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度嫌疑人》是一部打著推理懸疑外衣的家庭倫理電影!

2021-01-07 電影大指南

年紀越大,越愛看日本電影。

要論捕捉生活中的小確幸,日本人算是一流。

不管是幸福的瞬間,還是深沉的人性,日本的影人總是能從平凡的生活瞬間中提煉出來讓人久久難以忘懷的吉光片羽。

其中,首當其衝的南哥要推薦是枝裕和。

2017年是枝裕和的一部電影讓他獲得了很多負面評價,類似「走下神壇」「撲街」「拍的像坨X」等等。

這部電影就是《第三度嫌疑人》。

這就很奇怪了,且不說是枝裕和一貫發揮穩定,拍出的電影在豆瓣評分幾乎很少掉出過8分,《第三度嫌疑人》在2017年在威尼斯電影節和亞洲電影大獎中可是都拿到了主競賽單元和最佳影片的提名的,而且在第41屆日本電影學院獎裡獲得了最佳影片。

難道說,這些國際電影節的專業評委和影評人們,集體被豬油蒙了眼?

南哥十分不信邪,決定親自看一看,到底是怎麼回事!

看完之後發現,真相很簡單:

這是一部打著推理懸疑外衣的家庭倫理電影!

誰給這電影的標籤打上「懸疑」「推理」的?站出來我保證不打死你!

是枝裕和還是那個是枝裕和,《第三度嫌疑人》雖然是圍繞著一樁真兇已定的殺人案展開的,但是電影的核心根本就不是追查真兇到底誰,相信看過電影的朋友都能明白,還硬要把它當做推理懸疑電影看,追究兇手是誰,南哥只能問一句:

四不四傻?

真想看推理,想看懸疑,去看嫌疑人X,看金田一,看柯南也行,在這較什麼勁。

對於能靜下來心的朋友,南哥還是推薦大家一看的。

有個好消息就是,《第三度嫌疑人》今天已經在全國上映,這也是是枝裕和的電影第一次在中國上映,喜歡的朋友可以去電影院觀看啦,不用眼巴巴的守著電腦找資源。

說起這部電影,最讓南哥驚豔的不是福山雅治扮演的主角重盛律師,而是役所廣司扮演的有前科的殺人犯嫌疑人,三隅。

借著三隅這個角色,役所廣司奉獻了讓人頭皮發麻的演技!

在電影的開頭,導演就直截了當的把殺人兇手給拋了出來,就是三隅。

在一個夜晚的河邊,三隅把自己的老闆約出來用扳手打死,並且澆上汽油燒屍,手段可以說很殘忍了,更讓人心驚的是,三隅此前因為仇殺被判了30年,才出獄不久,又再次痛下殺手。

這也是為什麼在審判三隅的時候,法官和律師們圍繞的都是是否要死刑的問題。

經過2017年的一件轟動全國的案子,江歌案,相信多數人都對日本法律對死刑的態度有所了解,廢除死刑的討論在日本社會一直沒有停止,而現實就是,法官在審判犯人的時候,對死刑的考量是十分慎重的。

而在電影中像三隅這樣的殺人犯,已經夠得上考慮是否動用死刑了!

然而,死亡的鍘刀就懸在頭頂,三隅卻三番兩次的提供前後矛盾的供詞,甚至有一次直接翻供!

三隅的所有戲份都是在嫌疑犯的會客室裡完成的,場景不變,幾乎都是固定鏡頭,畫面定格在人的面部表情上,幾次的供詞變化和翻供都是靠著役所廣司精湛的演技和微表情傳達的,細膩,複雜,是最直觀的感受。

僅僅通過面部表情和大段的對話,就把三隅這個極其複雜的人物刻畫出來了。

明明供詞漏洞百出,很有可能三隅不是兇手,他的表現卻滿不在乎,似乎這個人心裡掩蓋了更大的秘密,大到不惜用殺人來掩蓋。

這時的他平靜下面是一團迷霧。

而通過律師重盛的調查,觀眾得知他的身世,曾經殺人坐牢三十年,而上一次的殺人得以免除死刑,就是憑藉著多次修改供詞,將殺人動機變成了仇殺!

