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熱榜上,有這樣一個問題「壓力很大,想死怎麼辦」?
下面有個人留言,談到自己曾經也遇到這樣的處境,工作和生活給自己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壓力,他不止一次想結束生命,但每次想到自己的媽媽,想到如果自己離開了這個世界,媽媽將會孤苦無依,便咬牙硬挺了下來。
最後,他總結到:我們這一生,如果能夠為了某人而堅持,壓力也是一種幸福。
在2020年春節,因為疫情,全國人民都長時間待在家裡,大家才發現:有事去忙,有壓力去逼著自己前行,是一件多麼讓人感到充實的事情。
我們要明白:壓力,不是一件壞事。此生,我們都無法從中逃脫。我們應該做的,是去弄明白它來自何方,源自何處。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懂得該如何與之相處,進而消解它。
被稱為日本「血清素研究第一人」的有田秀穗,在東京大學畢業後,在東海大學醫院從事臨床治療、筑波大學基礎醫學系從事腦神經基礎研究,有著豐富的臨床和研究經驗。
她創作的《消除壓力,從大腦開始》一書,正是從產生壓力的生理機制著手,從大腦的構造和運作的角度,告訴我們如何來應對壓力。
她在書中說:「更好的生活,絕不是只選擇生活好的部分,而是品嘗人生的喜怒哀樂」。既然壓力會一直與我們如影隨形,那麼,我們不妨去學學與壓力共處的方式,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
1.
壓力的來源,你以前都認識錯了
你感覺到壓力最大是哪個時刻?關於壓力的討論一直圍繞著我們。在某網站的帖子上,大家在這個主題下,通過分享自己的故事相互慰藉。
網友若若說:是在坐月子期間。剖腹產生下寶寶之後,身體還沒恢復,就經歷了漲奶,整個乳房就像兩塊石頭,乳腺炎引起發燒,在醫院裡一邊輸液,一邊恐懼明天的到來。甚至在醫生下班的時候,她哭著求他別走。
雖然現在看來,當時的她有點歇斯底裡,但那時,在她的眼裡,那個醫生就是救命稻草。餵養孩子的壓力,身體疼痛的壓力,無法入睡的壓力……讓她覺得生活完全沒有了意義。
小慄子說,上一段戀情讓他感到了人生中的黑暗。非常愛女友的他,一直抱著希望對方快樂的心情,所以,他會經常性地製造浪漫。一開始,女友很開心,但是漸漸地,他發現女友反應越來越平淡,他也陷入了苦惱之中。本來戀愛是一件開心放鬆的事情,但是對於自己來說,卻壓力山大。即使付出了所有,最後依然無法取悅對方,更無法挽留對方。分手後,越發覺得自己無能。
大米說,她的痛苦來自於媽媽。在媽媽的眼裡,永遠是別人家的孩子比自己好,無論他做什麼事情,她總是有話說。只有批評沒有表揚的媽媽,讓他充滿了自卑,即使他是三好學生,考上了一所很好的大學,依然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在和媽媽相處的日子,總會讓她覺得壓抑到喘不過氣。
這三個人的壓力來源,正是作者在書中提到的「三苦」。釋迦牟尼曾告訴弟子,「苦有三苦」,這裡的「苦」字,便是指壓力。
一、疼痛之類的單純的苦;
二、不快產生的壓力;
三、不被他人認可的苦。
在作者看來,這三苦都來自於我們三大腦的反應。
作者將這三大腦定義為:決定人生質量的三大腦,即學習腦、工作腦和同感腦。
如果努力得不到回報,學習腦就會導致巴胺能的降低,從而產生不快;
在面對壓力時,工作腦中去甲腎上腺素會過度反應,從而引起焦慮、憂鬱、強迫、恐懼等;
在高壓下的情緒失控,是因為同感腦中血清素不足,不能壓抑多巴胺能神經和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的過度興奮。
具體而言,疼痛之類的單純的苦,就是身體性壓力。它產生身體疾病和前運動區直接反饋於體內外壓力的工作腦相關所產生的精神疾病之苦;
不快產生的壓力正是學習腦中的快感消失。壓力消失會覺得輕鬆,但是快感消失了。就會變成「壓力」(不快),對失去的快樂太執著,就會產生不快;
不被他人認可的苦跟同感腦相關。自己為別人做的事沒有得到適當的評價而產生的壓力。
這也就說明,我們的壓力是來自於大腦。絕大部分人認為,壓力來自於外部環境,其實不然。在對壓力在大腦中如何產生如何作用了解之後,我們要改變認知,從腦科學的角度尋找消除壓力的辦法。
2.
