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常認為馬格南是在於敘述有關世界的故事,並傳達有意義的議題,但馬格南真正的傳統是拍攝動人的照片。
張乾琦是目前為止唯一一位入選為馬格南圖片社的華人攝影師,他把臺灣本土紀實攝影真正的從本土拓展了出去,一幅幅動人的作品隨後對國際性議題的影響深遠。
張乾琦·臺灣
但是他的知名度並不高,也許有人聽過他拍攝的《雙喜》,也許有人聽過他拍攝龍風堂的精神病人《鎖鏈》系列,(同樣題材的拍攝呂楠的《被人遺忘的人:中國精神病人生存狀況》知名度更勝)他的《唐人街非法移民》卻少為人知。
張乾琦·臺灣
張乾琦因為自身的生活變遷有關,一生的攝影主題都圍繞著人與人的關係。他一直在關注處在社會邊緣的人物現狀,並且揭示他們的內心世界,堅持為讓他們發聲。
張乾琦·臺灣
他的作品影像氣質特別像新加坡導演陳哲藝,都呈現出一種抽離的狀態,作為一個冷眼旁觀者,漂泊與不安感特別強烈。關注邊緣人的生活際遇的同時,在他的照片裡,你很少看見新聞式拍攝的報導照片。
張乾琦·臺灣
他總是能找到一些拍攝困難、不起眼的主題,並用一種熱情、敏銳的視角來表現它們,他的眼睛是窗口,從他的鏡頭下看到的世界常常引人反思。
《雙喜》記錄了越南買辦婚姻的現象——臺灣、朝鮮男子先赴越南當地,有許多一字排開的越南姑娘可供挑選,被選中的越南姑娘需提供身份證明以申請籤證。在等候籤證期間,準新人必須接受臺灣官方人員的面談,就跨文化調適等問題作出回應。等一切行政程序完成後,便在胡志明市舉行婚禮。
在這些影像中,越南姑娘們在裝飾喜慶的房間裡一臉漠然地接受審問,她們對未知的生活懷揣著希望卻又感到迷茫,甚至在婚禮上與新郎擁吻的場面都顯得特別荒涼。婚姻在這裡並不是洋溢著情感的幸福儀式,而是速成的配對遊戲。
在他鏡頭下,看到的是以前中國社會的——童養媳,由婆家養育女嬰、幼女,待到成年正式結婚,家裡貧窮的人把女嬰交於他人撫養,同時把撫養的責任和生育的義務交了出去,說到底,還是經濟原因。
唯一不同的是越南新娘明是知情而為之。在這裡談不了什麼物化女性,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一場交易買賣,因為自身家境的貧窮寧可用自身作為賭注,去赴約這場婚姻。
你沒法去指責或者評判誰,因為,這是她們的選擇,選擇也沒有什麼,只是選擇決定了我們即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紐約唐人街非法移民》是張乾琦在1999年開始創作的作品,鏡頭對準的是一群從福建來的生活在紐約唐人街裡的偷渡客。
為了拍攝,張乾琦租了個床位,和非法偷渡客們一起同吃同住。狹小的住所、悶熱的環境,人們睡在逃生梯、屋頂上。
這一專題攝影作品獲得尤金·史密斯人道主義攝影獎。這個項目結束以後,張乾琦也持續關注世界各地的移民,2010年又發表了以朝鮮偷渡者為主人公的紀實攝影集《逃離朝鮮》。
《鎖鏈》是一部700名精神病人的肖像集。從1992年開始,張乾琦花了8年時間拍攝臺灣高雄路竹鄉「龍發堂」的精神病患者。探索了臺灣南部龍發堂圍牆內的生活。龍發堂既是一座避難所,也是一座可容納700名精神病人的監獄。
龍發堂既不管理其他此類機構使用的藥物,也不管理治療。相反,監督病人的佛教僧侶和尼姑使用鎖鏈來達到「治療」的目的。
處於穩定狀態的病人與被認為聲音較弱的病人相連並被鎖定。日復一日,一個頭腦越清醒的人就越能領導這個二人連鎖團夥。
病人通常是在脅迫下到達龍發堂的。在用盡了傳統的醫療手段後,絕望的家庭成員將龍發堂視為絕症的最後手段。
張乾琦,馬格南唯一的華人攝影師,1961年出生於臺灣,1995年加入馬格南圖片社,2001年成為正式成員。疏離與聯繫,是其作品的主題,其著力探索人與人之間的紐帶關係,追溯根源,與早年的移民經歷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