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薛維睿
《岸螢》被稱作是陳傳興的精神自傳。這本書包含了回憶錄、思想史、電影述評、攝影評論於一體,語言綿密鋪陳,思維超脫跳躍,甚至連封面裝幀和內頁設計都別具一格。10月20日,《岸螢》圖書分享會在成都方所舉行,作者陳傳興與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易丹對書中的影像與文本進行探討。
學院派裡的「野草」
幾天前,陳傳興拍攝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電影同名圖書也在全國出版發行。陳傳興說,《掬水月在手》和《岸螢》是兩部截然不同的作品,但仍然有共同點,「它們都是在夜裡出現。」「掬水月在手」,到了夜晚才有水月的幻影,而「岸螢」,是在黑夜河岸邊飄忽閃爍的點點螢火。
《岸螢》延續了他一貫晦澀的風格,被稱作是一部有絕對門檻的作品。對於陳傳興來說,這本書更像是他的思想實驗,甚至是一個他玩鬧的空間。
在退休前,陳傳興是臺灣地區清華大學副教授,但他形容自己自己是學院派裡的「野草」。這讓《岸螢》看起來是正經八百的學術論文,不僅嚴格按照標準進行注釋引用,還讓人幫忙校對規範了格式,「但當各位嚴肅地進入這本書,三不五時會有『非學院』的文本不請自來。」陳傳興說,「而且,它們是踢開門闖進來,對前文既騷擾又破壞,但我覺得好開心。」
每天八小時的連續寫作,陳傳興在五個月內完成了這本書。與此同時,他還在進行《掬水月在手》的混音和調光工作。「整個過程處於非常瘋狂的狀態,我甚至把一個鋼筆筆頭寫岔開來。」直到現在,陳傳興仍然堅持用筆寫作,拒絕用電腦輸入文字,「被電腦程式帶動與手指隨著筆跡滑動,那是完全不同的感受,手寫有臨場的情緒和未知的摸索,還能聞到筆墨中散發出來的味道。」
電腦寫作會被智能的輸入法支配,只有手寫才能被帶到未知的方向。陳傳興說,在手寫的時候,永遠會有令人訝異和驚奇的東西在前面等你,「這其實就是我寫這本書的狀態。」
跳房子的遊戲
《岸螢》中有一節專門寫到光影,整本書的設計也圍繞「明暗」展開,銀色文字印在黑色卡紙上,黑白圖片印在白色紙張上。易丹說,在讀這本書的時候,能夠感覺黑夜裡螢火蟲飛來飛去,更如同膠片時代在暗房的顯影。同時,還能感受到作者熱衷於手寫質感和光影遊戲,在文字和影像之間來回穿梭跨越。陳傳興說,銀色文字和黑色卡紙,對應了銀鹽膠片攝影,整本書之所以如此裝幀設計,主要是讓閱讀呈現底片還原的過程。
「光確實是這本書的核心。」陳傳興說,從亞里斯多德到笛卡爾,光也一直是西方哲學家的想要解答的問題。書裡有大量影像和文本的對照,影像來自陳傳興去年舉辦的攝影展《螢與日》。展覽展出了他珍藏了四十年的銀鹽照片,呈現了被稱作「諸神的黃昏」的70年代末歐洲國家的生活和藝術氛圍。在上世紀 70 年代,陳傳興留學法國,親歷了巴黎最後的黃金時代,在哲學、藝術、影像方面廣泛地汲取養分,《岸螢》回溯了他1976年到1980年的留法生活。
「在影像語言和手寫語言中來回穿梭,是否會有跨越的障礙和鴻溝?」易丹問道。對陳傳興來說,文字和影像的跳躍,像在玩跳房子的遊戲,「這種跨越沒有鴻溝,文字和影像是我的兩隻翅膀,靠著這雙翅膀我能在詩意的天空飛翔,甚至得到某種程度的超越。」陳傳興說,「不過我也會自我警告,不要飛得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