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知道的臺灣攝影師之:陳傳興

2021-02-23 吞像攝影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一位與前面幾位都不同,相比之下,他的知識體系更為龐雜。大多數人知道他是因為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而專業人士知道他則是由於他的學術成果。

陳傳興導的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之《化城再歸來·周夢蝶》

陳傳興先生是一位讓我在看完他的採訪與文字後感到肅然起敬的人,相信大家在對他有一些基礎的了解以後也會有種自己虛度時間的錯覺。

陳傳興先生長期耕耘美學、哲學、精神分析與影像論述等領域,同時有學者、作家、攝影者、藝術評論者與電影創作者等多重角色,也是一位勇於面對公民運動做出反應的思想家。

他是臺灣最早一批附法留學的人,在法國他待了10年,先後鑽研文學、攝影、電影、戲劇、藝術、符號學與精神分析理論等不同領域,師承法國電影理論大師克裡斯蒂安.梅茲 (Christian Metz),並獲法國高等社會科學學院語言學博士。

在巴黎他幾乎耗盡了所有清醒的時間來吸收、學習。恰逢他趕上了「諸神的黃昏」,在那裡有哲學、新浪潮的領軍人物、法國國家圖書館看大量的攝影原作。

他曾在一次採訪中提到自己在法國看電影時做的筆記大概就有五六百本。然後他在法國國家圖書館觀看攝影原作,從十九世紀全看。

「看完才知道,好的攝影作品是什麼,十九世紀的攝影作品跟我們今天講的攝影作品有什麼差別。不是從印刷品看,不是在展覽上、在畫廊裡看,就攤在你前面,而且是一整個歷史脈絡在看。

那時已經拍完《未有燭而後至》這批照片了,可我深深知道,還有好多好多我不知道,還有好多好多高山我要去仰望。這些經歷對他來說完全脫胎換骨,覺得自己是一個末道,大概就是小指頭這麼粗。之前覺得自己好大,當時覺得不太對,所以就藏著。」

《未有燭而後至》系列作品

《未有燭而後至》系列作品

《未有燭而後至》系列作品

《未有燭而後至》系列作品

《未有燭而後至》系列作品

《未有燭而後至》系列作品

《未有燭而後至》系列作品

《未有燭而後至》系列作品

《未有燭而後至》系列作品

2015年攝影展《未有燭而後至》在中央美術學院展出,這些照片來自本土、野生粗放、完全自學的少年時期作品。

最重要的是這批塵封了四十年的照片,在他年逾花甲之時才重新面世。

這些作品,從衝洗、輸出、裝裱再到展廳的布置,都出自於陳傳興的工作室。

《未有燭而後至》系列作品

《未有燭而後至》系列作品

《未有燭而後至》系列作品

《未有燭而後至》系列作品

《未有燭而後至》系列作品

《未有燭而後至》系列作品

《未有燭而後至》系列作品

《未有燭而後至》系列作品

《未有燭而後至》系列作品

他自己也說到如果你要我講照片,我其實說不出所以然,對我來說,每一次解釋,都只能讓我離他更遠。

《未有燭而後至》系列作品

《未有燭而後至》系列作品

《未有燭而後至》系列作品

《未有燭而後至》系列作品

《未有燭而後至》系列作品

《未有燭而後至》系列作品

這是陳傳興十年計劃的第一個展覽,總共會有五個展覽,每隔兩年推出一個。是他個人怎麼樣在這個世界透過影像來觀看,作為一種觀察者或者審視者,等於是精神的外化的片斷。

「第一個展覽是 1972 年到 1976 年,以及 1978 年我在臺灣拍的黑白片。

下一個展覽是我離開 臺灣在國外,主要就是巴黎、歐洲、美國,也全部是黑白的,時間大概是從 1976 年到 1986 年, 這個展覽叫未來系列。

第三個展覽全部是彩色的,等於把前面兩個展覽用色彩做了另外一次觀看, 從 1970 年代我在臺灣,到 1980、1990 年代,我拍了非常多的彩色照片,有的是幻燈片,有的是 彩色底片。

