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的《奔跑吧》,主題「謠言」在一票綜藝中脫穎而出,引起了大眾的討論。
節目一開始,成員和嘉賓們都坐在休息室裡,邊聊天,邊做著錄製前的準備,沒有人告訴大家,錄製已經開始了。
突然,房間停電了,大家都處於黑暗當中,只能聽到他們講話的聲音。
只聽見李晨 「哎呦」一聲,說自己被人打後頸脖了。
沒過多久燈亮了,李晨認定是坐在自己旁邊的沙溢是「兇手」。
自此,一場關於「誰打了李晨的頭」之辯拉開序幕。
沙溢一口否認,而李晨堅持認為就是沙溢打的。
這時候,導演告訴大家,節目錄製已經開始了,緊接著一扇牆壁被打開,一股腦跑進一堆記者。
質問沙溢為什麼要打李晨,是不是有什麼過節?
似乎「沙溢打了李晨」這已經是事實,在沒有具體考量之前。
之後節目開始一輪又一輪的遊戲,拿到此次事件「兇手」的相關證據。
成員們也因為不同的證據的相應浮現,從一開始對沙溢的信任,也隨著李晨的挑唆,變為質疑。
在最後的「仲裁大會」上,現場有100名完全不知道事態發展過程的觀眾,只通過兩個的辯論,來判斷兇手是沙溢,還是李晨的自導自演。
在辯論的過程中,現場觀眾不停的搖擺、跑票。
但沙溢在之前遊戲過程中被眾人逼問,急得說出了一句:「我以為咱們都是有任務的。」
這成為李晨最有力的攻擊證據。
以及復盤案發現場時,善於打心理戰的情感辯手陳銘的煽動,讓大多數觀眾的票都跑到支持李晨那邊去了。
最終,仲裁投票結果是66∶34,李晨方贏得了比賽。
大多數觀眾認為沙溢是兇手。
觀眾離席,現場整理,可贏得了比賽的李晨,卻心事重重背過身去,擦拭眼淚。
比賽結果一出來,導演組也公開了最終真相。
熄燈後的房間裡,真如沙溢他自己所說的那樣,他因為害怕下意識抓住了旁邊李晨的手,還癱坐在地。
而李晨說的自己被打,完全是他在自導自演。
節目錄製前,導演找李晨聊天,讓他自導自演打完自己後,還要咬定是沙溢的錯。
他接到這個任務時是崩潰的,也不希望見到大家,這樣就不會發生一系列的事情。
沙溢被冤枉了一天,被人質疑了一天。
66%的觀眾所認為的真相,都背離了真相。
回顧收集線索的節目錄製的一天,當事人沙溢多次百口莫辯,甚至急的跳腳。
而身為旁觀者的觀眾中,也有一部分人,從一開始就根據一個小細節下定結論。
由於自導自演的一場鬧劇,扮演了一個「施暴」的人,理所當然地去傷害無辜的對象。
李晨也因為內心的抱歉和愧疚,一整天都很糾結,差點演不下去了。
節目中有一個細節,沙溢被所有人質疑的時候,不小心口誤,說自己是有任務的。
李晨開始無限放大這句話,引導眾人品味「任務」這兩個字。
導致所有人開始被碎片化的信息誤導、帶節奏,成了別人無形的槍。
雖然這只是一場綜藝效果,但也完全折射出了當下的從眾心理,和那些所謂的「鍵盤俠」。
我們處於一個信息化的時代,每天都會接收很多信息,也會發布很多信息,這些碎片化信息太多了。
現在大家對信息的獲取十分便捷,但是收穫到的信息特別碎片化,很有可能常常因為一張照片,一個視頻片段,而去相信一個所謂的「事實」。
人的觀點和思想是很容易被改變的,很多時候不是被事實所影響,而是被言語所影響。
就像仲裁大會裡的觀眾一樣,只是單純從別人的言語中做出判斷。
我們無法真正了解一件事情或一個真相,永遠不要憑藉一張張斷章取義的圖片,就去跟風傳謠。
「標籤效應」中說到的,我們很容易以自己固有的知識經驗,和聽來的風言風語,給別人貼上標籤、做出判斷。
但事實上,絕大部分人都是從自己的偏見和喜好出發,選取自己想看的真相。
我們所能看到的,可能不過是每個人的冰山一角。
你只知道我的名字,卻不知道我的故事;你只聽說我做了什麼,卻不知道我經歷了什麼;你不是我,終究不會懂我,而我也不需要你懂。
這世界每個人都想得到尊重,都想被認可自己的看法。
而這一切的前提是:不要用你的格局去評判世界的黑白、不要用你的標準去衡量別人的人生。
你所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實,你所知道的事實不一定是真相!
想得到一個更為接近&34;的判斷,需要一些處理信息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能夠&34;與自己信息不一樣的人。
應該更加理智一點,對說出口的每一句話負責。
誇獎的話可以脫口而出,詆毀的話要三思而後行。
願你我不會用自己的想法去隨意判斷事情的真相,也願你我不被隻言片語所困,活成自己的萬丈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