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到底獲得《最強大腦》最後一名:和壓力做朋友

2020-08-28 言物行格

人們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處於逆境的情況下做出。思想上的壓力,甚至肉體上的痛苦都可能成為精神上的興奮劑。

——貝弗裡奇



面對壓力,放棄還是堅持

最新季的《最強大腦》開播了,作為腦力一般的我,雖然看不懂題目,但還是被節目裡天才們的表現深深吸引。這一季最有意思的就是增加了壓力設定環節。

在第二期的圈層淘汰賽中,就演繹了一次讓人心焦的心理壓力大挑戰。比賽項目【魯班立方】,和上一季決賽題目類似,高難度的起點一開始就給了參賽選手巨大的心理壓力。

60名選手現場同時操作,前52名晉級,其餘人淘汰。比賽開始後,場內只能聽到選手們譁譁的翻動著立方體,主持人實時播報比賽成績的聲音就像是倒數計時器,隨著時間推移,選手們依次完成任務,晉級名額迅速被佔滿。此時還剩下幾名未晉級選手,依然努力完成立方體拼搭,直到最後只剩下一名選手——唐宇亮,他心裡其實明白,自己已經被淘汰,而且即使完成立方體拼搭他也是這個賽季的最後一名。在場的所有選手、主持人、嘉賓觀眾,和工作人員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場內只能聽到小聲的議論和唐宇亮翻動立方體的聲音。

放棄還是堅持。這個場面似曾相識。《燃燒吧大腦》第一季,也出現過這種情況。在【立方一筆畫】項目中,選手們也是爭先恐後地作答,隨著時間的流逝,晉級選手確定,最後只剩下吳丹一人。此時的吳丹,孤立無援壓力很大。所有的攝像機都聚焦在她身上,周圍的選手已經開始聊天議論,吳丹的情緒有些失控。 當工作人員詢問她是否繼續時,她努力克制自己,帶著哭腔說「沒關係,不用了。」

唐宇亮此時內心一定也很掙扎,他一度停下閉眼思考,我想能通過全國在線海選的選手,憑實力每一個人已經是優於大部分人的最強大腦,面對這種情形並非他腦力不行,而是壓力太大,大到他喃喃自語,好難呀。最終,他深吸口氣,接過主持人蔣昌建遞給他的水,喝了一口,集中精力繼續拼搭,最終完成了挑戰。最強大腦選手王心冉說,他就像一個崴了腳還要跑到終點的選手。可以看出唐宇亮一定不是個輕言放棄的人,不選擇容易的放棄,而選擇艱難的面對,這就是勵志的完美重現。

大多數人面對壓力時,做出的第一反應一定是逃避。因為逃避是最容易,也是最快的離開壓力源的方法。但是帶來的結果也顯而易見,事情沒有解決,壓力暫時離開,跨不過的坎始終擺在那裡。而面對壓力的堅持,你會遭受心裡的磨難,但過後,就像唐宇亮一樣得到成長,面對同樣的困難,他多的是一份戰勝壓力的經驗。


壓力會帶給我們什麼

普遍的說法認為,壓力是負面的,是可怕的,它是各種心理問題的罪魁禍首。壓力會導致焦慮、抑鬱、強迫、拖延、酗酒、離婚……因為所有的痛苦都伴隨著壓力。

凱利.麥格尼格爾曾經做過一個關於壓力的TED演講,她對壓力的解讀讓我看到了壓力的另一個樣子。

她通過實驗,發現壓力是有益的,而且當你認為它是有益的情況下,它的益處會發揮的更大。當你認為壓力有害時,它才會產生壞處。

  • 其中一項實驗是調查跟蹤兩個對照組,一組人認為隨著年齡增長,人會越來越沒用,幹啥啥不行。工作人員給另一組人灌輸思想,認為變老會讓人更睿智,也更有能力。之後的結果表明,後一組的人較前一組從心臟病手術恢復中明顯更快,生活態度也更樂觀。


