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芳:愛無能,誰之過?

2022-01-30 周志芳周子

愛無能,誰之過?

——讀蔡東《無岸》之有感於愛與性的親密與孤獨

周志芳

 

讀完蔡東小說《無岸》,我想起了一個專業術語:心因性性無能與愛無能。

 

誰之過?

 

心因性性無能,醫學上稱為心因性疾病,它不同於功能障礙性疾病,而是屬於精神或心理因素引起的臨床上表現為神經或神經系統為主的一組症候群,患者最大的特點是檢查不出器質性變化,主觀症狀與客觀體徵不符,即只有自覺症狀而無陽性體徵。《無岸》一文中的男女主人公童家羽和柳萍都有此種跡象,他們不是沒有性的能力和愛的動力,而是因為他們沉重的生活壓力面前,在愛與性的困惑中,無法以親密感慰藉對方,從而使得各自的孤獨感日益深重,他們對於無法得到滿足的生活感到憤怒、受騙、被愚弄和被控制,從而厭惡甚至仇視一切矯揉造作、裝腔作勢,然而,在生活的壓力與疲憊面前,儘管他們的反應如此激烈,最終卻以無可奈何的妥協而和解,連離婚都成為一個精打細算之餘可望不可即的奢望,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令人深感悲哀的事件。

 