第四個展覽全部是拍立得,它立即的顯現、奇異的色彩,跟我先前拍的完全不一樣。 

第五個展覽就回到我自身,回到我的家庭。我四十六七歲才結婚,結婚後,我的人生轉變非 常大,最後這個展覽就是拍我的家人,從我結婚,小孩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到這五個展覽全部辦 完的 10 年後。我最大的小孩現在 17 歲,到最後一個展覽時他就 27 歲了,我想他應該會有自己 的孩子了。五個展覽,可以看到我整個的人生,看到生命的那種變化。」

2019年11月2日至2020年1月12日,龍美術館舉辦了藝術家陳傳興的攝影展《螢與日》,十年攝影計劃,此次展覽為其個人精神史第二部曲。展覽由顧錚擔任策展人,呈現了由陳傳興先生細心珍藏了四十年、親手放曬的136件珍貴銀鹽原作照片。

《螢與日》系列作品

《螢與日》系列作品

《螢與日》系列作品

《螢與日》系列作品

《螢與日》系列作品

不同於2015年攝影展《未有燭而後至》來自臺灣、野蠻生長、完全自學的少年時期作品,本次展覽《螢與日》展出的照片是他本人來到攝影發明地法國、經過嚴格訓練與大師洗禮後所完成,兩個時期的相互碰撞、滲透,藝術家為這一時期的攝影,取了個貼切的名字——「混血觀看」。