  • 還有一項思維幹預實驗,在一所美國普通的公立中學,學生都來自最低收入水平的家庭,考試成績也是全州最末,學校大概3/4的孩子享受學校免費午餐,許多人都是幫派成員,40%的學生覺得沒有安全感。當時是新學期開學,實驗者在體育館面對120名九年級新生,念了一篇30分鐘的幹預文章,文章觀點:你現在是誰,不代表你以後就永遠這樣;人們如何對待你看待你,不代表你就是那樣,也不能決定你未來的樣子;隨著時間的變化,人的性格會發生有意義的改變。學生們還讀了高年級學生描述自己改變體驗的分享。最後要求學生寫一個故事,人們,也包括自己如何隨時改變的故事。學年結束時發現,接受過幹預的學生更加樂觀,更不容易沮喪抑鬱,大部分的孩子考試成績明顯高於未干預對照組,平均來說,這些新生相當於以成績c開始,以成績B結束了他們的新學年。


像這樣發生改變的研究例子在凱利.麥格尼格爾的書《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裡,還有很多。

實驗發現壓力會給人帶來很多好處:

【1】當人們正面迎接壓力,就會促使大腦分泌出更多的有益荷爾蒙,比如催產素,血清素,多巴胺等,這些荷爾蒙在一定情況下都對身體有益。

【2】壓力會讓人有傾訴的欲望,跟人傾訴對人際關係有益。

【3】壓力會讓人更容易集中精神,更容易達到心流狀態。

心流狀態就是一種精神完全高度投入的忘我狀態,也稱抗拒狀態。這種狀態下的工作完成度更高。

生活中的壓力無處不在,工作的變動,學業的進退,經濟狀況,社交關係,婚姻親子……我們無時無刻都在面臨著或大或小又不可避免的壓力。

如果壓力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又該怎樣和壓力更好的相處呢?

和壓力做朋友

面對壓力,我們不能消極的抵抗它,而是應該選擇和壓力做朋友,選擇做積極壓力思維者。人在諸多方面都是可以改變的。

首先應該承認壓力的存在,即允許感知壓力。

其次應該以歡迎接納的態度看待壓力。 比如像現在你看我的文章這樣,學習新的觀點,通過練習應用,以及和朋友分享,來改變自己的壓力思維模式。讓壓力對我們產生積極有益的影響:

【1】 把壓力轉化為意義

有壓力的人生也是有意義的人生。為何壓力和意義連接很密切?一個原因,壓力是真正投入角色,追求滿足意義感的目標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結果。就像學生的壓力來自學業,成年人的壓力來自工作,父母的壓力來自孩子。而不可避免的他們的意義也多來源於這些,得意的成績,工作的成就,還有孩子的歡笑聲也是他們覺得幸福的來源。低壓的生活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完美,失去了目標感和成就感,沒有壓力也沒有幸福而言。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在日常的壓力中找出自己認為的意義是什麼,確定自己的價值觀,用你的價值觀轉化壓力。比如你的價值觀是健康和終身學習。你每天可以用十分鐘書寫筆記,生活中如何體現價值觀,和你今天做了什麼。比如跑步、瑜伽是為了身體健康,而每晚看書做筆記是因為可以保持終身學習讓自己得到成長,瞧!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你堅持的價值觀,這10分鐘就可以改變你和壓力的關係。

【2】壓力是可以依靠的資源

不是所有壓力的都讓你著急上火。

首先壓力會給你挑戰的力量,來自壓力的能量不僅幫你身體行動,它還可以點燃你的大腦。腎上腺素喚醒感覺,它讓你瞳孔放大,看到更多的光,聽力更敏銳。大腦更快的分析事物,不重要的事不考慮,能夠集中你的注意力,更容易達到心流狀態。藝術家、外科醫生、運動員……專注於藝術或技能裡,他們都表現出這些反應。

其次,受催產素荷爾蒙作用,壓力會鼓勵你社交,創造對社會聯繫的渴望,比如觸摸,發信息,一起喝啤酒聚餐。催產素使你更能理解和注意到他人的感受,增加同理心和直覺,通過大腦對社會交往會有更積極的反饋。


【3】把對壓力的恐懼轉化為挑戰

面對壓力,人們首先感到恐懼,恐懼的反應就是逃避,這就會阻礙你做事情的進程。而在壓力下有所表現的場合,比如運動、演講或者考試,理想的壓力反應就會給我們能量,讓我們聚焦,鼓勵我們行動,迎難而上,調動精神和生理資源獲得成功,這就是挑戰反應。我們只要把恐懼反應變為挑戰反應,就會促成目標達成。

