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處於逆境的情況下做出。思想上的壓力,甚至肉體上的痛苦都可能成為精神上的興奮劑。
——貝弗裡奇
最新季的《最強大腦》開播了,作為腦力一般的我,雖然看不懂題目,但還是被節目裡天才們的表現深深吸引。這一季最有意思的就是增加了壓力設定環節。
在第二期的圈層淘汰賽中,就演繹了一次讓人心焦的心理壓力大挑戰。比賽項目【魯班立方】,和上一季決賽題目類似,高難度的起點一開始就給了參賽選手巨大的心理壓力。
60名選手現場同時操作,前52名晉級,其餘人淘汰。比賽開始後,場內只能聽到選手們譁譁的翻動著立方體,主持人實時播報比賽成績的聲音就像是倒數計時器,隨著時間推移,選手們依次完成任務,晉級名額迅速被佔滿。此時還剩下幾名未晉級選手,依然努力完成立方體拼搭,直到最後只剩下一名選手——唐宇亮,他心裡其實明白,自己已經被淘汰,而且即使完成立方體拼搭他也是這個賽季的最後一名。在場的所有選手、主持人、嘉賓觀眾,和工作人員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場內只能聽到小聲的議論和唐宇亮翻動立方體的聲音。
放棄還是堅持。這個場面似曾相識。《燃燒吧大腦》第一季,也出現過這種情況。在【立方一筆畫】項目中,選手們也是爭先恐後地作答,隨著時間的流逝,晉級選手確定,最後只剩下吳丹一人。此時的吳丹,孤立無援壓力很大。所有的攝像機都聚焦在她身上,周圍的選手已經開始聊天議論,吳丹的情緒有些失控。 當工作人員詢問她是否繼續時,她努力克制自己,帶著哭腔說「沒關係,不用了。」
唐宇亮此時內心一定也很掙扎,他一度停下閉眼思考,我想能通過全國在線海選的選手,憑實力每一個人已經是優於大部分人的最強大腦,面對這種情形並非他腦力不行,而是壓力太大,大到他喃喃自語,好難呀。最終,他深吸口氣,接過主持人蔣昌建遞給他的水,喝了一口,集中精力繼續拼搭,最終完成了挑戰。最強大腦選手王心冉說,他就像一個崴了腳還要跑到終點的選手。可以看出唐宇亮一定不是個輕言放棄的人,不選擇容易的放棄,而選擇艱難的面對,這就是勵志的完美重現。
大多數人面對壓力時,做出的第一反應一定是逃避。因為逃避是最容易,也是最快的離開壓力源的方法。但是帶來的結果也顯而易見,事情沒有解決,壓力暫時離開,跨不過的坎始終擺在那裡。而面對壓力的堅持,你會遭受心裡的磨難,但過後,就像唐宇亮一樣得到成長,面對同樣的困難,他多的是一份戰勝壓力的經驗。
普遍的說法認為,壓力是負面的,是可怕的,它是各種心理問題的罪魁禍首。壓力會導致焦慮、抑鬱、強迫、拖延、酗酒、離婚……因為所有的痛苦都伴隨著壓力。
凱利.麥格尼格爾曾經做過一個關於壓力的TED演講,她對壓力的解讀讓我看到了壓力的另一個樣子。
她通過實驗,發現壓力是有益的,而且當你認為它是有益的情況下,它的益處會發揮的更大。當你認為壓力有害時,它才會產生壞處。
像這樣發生改變的研究例子在凱利.麥格尼格爾的書《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裡,還有很多。
實驗發現壓力會給人帶來很多好處:
【1】當人們正面迎接壓力,就會促使大腦分泌出更多的有益荷爾蒙,比如催產素,血清素,多巴胺等,這些荷爾蒙在一定情況下都對身體有益。
【2】壓力會讓人有傾訴的欲望,跟人傾訴對人際關係有益。
【3】壓力會讓人更容易集中精神,更容易達到心流狀態。
心流狀態就是一種精神完全高度投入的忘我狀態,也稱抗拒狀態。這種狀態下的工作完成度更高。
生活中的壓力無處不在,工作的變動,學業的進退,經濟狀況,社交關係,婚姻親子……我們無時無刻都在面臨著或大或小又不可避免的壓力。
如果壓力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又該怎樣和壓力更好的相處呢?
