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原住民可以享受哪些福利?

2021-02-19 Vista看天下

是不是島內原住民,除了血緣,還要看你姓什麼

最近,島內的原住民(大陸統稱高山族)又多了兩個新成員: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

為了取得官方核定,這兩支無名部落,走了20多年的漫漫正名路,終得償所願。

至少從福利角度來看,正名之後,兩支部落這些年的辛勞會略有盈餘:有生活津貼、交通補助,健保費也便宜;小孩讀書減免學費,專科以上還有助學金;如果孩子考大學,只要通過原住民文化及語言能力認證,各種加分羨煞其他考生的同時,還享受優先錄取……

於是,臺灣有人千方百計地想獲得原住民身份。至於山裡的頭目認不認,那就是後話了。

「高考」加分35%

在臺灣,原住民人口是精確到個位數的。據「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原委會」)統計,2014年1月島內原住民為534007人,佔總人口約2.28%。

從出生那一刻起,原住民就自動享有健康保險,保費比別人低,如果家境清寒還能讓公家買單;55歲之後,每年享有一次免費體檢,而非原住民的門檻是65歲。

生活方面,他們享有每戶20萬元(新臺幣,下同)的自建房補助,如果屋頂漏了、廁所堵了,維修補助每戶也有10萬。為解決他們的零用錢問題,當局立法支持他們向銀行借小額無息貸款,每筆最高5萬;如果是做生意,還能一次借30萬。此外,打官司有補助,坐公車有補助,如果住在山裡,還能按月領罐裝煤氣補助……

讀書的補助就更多了。大學之前,有名目繁多的助學、獎學金,有些私立學校還有額外資助;讀大學,每年學雜費減免三分之二,公私立院校一視同仁;由於政策照顧,他們更容易申請公費留學,每月還能領400美元補助。

而最讓非原住民們羨慕的,莫過於升學考試中針對原住民的優待政策。

以「高考」為例,臺灣自2002年廢除「一考定終生」的聯考制度後,原住民享有依學測成績優先錄取、指考成績加權35%的優?惠。

35%是個什麼概念?2012年7月,宜蘭縣原住民考生詹毓文原始分數460.9分,經加權後分數是622.2,而考卷總分總共只有600——文體加分什麼的,與之相比弱爆了。

不過,如果想在考試中享受如此高待遇,還得通過「原委會」的族語能力認證,也就是針對所在民族的方言及歷史文化進行考試。如果通不過,原住民身份不變,但學測和指考中的優惠就要講拜拜。

對原住民考生來說,族語能力認證才是最難的。據統計,臺灣原住民共有42種語言,但由於使用人口少,以及當局在部落學校進行雙語教學——有些部落學校更是「漢語一條龍」——能認識本族語言的原住民,已經不佔多數。

改姓大作戰

當然,族語能力認證只適用於升學考試。在島內社會的每個角落,更多的是「不太像原住民的原住民」,他們有原住民血統,文化上就不一定了。

根據2007年訂立的「原住民身份法」,島內採認原住民身份以血親紐帶為原則。原住民夫妻的孩子,當然是原住民;若原住民與異族通婚,那就有講究了。

舉個例子,若媽媽是原住民、爸爸是漢人,後代取得原住民身份的關鍵是姓氏——若按傳統隨父姓,就不算原住民;反傳統隨母姓,未來福利才有指望。若外公是漢人、外婆是原住民,如果媽媽隨母姓,後代跟著隨外婆姓就可以了;一旦媽媽隨了父姓,不僅她自己沒原住民身份,後代也沒有。這種血統追溯,以三代為限。

如此「姓氏綁身份」,為爭當原住民,臺灣人「改姓大作戰」開始了。

有些人家的原住民血統來自母系,於是媽媽得先去改姓,再帶著孩子去改,戶政所要跑兩趟不說,銀行帳戶、房產證、健保卡等各色「疑難雜證」都要改,即便島內公務系統效率較高,通常也要幾個月才能「結束戰鬥」。

著名的原住民「立法委員」高金素梅,原名金素梅,本來也不是原住民身份。她的父親金德培,傳說是滿族皇族愛新覺羅氏後裔,母親高香妹則為原住民。為了參選「立委」,她冠了母親的姓,以原住民身份試水政壇,果然成功。

