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前臺灣「原住民」的基本狀況介紹

2020-12-20 海峽青年評論

臺灣雙十活動上,主持人拿臺灣原住民名稱開涮,引發不小風波。大會籌委會主委蘇嘉全親自出面滅火,臺灣原住民究竟曾經歷什麼呢?讓我們通過此文一探究竟。

雙十佳麗們

一、原住民概況

清代以「生番、熟番」來區分臺灣原住民的漢化程度。日本最早稱「生番」為蕃族,裕仁天皇未繼位前將其改稱「高砂族」,並將「熟番」命名為平埔族。日本強制改原住民之名為日本名,並在二戰時期組織「高砂義勇軍」前往東南亞充當炮灰。 1945年國民黨接管臺灣後,認為平埔族已經漢化,將「高砂」稱為「高山族」,兩年後改稱「山地同胞」,簡稱「山胞」;次年,重申嚴禁使用「蕃族」,說明此時漢人民間仍然有稱呼原住民為「蕃族」者。同時,對於清朝之「熟番」,日據時期劃分的平埔族不予承認少數民族地位,視為漢族。國民黨開始推動原住民的漢化活動,如更名為漢名,推行國語等。1952年,臺灣當局承認「高山九族」:泰雅、賽夏、布農、曹(後改鄒)、魯凱、排灣、卑南、阿美、雅美(後改達悟)。70年代末80年代初,臺灣出現反對運動,加之國際上對各地土著居民的關注,「原住民」一詞開始被廣泛使用。2009年的數據顯示,臺灣原住民有45萬人,佔臺灣總人口的2%左右。

二、國民黨統治之前的情況

1.荷蘭、西班牙殖民時期1626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獲得臺灣(主要是臺灣南部)的管理權後,開始在原住民地區開設教堂和學校。同時沒收漢人的土地,在原住民區域因循舊制。同年,西班牙將軍威德爾率領一支艦隊前往臺灣,同行的有五位多明我會傳教士。5月,西班牙艦隊在北臺灣登陸後,逐漸在雞籠、淡水等地建立起殖民據點,從此開始了西班牙在北臺灣的十六年殖民時期。與威德爾同行的傳教士在原住民區域「傳教」。西班牙天主教會與至少五個原住民部落有親密的接觸,並建立三座教堂,派遣兩位教士傳教。1636年,西班牙駐臺灣殖民長官在一封信中提及,有千餘原住民改宗基督教。但另一數據顯示只有百餘人,一種比較流行的觀點認為,此時有成人約一百信仰基督教,其餘九百多人為未成年人,顯示傳教的結果並不像表現的那樣美好。在更早的文獻(1632、1634年)中,有記載西班牙的傳教士為許多嬰幼兒舉行洗禮,顯然這部分人群並沒有受到基督的感化,在他們以後的成長中,嘲弄基督信仰的也不乏人在。究其原因,在於原住民成年後,會受到傳統習俗,如酗酒、捕獵、迷信的影響,導致傳教士認為他們不潔不能接受洗禮,當傳教士們發現這個情況比較普遍的時候,很多選擇放棄向成年人傳教,而改向未成年人,尤其是嬰幼兒進行洗禮(由文獻表明有的徵得父母同意)。 西班牙統治臺灣北部時期,原住民的漢化情況已經出現,西班牙傳教在成年人中遭遇種種困難。1636年,西班牙開始武力傳教,治下民眾奮起反抗,6年後,西班牙被荷蘭驅逐出臺灣。一般認為,西班牙武力傳教,是喪失原住民部落支持的重要原因。1644年,荷蘭佔領北臺灣後發現,原住民部落的大雞籠社和三朝社的基督教信仰最深,大雞籠社民眾普遍能講西班牙語,三朝社的神父能講原住民的語言,顯示特定區域的傳教效果不錯。2.鄭氏、清朝時期16世紀後,遷入的漢人為了爭奪耕地,不乏以武力和詐欺的方式強取原住民土地者,迫使原住民大量遷至深山中。鄭氏治臺期間,開拓「番地」,對原住民「順則撫,逆者膺」。在原住民和漢民交界處「築土牛以防害」,隔絕漢民與原住民來往、爭鬥,這成為分而治之的開端。一方面減少了原漢之間的衝突,客觀上使得漢民少受原住民侵擾,漢民的土地面積變得穩定,另一方面也不利於原住民與漢民交流,更使得原住民居於相對隔絕的境地。與此同時,鄭氏與原住民展開貿易,以免除徭役的方式鼓勵原住民子弟讀書。乾隆四年,立碑設「番界」,在險隘之地,設兵駐守。乾隆中期開始,清廷逐漸放棄簡單、粗暴的隔離政策,改行「劃界立石」與「開山撫墾」並舉的民族政策。19世紀中葉,漢人社會的契約制度逐步建立,農產品的商品化成為大勢所趨,原住民不懂文字,在契約上屢屢吃虧。同時在漢人資本、開墾的影響下,退入山林。1885年,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開山撫番」,直接衝擊居住在深山的原住民。3.日本殖民時期1923年,時任攝政宮親王的裕仁出訪臺灣,看到原住民區域的景色類似日本的高砂(另說為對基隆或臺灣高山的指代),遂指示臺灣總督府把稱謂從「蕃」改為「高砂族」。日本一方面對原住民採取懷柔政策,一方面加強封鎖,並於1920開始完全控制原住民社會。日本考量到統治前期原住民的的武裝起義時有發生,故而採取示好政策;同時注意到,原住民的勞動力廉價,居住地區的礦產、林業資源豐厚,必要時候還可以動員原住民參戰,故而採取兩手政策。

