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土地,敬畏勞作,就會反省自己的淺薄與浮躁;敬畏他人,就會尊重、關心他人,不輕侮、不敷衍。敬畏工作,就能盡心盡力、用心做事。
古人云:「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於禍。」遺憾的是,現在孩子的敬畏之心正在弱化。培養孩子的敬畏之心,才能讓孩子自律,才能自覺維護社會、學校、公共場所的秩序和規章制度。心存敬畏,人會謙和理智,對待事物也會客觀理性。所以,父母在教育子女時,一定要補上「敬畏」這一課,這是一個人必須具備的一種品質。
畏之心則更多側重於威望。說起威望,更多地應該是如何教給孩子正確的人生觀。說人生觀、價值觀都有些大,其實就是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而且應該以自身為榜樣。言傳身教。身教重於言教。
還有信譽的問題。答應孩子的一定做到,不管什麼原因,沒有理由地去做。只有長此以往,孩子對大人的行為產生認可,才會產生信任感,結合上面知道了什麼是對的,什麼時間應該做什麼事情,那麼孩子就會對大人產生威信,繼而敬畏之心就有了。而且這裡的敬畏之心並不是單純地害怕。靠體罰解決不了問題,只有讓孩子明確對錯是非,才是解決問題最好的途徑。 其實對學生來說,敬畏之心就是做對的事情,讓其成為習慣。
現在學校裡的一些學生,被社會和教育的「專家們」慣壞了:不準學校這麼做,不許教師那樣幹,一旦師生之間起了衝突,家校之間發生矛盾,社會輿論幾乎一邊倒的指責老師和學校,再加上媒體不問青紅皂白地推波助瀾,使得處於事端的學校和老師如墮萬劫不復的深淵。
面對違紀學生,學校和老師無所適從,不知該如何處置才叫「恰當」。於是,專家支招:「批評教育呀!」試問:學生不寫作業,我捶桌子拍板凳催他們繳作業,這算不算恐嚇學生?學生上課遲到,我留他站在講臺上或走廊上(我們學校曾經把遲到的學生留在值班室裡,然後請各班主任來認領。無奈啊!)一會兒,僅就一會兒,這算不算體罰學生?學生做錯了問題,我在放學後留他在學校,要求他把同類的問題多做幾遍,這算不算變相體罰學生?學生違紀,我大聲喝止或語氣嚴厲地批評,這算不算辱罵學生?教育專家肯定地回答:「是!」。於是,老師面對學生的違紀行為,顯得極為無奈和無助。慶幸的是,目前在校的學生中,大多數學生對老師是尊重的,對學校的規章制度能夠遵守。但每個班級總有少數調皮的學生,抓住了「老師不能把我怎麼樣」的心理,在學校不思進取,打架鬥毆,抽菸酗酒,敲詐勒索,欺侮同學,甚至公然挑釁老師。
一個調皮學生的破壞力要遠大於十個積極分子的影響力。究其原因是什麼?還是彰顯了這些學生敬畏之心的缺失,缺乏對老師和長者應有的尊重,缺乏對校紀校規的敬畏,缺乏對學術的敬畏。一個人,在學生時代就沒有敬畏之心,缺乏敬畏感,當他走向社會,走上工作崗位時,他還有什麼可以顧忌呢?還有什麼事情是他不敢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