這種感覺,在讀到第三章時尤其強烈,文中男主人公童家羽目送女兒的身影遠去,回到客廳,對妻子柳萍說:「得有三四個月了吧,還是半年?我都記不清了。」童家羽神情嚴肅、不動聲色,仿佛在安排一個值得高度重視的項目工程,一本正經、條理清晰,卻完全沒有前戲的風致與意趣,這說明他根本不懂得妻子的性心理,也很難喚起妻子對他的性興趣,也許他根本無意調情,也許他天生就不諳此道,哪怕結婚已久,但他仍然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然而這是一個丈夫或者一個情人所應該具有的最起碼、最基本的素養,否則他無法成為引領者與徵服者,更無法讓他的妻子臣服於他的男性魅力,首先在性事上,他就是一個失敗者,一個loser,註定得不得妻子從身體上的迷戀和尊敬,這種性無能與愛無能,不只是是身體上的,更是精神上的,由於這樣的性愛質量無疑是如此糟糕,所以我們幾乎可以說,這是一個對性愛之美完全沒有悟性的、不解風情的、索然無味的丈夫,而柳萍的錯愕與配合顯然表明她本無意於此——為什麼會無意於此呢?很可能是之前的性愛質量本來就不高,而性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女性對於肉體快樂的記憶是非常強烈和持久的,為了重複這一快樂記憶,她會孜孜不倦、樂此不疲地追尋索取,而柳萍的無動於衷和勉力為之,大概是在提示讀者,童家羽未能為她提供這一體驗——她只是因為不忍心掃興,所以她也就「極具美德地唱和著,用刻意營造的快活情色的場景淡化既生硬又熟悉的怪異氣氛。」這樣的勉強配合,其結果是不難預料的,果然,「無比難堪的事實」出現了,正如文中所述,「她準確地感覺到,他逐漸委頓了,只是虛張聲勢,勉力動作。接著,他也感覺到了她的感覺。每一秒鐘都變得很難熬,一波波的空虛向她襲來。」文中這一切無不在暗示讀者,身為妻子的她,柳萍和身為丈夫的童家羽,雖然同住在一個屋簷下,卻對彼此的身體沒有欲望和衝動,更沒有熱情和溫存,只有勉為其難的例行公事,讀到這裡,我對這個男人說不出是同情還是憐憫,我只覺得,倘若因為這件事而去嘲弄這樣一個過了45歲的中年男人,那將是非常殘忍的打擊,即使你我都不是他的妻子。童家羽無論是置身於瑜伽之中,還是對妻子進行所謂的「情商口才培訓課」,在妻子眼裡看來,他那一套聊以自慰的「無欲則剛」,純屬自欺欺人。面對生活的壓力,現實的沉重,童家羽雖然口口聲聲以「無欲則剛」來安慰自己也安慰妻子以免於受辱,而事實上,生命的本能欲望卻因此而大為受挫,在疲憊生活裡,沒有誰能夠倖免於難,一個無法在現實世界施展男性力量的男人,就像一個在殘酷的動物世界那原始森林或非洲大草原上失去了戰鬥力的獵豹,只能在別人的夾縫裡苟延殘喘、蠅營狗苟,原本充滿了美好期待、溫柔熱烈而又激情四射的性愛,現在退化成了例行公事,敷衍了事、逃避掩飾乃至默認自己的失敗與無能,看似堅強的男人在現實面前脆弱得不堪一擊,怎不令人頓生憐憫之心?男人在傳統意義上一直承擔著巨大的責任與壓力,社會、家庭、親友,無不對他們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們也在這些人的眼中努力尋找自我的鏡像以確立自我的存在感和價值感,然而外在的光環無法掩飾內心的虛弱、失意與怯懦,他們只能退回到一個自給自足的世界,柳萍的貴妃椅也好,浪漫周末也罷,舒適書房和奢侈保養品等等所有這些物質性的東西,無一不是刻意而為之的用心良苦,至於童家羽的瑜伽就更令人感到滑稽了,看似清氣朗然的他,做起戲來,活脫脫一個官僚體制下左右逢源的小公務員嘴臉,對於他這樣一個在現有體制內競爭失敗、升遷無望、沒有得到太多既得利益的中年男子而言,生活於他而言,早已失去了玫瑰色,什麼都是按部就班、循規蹈矩的,包括性事同樣如此,他已經厭倦了嘗試新的東西,何況他也知道,即使嘗試了,又能如何呢?還不照樣是失敗?那還不如老老實實待在原處,聽天由命,然而這已經不是一個富有攻擊性的男人所應該有的狀態了,男人在性事上不像女人那樣可以偽裝,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足以影響他的性趣、自尊心和效果,柳萍也不是一個思想觀念開放現代、性情又極其溫柔和順體貼的女人,在童家羽無以應付的時候,她無法極盡撫慰與挑逗之能事,這是她的失職,也是她的無能為力,因為他們那一代人沒有受到這樣的教育與薰陶,所以只能「壓著一股邪火」,以絮絮叨叨的方式來發洩她對無法功德圓滿的性事的不滿,這是另一種方式的進攻與報復,過去,性經常被視作游離於生活的重要性與嚴肅性之外的東西,然而事實上,在生活中,不管是我們自己,還是在我們的概念之中的別人,如何運用自己的身體與他人發生關係都是意義極其深遠的命題之一,我們可以通過親密的性交流與他人建立深層次的聯繫,或通過性來嘗試和體驗這個世界、考驗我們的心靈世界並通過親密的性關係來發掘我們自己與我們的身體。許多世紀以來,許多社會都將「性」的概念歸入簡單的生育活動,將「性」的定義局限為一種模式,從前戲到進入及至高潮乃至激情消退,在這種固化的模式裡,似乎淡化了人類的感情需要,卻只是一味強調生育的概念與重要性,更找不到女性性快樂的位置,反過來,不快樂的女性由於感到受男性控制、支配和剝削,她會以不配合的方式進行報復,從而進一步損害兩人的親密關係,這又何必呢?過去很長時間以來,人們都認為男性從我們所熟知的性關係的定義中獲利頗豐,但事實上,他們所受到的傷害也不容忽略,因為他們與女人間真正的關係受到了阻隔,他們之間是有隔閡和距離的,他們一貫得到的都只是虛假的信息,他們認為男人天性優越,男性與女性的天性也因此而置於對抗或矛盾之中,男人對性高潮及其他方面的需要總是比女人更為重要,過去傳統的性觀念就是這樣強化了有違於人性且不顧及彼此真正需要的社會態度,所以,我們說童家羽的處境是尷尬的、可悲的,那麼柳萍又如何呢?她的內心世界又得到了真正的安寧和滿足嗎?女兒出國留學帶來的沉重的經濟壓力讓她打起了周轉房的主意,沒想到,缺乏行政經驗的她,「完全跟不上領導的水平」,被揄挪了一番、倍感恥辱的她,又受到了「社科雙姝」的刺激,回到家裡,眼看著那些美好的貴妃椅、奢侈品、大書房將要旦不保夕,內心的空虛感、失落感和焦慮感,無不讓她感到害怕乃至恐懼,緊接著,和丈夫做愛的嘗試也失敗了,在經歷了對童家羽的痛訴和指責之後,她所「憋著的一股邪火」始終沒有得到真正的發洩,因為她實實在在、的的確確無處發洩,對於這樣的一個女人,你無法不同情她,而丈夫對於她的「縱橫捭闔」,回應的卻是「用脊背對著她,厲聲道:你不要找事!」色厲內荏的背後,童家羽也有虛張聲勢,這是退讓,也是進攻,是自我保護,也是防微杜漸,為的是防止事態擴大化和嚴重化,他深知自己無法滿足柳萍的全部幻想,但他又何嘗不想有一個十全十美的女人來完全滿足他的幻想呢?所以我們說他們的性事和他們的婚姻一樣無趣之極,童家羽因為以一己之力無法供養女兒出國留學的費用而要求柳萍擱置離婚一事,「不能再離了」,走到這一步的婚姻,「相濡以沫,又何如相忘於江湖?」然而他們是不是就真的可以「退一步,海闊天空」?如果真的一旦相忘於江湖,又讓他們的女兒情何以堪?對社會的責任和交代又立足於何處?倘不如此,他們勉力維持的婚姻,像溫水煮青蛙一樣不死不活的得以延續,他們自己又是不是在空耗青春、虛擲生命?他們的幸福感又從何而來?這裡有許多的悖論難以兩全,他們其實沒有退路,也沒有比維持現狀更好的選擇,當下任何選擇就是最好的選擇,他們還有孩子這一聯繫他們的紐帶,「砍斷骨頭連著筋」的親情,始終令他們割捨不下,而這些原本偉大得令人世代謳歌讚美的母愛、父愛,現在卻成了他們尋求獨立與幸福的羈絆與枷鎖,就像柳萍自己感嘆的,她寧願沒有孩子,這本身就是一種強烈的追悔,似乎是在無言地吶喊:「如果你我不是出身於豪門之家,生一個孩子,對他和對自己都是形同犯罪。」對此,我們只能報以嘆息、沉默,同情,還有祝福。

