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與一位老農聊起古代男女青年相親的事情。老農說,古代男女相親可與現在不一樣。現代的男女青年已經沒有了封建思想,在相親時都敢於大膽地「審視」對方,看看對方究竟符合不符合自己的審美要求,同時,也敢於當面互相徵詢意見。但在古代的時候,人們的封建思想普遍比較嚴重,尤其是女青年,她們的「嬌羞感」非常足,所以,相親可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因此,過去有一種說法,那就是「男女相親不一樣,一個偷瞄一個望」呢!
聽老農說到這裡,我禁不住樂了,感覺這句俗語非常有意思,但我倒沒有弄明白這句俗語的真正意思,於是,便向老農請教。老農告訴我說:
所謂的「相親」,就是男女雙方父母在訂婚前安排男女青年的一次會面。在宋朝吳自牧所著的 《夢粱錄·嫁娶》一文中有這麼一段話:「然後男家擇日備酒禮詣女家,或借園圃,或湖舫內,兩親相見,謂之相親。」意思是:男女青年經媒人牽線後男方家庭會選擇一個吉日並備上酒水、禮品送往女方家庭,然後將女孩子邀約出來,或者在公園中,或者在湖舫內與男孩子見面。這個過程,就叫「相親」。
其實,民間相親大多都在女方的家裡或女方的親戚家進行。在相親之前,媒人會與男女青年分別溝通相親的過程。當男女青年明白了過程之後就開始相親了。一般來說,男女青年會拉開3-5米的距離,或坐著或站著進行相親。
由於女青年比較嬌羞,是不敢正眼看男方的,她們一般會採用偷瞄的方式「瞟」幾眼男青年,看一個大概就行了;而男青年呢?嬌羞感就會少一些,他們一般敢於「直眼」望著女青年,甚至有不看清楚不罷休的可能。因此,民間便有了「男女相親不一樣,一個偷瞄一個望」的說法。
正常情況下,男女青年互相「瞄」或「望」的時間也僅僅只有一分多鐘。這個過程結束後,媒人會分別徵詢男女青年和家長的意見。倘若雙方都彼此滿意,媒人便會讓男女青年二次相親。這個過程也就是「真切」見面和互相溝通交流的過程,因此,媒人便會將男女青年相距的距離安排的近一些,大約互相之間相處有一米的距離,並且,這個過程會在屋子裡或窯洞裡進行。時間大約會安排10分鐘左右。10分鐘過後,媒人便會來到相親現場,宣布相親儀式結束。然後媒人便會先送走男方以及男方的家人,並自己留下來與女方及女方的父母再進行一次溝通。當確認女方及家人同意這門親事之後,媒人就會將男方家庭事先交給自己的「見面禮」錢交給女方的父母;否則,就不會給「見面禮」錢了。
這就是古代男女相親的一個大概過程。
當然,這個男女相親過程也不僅僅存在於古代,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之前,一些農村的相親過程也是這個樣子的。後來,隨著男女青年思想的進一步解放,這種相親的儀式也就沒有了。
哦,這句俗語的意思原來是這樣的啊!聽了老農的解釋,我才算是明白了這句俗語的意思。看起來老一輩的男女青年想走進婚姻的殿堂還是挺不容易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