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名家】林添福攝影作品賞析 · 臺灣原住民肖像

2021-02-08 津門網

       由於歷史的原因,大陸對臺灣原住民高山族僅有籠統的概念,對原住民知之甚少。在此給大陸民眾關於臺灣原住民高山族一個明晰的的展示,用影像還原真實的原住民文化。


        大陸官方認為---臺灣原住民就是和華南百越同一系的「高山族」。事實上,臺灣的原住民族呈現多元而複雜的情況,高山族只是一個模糊的統稱。臺灣真正的原住民族其實分為:泰雅族、賽夏族、卑南族、阿美族、排灣族、布農族、鄒族、魯凱族、達悟族等九族;21世紀後,又認定承認了四個新民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和撒奇萊雅族;還有一個已經被漢化的平埔族。


        臺灣原住民原先廣泛分布在臺灣山區(尤其是臺灣中部),並且沿著衝積平原聚集成一個個的部落。而大部分的當代原住民則是居住在山區和城市當中。


        幾世紀以來,臺灣原住民經歷了各種不同殖民民族的經濟競爭和軍事衝突。當時的中央集權式政府有意地針對原住民族進行語言上和文化上的同化政策,並持續地經由貿易、通婚等等和原住民進一步接觸,最終導致很大幅度的語言消亡和族群認同的消失。


