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1962年的小說《飛躍布穀鳥巢》
改編的《飛越瘋人院》
於1963年登上了百老匯舞臺
並連演千場不衰!
12年後同名電影拿到了1975年奧斯卡的
五座小金人!
43年後的2018年夏天,
由光瑋戲劇推出的
中文版《飛越瘋人院》在北京首演!
今年夏天,它又以新的姿態
開始了第二輪的全國巡演。
本輪演出由於演員的更換以及劇情的升級,我又一次受邀拍攝了這部我喜歡的話劇。因為去年首演時我就喜歡上了這部劇,所以再次拍攝我也是十分開心的。作為對本劇「有經驗」的拍攝者,再加上復排的拍攝壓力明顯小於首輪,所以我就選擇了一個「不浮誇」的器材組合,但是他們卻給我帶來了「浮誇」的感受。本輪我使用的是騰龍的新鏡35-150拍攝,但是有個我心裡沒底的事情就是這是只全新的鏡頭,雖然從焦段上與和我合作了十幾年的17-35是「一套」的,但是因為完全沒用過,所以心裡是很緊張的。
但是當我戰戰兢兢的拿出它在排練廳小試了一下性能……就決定以後就它和17-35搭配拍攝了,畢竟兩支鏡頭解決了以前需要三支鏡頭才能實現的「很廣」到「比較長」問題,光圈足夠用,減震很有效,鏡頭很紮實,畫質嘛,看片嘍
TAMRON · 35mm F4 1/125s ISO400
TAMRON · 150mm F4 1/100s ISO400
TAMRON · 150mm F4 1/100s ISO400
TAMRON · 35mm F4 1/125s ISO400
廣角、長焦、中焦,色彩、景深、成片率什麼的都沒的說,這樣的表現,讓我有信心把它用在正式演出的時候。不過還是有點小擔心畫質的問題,於是我在補拍演員定妝照的時候也用了它,
然後就是下圖這樣了!
TAMRON · 112mm F8 1/125s ISO64
TAMRON · 100mm F11 1/125s ISO64
看片沒的說,經得起100%放大,基本上可以說是纖毫畢現,足夠用了!那麼我就真的帶著它去了首演現場,真的就只用了這一支頭,拍了整個的劇照。主要原因是焦段真的舒服極了,對這樣的劇場來說,大廣角和大長焦是浪費的,這個焦段的設計簡直就是福音啊,我感覺過幾天去拍搖滾現場的時候,他與17-35的組合肯定就夠了!完全的給我輕裝減負啊!
TAMRON · 122mm F4 1/125s ISO800
TAMRON · 82mm F3.5 1/125s ISO400
TAMRON · 130mm F4 1/125s ISO800
TAMRON · 50mm F3.5 1/60s ISO800
TAMRON · 110mm F3.8 1/125s ISO800
TAMRON · 150mm F4 1/125s ISO800
TAMRON · 105mm F4 1/125s ISO800
TAMRON · 90mm F4 1/60s ISO80
TAMRON ·110mm F4 1/125s ISO800
TAMRON · 56mm F4 1/125s ISO800
2008年從體制內脫身,走上自由攝影之路
現為:
資深攝影藝術教育工作者、
騰龍鏡頭合作攝影師、
《攝影之友》合作攝影師 撰稿人、
微博頭條作者、
中國國家地理(CNG)網專欄作者、
視覺中國籤約攝影師、
中國圖庫籤約投稿人、
中國藝術攝影學會會員、
斐客文化沙龍主講人、
壹基金公益攝影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