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一位年輕的臺灣省籍男子為打髮長途飛行中的無聊時光,隨手翻看著報紙。一篇文字報導《獨龍江的冬天》,引發了他的無限好奇:大雪,獨龍族,完全新奇而陌生之所在。「太不可思議了,我得去趟獨龍江。」
當年,這位年輕人因為工作原因首次來到大陸。此刻,他剛剛完成長江三峽的拍攝任務,坐在北京飛往香港的航班上,準備返回臺灣新北市的家中。
此刻,這位年輕人並不知道,他後半生的事業和生活會與大陸少數民族發生如此緊密的聯繫。他就是臺灣著名攝影師林添福先生,時任臺灣《大地》地理雜誌專職攝影師。
在東單大街附近的胡同裡,林添福設置了一個小型的暗房兼工作室兼畫廊。畫廊最醒目位置,放置著《1948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尤勝美地國家公園的月夜》——那是他收藏的攝影大師安瑟·亞當斯的黑白攝影作品「Moonand Half Dome」。
在安瑟·亞當斯精神指引下,林添福從1997年的北京胡同出發,在隨後的20多年裡走遍全國20多個省區以及臺灣全省。《馬幫》《半個世紀的愛》《彝族阿哲祭龍》等作品也隨之誕生。
在他的系列攝影作品「金婚——林添福:56民族半世紀愛情鏡像」攝影展中,林添福飛躍千裡,耗費20年,記錄下200多對中國各地少數民族夫妻的樣貌,樸實而令人動容,也將時代下的愛情故事記錄下來。「記錄正在消失的東西」,是他踏入紀實攝影行當時所感到的使命。如今看,不僅他記錄的奇特婚俗在今天難以尋覓,那些恆久的婚姻和愛情也顯得彌足珍貴。
艾力·窩扎孜、瑪依娜·希亞日夫婦,哈薩克族,2007年,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蘆草溝鄉
丈夫艾力·窩扎孜生於1932年,妻子瑪依娜·希亞日生於1935年,兩人同為哈薩克族、新疆霍城縣人,1952年結婚,育有四兒兩女。
兩人從小一起放羊,兩家的氈包相距不到10公裡。戀愛兩三年後,艾力去瑪依娜家提親,聘禮為一頭牛、一匹馬和1000元錢。夏去冬來的遊牧生活中,六個孩子陸續降臨,生活艱辛。1968和1969年的雪災,他們的羊死了近三分之一。1985年後,兩人結束遊牧生活,長住賽裡木湖畔,在氈包裡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艾力·窩扎孜向老伴表達愛意說:那是他們一輩子最寶貴的財富。
丈夫關階扎巴生於1936年,妻子關階拉金(生於1938年)、關階平初(生於1942年),三人皆為摩梭人、雲南寧蒗縣人。走婚時間分別為1952年、1959年,育有五女一兒,孫輩六人。
曾經有著走婚習俗的摩梭人,始終保持著母系社會的文化傳統。關階扎巴從十六七歲就開始走婚生活,到拉金家走婚兩年後,扎巴把她接到家裡同住。拉金生育後,扎巴又有了一個名叫平初的阿夏,於是把她也接到家裡,三人一直和諧地生活在一起。拍攝這幅照片時,關階扎巴之子關階益西,已是永寧縣扎美大寺的活佛。四個女兒和阿爸及兩位阿媽住在一起,她們都有自己的阿夏,並生養了六個孫子孫女。
蒙古族家庭趙薈芳夫婦是雲南省通海縣興蒙鄉白閣村人,而非傳統意義中蒙古族的聚集地內蒙古——通海蒙古族又被稱為卡卓人,族群溯源可追至13世紀,其先人即為蒙古軍隊徵戰雲南時所留下的官兵。這支蒙古族的文化風俗與當地民族融合,形成獨特的卡卓文化。
趙薈芳、楊麗芬夫婦,蒙古族,2006年,雲南省玉溪區通海縣興蒙鄉白閣村
壯族陸振歐夫婦,丈夫壯族,妻子宋玉蘭是漢族,兩人響應國家開發大西北的號召,分別於自己的家鄉廣西清溪、山東省即墨移民到新疆石河子參加兵團建設,結婚生子。
陸振歐、宋玉蘭夫婦,陸為壯族,宋為漢族,2006年,新疆石河子市二十三小區
還有臺灣少數民族排灣人、布農人白聖賀夫婦。妻子胡春蘭及族人在霧社事件後,被日本人強制從山中遷出,遇到了後來成為丈夫的白聖賀。