《螢與日》系列作品

《螢與日》系列作品

《螢與日》系列作品

《螢與日》系列作品

《螢與日》系列作品

《螢與日》系列作品

《螢與日》系列作品

《螢與日》系列作品

《螢與日》系列作品

「這背後就是一個怪物,我站在一個可以看得很遠的高度,別人都是站在地上,我知道我做的事情的困難,我是清醒地活著。」——陳傳興

陳傳興,學者、導演、攝影家。法蘭西藝術與文學勳位軍官勳章受勳人,法國高等社會科學學院語言學博士;行人出版社創辦人。

相關焦點

  • 專訪陳傳興:攝影師要逼問自己目光的極限
    展覽開幕後,我向他提起這件事,還沒來得及關注新聞的他既驚訝又嘆息,出神地說:「好可惜噢,走了噢,可能就是我們在這裡忙到昏天黑地、忙到天亮的時候……」同為既拍照片,又做理論研究的攝影師,陳傳興心裡無疑將中平卓馬視為可與之惺惺相惜的人。
  • 臺灣攝影家陳傳興:年輕時總容易覺得自己周圍沒知己|穀雨計劃
    你還看得到它,感受到將要發生的事。它有香氣,光線打來那種透明、半透明的樣子,讓你對那種生命的狀態充滿想像。你有沒有辦法,讓你的影像一直在那裡脈動,呼吸,有心跳。11月初,臺灣攝影家陳傳興的攝影展《螢與日》在上海⻰美術館開幕,展覽由顧錚策展,被稱為陳傳興自2015年《未有燭而後至》之後的第二部個人精神史,同為其十年展覽計劃的 一部分。
  • 你需要知道的臺灣攝影師之:張乾琦
    張乾琦是目前為止唯一一位入選為馬格南圖片社的華人攝影師,他把臺灣本土紀實攝影真正的從本土拓展了出去,一幅幅動人的作品隨後對國際性議題的影響深遠。張乾琦·臺灣他的作品影像氣質特別像新加坡導演陳哲藝,都呈現出一種抽離的狀態,作為一個冷眼旁觀者,漂泊與不安感特別強烈。關注邊緣人的生活際遇的同時,在他的照片裡,你很少看見新聞式拍攝的報導照片。
  • 你需要知道的臺灣攝影師之:林伯樑
    臺灣本土攝影師裡,他的風格比較溫和,但方式溫和不代表沒有力量。他的作品讓我想起日本的植田正治,在我看到他為徠卡相機拍攝蘭嶼島原住民達悟族的照片《面對不可知的未來》時,我就愛上了這位拍攝者,也只有自己真的遇見了那樣的畫面後才願意去相信,對於攝影作品而言,確實存在一見鍾情這種事情。
  • 陳傳興:岸螢
    《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第一季海報許多人知道陳傳興,是因為他作為總監製的系列文學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一上映就在院線連映五周,成為臺灣當年重要的文化事件。這個系列紀錄片,至今在豆瓣上的平均評分高達8.5,其中以詩人周夢蝶為主角的《化城再來人》的評分是9.0。
  • 陳傳興的「作者攝影」
    「影像是我唯一的器官」    我是帶著很大的好奇進入展場的,因為之前我了解了一下藝術家的背景,知道他少年時代到青年時代就開始拍攝實踐,後來到法國學習攝影,並做了很多形而上的深入探究,涉及哲學、精神分析、戲劇、符號學等。
  • 陳傳興:「我愛的詩人太多了」
    就這樣,青年陳傳興帶著對原生文化一定程度的了解,以及叛逆的自我,到了法國。在巴黎,耗盡幾乎清醒的時間學習1976年9月出國前,陳傳興對境外的了解不多。關於攝影,他通過LIFE(生活)、Newsweek(新聞周刊)等雜誌知道一些,直到1975年,他才訂到了Aperture(光圈)雜誌,也知道有CAMERA(照相機)雜誌。從資訊有限的臺灣,到了巴黎,陳傳興的世界打開了。
  • 因為《牯嶺街》編劇推薦給我三張碟,我知道了陳傳興導演
    自帶傳說中「文學」與「紀錄片」兩大票房「毒藥」,卻在院線連映五周,成為臺灣地區當年重要的文化事件。這個系列紀錄片,在豆瓣上的平均評分至今高達8.5。其中以詩人周夢蝶為主角的《化城再來人》的評分是9.0。在這個大師遠去、文學衰退的時代,我們無比需要這樣的影像來提醒我們,文學還在,讀者還在。
  • 一個叫陳傳興的男人決定自我解謎
    《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第一季海報許多人知道陳傳興,是因為他作為總監製的系列文學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一上映就在院線連映五周,成為臺灣當年重要的文化事件。邁入自己的人生「黃昏期」,通過梳理、追憶、回顧,陳傳興寫完了他的人生之書——一本名為《岸螢》的個人精神自傳。 《岸螢》是理解偉大靈魂的一條捷徑,凝聚了一位思想大師的個人精神史,它自然是複雜且詩性的。
  • 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導演——陳傳興
    ,陳傳興就決心以後要去法國。要知道那時候的臺灣青年,家境好的一般當完兵後會被送去美國留學。被問為什麼篤定法國時,陳傳興半開玩笑地說:「我一直很討厭美國,而且覺得怎麼會有這麼蠢的事,你要交那麼貴的學費,然後你出國人家還考你,考託福、考你語言。後來我聽說法國念書不要錢。」他當然也知道,自己要去法國念電影,法國有那麼好的新浪潮導演,有雷乃(Alain Resnais)、戈達爾(Godard)等等。