日本利用原住民不懂文字的特點,宣布原住民實際耕種的大部分土地為「無主地」,收歸「國有」;另一方面,日本對原住民實行統一居住、集中管理,不乏將原住民趕到深山區域者,同時推行「皇民化」運動,強制學習日本文化。根據1942年的統計,專門對原住民子弟進行教育的「番童教育所」的就學率達到86.10%,比漢人公學校的61.45%高出了24%以上。具體說來,日本採取以下政策:

總督府推行日語、要求原住民改用日本名;又驅趕他們進入高山叢林,用鐵絲網隔開原住民與漢民,並有專門的警察看管;將原住民的保留地由170萬公頃縮減為24萬公頃,戰後統計約93%的土地都被充作「官地」;毒殺獵犬、收繳槍枝等以消滅原住民的捕獵工具;建立維持會制度,以懂得日語的原住民出任頭目,推行皇民化運動;鎮壓原住民起義,並將一些原住民派往東南亞前線以補充兵員。戰後的文獻提到,正是由於日寇將原住民驅逐到山上,形成原住民等於高山居民的映像,才形成了「高山族」這一稱呼。

三、國民黨去臺以後情況

國民黨去臺後,為了「反攻大陸」實行「動員戡亂」,在政治權力中心的都是1945年後去臺的大陸移民,對於此前的移民的保障不夠完善,原住民作為更早的臺灣居住者,在接受漢化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受到此種忽視的影響。1946年5月,「行政院」行文要求原住民於三個月內恢復漢名漢姓,1947年稱呼「高山族」為「山地同胞」。在1952年起實施的《臺灣省各縣加強山地教育行政設施要點》的推動下,到1955年,山地適齡兒童入學率由1949年的71%提高到90% 。1953年後,臺灣開始推行「山地平地化」的漢化政策,省府明確規定原住民使用漢名漢姓。1957年,臺灣省政府將少數民族劃分為「山地同胞」和「平地同胞」,這種稱謂與日本殖民時代的類似,有不少的歧視意味。而後,原住民聚居地實施免費醫療,建立國民小學,豁免捐稅,設置山地保留地制度和物資供銷機構,管制平地居民進入。但到了1958年,所有山地學校棄用山地教材,改行一般國民教育版本。「山地同胞」現有耕地經登記後,連續耕作10年方能取得所有權,耕作5年後開始徵收土地稅。山地民的財政補助,逐漸向平地居民靠攏,實際上取消了1945年以來針對山地民的賦稅優惠。70年代後,大陸恢復聯合國席位,以及中美中日關係的改善,使得國民黨面對外部力量的強大衝擊,島內興起一股反對國民黨的浪潮。面對國民黨的「中國民族主義」,本土派以「臺灣民族主義」應對,力圖「住民自決」,必然引導到「原住民」議題上來。如果要追求「住民自決」,在臺灣首先居住的原住民族群,是十分值得關照的一群人。從這個意義上說,原住民問題上的「撥亂反正」,不啻為是本省籍反對國民黨統治而進行的政治訴求。1.「正名」與「土地正義」「歸還土地」和「正名」是1980年代以後原住民運動的兩大核心訴求。原住民看來,「命名是非常神聖的;名字不只是符號或符碼,它隱含了一個民族的生命延續」。土地問題則構成了臺灣原住民運動至今仍無法實現的「政治願景』。1983年,原住民青年學生在臺灣大學創辦《高山青》雜誌,明確提出,要「力倡高山族團結」、「普及山地社會的政治教育」,「激發高山族的自覺奮起」。這被視為原住民們爭取自身權利的先聲。在本省人激進勢力和國際土著人運動的影響下,1984年臺灣少數民族成立「臺灣原住民促進委員會」,要求改「山胞」為「原住民」。反對的理由是,「山胞」有濃厚的日本殖民色彩,又沒有囊括平埔族,有分化原住民之嫌疑。原住民來源於日文漢字,日語詞典《新明解國語詞典》解釋為「徵服者和移住民(移民)來到之前就住在那塊土地上並擁有獨特文化的民族。」自《高山青》雜誌發行以來,原住民運動最大的困擾就在於無法進入臺灣的權力機構,尤其是民意機關。從1985年到1992年的七年間,臺灣原住民運動先後推舉9人次參加過6次「民意代表」的選舉,結果都是大敗而歸。1985年的原住民漁民抗議事件為契機,原住民運動選擇與擅長街頭政治的民進黨發生互動。同年4月,一批知識分子成立黨外編輯作家聯誼會,下設少數民族委員會,鼓吹少數民族自治權利。深綠的臺灣基督教長老會第36屆總會通常年會也通過決議,建議臺灣當局在所有相關法規條文、公文、行文中,將「山胞」的稱謂改為「原住民」,開始同原住民社會運動站在一起。歷史上任何名稱,無論是清朝、日本還是國民黨的命名都是外部力量強加,並沒有得到原住民的認同,反而不少有著分化或者同化的用心。1984年「原權會」以「原住民」指代自己,並迅速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最早提出「正名議案」的,都是國民黨籍的原住民民意代表。 1984年2月,擔任臺灣省議員莊金生(平地原住民)在「臺灣省諮議會」上提出了「輔導山胞更正姓氏及建立族譜」的質詢案,這是臺灣原住民第一次提出「正名」的議案。同年3月,「立法委員」蔡中涵(阿美族)在「立法院」提出「山胞正名」問題。 弔詭的是,國民黨沒有接受這個名稱,他們擔心以「原住民」指代臺灣少數民族,會使得漢民族成為外來民族,從此引發國民黨是外來政權的深層意涵,而是以「早住民」來指代,但並未獲得原住民們的認可。1994年「修憲」時,國民黨做出讓步,以「原住民」寫入「憲法」,並在1997年承認原住民為「原住民族」。