 

「夫妻本是同林鳥」,誠如斯言,夫妻本來是一對利益共生體,在性關係和經濟關係乃至情感關係上都有相互扶持、相互體貼的利益訴求,童家羽不但對此無能為力,反而置身於事外形同路人,這種敵視、冷漠的態度,看似將進一步的爭吵扼殺在萌芽階段,其實是一種脆弱,一種逃避,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柳萍內心的無助與空虛,莫不與此有極大關係,弗洛伊德在《作家與白日夢》裡說,「一個幸福的人從來不會去幻想,只有那些願望難以滿足的人才去幻想。幻想的動力是尚未滿足的願望,每一個幻想都是一個願望的滿足,都是對令人不滿足的現實的補償。這些充當動力的願望因幻想者的性別、性格和環境的不同而各異;但它們又很自然地分成兩大主要類別。他們要麼是野心的願望,這類願望提高幻想者的人格;要麼是性的願望。在女子身上,性的願望幾乎總是佔據主要地位,因為她們的野心通常都被性慾傾向所同化。在男子身上,自私的、野心的願望和性的願望相當明顯地並駕齊驅。但是,我們不準備強調兩種傾向之間的對立;我們更願強調這樣一個事實:它們經常結合在一塊。」這裡的柳萍,看似在無理取鬧,虛榮攀比,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在表達她的不滿,是在向童家羽索取她想要的一切,而這一切,對於童家羽而言,又是多麼的沉重和不堪重負!所以童家羽才會惡毒地指責她是「非常難以滿足的可惡又可怕的女人」,也許有一天,你我都會走進婚姻與家庭,都會有可能遇見這樣的事情,寶玉說,女孩兒未出嫁是無價之寶,出了嫁就變成魚眼睛,到那時,誰能保證自己不會從一個十指不沾泥、不知金錢欲望為何物的、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林妹妹變成一個像柳萍這樣的、被寶玉視為「魚眼睛」的中年女人?柳萍自己願意嗎?你我都願意嗎?這裡,已經不只是心因性性無能與愛無能的問題,問題是,這是誰之過?