和這次重盛的計劃幾乎一模一樣。

再次見面,會談的氛圍是保持著暗流的,三隅和重盛的對話中隱含兩人的較量。

等到被害人的女兒爆出自己被生父侵犯,是三隅幫她殺人時,一切似乎真相大白,三隅之前神神叨叨的一些舉措都有了解釋,可是他對重盛說出的一句:「如果這是真的」,又將真相打回了谷底,他高深莫測的表情與重盛重疊,似乎散發著極大的惡意。

與役所廣司有對手戲的福山雅治不是第一次和是枝裕和合作,上一次他們合作的電影《如父如子》南哥也很推薦大家看一看,靈感來自於日本20世紀70年代多起嬰兒抱錯事件,一如既往的日式家庭哲學。

回到《第三度嫌疑人》,估計觀眾的感受應該是和重盛一致的,被三隅的供詞牽著鼻子走,電影中用了一個詞來形容,叫盲人摸象,再形象不過了。

前面提到的三隅是一條線,這條線的名字叫容器。

人可以是一個容器,裡面承載各種元素,動機、情感、道德、規則等等,但是這樣的人是機械麻木的,甚至令人作嘔,因為裡面缺失了作為人最根本的一樣東西:人性。

而律師重盛則是在「容器」之上的另一條線,法律的正義。

重盛剛出場的時候,南哥覺得這個人設十分眼熟,這不就是一個內斂版的古美門嗎!

和古美門一樣,視勝利為正義,玩弄法律的律師,他不在乎三隅到底殺人沒有,只在乎用什麼手段能讓他儘量減刑,所以,在電影初期,律師與三隅會面時,他總是被供詞牽著鼻子走。

因為不論他心裡信不信三隅的話,他做的都是根據三隅的話尋找法律的漏洞,比如將殺人動機變為仇殺,避免死刑,再比如用受害人女兒被性侵轉移殺人動機。

某種程度上來說,重盛就是一個「容器」。

而導演刻意將三隅作為打破「容器」的那個人,在電影中追查真兇、辯護案子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會客室裡大段的對話,這很是枝裕和,我們也能明顯看到重盛的變化。

他從玩世不恭到緊張到抓狂,最後變得迷茫,站在十字路口茫然四顧。

法外的人性讓他茫然,麻木的「容器」生活會麻痺感情,當有人打破這一切的時候,他自然感到無所適從。

這也是導演用電影映射到現實的手段。

除了廢除死刑、法律的正義等問題,《第三度嫌疑人》的故事基石仍舊沒有逃開是枝裕和的電影本色,家庭。

親人間的代際關係,同樣是亮點。

三對父女,律師、三隅和受害者,因為各種原因對立起來,缺乏關愛、殺人犯罪、性侵,電影中的父女關係十分糟糕,可是他們卻在某種程度上保留著傳承,重盛的女兒像他一樣吊兒郎當做事,三隅的女兒像他一樣決絕。

在兩個小時這麼冗長的鋪墊之後,重盛和三隅找到各自的方向和救贖,重盛重新明白為人、為人父的責任,三隅與死者的女兒意外燃起了父女情,孤獨找到了包容的場所,而親情終於有了正確的安放之地,雖然電影最後都沒有給出殺人的真兇是誰,但是南哥卻覺得這是一個圓滿結局。

因為在法庭之上,其實並沒有所謂的真相。法庭只是給有罪之人依照定罪的,找尋真相的事兒,這裡並不管。

更何況對於網上的小夥伴來說,人人都是相信自己相信的真相,只要這真相和自己想要得到的不同,就不會有人相信。

所以法庭上的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的撒謊。三隅為了讓自己免於死刑,多次變換口供,南轅北轍,這就是抓住了「疑罪從無」的令真相撲朔迷離,一如江歌案中的陳世鋒,最終獲刑20年,免於死刑。

除此之外,起訴一方當然也會斷章取義,儘量挑選與自己的訴訟相關的,有利於本方的觀點的物證、旁證與口供,並將這一部分的作用放大。他們不過是想把被告變成罪不可赦的惡人,並不會在意被告本質的好與壞。

而律師的職責無非是在法律範圍之內為自己的辯護人爭得利益最大化——大罪化小,小罪化無。所以在法庭之上,大家爭辯的也並非事件的真相,不過是針對罪責進行斡旋,而法庭最終不過是根據兩方的表現,證據的力度決定誰勝誰負罷了。所以,任何審判,最終其實都是人性的判決,而不是還原真相!

