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1 18: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2012年,陳傳興監製的《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橫空出世,成為臺灣當年重要的文化事件。其中他親自執導、以詩人周夢蝶為主角的《化城再來人》,至今豆瓣評分高達9.0。
2020年,《掬水月在手》入圍上海電影節最佳紀錄片單元,公映在即。至此,陳傳興完成了他的「詩人三部曲」,也為文學紀錄片這種體裁,開創了一種新的拍攝範式。
八年時光,從周公到葉先生,陳傳興的創作理念經歷了哪些轉變?兩位主角分別給陳傳興帶來了怎樣的啟發?拍攝過程中經歷了哪些波折?
2020年,也是中文文學紀錄片罕見的「大年」,除了《掬水月在手》,BBC的《杜甫》、賈樟柯的《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也先後引發熱議。為什麼在文藝電影波瀾不驚的當下,文學紀錄片仍然能受到大規模的關注?我們在觀看文學紀錄片時,究竟在看什麼?
10月20日,在方所成都店,邀請了《掬水月在手》的導演陳傳興先生,與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易丹老師一起,在影像與文本之間穿梭,度過一個「紀錄片之夜」。
【嘉賓簡介】
陳傳興,導演,學者,攝影家,《岸螢》作者,法國高等社會科學學院語言學博士,行人文化實驗室創辦人,臺灣清華大學副教授,2012 年獲頒法國藝術與文學勳位(軍官勳章)。
師承法國電影理論大師克裡斯蒂安·麥茨(Christian Metz)。陳傳興長期耕耘哲學、精神分析與影像論述等領域,同時是作家、攝影家、藝術評論學者與電影創作者,也是一位勇於面對公民運動做出反應的思想家,以哲學基礎來詮釋臺灣的現代面向,在他身上隱然看得到法國重要哲學家的影響與特有的風範。
總監製《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一輯,並親自執導「詩人三部曲」《如霧起時——鄭愁予》《化城再來人——周夢蝶》《掬水月在手——葉嘉瑩》。
2019 年於上海龍美術館舉辦攝影個展《螢與日》,2015年在中央美術學院及民生美術館舉辦攝影個展《未有燭而後至》,2009 年廣州美術館參與第三屆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攝影群展,1975 年於臺北舉辦攝影個展《蘆洲浮生圖》。
重要著作包括有《憂鬱文件》《銀鹽熱》《木與夜孰長》《道德不能罷免》,以及主持翻譯《精神分析詞彙》,在啟發幾代攝影人的《攝影美學七問》中,是其中「五問」的回答者。
易丹,1960年出生。1981年,四川大學中文系畢業,文學學士。1984年,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英文系畢業,文學碩士。
現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講授有關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外國文學和美國文學研究、現代西方文藝思潮、電影與戲劇理論、電視劇創作等課程,有多種論著、論文出版。
自1996年起,在丹麥奧爾堡大學,德國波恩大學,義大利歐洲大學研究院,比利時根特大學、魯汶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任訪問學者和客座研究員。
原標題:《文學紀錄片在當下 | 方所成都店《岸螢》圖書分享會預告》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