 

回答是,這是現代文明的錯,事實上,西方世界從工業革命開展以來就一直在追求財富的積累與擴張,這種弊病,在歐風東漸之後,我們正在日益屈服於我們自己所創造的物質世界,個人意志的泛濫與擴張,造成了無數大大小小的災難與痛苦,也許只有打破這一切束縛,才有希望給這個世界注入新的活力。文中的柳萍,原本對愛情充滿了憧憬和幻想也曾是一個追求完整獨立的愛情人格和個性解放的、受到良好高等教育、身處社會中上流階層的現代知識女性,而她卻惶惶不可終日,因此帶來無從歸依的不安全感,我們不難想像,如果她所假想的一切可能一旦變為現實,以她脆弱的神經和承受能力,後果將會多麼不堪設想,由此可知,人的脆弱感是多麼頑固而又真實地存在著!我們知道,人類是一種群居性動物,也是一種天性感到孤獨與脆弱的動物,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藏有一種揮之不去的孤獨感和無助感,因此,我們需要得到同類的理解、同情與撫慰,而男人與女人之間親密的性關係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緊密的情感關係,恰恰可以滿足人類的這一需要以使得我們免除孤獨的痛苦,在相互的信任與扶持中更有勇氣和信心面對這個世界的不確定性和潛在的危機與風險,在這一點上,作者蔡東可謂深諳人類心靈秘密的天才,夫妻的性關係是最能反應夫妻之間關係的溫度計,而在今天這個社會,性早已不再受制於傳統由生殖主導的生理功能觀點,性是「對自己的關愛與照顧」,是「跟別人共享的性愛」,更是男女雙方愉悅、快感、滿足、經驗的來源。親密關係的變革:現代社會中的性、愛和愛欲,影響到更大範圍的個人生活,英國著名社會理論家和社會學家吉登斯認為,親密關係的變革,女性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展現了個人領域徹底民主化的可能,而一直以來,我們都傾向於認為男性吝於付出感情,且不願談個人感受,男性缺乏情感上的支持,不願傾聽,男性對女性的感受無動於衷,男性不易溝通,男性自認為有權利得到情感支持,而女性在男女關係中感到寂寞和受傷害,男性意識形態中天然的情感疏離,使得女性的情緒及心理備受困擾,情感暴力還是語言虐待總是無處不在,她們總是受到不公平的性別侮辱、輕蔑、貶損以及不屑一顧的態度,男性也傾向於在語言中隱藏著深刻的性別歧視,兩性地位是否平等、雙方是否能夠真正相互理解並共享快樂,誠然,今天幾乎人人都在抱怨疲憊的生活、沉重的壓力,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有太多外在的東西逼迫我們奮不顧身地去追求,以至於忘記了人之為人本初的、原始的東西,那些看似炫目的光環,單位裡被潛規則了的周轉房、炙手可熱趨之若鶩的權位、眾人眼裡風光無限的名校錄取通知書、還有所謂的事業有成安逸生活,等等這一切,無不讓我們深陷其中、慾壑難填、不可自拔,對於這些東西,太多的人無力承擔,以至於對人世間原本最優美、最細膩、最精微、最溫柔的性愛之美也無暇他顧,遑論其他?這是人類文明的進步,還是現代人無可奈何的悲哀?很值得慶幸的是,在以男人為主導的性文化背後,還有另一種聲音,呈現出最真實的女人性愛生活,那就是文中所折射出來的人性的光輝:如果你能夠放棄為物質所奴役的生活,那麼祝賀你,很有可能你扔掉的只是鎖鏈,得到的卻將是整個世界,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地球上微不足道的可憐的生物,倘若不能充分同情別人的處境,便是不夠憐憫自己的境況。

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願天下有情眷屬皆幸福,願每個人都能在兩性關係裡真切地感受到美好的親密而不是可怕的孤獨,如此,幸甚。

 

 

【參考文獻】

Abrham H.Maslow,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Beijing:Huaxia Publishing House, 1987