相關焦點

  • 電影資源丨《第三度嫌疑人》
    也就是說,是枝裕和習慣性創造——創傷後共同體不過這次的《第三度嫌疑人》分數只有6.7,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第三度嫌疑人》這部電影就很是枝裕和,不同於以往的推理片,這部電影更多的是列出一堆真相,從而挖掘人性,表象是懸疑,本質還是裕和系的人性探索,有點類似於《三塊廣告牌》,包裹著一個尋找真兇的外衣,但實際上探討的是人性和倫理。案子本身並不是關鍵,而在尋找過程中各種道德的碰撞,才是這部電影的核心。
  • 【TMT】披著殺人案的懸疑外衣《第三度嫌疑人》
    3月31日三月的最後一天TMT迎來了第三講最新犯罪懸疑電影《第三度嫌疑人
  • 《第三度嫌疑人》:以懸疑片的豪華的陣容來探討家庭倫理!
    《第三度嫌疑人》這部電影是導演是枝裕和首次涉足犯罪心理懸疑片。其主演卡司陣容豪華,劇本歷經一年寫就,這樣的設定讓眾多影迷朋友早已對影片抱有極大期待。但是就如導演的其他劇情片一般,本片給人是非善惡並非如此強烈衝突的感覺。
  • 《第三度嫌疑人》在懸疑推理中,探討人性中的黑暗與溫情
    是枝裕和導演以擅長人物關係處理、情感細膩著稱,是國內外影迷極為追捧的具有西方思維和東方美學的電影大師。導演在這次影片創作過程中,大膽跳出「舒適區」,嘗試以更為類型化的敘事方式講述了一個關於家庭、關於人性與社會倫理的溫情故事。這也與藝聯放映影片的主旨立意一脈相承,藝聯希望將更多如《三塊廣告牌》《第三度嫌疑人》一樣可以觸動人心、引人深思的藝術電影搬上大銀幕。
  • 清明佳片登院線 《第三度嫌疑人》口碑爆表刷高分
    共6張 1905電影網訊 在近期上映的電影裡,《第三度嫌疑人》可以說是最為特別的一部片子這位當今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導演,總是會給觀眾帶來一部部直擊內心的電影。而《第三度嫌疑人》是他首次將視角拓展出家庭領域,融入更多社會、司法等種種問題,他的這種嘗試一度讓喜歡他的影迷產生質疑。打著「第一次引進內地的是枝裕和作品」的名頭,《第三度嫌疑人》表現如何也成為影迷們津津樂道的電影話題。
  • 《第三度嫌疑人》:是枝裕和的善惡實驗
    《第三度嫌疑人》導演:是枝裕和主演:福山雅治、役所廣司、廣瀨鈴類型:劇情 / 懸疑 / 犯罪這是日本大師級導演是枝裕和首部在內地公映的作品。2017年,是枝裕和導演一改風格,導演了這部懸疑片《第三度嫌疑人》。電影保留了是枝裕和式的簡約克制風格,導演駕輕就熟的家庭倫理被用作了全片的引子,不同於一般懸疑片緊張驚險的情節,導演用大量的法律程序與對白推動了故事的發展,延伸出來的法理、信任、人性等多方面主題,讓這部電影有了更多的寓意。
  • 是枝裕和懸疑佳作第三度嫌疑人,探討複雜的人性,結局發人深省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第三度嫌疑人》無疑是一部經典佳作,提到是枝裕和大家都會想到的就是家庭和親情,因為這是他本人最擅長拍的東西,但是看到這部電影的片名的時候,我第一個想到了另外的幾個關鍵詞,一個是『日式本格推理』一個是關於謊言與真相的探究,還有關於人性的解讀,懸疑的外殼包裹之下,導演用『謊言』拼湊出了一重又一重迷霧
  • 網友解讀《第三度嫌疑人》 死刑是第三度兇手
    由日本大師級導演是枝裕和執導,福山雅治、役所廣司、廣瀨鈴主演的心理懸疑片《第三度嫌疑人》正在全國藝術聯盟院線熱映,越來越多看過的影迷給與了這片高度評價,並稱相比《海街日記》《如父如子》等過往的是枝裕和作品,《第三度嫌疑人》的立意與表達更有嚼勁
  • 專訪是枝裕和:《第三度嫌疑人》是一部法庭心理片
    《第三度嫌疑人》劇照《電影》:《第三度嫌疑人》這部電影的靈感來源於什麼?《第三度嫌疑人》劇照《電影》:同時作為這部電影的編劇,你是怎麼做的劇本結構?《第三度嫌疑人》劇照《電影》:網上有評論稱作為一部懸疑片,《第三度嫌疑人》缺乏敘事阻力,你會怎麼回應?
