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是一種本能,但我現在卻更守『紀律』。我儘量讓每一個畫面都有足夠的分量,就像在太極中每一次吐納都有其作用一樣。」
——張乾琦
(時下風頭正強的電影《刺殺金正恩》
下載連結 magnet:?xt=urn:btih:D0F3EF3F4D5AB204A76E5A74EEFA25ABE43CA66A 直接複製到你的迅雷下載裡就好)
現在讓你的下載器跑著,把這篇微信讀完,電影就下好了。
《逃離北朝鮮》
中國邊境城市延吉
中、俄、朝三國接壤的邊境線
邊境線上的朝鮮士兵受命隨時擊斃任何非法跨越朝鮮國境的人
朝鮮集體農場的工人們聚集在一起
試圖趁夜偷過圖們河的偷渡者,代號Black
自稱「李姐」的偷渡者不願露臉,若被朝鮮政府認出就會將她在國內的家人判刑
北京火車站的警察經常會搜尋朝鮮偷渡者
缺少有效證件的Black在火車上裝醉來逃避中國警察的盤問
從朝鮮逃往中國的難民中80%是女性
寮國,精疲力盡的人們甚至無力慶祝自己的逃生
黑暗為湄公河上從寮國偷渡去泰國的朝鮮人提供了掩護
代號White和Red的2人偷渡去泰國
在基督教會中等待移民美國的朝鮮偷渡者一起過感恩節
滿載非法勞工的車輛開入拘留所
Black在哈納文安置所度過了8周
對Black來說首爾的一所小公寓已經仿佛宮殿一般
已經在韓國成為建築工人的Black正在攢錢準備接他的家人離開朝鮮
來到韓國已經5年的金小姐已經完全成為一個現代女性
成功抵達韓國的White在接受甲狀腺檢查
不肯透露姓名和長相的朝鮮醫生在韓國重新準備醫學考試
關於藝術家
張乾琦(Chien-Chi Chang)是馬格南圖片社中唯一一名華裔攝影師。1961年,張乾琦在臺灣出生,後來在臺北東吳大學學習英國文學並獲學士學位,後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教育學專業獲碩士學位。
攝影師張乾琦(Chien-Chi Chang)
張乾琦出生於臺中縣烏日鄉一個普通的農民家裡,當地的7戶人家都是他的親戚。10歲那年他的父親決定舉家搬往臺中市。10歲前在農村生活的記憶卻終身都印刻在他的腦海中。
在張乾琦的回憶錄《消失的地方》中,他寫到:「我離開了小村和童年的記憶,但它們永遠都在我的腦海裡。我總是想起自己的叔叔、阿姨、侄子和夥伴們。我從未停止想念自己的出生地,但卻離它越來越遠。我去了臺北上大學,後來是印第安納,現在則住在紐約。」
童年離開家鄉和親人及後來的移民經歷,使得張乾琦一生都在思索人與人之間聯繫與分離的關係,這也成為他絕大多數作品的主題。
張乾琦的這一思想在其攝影集《鎖鏈》(The Chain)中被表達得淋漓盡致。《鎖鏈》是一部700名精神病人的肖像集。這些病人每2人一組被鐵鏈鎖在一起,這就是他們的治療方法。在拍攝中,所有人都統一站在深色背景前面對相機。照片中大部分人都試圖逃離鎖鏈另一端的人,但卻無法擺脫鎖鏈的束縛。
鎖鏈
《鎖鏈》曾以真人大小的尺寸參加了威尼斯雙年展(2001)和聖保羅雙年展(2002),一經展出立即獲得了轟動。這個作品集中所表達的人的關係,其實也與張乾琦對婚姻的看法不謀而合。他在2部攝影集——描述貌合神離的新郎與新娘的《我願意》(I do I do I do)和記錄越南買賣新娘現狀的《雙喜》(Double Happiness)——中再次闡述了這一觀點。
非法移民的生活是張乾琦關注的另一個主題,同時這也是對家庭和文化紐帶及身體上的分離的關注的延伸。自1992年開始,他將鏡頭對準了紐約唐人街裡的非法移民。他們離開福建農村老家的親人,在美國獨自艱苦生活。1999年,張乾琦以該項目獲得尤金·史密斯人道主義攝影獎。「我對人們之間的分離生活有著特殊的情懷,」他寫到。他表示在1991年來美國之前,就已經聽過無數關於這些非法移民的故事。「我發現了不同的真相,很多中國人在這裡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過著受到奴役、充滿恐懼的生活。」
唐人街
2008年,《唐人街》在新加坡國家博物館為張乾琦舉辦的半生職業回顧展「Doubleness」上展出。
2010年,以朝鮮偷渡者為主人公的紀實攝影集《逃離朝鮮》獲2010 Anthropographia Award多媒體大獎。該作品講述了那些背井離鄉,在中國經歷3000公裡危險之旅前往新世界,挑戰新生活的朝鮮人的生活。
張乾琦於1995年加入馬格南,2001年成為正式成員。
(來源:成都影像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