偶爾,還會發生「原住民父母生不出原住民孩子」的奇葩狀況——如果父母只有原住民血統卻無原住民身份,小孩自然也一樣;如果要修正,又免不了一場「改姓大作戰」了。

「阿力力事件」

原住民還有一項隱性福利:如果出現爭端,當局一般會向原住民略有偏移。

2013年5月,原住民部落布農族舉辦射耳祭,其中有一系列捕捉活豬、生宰山雞、獵松鼠的活動,製成影片放上網後,搞得動物保護團體抗議。

團體發言人說,主辦單位持棍棒敲打動物,已涉嫌違反「動物保護法」。他們要求布農族終止「虐待動物」比賽,卻被原住民團體反嗆「文化霸權、侮辱原住民傳統」。

結果,射耳祭在官方支持下照常舉行,只是影片不能隨便拍,違法與否也就不追究了。

今年6月,花蓮縣秀林鄉幾十名太魯閣族人,為抗議當地文化及土地遭觀光客破壞,設路障、點狼煙阻止車輛進入部落地區;有遊覽車試圖進入,他們還對空鳴槍3聲(島內原住民獵戶不在禁槍之列),嚇得遊覽車掉頭就走。

事情鬧大,花蓮縣給出的最終解決方案是,今後一切遊客步行登山,不許坐車。

還有更有趣的「阿力力事件」。排灣族有個傳統習俗,長輩用手摸晚輩的「阿力力」(睪丸),不僅代表著關愛,還會讓晚輩以後更有男子漢氣概。

2012年,一位舅公摸了摸7歲孫子的「阿力力」,遠離部落生活的父母不樂意了,直接控告舅公猥褻。舅公覺得很無辜:「我們部落的習俗啊,阿公給你摸摸看有沒有長大,就是疼小孩、跟他們玩啊。」舅公在陳述時說,好奇怪,怎麼這樣也會上法院?

最後,法院以男童證詞「舅公沒有摸很久,大概1秒鐘就放手」為由,判定舅公行為並非發洩色慾,也沒有挑起男童或他人性慾,而男童願意原諒舅公,因此判處舅公無罪。

針對這件被媒體熱炒的「阿力力事件」,「原委會」還召集法學專家專門開了研討會,認為法院的判決是臺灣法制史上的一大進步——尊重原住民傳統習俗。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去Vista看天下微社區交流相關話題……