臺灣少數民族的正名運動暫告段落。在取得原住民這一身份的同時,原住民中本身存在著的山地民、平地民之分沒有彌平,原本為了爭取原住民身份而同心協作的各部族又開始回歸部族信仰,力量仍然弱小。在根據阿美族前「立法委員」蔡中涵的統計,到1988年,臺灣原住民山地保留地有11萬公頃左右,僅及日據時代24萬公頃的45.83%。1988年8月,全省兩千多名原住民為爭取土地權,呼籲「為求生存、還我土地」,在臺北進行抗議遊行活動。1989年9月的抗議人士得到時任「行政院長」李煥的接見,並當場指示增編「山胞保留地」。即便是在「山地保留地」的政策保障下,「原住民」土地也呈減少之勢,如「山地原住民」平均每戶擁有的土地從1978年的4.35公頃減少到1991年的3.22公頃。「原住民」15歲以上人口中50%以上仍從事農業生產,1991年「山地原住民」家庭平均收入每月為92, 117元新臺幣,僅為臺灣全省家庭平均收入的59. 15%。2.社會經濟狀況80年代中期以後,黨外勢力的發展以及本土化意識的高漲,使得本省人中分化出了閩南人(狹義本省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四大族群。民進黨提出的這一分類方法也被國民黨所認可,在一些全臺選舉中,候選人開場常常以這四種語言模式向選民表達問候,可略見此分類方法的廣泛認可度。2003年1月,「原住民」總人口為43.4萬人,佔臺灣省總人口的1.93%。11個民族中,多的有15萬人,少的只有三四百人。按照戶籍統計,1998年城市原住民為3萬多人,加上流動人口,約為13萬人。2001年臺灣當局制定「原住民身分法」後,對取得原住民身份的政策改變,如「原住民與非原住民結婚所生子女,從具原住民身分之父或母之姓或原住民傳統名字者,取得原住民身分」的規定,使得新生兒中獲得原住民資格、其他狀況下回復「原住民」身份的現象日益增多。著名演員金素梅,從其母之姓為高金素梅,從而參選原住民「立委」,連任至今。原住民除從事農業生產外,主要以工人為主,從事專業技術、行政管理職位的很少。有人將原住民從業概括為「四最」,即「最深」(地下管線施工)、「最高」(高樓建築工程)、「最遠」(遠洋捕撈的漁民)、「最暗」(雛妓、色情行業和其他社會底層工作)。80年代中期以後,有的部落20 -40歲的女性從事特殊服務行業的比例高達20%。臺灣勞工組織和原住民組織的統計認為,1999 -2000年原住民的失業率為27%-28%(1999年官方統計臺灣社會平均失業率為2.8%,原住民失業率為7.45%)。國民黨在原住民區域推行國語的過程中,仍然放由教士使用日文跟羅馬拼音傳教,於1987年方才制定專門方法。1998年公布《原住民教育法》,建立民族學院,力圖恢復母語教學和民族體制。高中聯考中「原住民」學生的分數與分數線要求相差60一130分不等。根據1995年都市原住民家庭語言使用情況的調查,使用「國語」的佔60.49%,使用母語的佔35.80%,使用漢語方言閩南話的佔2.80%,使用漢語方言客家話的佔0.38%,使用日語的佔0. 31%,使用其他語言的佔0.22%。使用國語最高的是賽夏人家庭(96.12%);使用母語最高的是阿美人(44.68%)。在臺灣社會政治轉型過程中,各種政治勢力在反對之時時,往往以原住民問題為切入點。陳水扁改介壽路為凱達格蘭大道,撈取政治資本進行政治攻防。1997年,來自民進黨的陳水扁在當選為臺北市長」後,把紀念蔣介石的介壽路改名為具有「原住民」族稱意義的「凱達格蘭大道」,率先成立原住民事務管理機構等。每逢大選則飛抵原住民區域與代表籤訂協議等等,但是原住民的困境,並未因之顯著變化。

