之外,《紐約時報》的雜誌團隊也拍攝了新的視頻,而且我們決定加入第三方的內容。這是強有力的,讓讀者看到媒體早期的發展,當然這裡面也有很多有質量的內容,我們希望可以加到《紐約時報》裡去。

昨天我們推出了新的視頻,叫Seeking plutos Frigid Heart(《探索冥王星冰凍的核心》),就是關於探索外星的內容。

Graham Roberts:一年前的象素比較模糊,後來這個冥王星發生了變化,我們看到這個是新的冥王星的變化。我們可以捕捉到冥王星上全景景象包括大氣。在虛擬實境裡面我們可以更接近它,讓你到了星球的表面。這裡有這一點,就是在這個山上,我們與美國航天中心、其他機構一起合作,幫我們更好提供準確的信息,看它的位置,然後在冥王星周邊瀏覽。

這是我們看到的冥王星地形圖,地形圖就是它提供的捕捉其他星球的信息,我們通過VR都可以看到。同時我們看到這個NEW Horzons本身利用的模型,這個是我們自己研發的。還有這個軟體,就可以包括一些攝影、數據和虛擬的電影來創造VR的場景,利用科學家,我們可以看到,比如說冥王星和太陽之間的關係。

然後,我們可以進行渲染,有左眼和右眼的立體的體驗。還有我們敘述人員,他們給我們的研究做了很多反饋,確保我們儘可能以最好的方式進行故事講述。還有其他的一些同事的一些反饋。

我們APP裡最新的就是利用定位的音頻、視頻會話,你移動頭的話,聲音也會變。另外我們想在音符裡面做一些事情,有低音、中音等四部分的音組成,你可以看你的四周環境,把音樂融入到新的媒體裡面,你可以以新的思維方式進行更多的探索。

確實在我看來,這些是非常令人驚訝的。這些東西都要進行體驗,四年前,我們人把最快速的設備引入太空,十年後的現在,移動技術和高密度的屏幕,所有這些東西讓我們創造更好的體驗,利用所捕捉的數據可以更好的理解。

未來,我們希望用戶參與進來

Toni cruthirds:他們可以進行APP的下載和進行虛擬實境的體驗,與2008年之後相比,我們APP推出之後下載量最多。

Graham Roberts:未來我們希望能更快製作更好的內容,我們會在創意方面花更多的時間,讓大家能夠了解、參與其中,就是說,虛擬實境也讓大家有一個新的發展方向。隨著技術的發展將來有更多的發展,令人期待。

Toni cruthirds:推出VR的時候,我們也不知道結果是怎麼樣?但是用戶與跟我們有非常好的聯繫,我們可以看到來自讀者和合作夥伴的反饋。兩年前虛擬實境還不是我們《紐約時報》所關注的話題,一年前我們才開始製作了我們的第一個視頻,而直到今天,不到兩年時間,大家就能看到我們這個運營良好的平臺,用戶也非常滿意,非常開心。

昨天,我們跟谷歌Cordboard溝通,在谷歌上有了新的平臺,我們也因為這個平臺獲得創新大獎。我們能通過新的技術,不斷履行承諾,用新的講故事的方法來傳播信息,我們非常、非常興奮。