Abrham H.Maslow, A Theory of HumanMotivation , Psychological Review, No.50, 1943,

張世富,人本主義心理學與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學術探索,第9卷,2003

江曉原,中國人的性神秘,科學出版社,1989

(明)湯顯祖,牡丹亭,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英)勞倫斯著,趙蘇蘇譯,查特萊夫人的情人,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日)渡邊淳一,失樂園,作家出版社,2010

(英)靄理士著,潘光旦譯,性心理學,商務印書館,1997

(英)靄理士著,王青松譯,禁忌的作用:靄理士隨筆,東方出版中心,2009

(美)凱特·米列特,性的政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美)亨利·米勒,黑色的春天,紐約Grove Press出版社,1963,第227~228頁

(美)亨利·米勒,性,紐約Grove Press出版社,1965,第183頁

(美)亨利·米勒全集之4,性愛之旅,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

(英)安東尼·吉登斯著,陳永國,汪民安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約翰·格雷著,白蓮,劉增莉,黃欽等譯,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吉林文史,2010

(德)弗洛伊德著,林塵譯,自我與本我,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德)弗洛伊德著,王秋陽譯,性學三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德)弗洛伊德著,王秋陽譯,愛情心理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德)弗洛伊德著,王秋陽譯,文明的性道德與現代神經症,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德)Barry R.Komisaruk著,胡佩誠譯,性高潮的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美)加裡·斯坦利·貝克爾著,王獻生,王宇譯,家庭論,商務印書館,1998

(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編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2003

(德)黛博拉·塔南,你誤會了我——交談中的女人和男人,紐約出版社,1990

(英)裡德利著,範昱峰譯,紅色皇后:性與人性的演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英)喬治·弗蘭克爾著,宏梅譯,性革命的失敗,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

(英)威廉·賴希著,陳學明等譯,性革命:自我調節的性格結構,東方出版社,2010

(法)讓-克魯德·考夫曼著,謝強,馬月譯,女人的身體男人的目光:裸乳社會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美)拉科爾著,楊俊峰等譯,孤獨的性:手淫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

(日)江原由美子著,丁莉譯,性別支配是一種裝置,商務印書館,2005

(美)羅伯特·克魯克斯,卡拉·鮑爾著,張拓紅譯,我們的性,華夏出版社,2003

(美)蓋格農著,李銀河譯,性社會學:人類性行為,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9

(法)珍妮薇·弗雷斯著,鄧麗丹譯,兩性的衝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美)赫伯·戈德伯格,漢瑞特·布利卡著,李萌濤譯,陰陽合璧男女之間:新型男性和現代女性的困惑,學苑出版社,1989

(美)波茨,(澳)肖特著,張敦福譯,自亞當和夏娃以來:人類性行為的進化,商務印書館,2006

(美)凱薩琳·巴裡著,曉徵譯,被奴役的性,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英)艾華著,中國的女性與性相:1949年以來的性別話語,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法)菲利普·阿里耶娃,安德烈·貝金著,李龍海,黃濤譯,西方人的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法)託尼·阿納特勒拉著,劉偉,許鈞譯,被遺忘的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德)赫夫納著,親密關係生存指南:兩性共同生活的藝術,上海書店,2006

(第二性)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deBeauvoir)著,鄭克魯譯,第二性,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09月

(法)埃裡克·澤穆爾著,謝強譯,第一性,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美)梅裡·E·威斯納-漢克斯著,何開松譯,歷史中的性別,東方出版社,2003

(美)瑪麗蓮·亞隆著,許德金,霍偉譯,老婆的歷史,華齡出版社,2002

(美)喬伊斯·博拉澤斯著,林寧,馬朔譯,脆弱的男人,學院出版社,1989

(法)皮埃爾·布爾迪厄著,劉暉譯,男性統治,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德)杜貝克著,王德峰譯,幸福伴侶的秘密,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美)帕雷夏·伊文思著,宋雲偉譯,語言虐待,廣西人民出版社,2003