相關焦點

  • 原住民是澳洲的超級英雄
    而這樣的渴求與堅持,卻也反映了那些為自己苦苦爭取基本權利的人們的精神訴求。由於與世隔絕的地理位置,澳洲在國際舞臺上並沒有什麼存在感,也因此給人一種一片平靜祥和的錯覺。但事實上,澳洲這個社會構成相對複雜的國家,也面臨著棘手的人權問題。
  • 澳大利亞舉行大規模抗議 要求保護原住民合法權益
    雪梨CBD遊行現場負責澳大利亞原住民事務的國會議員琳達·博內指出,最近幾年,澳大利亞警察對於原住民的暴力執法事件多有發生,早在1987年,當時聯邦獨立調查委員在調查一起原住民被囚禁致死事件後,就頒發了系列維護少數族裔人權的措施,但迄今為止,一條也沒有得到落實。
  • 溫哥華原住民圖騰柱
    位於溫哥華市北段的斯坦利公園(StanleyPark)聞名世界,北臨巴拉德灣(Burrard Inlet),西臨英國灣(EnglishBay),總面積為六千七十畝,是北美地區最大的市內公園,公園中聳立著原住民所制的圖騰柱(TotemPoles),手工精細,文化氣息濃厚。加拿大西北沿岸原住民的木雕藝術成就卓越,而圖騰柱的雕刻藝術尤為突出。
  • 揭露加拿大原住民女孩兒被販賣和性剝削的黑暗面!
    Lauren Chopek現年19歲,是一名原住民女孩。當她只有14歲時,她就遭到性剝削並且被販賣到溫尼伯為奴,她曾與每一個倖存者一樣都保持沉默。但是如今她決心抹去內心的內疚和恥辱,讓這一段不為人知的恥辱公諸於世,是時候使更多遭受販賣的原住民女孩受到幫助。
  • 大屠殺、種族隔離、歧視,澳大利亞原住民的悲慘境遇
    (圖片源自:法新社)1789年,原住民中出現首例由殖民者傳染的天花疫情,造成數百名原住民死亡。1791年,英國殖民當局把雪梨灣附近的土地「分配」給服完刑期的流放犯人,開始了對原住民土地的剝奪過程。這一過程中,原住民與殖民者的衝突造成了數以萬計原住民死亡。1825年,正當殖民者和原住民的矛盾日益尖銳的時候,英國政府下令:有必要以暴力對暴力。
  • 澳大利亞把國歌歌詞改了,莫裡森:體現團結和尊重原住民
    「澳大利亞作為一個現代國家可能相對年輕,但我們國家的歷史是悠久的,正如我們許多原住民的故事被我們公正地承認及尊重。」莫裡森說:「本著團結的精神,我們要確保我們的國歌把這一事實反映出來。」澳大利亞原住民女作曲家黛博拉·奇瑟姆(Deborah Cheetham)支持修改國歌,認為有關舉措早就該出現。「『年輕』一詞低估了在這片大陸上生活了幾千年的生命。」
  • 臺灣原住民可以享受哪些福利?
    至少從福利角度來看,正名之後,兩支部落這些年的辛勞會略有盈餘:有生活津貼、交通補助,健保費也便宜;小孩讀書減免學費,專科以上還有助學金;如果孩子考大學,只要通過原住民文化及語言能力認證,各種加分羨煞其他考生的同時,還享受優先錄取……於是,臺灣有人千方百計地想獲得原住民身份。至於山裡的頭目認不認,那就是後話了。
  • 「鄉村之眼·部落之心」加拿大&中國原住民影像交流展
