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本土攝影師裡,他的風格比較溫和,但方式溫和不代表沒有力量。他的作品讓我想起日本的植田正治,在我看到他為徠卡相機拍攝蘭嶼島原住民達悟族的照片《面對不可知的未來》時,我就愛上了這位拍攝者,也只有自己真的遇見了那樣的畫面後才願意去相信,對於攝影作品而言,確實存在一見鍾情這種事情。
《面對不可知的未來》
這張照片不一定有多麼深刻的社會意義,表面上看是原住民達悟族人在面對臺灣社會變遷的迷茫和踟躕。但看的人不禁都會往自身經歷上套,那樣的姿態、踟躕,前方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未知、渺小夾雜在一起,又有語言文字所不具有的影像詩意,只可意會。
就連創作者自己也直言「這張是目前為止,一生中最好的照片,面對不可知的未來,我的照片好像都在憑弔另一些正在消逝的東西,好像是未來的遺照。」
後來去查找他的資料,了解到在此之前,他是一位懷有感激之情的攝影師,幾乎他給所有人都提到影響他攝影創作的導師席德進。
畫家席德進,林伯樑攝影
在1975年——1976年間,他跟著席德進學習繪畫,期間目睹了對著臺灣老街、民宅、古老寺廟和鄉下景致紀錄、畫畫的席德進的行為。最後影響他選擇以攝影為職志,如同這是一個必不可遺忘且須隨時被提醒的初衷。
席德進 (1923年6月28日–1981年8月3日) 是杭州藝專校長林風眠最傑出的五大弟子之一,受林風眠「師法自然」創作宗旨的影響,他一生堅持面對自然寫生。自1948年定居臺灣後,他著重描繪本地的風土人情、自然之美,早期將臺灣的廟宇古建築作為創作題材,70年代起,則以無人的風景入畫,晚年創作偏愛使用藍紫色彩,紫色的浪漫和寂寥成為他突出的語彙。
《等待》席德進 林伯樑攝影
林伯樑代表作《文學容顏:臺灣作家群像攝影》,影像藝術感強烈,許多幅作品都成為日後一再被引述的經典肖像。在漆黑的室內彈奏南管的剪影,完全不見面容五官,卻精準烘託出他作品深處之幽微;竹椅上的葉石濤,安坐在一面斑駁老牆前,恰好的夕陽光線,映照出他樸實、深沉的生命厚度。這些照片,就像是獻給作家的致敬之作,藉由他們在鏡頭前的現身、顯影,作為對其文學成就的見證。
建議與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共同食用,效果更佳,在了解這些作家的基礎上再回頭觀看這些畫面!
鄭清文
周夢蝶
葉石濤
林柏樑坦言「拍攝臺灣作家系列之前通常要先閱讀他們的作品,透過作品來了解這個人,有了基本的認識再去拜訪。至於拍攝過程,通常都沒有太多時間,盡量以半天為工作時間,如果覺得不滿意,就再去。」
七等生
「作家肖像攝影的難度在於,攝影家從自身鏡頭的世界觀,透過觀察與閱讀逐步深入,去再現作家的世界觀。進一步來說,為了避免重複與刻板化,須在拍攝手法的表現性與節制之間取得最佳張力,並融合兩者成為同時具有攝影家與作家個性的影像作品。」
楊牧
林亨泰
《臺灣公娼運動》系列,林伯墚坦言社會給她們的汙名太大了,她們不僅是社會的邊緣人,更是站在崖邊的女人,再一步就掉下去了。帶著這種近乎悲憫的態度有了這個系列。
娼妓:不被承認的勞動(局部:官秀琴攝於1999年)
2001年3月29日後,公娼正式列入不合法,生意一落千丈,沒有其他謀生能力的關秀琴,因付不出卡債,跳海自盡。
在這個系列當中幾乎所有人都不願露臉,只有官秀琴大方的回眸了。
林柏樑在採訪中提到「那些公娼都是年紀大的,沒有其他的謀生能力。有人曾幫忙其中一位弄了個檳榔攤,可是她不會加減乘除,就因此酗酒,兩三天之後,她被發現在家中暈倒。現在,是「日日春協會」在照顧她」。
臺灣攝影家林柏樑,曾向席德進學畫並自學攝影,
並獲得吳連三藝術類攝影獎。
身為「V-10視覺藝術群」的一員,他以攝影記錄
臺灣人文風景,並於1998年開始受託進行《文學
的容顏:臺灣作家群像攝影》計畫,捕捉作家身影
與讀者甚至文學間的對話關係。
你們有一見鍾情的攝影作品嗎?說來分享一下,我也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