(美)斯格勒辛格著,季瓊譯,懂得體貼:魅力妻子對待丈夫的藝術,線裝書局,2005

(英)漢德利著,蔣蕾譯,30天讓愛歷久彌新,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3

(德)讓·克洛德·霍夫曼著,蔡宏寧譯,單身女人與白馬王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俄)季莉婭·葉尼克耶娃著,張杰,徐景益,李君譯,婚姻:男女之間的一場戰爭,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

(俄)季莉婭·葉尼克耶娃著,謝雲才,王磊,王峰譯,愛我,不要背叛我,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

(法)司湯達著,崔士譯,司湯達論愛情:英中文雙語讀本,團結出版社,2005

(美)斯坦納克著,肖薇譯,別控制我,花城出版社,2003

(德)米夏埃爾·馬利著,孫常敏、孫匯祺譯,愛情與婚姻的5大謊言,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

(德)沃爾夫岡·梅爾西著,鄒麗譯,只想嫁給你:理想老公手冊,吉林美術出版社,2005

(美)戴維·斯圖普,簡·斯圖普著,宋健健譯,霍偉校訂,完美婚姻手冊:美國頂尖婚姻專家的智慧結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英)勞倫斯著,戴望舒譯,勞倫斯論性愛,團結出版社,2006

(美)艾斯勒著,黃覺,黃棣光譯,神聖的歡愛:性、神話與女性肉體的政治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英)勞倫斯著,陳慶勳譯,勞倫斯讀書隨筆(新版),上海三聯書店,1999

(德)奧藤著,朱劉華,劉海寧譯,男性的失靈,重慶出版社,2008

(法)喬治·巴塔耶著,劉暉譯,色情史,商務印書館,2003

(日)渡邊淳一著,竺家榮譯,復樂園,作家出版社,2010

(日)渡邊淳一著,李迎躍譯,丈夫這東西,作家出版社,2010

(日)渡邊淳一著,陸求實譯,欲情課,作家出版社,2009

(日)渡邊淳一著,譚玲譯,失樂園,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

(日)渡邊淳一著,陸求實譯,男人這東西,作家出版社,2010

(日)渡邊淳一著,陸求實譯,女人這東西,作家出版社,2010

(美)金賽著,潘綏銘譯,金賽性學報告:男人篇&女人篇,三環出版社,2007-

(美)海蒂(Hite,S)著,李金梅譯,海蒂性學報告:情愛篇,海南出版社,2011

(美)海蒂(Hite,S)著,林瑞庭,譚智華譯,海蒂性學報告:男人篇,海南出版社,2011

(美)海蒂(Hite,S)著,林淑貞譯,海蒂性學報告:女人篇,海南出版社,2011

(美)海蒂(Hite,S)著,張思前,禹春雲譯,海蒂性學報告:家庭篇,海南出版社,2008

(印度)筏蹉衍那著,理查·波頓(英譯),朗讀者(漢譯),愛經,遼寧教育出版社,2011

(古羅馬)奧維德著,戴望舒譯,愛經,花城出版社,2012

(法)福柯著,餘碧平譯,性經驗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歡迎讚賞)