    (15 min);中國·雲南:《半農半牧》(42min);雲南代表介紹及觀眾互動  (15 min)參加這次展映的有八部加拿大影片,以及兩位來自加拿大的嘉賓。從九十年代開始,加拿大原住民掀起了拍攝電影的熱潮,他們通過電影來質詢歷史,破除對「印第安」人的偏見,並展現更為客觀準確的當代原住民狀況。其中很多作品個性鮮明,有的是為本部族的族人拍攝的,有的是為非原住民觀眾拍攝的。
  • 特別策劃:歌從山上來——臺灣原住民音樂初探
    打開一聽,才知道,此紀非彼紀,那位上海老歌手叫紀曉蘭,而這位紀曉君,如CD中介紹所說,是出身於臺灣一位原住民歌手。  名字不一樣,歌聲就更完全不同了。  「原住民」這個詞彙其實也不是到這時才第一次出現在內地聽眾眼前。實際上,1996年歌壇天后張惠妹第一次唱著《姊妹》出道時,就已經被介紹到她是一位臺灣原住民歌手。再往後動力火車、高慧君、民雄、戴愛玲等一批有著原住民出身的歌手相繼出現在歌壇並為大家所喜愛,此時,在他們身上,「原住民」僅代表著一種出身而已,他們演唱的都是正宗的主流流行歌曲,與「原住民」幾乎毫無關係。
  • 澳原住民學生大會召開 原住民學生吐槽:很受傷
    ­  中新網7月6日電 據澳洲網報導,每年7月第一周是澳大利亞原住民紀念周(NAIDOC Week),澳各地會舉辦活動紀念原住民的歷史。一位原住民大學生近日在坎培拉召集首次全澳原住民學生大會,討論把原住民學生阻擋在高等院校之外的障礙。­  會議中,原住民大學生「吐槽」稱,沒有大學政策的支持,讓他們「很受傷」。
  • 【直播Aloha】未來使者自然科考團拜訪夏威夷原住民精神領袖,了解茂宜島上150年的水之爭
    她們是自然主義者,發起了為夏威夷原住民爭取權益、保護自然和傳統文化的行動,在他們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原住民充滿對大自然的信仰,也有越來越多原住民自發成為社區志願者,他們甚至組建了一個名為Aloha in Action(你好行動)的非營利組織。因為她們的突出成就,Ryder和Maydeen已是夏威夷原住民的精神領袖。
  • 巴西原住民死亡率是全國2倍 ICU均距315公裡 搭機轉院還要搶床位
    原住民往往因為村落遙遠,缺乏基礎設施,難以獲得醫療資源,即使搬進都市,也常常陷入不穩定的生活,面臨健康問題時特別脆弱。根據CNN,巴西的原住民正在以驚人速度死於新冠肺炎。巴西原住民協會(APIB)持續追蹤全國90萬原住民疫情狀況,記錄超過980例確診、至少125死,死亡率12.6%,大約是全國6.4%的2倍左右。
  • 一位清華學子眼中的臺灣原住民
    音樂,是臺灣原住民的語言和表達,是他們流淌著的血液和紮根於生活的不可或缺的元素。在臺東的那些天,我每天都被原住民的音樂所包圍著,也感受著原住民的熱情和活力。 離開鐵花村的第二天,我們前往了阿美族部落。美麗的阿美族姑娘帶著我們參觀並介紹了阿美族的傳統房屋和相關文化。傳統上,阿美族的房屋主要以木頭、竹子和茅草為材料。房屋注重通風,而採光性相對較差。
  • 走近臺灣原住民:年輕人融入城市 國民黨漸失選票