學會接受,是減輕壓力的開始
作者在書的開頭舉了釋迦牟尼的例子,他用了六年的時間苦修,希望戰勝壓力,但是最終還是沒有成功。最後認識到,壓力無法戰勝。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把壓力歸結於外部,希望通過改變外力而消除壓力。有的人想如果有足夠多的錢,那麼就不用感受到壓力;如果身體健康萬事順意,那麼就不會感受到壓力;如果能夠像馬雲那樣成功,那麼就不會感受到壓力……金錢、地位、權力,很多人將其看作是壓力的消除利器。
然而,事實是如此嗎?
即使擁有了想要擁有的一切,就完全與壓力隔絕了嗎?不會的。
正如作者所說,「零壓力」不應該成為我們的目標,因為壓力絕對不會消失。期望不能得到的東西,反而會增加我們的壓力。
專欄作家連嶽在談到「壓力」時說,我們需要理解壓力,將壓力看作是人生的一部分。只要是人,就有壓力。
所以,要減輕壓力的第一步,是我們要接受壓力。
一位研究壓力與健康的心理健康專家,在TED上講壓力的釋放方式時講到,她的團隊追蹤了美國的3萬成人,進行了8年的研究,得出一個結果:因為壓力身體健康受損的人,原因不在於壓力本身,而是認為壓力有害這個想法。
壓力對人產生的作用,與他對壓力帶有正面還是負面的想法有關。如果將壓力看作是正面的事情,壓力將能刺激人前行,從而產生滿足感。反之,將會對健康產生傷害。
其次,作者提出:如果擁有美好的夢想和積極的態度,我們就能更好地消除在社會中受到的「壓力」。
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中,著名的心理學家弗蘭克爾被稱為是20世紀的一個奇蹟,他作為猶太人,他以及全家被關進奧斯維辛集中營,在地獄般的痛苦中,他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和學術相結合,找出了人在絕處再生的辦法,那就是意義療法,即努力去發現生命的意義。
作者田秀穗也認為,擁有夢想和希望的態度會極大影響今後的人生。具體來說,如果我們將自己的努力定義為是讓所愛的人得到幸福,那麼壓力就會少很多。
英國《每日郵報》也曾報導過一則發表在《心身醫學》的文章,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得出一個結論,給予別人支持是一個愉快的經歷,可以增加幸福感,降低壓力。
為別人做事,實際上也能治癒自己。
3.
