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和平》劇照,莉莉•詹姆斯(中)。(圖片來源:勞裡•斯帕漢/BBC與Lifetime)
老闆:「說實話,你年紀比不少應聘者大。那就先說說,為什麼認為自己能當一名現代電視編劇?」
應聘者:「這個嘛,首先我很擅長寫故事,尤其是歷史故事。另外,我也擅長塑造各式人物,還能讓他們的命運在故事裡漸漸產生交集。」
老闆:「我們的確需要你這樣的人才。你叫什麼來著的?」
應聘者:「託爾斯泰,列夫•託爾斯泰。」
託爾斯泰小說《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講述了19世紀初俄國衛國戰爭期間,幾大貴族家庭的悲歡離合。放眼當下的小螢屏,《唐頓莊園》(Downton Abbey)、《廣告狂人》(Mad Men)等口碑大作紛紛湧現,改編《戰爭與和平》自然也是水到渠成。BBC出品的新版《戰爭與和平》分四集,每集兩小時,已於1月18日與廣大觀眾見面。不過,這部新作卻沒有抓住託爾斯泰原著小說的精髓,淪落成了一部平庸的古裝戲。
新版《戰爭與和平》在美國Lifetime、歷史頻道、A&E三臺聯播(該劇已於早些時候在英國播出,出品方還包括了BBC威爾斯頻道)。該劇雖由資深編劇安德魯•戴維斯(Andrew Davies)擔綱主筆,但全無託翁巨著中的磅礴氣勢與宏大主旨。戴維斯甚至一再誇大書中的亂倫情節,將故事改編得無比爛俗。
《戰爭與和平》劇照,保羅•達諾(左)與詹姆斯•諾頓。(圖片來源:勞裡•斯帕漢/BBC與Lifetime)
劇中最討巧的角色,大概是由保羅•達諾(Paul Dano)飾演的皮埃爾•別祖霍夫(Pierre Bezukhov)。此人繼承了一大筆遺產,卻也漸漸認識到,人生不該只是渾渾噩噩,縱情享樂。別祖霍夫心直口快,在劇集開場便可見一斑。
「看看你們這群腦滿腸肥的貴族,終日渾噩無知,大概連話都不會說了吧。」別祖霍夫對著一屋子貴族振振有詞,「老天啊,是時候來一場革命了。」在他看來,法國對俄國宣戰,不算一件壞事。
成天飲酒作樂,沒有讓別祖霍夫丟掉良心。相反,他成了劇中追求啟蒙的代表人物。保羅•達諾巧妙地演繹了該人物的性格轉變,也讓別祖霍夫成了新版《戰爭與和平》中最令人難忘的角色。
飾演安德烈•保爾康斯基(Andrei Bolkonsky)的詹姆斯•諾頓(James Norton)則稍顯遜色。安德烈一出場,便是個急性子的角色,甚至不管懷了孕的妻子,執意要上戰場。「我可受不了坐以待斃,皮埃爾。」他對別祖霍夫說,「我寧願戰死沙場。」
劇中,安德烈情場、戰場雙雙失意。劇外,他也沒像皮埃爾一樣,為觀眾所牢記。安德烈的終幕戲,與其說是全劇的高潮,不如說是個大寫的失望。
國民意識的覺醒,貴族階層的瓦解,這些主題雖在前兩集中有所展現,但不免有隔靴搔癢之嫌。第三集起,圍繞娜塔莎•羅斯託娃(Natasha Rostova)展開的一系列情節,更是將該劇推向了爛俗的深淵。羅斯託娃(莉莉•詹姆斯 Lily James飾)生性自由不羈,起初與安德烈訂婚,後來卻與另一位公爵(卡勒姆•特納 Callum Turner飾)有了曖昧,讓安德烈心碎不已。新版《戰爭與和平》中,包括娜塔莎在內的一眾女性角色並不出眾,整劇看來頗似真人秀《單身漢》(The Bachelor)。
欲在八小時內展現託爾斯泰筆下的世界,無怪乎小說情節被砍得七零八落,恐怕託翁本人也要氣得跳出墳墓,大呼該劇缺了關鍵情節。當然,被埋沒的不只是故事,連原著中諸多宏大主題也無跡可尋,比如如何追尋生命的意義,以及那個經典問題——歷史是由偉大的個人寫成,還是由眾人的力量造就?BBC翻拍《戰爭與和平》,原本呼聲極高,無奈最終的成品卻淪為一則平庸無奇的歷史劇,白白糟蹋了一幫演技精湛的演員,以及華美絢麗的戲服。
本文作者:尼爾•根茲林傑(Neil Genzlinger)
原文選自:《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