相關焦點

  • 比性無能更可怕的,是愛無能
    在生活中,愛無能者對愛情充滿了狐疑。文/贗居某年某月,發現錢包裡一張不知何時收到的十元紙幣,空白處寫著幾行字:我的心已經碎了/陳豔紅,我恨你!/你不該如此傷我的心/難道你感覺不到我的愛嗎?!茫茫人海,不知道寫下這幾行字的人是誰,亦不知誰是陳豔紅。
  • 不是性無能,而是愛無能
    「痛」很多女性在遇到「愛無能」的男人時,在關係開始之初,大都會產生一種「幻覺體驗」——這個男人太棒了,簡直是我理想中的「MR·Right」。在這場婚姻中,「愛無能」原本是男人的「病」,卻成了女人的「痛」。
  • 《歡樂頌》:比「性無能」更可怕的,是「愛無能」
    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愛一個人的能力的。 有一種心理缺陷叫「愛無能」,心理學上稱為「情緒無能」。 這樣的人,他會和你在一起,但是你無法深入和他在一起,只要你想深入了解他的時候,他就會把你拒之門外。 「愛無能」的人,會讓人很抓狂。
  • 我不是性無能,而是愛無能
    02「愛無能」是男人的「病」,是女人的「痛」很多女性在遇到「愛無能」的男人時,在關係開始之初,大都會產生一種「幻覺體驗」——這個男人太棒了,簡直是我理想中的「MR·Right」。其實,不是F的老公變了,而是她一直沒有真正了解過對方,也沒有識別出對方究竟是個怎樣的男人。在後續的幾次諮詢中,我了解到F的老公童年很不幸。早年喪父,獨居的母親拉扯三個孩子長大,她老公又是家中長子,從小到大吃了很多苦、遭了不少罪。這樣一個命運多舛,在「苦水」中浸泡長大的孩子,從來都沒有體驗過被愛的感覺,自然也就很難發展處愛人的能力。
  • 我們時代的愛無能
    My Little Airport 新專輯《適婚的年齡》,描述到了適婚年齡,因沒能力結婚,而過著各種自由奔放生活的人。雖說獨身有獨身的理由,浪子也無法泊岸,「泊岸會令你枯乾」,但「適婚年齡「一到,如車行到關隘,坦途變爛路,人生進入HARD模式,總有諸多的失落、心酸、無奈、尷尬,千般滋味讓人無法再繼續任性按自己的想法活下去。
  • 愛無能的人,都有這五個特點
    只有一個朋友倔強地說:看不下去,沒感覺,誰讓我是愛無能呢。這個自我診斷雖然有點輕易,卻似乎蠻符合他的狀態——單身三年,總覺得談戀愛無用又麻煩,更可怕的是他很難對別人動心了。說起來,「愛無能」的易感人群可不僅僅是單身狗,即便是有伴侶的人也會患上這種「病」。
  • 「光棍節」成為單身慶典,「愛無能」的時代到來了嗎
    無論是民政局每年公布的離婚數據,還是近年來關於年輕人婚戀觀的種種調查,比如騰訊網的「2016中國人出軌態度調查報告」「2017中國人婚戀觀大調查」,無不顯示著堅守愛情的人越來越稀少,愛無能的人越來越多了。什麼叫愛無能?簡單地說,就是失去了愛的能力。
  • A片讓人性無能,韓劇讓人愛無能
  • 感情生活中,「愛無能」是什麼意思?
    愛無能,這是什麼意思?因為前段時間的時候,我是一直都看到很多人在底下就說自己好像沒有辦法去戀愛,也沒有辦法去結婚,覺得自己好像不值得被愛,或者說自己根本不想去愛,那麼這是什麼原因?其實總結下來就是這三個字,愛無能,其實咱們身邊有很多人都進入了這樣一個階段,就是無法去投入一段戀愛的關係,對婚姻可能也是充滿了恐懼,出現了類似於這種愛無能的現象,那麼可能就是以下這三個原因導致的,咱們來看一看找到解決的辦法。
  • 從來就沒有什麼『愛無能』,有的只是不敢愛
    許多在童年遭受過拋棄(不一定是真實中的拋棄,也可能是一種心理上的忽視)的孩子在成年後會近乎執迷地愛上一個很像拋棄者的人,只是為了看一看他們這一次是否能夠改變局面;也有一些在早年經歷過拒絕的人,會緊緊抓住第一個願意接受他們、對他們好的人不肯放手,即使對方對於他們根本沒有愛情的悸動。愛在眾多文學與藝術作品中被描寫得極具力量。
  • 而我將要說的是,我們時代的愛無能
    愛情是作家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是電影畫面裡大漠中的曠世戀曲是所有人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次傷風 愛人時人們的用情深重千歌傳誦文周君已經整理過歌單今天  文周君送給大家幾首歌儘管歌唱愛的口吻各不相同但這幾段旋律 總有一首能唱出你的戀愛觀 " 其實我只求相處 貪你的甜言蜜語講起戒指卻非那回事若你這刻能有趣地 為我寫一句詩誰又介意 誰人沒夾萬鎖匙 " 理性的社會倡導理性的感情