超實用的減輕壓力的方法,你應該知道
作者認為,消除壓力的核心關鍵點是鍛鍊血清素。如果血清素高,我們就可以承受與同感腦相關的「得不到適當評價產生的壓力」也能承受「身體性壓力」「無法得到快感產生的壓力」,從而感到壓力減小。能激活血清素能神經的,主要是「陽光」和「韻律運動」,除此之外,我們還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學會一些發洩情緒的方法。
一、沐浴陽光
很多人說自己有「起床氣」,起床會萎靡不振、情緒低落或者易怒。其實這是血清素低下的表現。還有如果遇到長期陰雨連綿的天氣,人們往往會陷入一種抑鬱的情緒之中,這也與血清素低下所造成的。
作者說,當視網膜接受到陽光信號,血清素能神經就會興奮,大腦進入到清醒的狀態。當我們早上起來有一種神清氣爽的感覺時就是在血清素在起作用,反之就是血清素能神經功能低下。
所以,作者建議,我們要沐浴陽光,尤其是在早上。因為血清素是早上製造的,早上的陽光對激活血清素最有效。
需要注意的是,沐浴陽光的時間在30分鐘左右。我們可以在上班或者上學時專門走在有陽光的地方。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接受太長的陽光刺激,不然血清素能神經反而會啟動自我抑制功能。
二、好的生活習慣
所謂好的生活習慣,其實很簡單,就是「生活要有規律」。生活作息要遵循陽光的規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我們作為現代人,承受著家庭、工作等等的多重壓力,往往在壓力增大的時候,睡眠問題也會隨之而來。我的一個朋友,雖然學習成績很好,但是每次考試之前的晚上,他都難以入睡,即使睡著了,也總做夢,而且睡得很淺,總醒。一開始他以為自己得了病,醫生說這是考試的壓力所致。在知道了失眠原因之後,朋友反而釋然了,轉變了心態,失眠問題也隨之消散了。
作者認為,失眠也是因為血清素不足。血清素是褪黑素的原料。當夜幕降臨,褪黑素不斷增加產生睡意,人進入睡眠狀態。如果不能正常的分泌褪黑素,我們就無法入睡。血清素能神經還是清醒和睡眠的循環。如果我們在白天沒有製造足夠的血清素,晚上就不會產生足夠的褪黑素,從而導致失眠。
三、有韻律的運動
跑步、瑜伽、太極、唱歌甚至嚼口香糖都是韻律運動。我們應該做的是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
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廣場舞,其實減輕了很多老年人退休之後,因為生活空虛而產生的心理壓力。舉個例子,曾經在電視上有一位阿姨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說,剛退休的時候,忙碌的她突然空閒下來,時間多到讓人心慌。自從開始跳舞之後,這成為了她每天最快樂的時光。
研究表明,運動會分泌多巴胺。大腦在分泌多巴胺之後會提升人體的正面情緒,增加大腦的活躍度並放鬆神經,有助於產生良好的心態,以積極向上的目光看待生活和問題。
同時,韻律運動還能夠激活血清素能神經。作者說,進行韻律運動,最少5分鐘,血清素放出量就會增加。
我們可以根據當天的身體狀況,調節時間長度,5-30分鐘都可以。鍛鍊血清素,重要的不是「長時間」運動,而是「長期」堅持。
四、眼淚的力量
作者曾經做過一項實驗,將著名的悲情片「佛蘭德斯的狗」與「螢火蟲之墓」給20名成人觀賞,並在此過程中進行了受試者大腦血流量的檢測。測試顯示,哭過以後的人的心理中,緊張、不安、混亂、憤怒等情緒的比例很小,常常有人說「大哭一場過後,整個人都輕鬆多了」、「哭完以後就神清氣爽了」。
作者認為,人體會通過「哭泣」的行為,自發性地切換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作用,達到發洩情緒、減小壓力的目的。這項研究還被日本媒體報導。
如果我們遇到壓力過大、疲憊不堪卻又哭不出來的時候,不妨看一些容易流淚的電影,讓自己流一流眼淚,會對釋放壓力有益處。
我們的一生不過是如何與自我以及這個世界相處。
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和社會,如何看待身邊的人與事,如何看待壓力,便構建成了我們將成為怎樣的人,將過怎樣的人生。
對於壓力,有人抱怨,有人拼命與之抗爭,有人舉手投降,其實,最好的辦法是我們要學會與壓力共存。
將它看作是我們人生中的一部分,明白有壞的一面,但更要相信它有好的一面。
懂得和壓力相處,將會讓我們收穫更多。我們之所以願意承受壓力,是因為可以在一次次挑戰中獲得成長,激發自己的潛能,實現自己的價值;我們之所以願意承受壓力,是為了讓我們的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我們之所以願意承受壓力,是為了讓未來可期。
有人說,壓力的背後,才是生活真正的意義。
同時,當我們感覺到累的時候,不妨給自己一個休憩的時間。就像作者說,每天堅持消除壓力的方法,也是一種壓力。我們要在疲勞的時候就息,痛苦的時候就哭泣,或者乾脆哭一場,洗去壓力。
休息之後再次憑自己的雙腳邁出步子,因為自己的人生路,只有自己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