相關焦點

  • 刷蘋果app下載量 下載刷量神器下載
    前期一定要買下載量,不然再好的內容也沒人觀看,也就永遠都火不起來!如何快速增漲下載量是一大問題。
  • 手機vr眼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目前VR虛擬實境技術在近兩年也有了一個突破性的進步,很多人對這種高科技甚感興趣。那麼手機vr眼鏡怎麼使用?VR眼鏡怎麼連接手機?有的人買來vr眼鏡卻不知道使用,接下來本文以暴風魔鏡為例為大家介紹手機vr眼鏡使用教程,對VR眼鏡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不妨來看看吧!   手機vr眼鏡怎麼使用?需求預備什麼   1.一部智慧型手機,安卓或許蘋果均可,建議屏幕尺度在4.7寸以上。
  •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入選紐約時報「紐約電影節十部必看佳片」
    9月17日,《紐約時報》評選出2020年第58屆紐約電影節(New York Film Festival)十部必看佳片,中國導演賈樟柯《紐約時報》文章中指出,賈樟柯是「近20年來紐約電影節的重要人物」,他的故事片作品《天註定》《江湖兒女》描繪了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社會面貌和轉變,而他的紀錄片則追溯到更久遠的過去,由普通老百姓的記憶,講述中國在20世紀革命後幾十年間的劇烈變化
  •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入選紐約時報 「紐約電影節十部必看佳片」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導演賈樟柯《紐約時報》文章中指出,賈樟柯是「近20年來紐約電影節的重要人物」,他的故事片作品《天註定》《江湖兒女》描繪了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社會面貌和轉變,而他的紀錄片則追溯到更久遠的過去,由普通老百姓的記憶,講述中國在20世紀革命後幾十年間的劇烈變化。
  • vr地圖全景哪個app好?vr地圖全景怎麼做的?
    目前地圖中的街景可以說是很受人們的歡迎了,如今大家出行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的時候完全可以通過vr地圖全景來提前對目的地周邊的環境和設施進行一個了解。並且如今地圖軟體中也開通了上傳入口,商家也可以把景區或店內的vr全景進行上傳來達到宣傳展示的目的。
  • 《紐約時報》每年可賺近20億美元
    《紐約時報》欄目導航向個性化驅動的個人服務的轉變呼應了《紐約時報》歷史上的前一章,即在20世紀70年代,該報推出了一系列旨在吸引廣告客戶的板塊,例如Weekend(周末),Home(家居)和Living(生活)。今天,《紐約時報》重新強調「讀者可以使用的新聞」,相信讀者閱讀該報不僅僅是為了新聞和娛樂,也希望報紙能夠幫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決定。
  • 《紐約時報》評選出21世紀最佳影片TOP10
    評審團中有連續多次擔任洛杉磯電影評論家的《紐約時報》首席影評人 Manohla Dargis。還有綜合來自電影學者們的意見。他們自信地認為,所評選的名單會成為未來的經典。一生有限的時間裡,讀經典的書籍、聽經典的音樂、看經典的影片… 才不枉費生命。經典的作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更引發人深層的思考,提升人的品位與格調,讓人獲益無窮。
  • 胡泳|徹底改造《紐約時報》——紙媒未死,創新為魂
    發現讀者渴望獲得《紐約時報》的生活建議,它就把自己變成了一份無所不包的指南,從影視到時尚到烹調。其Cooking app構成該報作為一個數字創作者不斷增強的能力的典型例證;用戶只需支付少量費用,就可以獲得19000種食譜的訪問、易於遵循的烹飪指南以及數量不斷增長的技術視頻。
  • 移動手機VR眼鏡怎麼看看電影 vr眼鏡怎麼看全景視頻詳解
    vr眼鏡怎麼看360度全景視頻?VR眼鏡怎麼看3D電影?對於剛接觸VR的一部分人可能還不清楚VR眼鏡要怎麼才能看VR視頻,今天VR中文網(vr.diyiapp.com)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就是移動手機VR眼鏡觀影的詳細教程。  手機VR眼鏡看VR視頻準備工作首先你要準備以下工具:智慧型手機、VR眼鏡、VR播放器、VR影片、還有個足夠大的空間。
  • 《紐約時報》評出最優秀的25部電影,你看過幾部?