相關焦點

  • 臺灣原住民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想把中共的精神帶到臺灣
    【環球時報記者畢方圓】「盧麗安效應」在臺灣持續發酵。繼北大臺籍博士生王裕慶和張立齊公開表示想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來自臺灣的原住民陳志強又在網上表態稱想「歸共」。提到為何想要加入中國共產黨,陳志強日前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去過延安,重走了長徵路,了解中共黨史後認為,哪怕複製一點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到臺灣,都會給臺灣帶來很大的福利。37歲的陳志強來自桃園的拉拉山。
  • 65 臺灣原住民的海上擴張歷史,毛利人的祖先與臺灣原住民
    東亞歷史第65篇:遠古中國之臺灣原住民海上擴張。 大坌坑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許多捕魚器具及用來挖鑿獨木舟的石制器具,顯示六千多年前臺灣原住民已經具備從事海上捕魚和航行的技術。學者指出,早期臺灣原住民已經知道如何在獨木舟的船舷兩側加裝浮木,以減低船身傾覆的可能;又知道加裝風帆,使船行駛更快。
  • 讓我們一起走近原住民|臺灣布農部落戲劇營
    今年夏天,果陀劇場30周年特別企劃,我們將誠徵10位來自內地的文化小使者,加入兩岸三地(內地、臺北、布農部落)的戲劇大營隊,前往臺東,深入原住民部落,和臺灣及當地原住民小盆友朝夕相處,開啟一段七天六夜的文化探索之旅!各位粑粑麻麻們,不必再爭取如廁的那幾分鐘自由,接下來你們將會有一周屬於自己的時間!
  • 一位清華學子眼中的臺灣原住民
    在臺灣,較之於佔人口數量絕大多數的漢人,原住民是較為邊緣化的一個群體。 我們是在晚上九點多鐘出發前往鐵花村的。還沒到村,從遠處就能聽到有飄渺的歌聲從燈火通透處傳來。鐵花村的入口掛滿了一串串五彩斑斕的明燈,遊人往返其間。循著歌聲,我們來到一片開闊的場地。在「鐵花吧」要了幾瓶臺灣啤酒和當地少數民族特有的小米酒後,我們挑了張空桌坐下,喝酒的同時也感受和欣賞原住民的音樂和舞蹈。
  • 獨家︱洞見臺灣原住民音樂
    可以注意到的是,許多名聲斐然的原住民流行歌手的作品並不屬於原住民傳統音樂。但他們的音樂中都有大量的原住民音樂元素的存留。傳統原住民音樂的現代化起步非常早,由胡德夫、李雙澤和楊弦三人共同締造的整個華語流行音樂啟蒙的「民歌運動」,是臺灣原住民音樂與現代流行音樂深度融合的根源之一。
  • 走進原住民部落感受淳樸臺灣
    原住民廣泛分布在臺灣山區,以部落的形式聚集,大陸遊客所知道的少數民族高山族,就是對臺灣原住民族群的總稱。原住民能歌善舞,大家熟知的臺灣藝人張惠妹、張震嶽、徐若瑄、周渝民等均是原住民。在原住民的部落裡,大多保留著傳統而獨特的生活習俗和文化。僅憑一首《阿里山的姑娘》,人們就已經為之傾倒了,到臺灣旅遊,怎能錯過原住民部落之旅呢?
  • 聲音丨臺灣原住民的音樂世界
    本期推薦「語」君漫聊恍惚間的金戈鐵馬白駒過隙般的閒情品茗感受時空交替臺灣原住民音樂帶你走進荒野的俠骨柔情《初子》陳建年的初子,也是電影《賽德克巴萊》的原聲曲,悠長的曲子,敘說了一個故事,一段背井離鄉、失去至親、被迫抗日的曲折歷程,魂歸祖靈是原住民的最終嚮往。
  • 【臺灣臺東·食】原住民美食好去處:原始部落
    涼拌檳榔花這是一道十分有特色,就算在臺灣也不是時常可以吃得到的菜。藤心排,就是藤心燉排骨這種藤心也是在臺灣的傳統市場裡常常可以看到,乳白色長長的一根很顯眼,不過來臺灣這麼就也是第一次吃。臺東市郊的這家」原始部落」餐廳,是一家以原住民菜色為特色的餐廳,食物十分有原住民的特色,建築也很有原住民風格。生意很好,光顧前先訂位。
  • 臺灣原住民郭英男化石般的歌聲
    創作這首作品的是音樂家德國Enigma,他們在全世界各地採風,將很多土著元素放在他們的音樂裡,構成史詩一樣壯闊的意境,選擇臺灣原住民的吟唱也是偶然。然而隨著這首歌的走紅,卻引起了版權上的糾紛。這段吟唱的原唱,臺灣阿美族土著酋長郭英男,他所在的音樂經紀公司滾石唱片,將Enigma告上了法庭。雖然後來雙方達成了和解,卻也讓人們認識到了臺灣有這麼一種原住民的音樂。
  • 臺灣原住民部落知多少?
    臺灣原住民部落知多少說到臺灣原住民,大家第一聯想到的就是近期在選秀節目中深得觀眾喜愛而爆 紅的A-Lin 黃麗玲。臺灣的原住民可為演藝圈貢獻不少人才:張雨生、張惠妹、徐若瑄、張震嶽、動力火車、蕭敬騰、羅志祥、範逸臣、温嵐、紀曉君等。原住民五官輪廓深邃,帥哥美女輩出,而且直爽開朗的性格更是深受大家喜愛,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下原住民的部落生活。
