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想回家,打個電話給老媽。不用猜,不用問,午飯一定有餃子。老媽愛包餃子,我們愛吃餃子。母女連心,心有靈犀一點通嘛。左鄰右舍都羨慕地說:「閨女女婿一回來,你們家一準吃餃子,真好!」
好吃不過餃子。特別是我們北方人,逢年過節,沒有什麼大餐能比得上餃子。大家圍在一起,有和面的,有擀餃子皮的,有包餃子的。邊幹邊聊,家長裡短,親密無間,人世間唯有親情無價。街坊鄰居有事沒事都喜歡來我家串門,都誇我媽包的餃子好。
老媽包的餃子種類多,我給大夥推薦幾種家常口味吧!
大肉韭菜餃子:鮮嫩的韭菜,不是買的,而是老爸老媽在自己家門口種的。勤勞的爸媽閒不住,把門口的一點土地整理成一畦小菜園,韭菜,蒜苗,青菜,小蔥……一年四季,勃勃的綠色生機。韭菜擇好,洗淨,控水晾乾,才能切。老媽的刀功沒的說,那是歲月的積累。老媽邊說邊切:「左手要按緊菜,右手拿刀貼近點,切出來細細的,碎碎的。」還說:「吃韭菜,明事理,不爭不搶,拌得勻。」
大蔥肉餡餃子:老媽的娘家在修武和武陟交界處,那裡出產「延陵」大蔥。「延陵」大蔥歷史悠久,質量上等,蔥白佔的比例大。據說是地方官向朝廷進貢的貢品。打小老媽就愛吃大蔥,我家飯菜不能沒有蔥。應老媽的話就是:「多吃蔥,孩子聰明,長大心靈手巧。」大蔥肉餡餃子在媽媽眼裡還有如此美好的寓意和寄託。
蓮菜餃子:蓮,花之君子;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這有著中國讀書人喜歡的蓮文化的餃子,吃在嘴裡脆脆的,還有一絲絲甜味,回味無窮,蘸點醋汁,吃一碗還想下一碗。
蘿蔔肉餡餃子:這是冬天的特色餃子。物美價廉,營養健康。小時候,我經常負責把蘿蔔洗淨擦絲,然後在開水鍋裡煮一會,撈出來泡在涼水裡,再用紗布擠幹水分,一團一團地鋪在案板上,接著用刀剁成蘿蔔泥。配上肉餡攪拌,黏糊糊的,不出水,包的時候非常好包。煮蘿蔔的水,每次老媽都讓我們喝一碗,冬天防感冒。「冬吃蘿蔔夏吃薑,勝過醫生開藥方。」老媽的話一套一套的。
三鮮餡的素餃子:那是老媽特地給我女兒準備的。茴香,蝦米,雞蛋,那鮮香味道,從修武娘家飄到馬村我家啦。我們順著香味,冬至這天飛奔而來。女兒總是說:「姥姥家可以開個餃子館啦!」老爸風趣幽默地點評:「你老媽要是開個餃子館,淨賠錢呀!那都是真材實料,比飯店強百倍。」老媽也不示弱:「賠錢我也願意!做事情要認真,做人要真誠。」
榜樣的力量無窮大,我好像潛移默化的受了影響。每次好朋友來我家做客,我也喜歡包餃子。就是炒幾個小菜,主食也是餃子。我覺得唯獨餃子可以表達我的真誠相待。唯獨吃餃子可以展現我們所有的真情。
開鍋,盛餃子啊!一個一個白白胖胖,圓鼓鼓的餃子,端上餐桌。看著兒女們狼吞虎咽的吃相,老媽笑得合不攏嘴:「慢點吃,鍋裡多著呢!」一家人其樂融融,歡聲笑語……
在中國,春節的餃子最喜慶,最團圓。更歲餃子是每逢新春佳節的一種習俗,流行於華北地區。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在冬天,冬至的餃子最溫暖,最貼心。這裡面有民間故事: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十分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讓弟子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向窮人舍藥治傷。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病人。人們吃下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凍爛的耳朵全好了。後來人們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因此,千百年來,人們都要在冬至這天吃上一頓熱騰騰香噴噴的餃子,而且流傳下這樣一句俗語:「冬至不吃扁,凍掉半邊臉。」
在我家,老媽的餃子最美味,最牽掛。老爸老媽不圖兒女有多大貢獻,一輩子就圖個平平安安。常回家看看,陪爸媽說說話。
「老媽」金牌水餃,不僅是美食,也是親情,更是中國文化在傳承!鄉間道路上一車車黃豆、花生透出誘人的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