  • 2020:我們時代的愛無能
    總之對我來說,愛是作為很內向的東西自己慢慢想的,寫下來交付給文字算是極少的情況了,談論更少。我可能是覺得,有啥好談的嘛,我說再多最後還不是憑自己感覺.大概這也是我為什麼總覺得感覺對的話跟誰都能戀愛。談論得太少了。
  • Impotent Rage:無能狂怒之症!
    之前給大家講了性單戀與拖延症,而我們今天要講的叫做無能狂怒 Impotent Rage,一個極度影響他人的當代青年疑難雜症。無能狂怒起源自GTA5裡面的一部卡通電視節目,講的是左翼超級英雄無能狂怒人Impotent Rage 的故事。
  • 年輕人有一種病,叫「愛無能」.| 好害怕他隨時會離開我.
    因為我們好像都在默認,中了愛無能的毒,一生難得救贖。於是就想聊聊關於愛無能這個話題,愛無能,真的是一種無法治癒的病嗎?愛無能的體現,你中了幾槍?1.       我們一起走出愛無能假如把愛無能比喻成一堵圍牆,躲在牆裡的你一定有某個時刻會羨慕牆外的人吧。聽到別人多年戀愛長跑修成正果你會由衷覺得甜蜜,看到至死不渝的愛情故事你也會紅了眼眶。
  • 告訴你婚姻裡一個殘酷的真相:「性無能事小,愛無能事大。」
    木心先生曾經這樣說過:「性無能是小事,愛無能是大事。」無話可說,本身就是一種愛無能的表現。因為無法有效地交流,就無法給愛人一個反饋。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把被測試的人分成四組,第一組是「激勵組」,這組人每次工作完成之後都被給予激勵和表揚;第二組是「受訓組」,他們每次完成工作之後,只要是犯了一點錯都會被嚴厲批評;第三組是「被忽視組」,這組完成工作後不給予批評或是表揚,只讓他們靜靜地聽其他兩組的工作評價;第四組是「控制組」,這個組與其他組完全隔離,每次完成工作後他們得不到任何評價。
  • 越是無能,越愛挑剔
    《四十二章經》中有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難,或者人際關係處得不好,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反躬自省。做人最忌諱的,是總挑剔他人,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先講一個笑話。
  • 他們是愛無能
    原本再正常不過的贅肉、皺紋和不那麼完美的五官,在這種霸權下,成了與「窮」「醜」並列的原罪,恨不得人人得而誅之。整形醫院和健身房遍地開花,競爭越發激烈,而他們的生財之道,就是進一步加劇人們的容貌焦慮。廣告牌上電視裡,滿眼都是白得像日光燈、瘦得像閃電的女人,與其說是她們引導了當今的審美潮流,不如說是自戀引導了審美潮流。
  • 《晝顏》中男人的性無能
    男人和女人似乎永遠無法溝通,男人的愛與女人的愛其表現方式也是截然不同——男人的愛是「絕不能讓她吃苦」,而女人的愛是「寧願跟他吃苦」——這種不同只會造成不可避免的悲劇。其實,性無能主要是心理原因造成的,喪失自信是性無能患者的主要障礙。不難發現,《晝顏》中的男人雖然在收入、地位上有極大的差距,但無論表面成功與否,他們都是性無能患者。這種性無能是無法得到認可造成的,只有女人的愛(尤其是肉體的給予),才能讓他們成為真正的男人。
  • 12歲男孩康康被虐待致死:別讓愛無能成為這個時代的流行病
    今天從江西省上饒市餘干縣一12歲男孩康康被親生父母虐打慘死的事件說起,談談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愛無能」這種病,實在可怕,而且在當今時代似乎越來越有成為流行病的趨勢。愛無能的概念來源於一本同名書籍。最經典的說法就是那些「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的男人,就是屬於愛無能。當然也不僅指男人,也指同款類型的女人。但是,如果從愛的定義來剖析,愛無能的現象是絕不僅僅限於愛情的。愛,意思是對人或事有深摯的感情。是人類主動給予的或自覺期待的滿足感和幸福感。愛的基礎是尊重。
  • 總是覺得「愛錯人」,可能是因為「愛無能」
    周深《我是你的誰》選曲緣由:在對你的愛裡,「理智斷了線」 「自卑又自憐,看清愛恨多愚昧」「愛對了人,情人節每天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