  • 錢靜 | 臺灣原住民喜好什麼顏色的服飾?
    一、臺灣原住民概述作為臺灣最早的開拓者和居住者之一的臺灣原住民,主要分為「高山族」和「平埔族」,由於族群眾多,也因歷史的變遷等種種因素使各族群在歷史上的劃分也不盡一致。依據日本殖民時期相關學者的分類,臺灣原住民共分九族,分別是:泰雅、賽夏、阿美、布農、鄒、排灣、卑南、魯凱、雅美(現更名為達悟族)等。
  • 特別策劃:歌從山上來——臺灣原住民音樂初探
    用臺灣資深電臺DJ、樂評人馬世芳的話來說,就是最早的原住民音樂是沒有和弦的概念的,也沒有拍子概念,只有旋律和律動,「那個律動是自然的東西,你是無法幫他們分割他們的小節數的。」  早期的原住民音樂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對歌唱的性別、年齡以及階層都有嚴格的限制,例如,在男女的勞動分工裡,有些歌謠只有男性可唱、有些則是只有女性可唱,或者男女可以一起唱的歌。
  • 原住民音樂:寫給臺灣最動人的情歌
    原住民音樂是臺灣民謠的一種。一批年輕的原住民歌手如:動力火車,張惠妹,梁文音,温嵐,範逸臣,黃麗玲等已經被人熟知。
  • 臺灣原住民您曉得麼
    其實除了A-Lin,臺灣還有很多為臺灣娛樂圈奉獻的原住民歌手們哦。張雨生、張惠妹、徐若瑄、張震嶽、動力火車、蕭敬騰、羅志祥、範逸臣、温嵐、紀曉君等~原住民五官輪廓深邃,帥哥美女輩出,而且直爽開朗的性格更是深受大家喜愛,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下原住民的部落生活。
  • 【臺灣名家】林添福攝影作品賞析 · 臺灣原住民肖像
    由於歷史的原因,大陸對臺灣原住民高山族僅有籠統的概念,對原住民知之甚少。
  • 臺灣原住民的生活,知多少?最動人的歌聲送給你!
    臺灣原住民部落知多少說到臺灣原住民,大家第一聯想到的就是近期在選秀節目中深得觀眾喜愛而爆 紅的A-Lin 黃麗玲。臺灣原住民的成人禮另一方面,現代原住民流行歌手也在華語樂壇引起了人們對原住民音樂的好奇心。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原住民歌手,如範逸臣、温嵐,梁文音,黃麗玲等人用出色的唱功在主流歌壇獲得了成功。傳統和現代兩股力量和在一起,把臺灣原住民音樂帶到一個新的領域。
  • 課本上沒有提及的,臺灣原住民對日本的反抗
    而臺灣的原住民沒有土地所有權的觀念,他們採用遊耕,打獵的時候又跟著獵物跑,這樣一來,在臺灣的開礦等運動的促使下,原住民生活的空間日漸狹窄。在日本人的眼中,霧社的賽德克族人無非是蕃族蠻人,化外之流。因此對於這些部落族人一方面是拉攏,一方面是輕視。賽德克族領袖莫那魯道曾經被組織前往日本觀光,他因此覺得臺灣的巡警比起日本本土差勁是臺灣日本巡警看不起原住民所致。
  • 講座紀要 | 藏品研究:臺灣原住民民俗文物
    所以浮雕於原住民而言意義重大。在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辦特展借來部落中的人像木雕作品時,在特展開幕之前部落的酋長特意來到博物館舉行特殊的儀式,告慰人像浮雕中祖先的靈魂。雖然在我們看來這些人像木雕外形相似,可是對部落中的原住民來說都可以一一辨認,因為這是他們需要銘記在心的事情。
  • 細看臺灣原住民的「政治觀」 統一意願度僅次外省人
    【環球時報赴屏東特派記者範凌志】臺灣原住民本是樂天派族群,卻不得不面對島內火藥味十足的藍綠紛爭,在過去幾十年,經歷了日據、國民黨遷臺以及臺灣「解嚴」之後,這個54萬人的族群境遇如何?他們如何看待過去的榮辱悲歡以及未來的兩岸關係?近日,《環球時報》記者與中華民族團結促進會一起走訪了臺灣原住民部落,試圖揭開那隱藏在「高山平埔」中的秘密。
  • 走近臺灣原住民:年輕人融入城市 國民黨漸失選票
    近日,記者與中華民族團結促進會一起走訪了臺灣原住民部落,試圖揭開那隱藏在「高山平埔」中的的秘密。「漢人削尖腦袋想當原住民」日本學者土田滋曾以語言作為主要的判準,將臺灣的原住民族分成高山族和平埔族兩大類,近幾十年,原居於臺灣北部和西部平原的平埔族已漸漸融入城市。1996年「原住民族委員會」成立後,開始對原住民重新認定,截至2014年5月,臺灣當局已經完成認定16個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