面對壓力,我們不能消極的抵抗它,而是應該選擇和壓力做朋友,選擇做積極壓力思維者。人在諸多方面都是可以改變的。
首先應該承認壓力的存在,即允許感知壓力。
其次應該以歡迎接納的態度看待壓力。 比如像現在你看我的文章這樣,學習新的觀點,通過練習應用,以及和朋友分享,來改變自己的壓力思維模式。讓壓力對我們產生積極有益的影響:
【1】 把壓力轉化為意義
有壓力的人生也是有意義的人生。為何壓力和意義連接很密切?一個原因,壓力是真正投入角色,追求滿足意義感的目標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結果。就像學生的壓力來自學業,成年人的壓力來自工作,父母的壓力來自孩子。而不可避免的他們的意義也多來源於這些,得意的成績,工作的成就,還有孩子的歡笑聲也是他們覺得幸福的來源。低壓的生活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完美,失去了目標感和成就感,沒有壓力也沒有幸福而言。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在日常的壓力中找出自己認為的意義是什麼,確定自己的價值觀,用你的價值觀轉化壓力。比如你的價值觀是健康和終身學習。你每天可以用十分鐘書寫筆記,生活中如何體現價值觀,和你今天做了什麼。比如跑步、瑜伽是為了身體健康,而每晚看書做筆記是因為可以保持終身學習讓自己得到成長,瞧!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你堅持的價值觀,這10分鐘就可以改變你和壓力的關係。
【2】壓力是可以依靠的資源
不是所有壓力的都讓你著急上火。
首先壓力會給你挑戰的力量,來自壓力的能量不僅幫你身體行動,它還可以點燃你的大腦。腎上腺素喚醒感覺,它讓你瞳孔放大,看到更多的光,聽力更敏銳。大腦更快的分析事物,不重要的事不考慮,能夠集中你的注意力,更容易達到心流狀態。藝術家、外科醫生、運動員……專注於藝術或技能裡,他們都表現出這些反應。
其次,受催產素荷爾蒙作用,壓力會鼓勵你社交,創造對社會聯繫的渴望,比如觸摸,發信息,一起喝啤酒聚餐。催產素使你更能理解和注意到他人的感受,增加同理心和直覺,通過大腦對社會交往會有更積極的反饋。
【3】把對壓力的恐懼轉化為挑戰
面對壓力,人們首先感到恐懼,恐懼的反應就是逃避,這就會阻礙你做事情的進程。而在壓力下有所表現的場合,比如運動、演講或者考試,理想的壓力反應就會給我們能量,讓我們聚焦,鼓勵我們行動,迎難而上,調動精神和生理資源獲得成功,這就是挑戰反應。我們只要把恐懼反應變為挑戰反應,就會促成目標達成。
【4】壓力使人更具關懷型,提升抗挫力。
在你感覺無助的任何情境下,做些幫助他人的事,都會使你保持動力和樂觀。當你感到無助時,找個方式為別人做點超出你日常職責的事,引導身體和頭腦採取積極行動,比如幫助需要幫助的老人小孩或者乞丐,你就能夠體驗到勇氣、希望和連接。
壓力一直都在,重要的是確保它對你和他人有用。
凱利提出概念:壓力就是你在乎的東西發生危險時引起的反應。反應包括你的想法,情緒以及生理反應。想想如果你第一次上臺演講,期望通過這次演講改變人們對你的印象,甚至得到晉升。在登臺前的那一刻,你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臉很燙,舌頭和腿甚至有點麻木,腦子裡一直在對自己說這太可怕了,太緊張了。而此時,選擇做一個積極壓力思維者,讓自己認可這樣的觀念:你正在接受一次挑戰的機會,因為經過這次演講,人們將看到你的能力,對你重新認識,而獲得成功認可就是你的價值觀的體現,當然因為壓力你會有些生理反應,每個人面對這樣的情況都會這樣,這很正常,你的腎上腺素會大量分泌,所以你流汗因為你感到興奮,你的瞳孔放大,這樣你會看到更多的光,也會讓你更專注於演講。相信通過這樣的思維幹預,不斷練習,慢慢我們也會和壓力成為最好的朋友。
難的事情和你必須去做的事情往往就是一件事。回想記憶中每一次你覺得驕傲和成功的時刻,是不是都伴隨著壓力。因為想學會遊泳,捏著鼻子跳下泳池,因為想取得好的排名,一直學習到深夜,因為想成功,硬著頭皮和甲方溝通……每一次艱難的面對壓力,不論結果如何,總會讓你變得更堅不可摧。而經受這些壓力,你才能開創更有意義的生活。
唯一值得我們恐懼的是恐懼本身,唯一需要我們逃避的是逃避本身。壓力本是我們生活中,沒有辦法逃避的一部分。我們願意承擔壓力,是因為在挑戰中不斷獲得成長,努力中實現自己的潛能。我們願意承擔壓力是因為壓力背後,才是人生的意義。與其逃避它,不如勇敢的追求它的意義。嘗試和壓力做朋友就是你需要做的第一步。
沒有大道理,只有小生活。我是言物行格,和你一起前行。
參考資料:2020《最強大腦》節目
凱利.麥格尼格爾 TED演講《如何與壓力做朋友》
凱利.麥格尼格爾 書籍 《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