【4】壓力使人更具關懷型,提升抗挫力。

在你感覺無助的任何情境下,做些幫助他人的事,都會使你保持動力和樂觀。當你感到無助時,找個方式為別人做點超出你日常職責的事,引導身體和頭腦採取積極行動,比如幫助需要幫助的老人小孩或者乞丐,你就能夠體驗到勇氣、希望和連接。

壓力一直都在,重要的是確保它對你和他人有用。


凱利提出概念:壓力就是你在乎的東西發生危險時引起的反應。反應包括你的想法,情緒以及生理反應。想想如果你第一次上臺演講,期望通過這次演講改變人們對你的印象,甚至得到晉升。在登臺前的那一刻,你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臉很燙,舌頭和腿甚至有點麻木,腦子裡一直在對自己說這太可怕了,太緊張了。而此時,選擇做一個積極壓力思維者,讓自己認可這樣的觀念:你正在接受一次挑戰的機會,因為經過這次演講,人們將看到你的能力,對你重新認識,而獲得成功認可就是你的價值觀的體現,當然因為壓力你會有些生理反應,每個人面對這樣的情況都會這樣,這很正常,你的腎上腺素會大量分泌,所以你流汗因為你感到興奮,你的瞳孔放大,這樣你會看到更多的光,也會讓你更專注於演講。相信通過這樣的思維幹預,不斷練習,慢慢我們也會和壓力成為最好的朋友。


最後

難的事情和你必須去做的事情往往就是一件事。回想記憶中每一次你覺得驕傲和成功的時刻,是不是都伴隨著壓力。因為想學會遊泳,捏著鼻子跳下泳池,因為想取得好的排名,一直學習到深夜,因為想成功,硬著頭皮和甲方溝通……每一次艱難的面對壓力,不論結果如何,總會讓你變得更堅不可摧。而經受這些壓力,你才能開創更有意義的生活。

唯一值得我們恐懼的是恐懼本身,唯一需要我們逃避的是逃避本身。壓力本是我們生活中,沒有辦法逃避的一部分。我們願意承擔壓力,是因為在挑戰中不斷獲得成長,努力中實現自己的潛能。我們願意承擔壓力是因為壓力背後,才是人生的意義。與其逃避它,不如勇敢的追求它的意義。嘗試和壓力做朋友就是你需要做的第一步。