  • 陳傳興的自我解謎之路
    少女與小孩 1978 銀鹽相紙30歲以後的人生,陳傳興離群桀驁,是一個收容怪物的大學教授。1986年,陳傳興從巴黎回到臺灣。先後在臺灣藝術大學、清華大學(新竹)任教。教書25年,他開設了150多門不同的課。 他的課堂是出了名的瘋狂,不點名,不考試,不用交論文。
  • 陳傳興:紀錄片是我對世界的另一種書寫和思考
    陳傳興,法國高等社會科學學院語言學博士,臺灣紀錄片導演、作家、攝影家,行人文化實驗室創辦人,臺灣清華大學副教授,2012年獲頒法國藝術與文學勳位(軍官勳章)。留法見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法國,被稱為「諸神之黃昏」,米歇爾·福柯、羅蘭·巴特等哲學大師仍活躍在高校課堂,「新浪潮」電影長勢正旺,巴黎濃厚而活躍的文化氛圍環抱著陳傳興。初到巴黎那一年,陳傳興二十歲出頭。
  • 陳傳興:未有燭而後至
    陳傳興先生長期耕耘美學、哲學、精神分析與影像論述等領域,同時有學者、作家、攝影者、藝術評論者與電影創作者等多重角色,也是一位勇於面對公民運動做出反應的思想家。他以哲學基礎來詮釋臺灣的現代面向,在他身上隱然看得到法國重要哲學和知識傳統的影響與特有風範。《未有燭而後至》書名出自《禮記》的〈少儀〉:其未有燭,而後至者,則以在者告。」意為「身在暗處,先至者告訴後來者以暗處之情形。
  • 梁文道 x 陳傳興:詩詞拯救了她,她復活了詩詞
    梁文道:所以這就是我們在談的,這部電影不像其他紀錄片,出現的人名都趕緊給你標註了,比如出現的俞大綱先生的一句話,如果不知道他是誰,那回來我們就可以自己去查去發現。又比如我們剛剛講到妙音鳥,這種鳥是佛經傳說中的一種鳥,唱歌非常好聽。也叫迦陵頻伽,其實也是葉先生字「迦陵」的來源。陳傳興:其實蠻好玩的。
  • 獨家對話陳傳興:苦與哀愁,我們都淡淡地說
    這也是導演陳傳興先生「詩人三部曲」系列紀錄片的收官之作。如在陰霾的深夜裡掛起一盞明月般的,悄然在這個喧騰的世間隱隱現身。在《掬水月在手》正式公映前2天,我與陳傳興先生完成了這場對話。地點在他於北京下榻的酒店房間客廳內,是一個清早。桌子靠著窗,覆著紗簾,桌角擺著一些他的常用藥。他很細緻,聊天中途發現我有些鼻塞,堅持從房間內拿出了紙巾盒給我。
  • 陳傳興 | 以書為岸,逐螢棲居
    至此,陳傳興完成了他一直以來心心念念的「詩人三部曲」,並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文學紀錄片敘事方式。 2011年,《他們在島嶼寫作》的文學紀錄片橫空出世,在兩岸三地引起轟動。自帶傳說中「文學」與「紀錄片」兩大票房「毒藥」,卻在院線連映五周,成為臺灣地區當年重要的文化事件。這個系列紀錄片,在豆瓣上的平均評分至今高達8.5。其中以詩人周夢蝶為主角的《化城再來人》的評分是9.0。
  • 這是一本需要讀6遍才能讀懂的書,陳傳興攜《岸螢》回溯法國黃金年代
    在網絡中搜索圖書《岸螢》,能夠看到這樣一句話,「這是一本需要讀6遍才能讀懂的書。」對觀眾而言,陳傳興最為他們所熟知的身份是紀錄片導演,目前正在公映的《掬水月在手》便是他的作品,但其實陳傳興也是作家、攝影家、學者。
  • 《岸螢》作者陳傳興:文字和影像是我的兩隻翅膀
    四川在線記者 薛維睿《岸螢》被稱作是陳傳興的精神自傳。這本書包含了回憶錄、思想史、電影述評、攝影評論於一體,語言綿密鋪陳,思維超脫跳躍,甚至連封面裝幀和內頁設計都別具一格。10月20日,《岸螢》圖書分享會在成都方所舉行,作者陳傳興與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易丹對書中的影像與文本進行探討。
  • 獨家專訪陳傳興:疫情之後,哲學成為了一種現實
    攝影:劉立宏陳傳興,導演,學者,攝影家,《岸螢》作者,法國高等社會科學學院語言學博士,行人文化實驗室創辦人,臺灣清華大學副教授,2012 年獲頒法國藝術與文學勳位(軍官勳章)。我們知道您之前收養了兩條流浪狗。陳傳興:也不算真的流浪狗,就是去動物醫院領養的,都已經很大了,都10來歲了,都成老狗了。基本上我生活很單純,我們家是在一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林子裡面,旁邊都是種花的花農、種菜的菜農。我們家面對的山,臺灣以前舊名叫做紗帽山,因為它就像一個帽子一樣的,是一個火山。
  • ...的貢獻後代人可能會看得更深」——《掬水月在手》導演陳傳興談...
    陳傳興:我們為什麼需要詩?詩人對我們而言意味著什麼?詩是十分特殊的,它是非常精煉的一種表達。特別在中國,詩一直綿綿不斷,從《詩經》到《離騷》,詩一路走來,這樣幾千年的延續,在全世界也是很少出現的。詩歷經了各種所謂的朝代更替,或者種族之間的戰爭等,可是核心的語言以及美學,都在詩裡面集結、保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