伊明江、木妮拉夫婦,塔塔爾族,2007年,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市勝利街
漢族、塔吉克族、哈薩克族、蒙古族、藏族、獨龍族、納西族、水族、鄂溫克族、赫哲族、黎族……耗費二十餘載,總行程數十萬公裡,中國56個民族家庭全鏡像通過林添福的鏡頭,呈現世人眼前。
大幅黑白照片中,一對對廝守超過半個世紀的老人立身於各自的日常生活:牧場、高山、叢林、雪原、梯田……半個世紀的愛記錄、呈現出歷久彌珍的婚姻情態。他們有的青梅竹馬,有的父母包辦,有的指腹為婚,有的搶親結婚、有的私奔逃婚,有的相濡以沫……
阿吉貝克、納娜依克夫婦,塔吉克族,2007年,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提孜那甫鄉杆欄村
正如林添福所說:「在當今這個婚姻如紙如玻璃,如夏天的冰淇淋的時代,走進這些老人漫長而奇異的婚姻世界,無異於一次次史前考古探險。那裡面有那麼多令人訝異、令人唏噓、令人感動的東西。」
尤金髮、付秀蘭夫婦,赫哲族,2006年,黑龍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民族鄉
通過56個民族家庭鏡像,觀眾看到:這些普普通通的老人經歷戰爭、饑荒、運動、愛恨、恩怨、憂患,與國家、民族一起走過苦難、歡欣,成為中國社會、歷史的縮影和見證。
吳老道、滾老撲夫婦,苗族,2002年,貴州省從江縣岜沙村
巖敢章、玉叫扁夫婦,布朗族,2004年,雲南省勐海縣布朗山鄉曼歪村
在林添福拍攝的過程中,遇過一對佤族夫婦,性格開朗,極愛笑,笑起來眼睛發亮。丈夫身形高大,足有1.8米,妻子嬌小玲瓏,雖年事已高,依然能看出年輕時的美豔。夫妻倆是那種攝影師喜愛的有「內容」的拍攝對象。
與林添福同行的朋友回憶道:
我問妻子:「你為什麼喜歡他?」
「他勤勞咯……」老太太笑眯了眼,說話間臉上飛出了紅暈。丈夫望著羞紅臉的妻子,也呵呵地笑了起來。
我轉身出門,立刻哭了起來。丟下林添福一人在屋裡陪著老夫妻。
老人的杆欄式茅草房不足10平米且已坍塌一半,除了靠牆放置的幾個麵粉口袋,家無餘物。勤勞一生,命運如斯。讓我心酸。
藍木水、雷對蓮夫婦,畲族,2016年,福建省羅源縣霍口鄉東園亭村
後來,林添福告訴我,這些年他所遇到的、如這對佤族夫婦此般性情開朗的少數民族夫婦並不少見。老人們一生經歷了太多大風波、大苦難,現在的年輕人根本無法想像。他們中很多人從來都沒有拍過一張照片,在鏡頭前緊張侷促、不知所措。
所以,在拍攝過程中,他當自己就是他們的老來子,想辦法逗他們開心,將他們最自然、開心、幸福的一瞬,永久定格。「人生多的是苦難,記錄笑容更為珍貴。」
李成朝、趙四妹夫婦,瑤族,2002年,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營盤鄉太陽寨村
李文用、李淑珍夫婦,阿昌族,1994年,雲南省雲龍縣漕澗鎮仁山村
胡日嘎、伊·布提德夫婦,鄂溫克族,2005年,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鄂溫克民族蘇木阿爾山嘎查
「在他們身上容納了太多太多生命的元素,逝去的歲月和他們生存其間的環境在他們的身上刻下了深厚的印跡。這些看似平平淡淡的東西,卻有著讓我們震撼、感動,甚至敬畏的力量。為他們造像,記錄他們長達半世紀以上的婚姻故事,在我已成為一種使命。」林添福說。
每對夫婦都是生命的一座塑像
每對夫婦都是浩瀚史詩中精彩的一章
來源:
婚 與愛情有關的家國記憶——攝影家林添福的56個民族愛情鏡像
http://www.56-china.com.cn/show-list-1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