沒有大道理,只有小生活。我是言物行格,和你一起前行。


參考資料:2020《最強大腦》節目

凱利.麥格尼格爾 TED演講《如何與壓力做朋友》

凱利.麥格尼格爾 書籍 《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

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最強大腦?最強壓力?題目單一?
    #最強大腦#小夥伴們有沒有在看《最強大腦》第七季呢?在這一季《最強大腦》開播前,小編也是滿懷期待的,因為聽說賽制改變,自我感覺應該會比較精彩。然而,說得最多的就是壓力,吼吼,讓智慧飛揚起來,讓科學流行起來,等等,應該是讓壓力飛揚起來吧……美名其曰尋找最具彈性的大腦,尋找最能抗壓的大腦,其實仔細一想,難道往屆比賽沒有壓力嗎?是比賽都會有壓力吧!何必一而再則三地強調壓力呢?而壓力也不是靠嘴說出來的,而是比賽時的那種激烈的氣氛,讓選手、讓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為他們緊張,替他們捏一把汗。
  • 《王者榮耀》最強大腦稱號怎麼獲得 最強大腦稱號獲得方法
    導 讀 王者榮耀峽谷最強大腦稱號怎麼獲得?峽谷最強大腦稱號獲取途徑是什麼?
  • 《最強大腦》最強水哥!現在做什麼工作?這麼聰明的人去了哪裡?
    2016年江蘇衛視的王牌《最強大腦》觀眾朋友們展示了非常多的天才大腦,其中有一位水哥,兼職是天才中的天才!他就是水哥!當初因《最強大腦》「微觀辨水」而一炮走紅的王昱珩,現在在哪裡?都在忙些什麼呢?現在就讓小編給大家爆料一下!讓我們大家一起認識認識這個傳說中的最強大腦!
  • 《最強大腦》終於迎來最強大腦
    天才與常人到底有多大差距,他們是從大腦結構和思維方式就與普通人不一樣嗎? 但實際上但走到第三季時,《最強大腦》的製片人就宣稱找不到天才來做節目了。而到了2020年的第七季,節目組重新設定比賽環境,通過縮短比賽準備時間和現場壓力,來呈現「腦力強者」們在極限壓力下如何發揮自己的特長,完成比賽。
  • 《最強大腦之燃燒吧大腦》第七季—精彩解析
    最強大腦之燃燒吧大腦樊理姐姐的感受:第一次看最強大腦,隊員們出來的時候就已經很震驚了,這麼多青年才俊,一直在感嘆這才是可能引領國家乃至世界未來的後浪。2005年劉維獲得第二屆萊卡我型我秀冠軍、全球華人新秀歌唱大賽冠軍。
  • 是最強大腦,還是最強娛樂?
    《最強大腦》第七季,於2020年5月15日正式開播。我照例準時準點地坐在電視機前,不敢落下一期,就怕看不過癮。然而,我對它的興趣已經減半,甚至好感直線下降。我不含任何優越感,只是單單作為一個科學性綜藝影迷,很疑惑地問:「這,就是最強大腦?」
  • 《最強大腦》第六季冠軍是誰 最強大腦6淘汰名單都有誰
    《最強大腦》第六季冠軍是誰 最強大腦6淘汰名單都有誰?最強大腦繆濱旭百強排名第6位,數字謎盤中位列第2!儘管在龜文骨跡第一次作答失敗後,但他仍堅持到最後一刻的努力精神,打動了「彩雲組合」。隊長郭採潔鮑橒BaoYun鮑雲率先使用了復活權!恭喜繆濱旭獲得復活機會進入下一輪!
  • 最強大腦的兩度腦王楊易,竟做了我的同行
    前段時間看《最強大腦》,由於疫情,無法邀請國外選手來跟這一屆新出線的最強大腦一比高下,節目組決定讓歷年的腦王們來挑戰這一屆的最強大腦,產生新的腦王。於是,曾經獲過「腦王」稱號的楊易再次來到最強大腦節目,這次他直接作為組長帶著幾位選手組成了一個團隊來參戰。我女兒看到楊易參賽表示了極大興趣,看我一臉懵,她解釋說楊易當年非常牛,各種能力都很出色,楊易的「腦王」稱號是實至名歸的。
  • 《最強大腦》楊易:「腦王之王」的秘訣是勤奮!
    2020年7月31日晚,《最強大腦》第七季的「腦王之王」爭霸賽終於落下帷幕,12名腦力高手經過36小時的「駭客馬拉松」對決,最終第五季腦王楊易摘得桂冠,被評委和選手盛讚:實至名歸!  一身休閒打扮,說話總是溫文爾雅,略顯隨意的髮型,這是大多數人在日常生活中對他的第一印象,如果你沒看過《最強大腦》的比賽,很難把他和舞臺上的光芒四射的腦王聯繫在一起,那麼他的成功到底有怎樣的秘訣呢?讓我們來一窺究竟。
  • 遊戲改變「最強大腦」的四種方式
    周五晚,江蘇衛視《郎牌特曲·最強大腦之燃燒吧大腦》團戰第一場可謂震撼了所有人,這一場硬仗真是燒腦又扎心!在心理重壓之下,觀眾的心情也跟隨著比賽跌宕起伏,從心驚肉跳到動情淚目,每一種情緒都沉浸其中。林之隊選手鄭林楷、丁若虛在「灰箱網絡」挑戰項目中,整體團隊實力弱於雲之隊派出的宋一驁、張賴和。