    「漢人削尖腦袋想當原住民」屏東原住民資訊協會常務理事盧志良說,因為地處偏遠,所以之前原住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直到現在,原住民大學生的比率還是比都會區要低。「四五十歲的人,大多數還是從事勞力的工作,年輕人的狀況會好一點,可能會從事行政工作,不過原住民從商、從醫以及從事法律行業的人還是比較少,即使是年輕人,也有相當一部分是軍警職業,因為在體能上,原住民比較能夠適應。」
  • 澳大利亞面積堪比中國,為什麼沒有原住民?
    中國的原住民是中國人。美國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那澳大利亞的原住民是什麼人?什麼民族的?叫什麼?99%的人,都不知道。因為為澳大利亞土著呼籲的人,太少了。英國罪犯來了盎格魯-撒克遜人是近代史上借工業革命崛起的一個龐大民族,又稱為英格蘭民族。
  • 慰安婦剩一人》最後的原住民慰安婦 難忘的血淚證言
    他回憶2000年民間團體辦的「東京大審」,仍歷歷在目,「當時是沈中阿嬤帶動,和芳美阿嬤開始唱跳起原住民的歌舞,把全場氣氛整個帶起來。」原住民慰安婦:就地徵用的性暴力黃子明提到的林沈中和蔡芳美阿嬤,是過往曝光的原住民慰安婦阿嬤中,留下詳細故事的案例。
  • 通訊:緊急馳援疫情中的巴西原住民部落
    新華社裡約熱內盧4月8日電 通訊:緊急馳援疫情中的原住民部落新華社記者 趙焱 陳威華瑪西亞·諾沃是一名來自巴西亞馬孫叢林城市帕林廷斯的歌手,其音樂專輯也多與叢林有關。近日,瑪西亞寫信問候一名原住民村落朋友,收到的回信卻是一則求救信息:「我們的村子在隔離,沒有飯吃了,你能幫我們搞到兩個『基礎籃子』嗎?」「基礎籃子」是巴西特有的、裝有一戶一個月所需最基本口糧和個人清潔用品的套裝。瑪西亞當即問朋友村落中有多少人,得到的答覆是70人。
  • 65 臺灣原住民的海上擴張歷史,毛利人的祖先與臺灣原住民
    東亞歷史第65篇:遠古中國之臺灣原住民海上擴張。 大坌坑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許多捕魚器具及用來挖鑿獨木舟的石制器具,顯示六千多年前臺灣原住民已經具備從事海上捕魚和航行的技術。學者指出,早期臺灣原住民已經知道如何在獨木舟的船舷兩側加裝浮木,以減低船身傾覆的可能;又知道加裝風帆,使船行駛更快。
  • 美國首位原住民內閣部長或誕生!哈蘭家庭背景介紹為什麼獲得提名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謝斯河據美聯社周四報導,拜登計劃任命眾議員哈蘭(Deb Haaland)為內政部長,這將是一次歷史性的提名,60歲的哈蘭是來自印第安部落的普韋布洛人,她將成為首位擔任內政部長的美國原住民。
  • 講座紀要 | 藏品研究:臺灣原住民民俗文物
    林建成先生最早學習的是美術,在博士階段轉向人類學的學習,這次報告他便從雙向視角為我們介紹了「近代臺灣南島民族木雕的變遷與創作」。一、圖紋信仰與應用原住民沒有自己的文字,於是利用一些圖紋形象用於信息的傳播,其中融入了對族群文化的認同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