臺東布農族2006
 

臺東達悟族2006
 

臺東達悟族2006
 

臺東達悟族2006


臺東達悟族2006


屏東排灣族2006


屏東排灣族2006


屏東魯凱族2006


屏東魯凱族2006


屏東魯凱族2006


花蓮薩奇萊族2007
 

屏東排灣族2008
 

屏東排灣族2008
 

屏東魯凱族2008


屏東魯凱族2008


屏東魯凱族2008


花蓮阿美族2007


花蓮阿美族2007


花蓮阿美族2007


花蓮阿美族2007


花蓮阿美族豐年祭 
 

花蓮阿美族豐年祭
 

花蓮阿美族豐年祭
 

花蓮阿美族豐年祭


花蓮阿美族豐年祭


花蓮阿美族豐年祭


花蓮阿美族豐年祭


花蓮阿美族豐年祭


花蓮阿美族豐年祭
 

花蓮阿美族豐年祭

相關焦點

  • 無印稿肖像印篆刻名家-趙金山作品《五十六個民族老人肖像印》賞析
    無印稿肖像印篆刻名家-趙金山作品《五十六個民族老人肖像印》賞析
  • 圖志|金婚 與愛情有關的家國記憶——攝影家林添福的56個民族愛情鏡像
    此刻,他剛剛完成長江三峽的拍攝任務,坐在北京飛往香港的航班上,準備返回臺灣新北市的家中。    此刻,這位年輕人並不知道,他後半生的事業和生活會與祖國大陸、少數民族發生如此緊密的聯繫。他就是臺灣著名攝影師林添福先生,時任臺灣《大地》地理雜誌專職攝影師。
  • 65 臺灣原住民的海上擴張歷史,毛利人的祖先與臺灣原住民
    東亞歷史第65篇:遠古中國之臺灣原住民海上擴張。 大坌坑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許多捕魚器具及用來挖鑿獨木舟的石制器具,顯示六千多年前臺灣原住民已經具備從事海上捕魚和航行的技術。學者指出,早期臺灣原住民已經知道如何在獨木舟的船舷兩側加裝浮木,以減低船身傾覆的可能;又知道加裝風帆,使船行駛更快。
  • 中國臺灣當代著名水彩畫家作品賞析——簡忠威
    簡忠威臺灣當代著名水彩畫家,1968年生於臺灣基隆。
  • 獨家︱洞見臺灣原住民音樂
    可以注意到的是,許多名聲斐然的原住民流行歌手的作品並不屬於原住民傳統音樂。但他們的音樂中都有大量的原住民音樂元素的存留。傳統原住民音樂的現代化起步非常早,由胡德夫、李雙澤和楊弦三人共同締造的整個華語流行音樂啟蒙的「民歌運動」,是臺灣原住民音樂與現代流行音樂深度融合的根源之一。
  • 「美麗臺灣—臺灣近現代名家經典作品展」在京開幕
    「美麗臺灣—臺灣近現代名家經典作品展」在京開幕 2013年04月02日 18:25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品圖|傾二十年之力為臺灣原住民留像
    到如今,他記錄了臺灣無數個部落的文化生活,留下十幾萬張底片。2015年7月,王煒昶拍攝的《臺灣原住民民族服飾文化》在多彩貴州·第八屆中國原生態國際攝影大展上展出。達悟族盛裝的男女服飾,1994他1982年從淡江大學畢業後,又服了一年零十個月的兵役,之後開始從事商業攝影,並接觸到了臺灣原住民的風土人情。1986年冬天,王煒昶來到了苗慄縣南莊鄉的賽夏族村落——向天湖,拍攝矮靈祭典。他在向天湖畔搭設的帳篷裡過了五天四夜的時間,在那裡,他能聽到賽夏族人哀思的幽緩歌吟,感受到祭典的深邃悠遠。這是他第一次拍原住民。
  • 臺灣:金莉水彩作品賞析
    金莉2016年雲南國際水彩邀請展兩岸菁英水彩展兼策展人蘇州國際水彩邀請展2015年韓國國際水彩邀請展希臘國際水彩邀請展春華秋實ㄧ新竹美術館 父女水彩展2014年水彩作品白牡丹榮登法國(水彩藝術)雜誌封面泰國國際水彩邀請展澳門(水潤花香)個展2013年(水波蕩漾)兩岸名家邀請展土耳其國際水彩邀請展上海朱家角(我愛水彩)國際水彩作品展國立生活美學館(在水一方)兩岸水彩名家展2012年新竹市文化局(兩岸風情)水彩展兼策展人臺中市屯區藝文中心(兩會交鋒)水彩大展
  • 臺灣原住民郭英男化石般的歌聲
    創作這首作品的是音樂家德國Enigma,他們在全世界各地採風,將很多土著元素放在他們的音樂裡,構成史詩一樣壯闊的意境,選擇臺灣原住民的吟唱也是偶然。然而隨著這首歌的走紅,卻引起了版權上的糾紛。這段吟唱的原唱,臺灣阿美族土著酋長郭英男,他所在的音樂經紀公司滾石唱片,將Enigma告上了法庭。雖然後來雙方達成了和解,卻也讓人們認識到了臺灣有這麼一種原住民的音樂。
  • 讓我們一起走近原住民|臺灣布農部落戲劇營
    提到臺灣的原住民,最先跳到你腦海裡的是什麼?