  • 《最強大腦》的王祖藍和劉維根本調動不起來節目氣氛,乾脆換掉吧
    《最強大腦燃燒吧大腦》5月22日如期與觀眾見面了,看完節目覺得作為最強大腦見證官的王祖藍和劉維和以前的嘉賓相比存在感太弱了,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也完全沒有融合到節目中。王祖藍第一期還有一句「不可阻攔的大腦」把自己名字巧妙和節目聯繫到一起。這一期除了幾個誇張的表情包外,覺得他在節目中根本沒有起到調節觀眾情緒的作用,氛圍差得不行,他簡直就是可有可無的存在。
  • 最強大腦2020年什麼時候播出 最強大腦2020嘉賓都有誰
    作為「腦力系」第一綜藝,《最強大腦》一直致力於探究人類大腦極限,新一季的節目進行了顛覆性升級,創造性地引入「圈層淘汰」和「壓力場」的概念,真正做到讓「大腦敬畏大腦」,帶領全球的有智青年們重啟科學與智慧的探索之路。
  • 沒有「鮮肉」和「小花」,主打「素人」的《最強大腦4》制勝法寶在哪裡?
    就在鋪天蓋地的「韓國stlye」綜藝下,《最強大腦》如同一股清流淨化著觀眾的眼球。在中國電視公認的成功綜藝中,「第三季魔咒」時常被媒體評論人掛在嘴邊。也就是說節目走到第三季就很容易陷入瓶頸,遭遇口碑和收視率的雙重壓力。的確,在如今「綜N代」的大環境下,如何在變與不變中尋求平衡,保持住持續的吸引力,是電視人繼續破題的關鍵。
  • 從章子怡周杰倫到郭麒麟,從嘉賓人員就能看出《最強大腦》不行了
    《一站到底》還是《機智過人》但要說熱度最大最讓人信服的節目當然都比不起《最強大腦》這檔節目了~從第一部到第七部,從《最強大腦》到《最強大腦直燃燒吧大腦》,從全國挖掘各種各式人才到主攻學生學業比拼,《最強大腦》不斷的更新也不斷的讓忠實粉絲失望。
  • Dr.魏談《最強大腦》:不要埋沒了身邊的「最強大腦」
    魏老師的理念是,你要研究運動,首先自己要對運動有激情,有興趣挑戰新玩法。看來節目的熱播、網絡各種討論,也沒有對他的生活帶來太多幹擾。節目熱播、人言雜多,我們這些身邊的朋友替他著急,但他好像一點也不緊張,生活絲毫不受影響。
  • 《消除壓力,從大腦開始》
    知乎熱榜上,有這樣一個問題「壓力很大,想死怎麼辦」? 下面有個人留言,談到自己曾經也遇到這樣的處境,工作和生活給自己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壓力,他不止一次想結束生命,但每次想到自己的媽媽,想到如果自己離開了這個世界,媽媽將會孤苦無依,便咬牙硬挺了下來。 最後,他總結到:我們這一生,如果能夠為了某人而堅持,壓力也是一種幸福。
  • 李誕上《最強大腦》自嘲「最殘大腦」
    信息時報訊(記者 蔡慕嘉)《最強大腦》第八季將於明晚9:10回歸江蘇衛視播出。88位頂尖腦力選手匯聚南京,爭奪「天梯榜」榜首之位。主持人蔣昌建繼續坐鎮,腦力天梯榜發起人薛兆豐和攸佳寧再次攜手,李誕和王耀慶擔任新晉腦力見證官。首期還有特邀腦力見證官王力宏驚喜加盟。
  • 《最強大腦》中國戰隊集結賽一觸即發
    「南慶最強大腦」跨次元邂逅腦力競技場他是有著「南慶最強大腦」之稱的範閒,他身世神秘,熟識藥性藥理,修煉霸道真氣並精進武藝,而後接連化解了諸多危局,飽嘗人間冷暖並堅守對正義、良善的堅持,書寫了一段光彩的人生傳奇。他是俊秀儒雅的資深高冷法醫秦明,邏輯能力極強,心思縝密。
  • 《最強大腦》第六季,他才是我心中的腦王
    《最強大腦》第六季,他才是我心中的腦王《最強大腦》第六季於終於在風雨飄搖和爭議不斷中結束了,鄭林楷不出意外的獲得了本季腦王。但是這個腦王卻當的不是那麼安穩,既有對其實力的不認可,也有對其人品的質疑。縱觀《最強大腦》第六季的節目,從開始到結束,不乏有一些熱門選手被大家認為是腦王最有力的爭奪者,下面小編就帶大家梳理一下那些與腦王失之交臂的選手。來自沃頓商學院的郜晟,在《最強大腦》第六季一出場,就以其排名的第二的實力和強烈的自信心徵服了每一個人。雖然後面的比賽中,郜晟的發揮一直不是特別好,但是郜晟的心態和談吐卻讓人佩服不已。
  • 最強大腦2020年什麼時候播出 一直致力於探究人類大腦極限
    作為「腦力系」第一綜藝,《最強大腦》一直致力於探究人類大腦極限,新一季的節目進行了顛覆性升級,創造性地引入「圈層淘汰」和「壓力場」的概念,真正做到讓「大腦敬畏大腦」,帶領全球的有智青年們重啟科學與智慧的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