  • 《第三度嫌疑人》究竟故事在講什麼 導演枝裕和背景資料揭秘
    ­   由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執導的心理懸疑電影《第三度嫌疑人》今天正式在全國藝術聯盟影院公映,這也是是枝裕和的電影首次在中國內地公映。前晚,影片在廣州舉行超前點映,《第三度嫌疑人》突破了以往是枝裕和聚焦於家庭的電影風格,他用一個懸疑故事來呈現他對平等、正義、人性等等的探尋。
  • 網友解讀《第三度嫌疑人》 死刑是第三度兇手?
    《如父如子》等過往的是枝裕和作品,《第三度嫌疑人》的立意與表達更有嚼勁。是枝裕和是當今日本影壇的標誌性人物,被讚譽為「日本當代唯一的電影大師」。是枝裕和特別擅長表現家庭、情感和人性有關的題材,表現手法細膩、剖析思辨深刻,往往在不動聲色間給觀眾帶來深度震動,「於無聲處聽驚雷」。是枝裕和多年來佳作不斷,在各大國際電影節上頻頻獲獎,在內地影迷中也有極高知名度,此次《第三度嫌疑人》是他的作品首次在內地影院公映,非常難得。
  • 《第三度嫌疑人》:是枝裕和的真相、瑣碎與迷失
    新片《第三度嫌疑人》超出了是枝裕和以往的家庭題材範疇,但在這部犯罪懸疑片裡,導演所關注的依然是有關家庭、人性和命運的議題。幾年前,在看過《聶隱娘》後,是枝裕和曾表達過類似的意願:他希望像自己仰慕的侯孝賢導演一樣,走出個人記憶和創作上的舒適區,探索更豐富的題材和美學形式。《第三度嫌疑人》或許就是他在這條路上走出的第一步。
  • 《第三度嫌疑人》|影向標
    《第三度嫌疑人》得分6.9分 1.鄭秉泓9分
  • 【測評】《第三度嫌疑人》:家庭片導演拍懸疑片,看得人精神分裂
    既然是社會派懸疑,就從社會派與懸疑兩點看的確,諸如「人性」一類的高大命題,總是被拿來給糟糕的故事遮羞,如果只是蜻蜓點水式帶出高端的概念,卻沒講好一個故事,那麼這個東西既不深刻也不精彩,差評是必然。 首先,《第三度嫌疑人》的故事表現,前面已經說過,作為懸疑片,它不清不楚的結局令人不滿。 但也有精彩之處。
  • 《第三度嫌疑人》你看懂了嗎 電影無解的結局揭露什麼
    ­   借用一個流行詞,是枝裕和導演的新片《第三度嫌疑人》是用來「洗粉」的。那些錯過了他早年創作的觀眾,因為近年的作品———如 《如父如子》和《海街日記》等———而誤會他是個「治癒系導演」,看了《第三度嫌疑人》很可能會「累覺不愛」:那個像心理按摩師一般的是枝裕和呢?他甚至不屑於「正常」地講完一個懸疑罪案故事,對於普通觀眾而言,這幾乎是冒犯了。
  • 《第三度嫌疑人》:沒有真相的真相
    文/夢裡詩書如果單將《第三度嫌疑人》作為一部犯罪懸疑片來看,其無視邏輯的展開不得不說是極為糟糕的,但身為導演的是枝裕和只是為電影假借了一件懸疑的外衣,伴隨著劇情三度反轉,越發耐人尋味的內核,在法律與人性關係的探討中對社會現實的寫照,逐漸被模糊的真相反而打破了電影本自懸疑的格局。
  • 「第三度嫌疑人」是如何三度殺人的?
    終於看完了《第三度嫌疑人》。
  • 《第三度嫌疑人》這道題無解,我給差評
    影評人木衛二看到微信群裡談論是枝裕和新電影《第三度嫌疑人》的消息,不禁發文字感慨,這年頭是枝裕和的電影也能在國內電影院看了。作為享譽世界的日本電影大師,對於中國觀眾來說是枝裕和並不陌生,由其導演拍攝的電影在中國也頗受影迷的歡迎。有心的了解一下是枝裕和這些年一路走來拍攝的電影,在豆瓣上都能得到較高的評分,幾乎都在8分以上。
  • 《第三度嫌疑人》看懂了嗎?導演親自為你解謎
    是枝裕和導演的影片《第三度嫌疑人》已於3月30日在全國藝術聯盟正式上映。
  • 《第三度嫌疑人》:三層抽打的靈魂,三度反轉的面目
    賈木許對侯孝賢的喜愛和致敬是內化的,不像前兩位在十年前終於按捺不住,不約而同地各自拍了一部故著痕跡的《步履不停》和《夏日時光》。哈羅德·布魯姆「影響的焦慮」批評說對於處於同一生態位的導演們更為適用,是枝裕和最迫切的焦慮恐怕還是何時才能走出小津、侯孝賢這些前輩的影響,真正的開宗立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