    Scott,聯合Facebook上的影評人評選出了「21世紀截至目前最優秀的25部電影」(The 25 Best Films of the 21st Century So Far),每一部都是經典。我們選出了其中的20部推薦給大家,如果趕上片荒了,就照著這個單子看下去吧!
  • VR看片必備App:看片神器你懂得!
    列舉幾款樓主用過還不錯的app,數量不多,但求高手補充~一、當下熱門VR片兒今年VR大熱,歐巴馬、扎克伯格、周杰倫、李宇春、黃曉明、SNH48,就連天后王菲都要開VR演唱會了…… 風頭正熱的時候樓主也蹭了朋友家個VR眼鏡嘗鮮,坦白說現在vr內容還是開荒階段,也就看個極限運動和第一視角的美女互動視頻能有點意思,剩下 vr 眼鏡最大功能則在 3D 電影,沉浸感你懂得~
  • 從零開始,兩年實現100萬下載量,這個APP是怎麼成長起來的?
    最初的幾個月很艱難,沒有下載量也沒有收入,而經過兩年的發展,這款應用用戶已經達到 100 萬,月收入2. 1 萬美元,團隊成員也增加到了 20 人。下面我們來看看Habitify創始團隊成員、增長主管Alan Nguyen跟大家分享這個公司的整個創業過程。
  • 後川普時代,《紐約時報》編輯部如何定位?
    這是對紐約時報傳統的一次突破,該傳統禁止員工對外表達意見。於是,工作人員轉向內部溝通平臺Slack,首先瞄準了評論部 ,然後又瞄準評論部主編詹姆斯 · 貝內特。最終,討論回到《紐約時報》本身。引爆爭論的焦點,是評論部的煽動者巴裡 · 維斯直接斷言說,這是「紐約時報編輯部年輕人與四十歲以上自由派之間的內戰」,這究竟是否還原了爭論性質,還是錯誤的定性?或許說出部分真相,但肯定不受歡迎。
  • 紐約時報:安迪·瑟金斯談《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大結局
    同時影片已連刷兩項紀錄,上映首日以1.32億的票房成績超越了《阿凡達》和《X戰警:天啟》,成為出品方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歷史上內地首日票房最高大片。進入上映第二周,影片的票房佔比、排片佔比均居第一。隨著影片的熱映,影片反轉的結局成為觀眾熱議的焦點。凱撒的扮演者、「動作捕捉第一人」瑟金斯在倫敦接受《紐約時報》採訪。
  • VRPorn報告:成人影片已成為VR內容的中流砥柱
    在使用方面,更為方便,沒有線索的束縛,也無需下載大型程序,只需在智慧型手機上運行一個App即可。再加上,App內容審核的鬆懈,為VR成人產業造就了豐沃的土壤,很多「片兒」只能在眼鏡盒子上播放。價格擺在那裡,內容又格外吸引人,難怪VR成人產業能在短期內發展壯大起來。
  • 《紐約時報》頭版展示美國失業率,版面差點塞不下...
    來源:微信公眾號「中國日報」(ID:chinadailywx)綜合《紐約時報》、觀察者網、B站@共青團中央當地時間5月9日,《紐約時報》用整個頭版的版面,等比例展示了美國近年來的失業率變化情況,圖示顯示,今年4月美國失業人數「飛流直下三千尺」,整個豎版差點快放不下…
  • 紐約時報》評出21世紀目前最牛的25部電影!你看過幾部?
    Scott,聯合Facebook上的影評人評選出了「21世紀截至目前最優秀的25部電影」(The 25 Best Films of the 21st Century So Far),每一部都是經典。我們選出了其中的15部推薦給大家,如果趕上暑假片荒了,就照著這個單子看下去吧!
  • 《紐約時報》評選出21世紀的25部最佳電影,憑什麼它高居榜首?
    本文作者:豆瓣@杉姐,青年作家、導演、影評人丨首發公號:電影爛番茄丨感謝作者為豆瓣提供優質原創內容丨
  • 《紐約時報》評出21世紀目前最牛的25部電影!你看過幾部?
    Scott,聯合Facebook上的影評人評選出了「21世紀截至目前最優秀的25部電影」(The 25 Best Films of the 21st Century So Far),每一部都是經典。我們選出了其中的20部推薦給大家,如果趕上暑假片荒了,就照著這個單子看下去吧!
  • 我外交部回應「蘋果下架紐約時報APP」: 網際網路必須遵守中國法律
    【環球時報記者 林鵬飛 王盼盼】「蘋果公司應中國政府要求,從中國區的應用商店下架了《紐約時報》開發的新聞應用」,5日,這一消息被西方媒體「刷屏」。《金融時報》評論稱,中國「進一步加大了對外媒的打壓」。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5日就此表示,中國政府一貫鼓勵和支持網際網路發展,同時,網際網路在中國的發展也必須遵守中國的法律法規,這是一條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