  • 臺灣攝影師飛越千裡拍下大陸56個民族「金婚」鏡像,這才是愛情最美的摸樣啊!
    1987年,一位年輕的臺灣省籍男子為打髮長途飛行中的無聊時光,隨手翻看著報紙。
  • 你需要知道的臺灣攝影師之:林伯樑
    臺灣本土攝影師裡,他的風格比較溫和,但方式溫和不代表沒有力量。他的作品讓我想起日本的植田正治,在我看到他為徠卡相機拍攝蘭嶼島原住民達悟族的照片《面對不可知的未來》時,我就愛上了這位拍攝者,也只有自己真的遇見了那樣的畫面後才願意去相信,對於攝影作品而言,確實存在一見鍾情這種事情。
  • 甲午戰爭之後,臺灣島的原住民女子
    【排灣族】排灣族主要生活在臺灣南部山區,屬於較大的原住民族。排灣族有貴族制度,族內分為四個等級。頭目和貴族的房屋裝飾非常華麗,平民需要向他們繳納賦稅。排灣族以墾田、捕魚、狩獵為傳統生產方式,亦擅長雕刻、刺繡。【平埔族】平埔是平地之意,泛指臺灣居住在平野地區的原住民。漢人來臺拓墾定居前,平原地帶(西海岸)就有不同的土著族群。
  • 【林添福】《半個世紀的愛》
    林添福,曾任大地地理雜誌專任攝影、臺北攝影藝廊藝術總監,著有《彩色攝影入門》等四本專業攝影著作及《臺灣百景》、《這樣或那樣的婚姻》、《獨龍族的冬天》、《地角天涯》等攝影著作。曾獲兩屆金鼎獎、最佳雜誌攝影獎、臺灣地區國際攝影藝術大觀「映像與時代」大會獎,及兩屆「中國人像攝影十傑」、第二十屆全國影展銀獎、全國廣告攝影十佳攝影師及其金獎和第一屆金路獎……
  • 走進原住民部落感受淳樸臺灣
    在臺灣東部城市花蓮,臺灣少數民族慶豐收。 新華社記者 任正來 攝花蓮縣太魯閣峽谷中的某度假村,原住民藝人表演才藝 新華社記者 龔兵 攝文/羊城晚報記者 黎存根民俗篇臺灣是族群多元之地。除漢族外,還有不少原住民。
  • 特別策劃:歌從山上來——臺灣原住民音樂初探
    「走江湖」為名的走唱會,帶來臺灣原創民謠作品代表「美麗新民謠」的系列演唱響。幾百號村莊族人聚集過來,雲力思唱了《泰雅古訓》,林廣財唱了《來蘇》,這兩首原住民古調歌曲都成為了後來廣為流傳的原住民音樂當中最重要的作品。「飛魚雲豹」是為復興原住民族文化運動而成立,從音樂上所得的一分一毫,除了維持音樂工團本身必要的開銷之外,便是回饋到原住民族文化運動去。2008年,「飛魚雲豹」還在臺灣著名藝人高金素梅(泰雅族)的帶領下,作為惟一受邀的臺灣表演團體參加了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演出。
  • 工會會員卡帶您過最原生態臺灣元宵節!大師帶領民俗攝影之旅!
    >【2016年2月20~27日(正月十三至二十)】★★——臺灣著名紀實攝影家林添福親自設計民俗攝影地圖並領銜現場指導★★——長江日報資深攝影記者、高級編輯傅克強率隊現場指導活動特色:★、臺灣著名紀實攝影家林添福現場隨隊指導。★、舉辦《遠方最美——攝影作品聯展》,展覽地江城壹號創意產業園長江地理攝影俱樂部展覽廳。
  • 講座紀要 | 藏品研究:臺灣原住民民俗文物
    從藝術角度來看這些作品,就像隔靴搔癢,無法獲知其意義,只有從人類學和民族學的角度加以探析,將之置於原住民的文化脈絡中去看待才能發現其真正的內涵。1、蛇紋早期的信仰與生活環境有很大的關係。早期原住民把對蛇的恐懼與戰勝它的渴望傾注於藝術作品當中,木雕中的蛇紋就是這樣出現的。排灣族人稱百步蛇為「vulung」,認為它是祖先的兄弟,因此對它十分尊敬。
  • 一位清華學子眼中的臺灣原住民
    在臺灣,較之於佔人口數量絕大多數的漢人,原住民是較為邊緣化的一個群體。見到遊客的到來,樂隊專門演奏了一曲。狀如口風琴的樂器所奏出的音樂先是輕鬆明快,如笛聲般悠揚,繼而低沉婉轉,如簫聲般嗚咽。一曲奏畢,遊客掌聲四起。 其實,像「旮亙」這樣的由原住民組成的樂隊並非僅此一家。據導遊介紹,臺灣的原住民幾乎都能歌善舞。原住民部落在每年七八月間舉行的「豐年祭」就是人們載歌載舞歡度豐收的最好時機。那時,能歌能舞者都將一展風採。
  • 書畫名家孫麗沙作品賞析
    (書畫名家孫麗沙先生) 孫麗沙,男,1960年4月2日生於北京,筆名:北京雨、留白。後經著名書畫大師楊再春、杜希賢導師以及眾多名家指點斧正,並求變圖新。喜山水之秀美、花鳥之靈性、人物之神韻、書法之萬變,抒以情懷,揮之精氣,逐步形成靈淡恬靜的藝術風格。 1979年,曾任海澱區中關村一小美術教師,同年進修於第三師範學院美術系。他從事多年的美術教育工作,並對中國古代建築和現代裝飾裝修藝術獨有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