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系創業者中,身家前四!47歲創業,9年後公司上市,他如何逆襲?

2020-11-18 首頁

華為離職員工創業的不少,成功的不算多,成功上市的更少。2019年12月在港交主板上市的人瑞人才(06919.HK),便是其中之一。按照2020年5月29日收市價約42.15港元/股計算,其市值接近65億港元。

人瑞人才的創始人張建國,曾是華為負責人力資源的副總裁,持有公司30.8%股份,持股市值接近20億港元,至少可以進入華為系員工成功創業的前四名。另外4人分別是匯川技術的朱興明、麥格米特的童永勝、牛電科技的李一男、鼎漢技術的顧慶偉(表1)。

張建國2000年37歲時從華為離職,之後去美國進修人力資源管理;回國後在深圳創立了一家管理諮詢公司深圳益華時代,再後到北京另一家管理諮詢公司華夏基石做總經理;2004年加入中華英才網做行政總裁;4年後中華英才網被美國在線招聘巨頭Monster Worldwide(巨獸)收購後離開;2010年47歲時,以相對高齡再次創業,比任正非創辦華為的43歲還晚。

人瑞人才的業務從成都起步,是看上去很普通的中低端人力資源外包服務,只是用了科技為這個傳統行業賦能。

深耕人力資源行業,經過多次輾轉,高齡創業,從二線城市成都起步,而且從看上去很普通的業務中淘到金,實現了自己和核心團隊職業生涯的突破和財富積累的飛躍。力行了華為文化中的「幹一行,愛一行」、「板凳一坐十年冷」,這樣的案例,頗為可學。我們看看張建國如何一步步完成創業創富的拼圖,把職業發展這壺水真正燒開。

人瑞人才的發展,自然也離不開創業投資公司的身影。其早期投資者是君聯資本,之後的三輪融資中,陸續引入了麥格理、馬鞍山紫荊花股權投資、鼎珮三家機構。2018年7、8月間,也就是上市前的一年半,面對不確定的市場環境,面對尚在成長中的非獨角獸公司和不算亮麗的業務,這四家投資機構在人瑞人才的第四輪融資中做出了不同的選擇,如今收益差別很大。

君聯資本已經持有兩成股份,不再加碼,按目前持股市值計算,帳面回報超過39倍;麥格理轉讓了約六成老股,套現收回投資成本,目前帳面回報約8倍;馬鞍山紫荊花股權投資選擇贖回之前的兩期可轉換債券,完全離場,每年僅債券利息收益10%-12%。新投資者鼎珮選擇受讓部分老股,並認購部分新股,目前帳面回報超過6倍。

高估值上市背後的玄機

人瑞人才的主要收入來源是靈活用工服務,簡而言之,是提供非核心的中低端崗位人員的外包僱用和管理服務,此外,也提供傳統的招聘、培訓和業務流程外包等服務。其80%的客戶集中在新經濟領域的龍頭企業,提供的崗位以信息驗證和客戶服務為主。

2019年,其為數百家企業安排了合計2.5萬人左右的靈活用工服務,收入近23億元,但運營利潤只有5000多萬元,毛利率約為10%。

普通的業務,並不算亮眼的業績,人瑞人才卻在資本市場獲得了很好的估值。2019年下半年香港局勢動蕩,股市也相應受到影響,加上中美貿易爭端尚未平息,市場有很大不確定性。即便是這樣,12月底人瑞人才招股時,國際配售部分仍獲得接近2倍認購。即使是按招股價的下限26.6港元/股定價,其上市時的估值已達約40億港元。

人瑞人才採用的是香港會計準則,2018和2019年的帳面虧損分別是1.37億元和7.8億元。扣除上市前的可轉換優先股等複合金融工具的公平價值虧損和上市費用等一次性項目後,其2018和2019年經過調整的利潤分別是0.68億元和1.34億元,約合0.77億和1.46億港元。也就是說,其上市時的估值已經是前一年經過調整利潤的約52倍,也相當於2019年全年預計盈利的約27倍。能以這麼高的估值定價,還招股成功,真是不容易。

要知道,2019年7月,已經有一家專注在大中華區人力資源服務的公司——萬寶盛華大中華(02180.HK/簡稱「萬寶盛華」)成功登陸香港主板。靈活用工也是這家公司的主要業務,其相關收入規模比人瑞人才還大,2018年帳面已經有淨利潤約1.1億元,上市招股時按照下限定價,招股價約為上一年淨利潤的15.6倍。

相比較而言,5個月後上市的人瑞人才招股價定價要高得多。雖然人瑞人才的相關業務增速更快,但萬寶盛華也有自己的優勢,如業務組合更均衡,來自高利潤的獵頭服務收入規模大很多。

如果單純從P/E的估值方式來看,人瑞人才估值相比同行貴很多。從上一輪融資中投資者的成本來看,只是0.88美元/股(約6.9港元),那麼,其招股價下限何以定在接近上一輪投資成本4倍的高位,從而在動蕩的環境中,給招股帶來不必要的風險?答案相信是在港交所主板的上市規則中。

港交所對於主板上市企業的財務要求有三套測試標準,擬上市企業需滿足其中之一(表2)。

人瑞人才以低毛利的靈活用工業務為主,缺乏高利潤的招聘業務補貼,加上有複合金融工具的公平價值虧損,上市前3年都是虧損,不滿足盈利測試。根據公司年報,其2018年經營業務現金流不足4200萬元,作為一家快速成長的公司,前兩年的經營業務現金流會更差,現金流量測試相信也無法滿足。剩下的就只有市值/收入測試了。靈活用工業務模式下,其收入包括外包員工的工資福利等,因此可以輕鬆通過這一測試,那最後一條就是要達到上市市值40億港元。

人瑞人才上市時發行3800萬股,累計股份達到15053.9萬股,按照26.6港元/股的招股下限定價,剛好40億港元市值。發行3800萬新股,也是要滿足公眾持股至少25%的要求。所以,這個下限定價應該是完全根據上市準則和公司實際情況量身定做的。

我們回頭來看,2019年公司的經營現金流就已經超過1.5億元,那晚一年上市,公司規模更大,條件更成熟,豈不是更好?

但問題就在於,上市時間不完全由公司自己決定,也要考慮上市前投資者的情況。後面我們會分析,在2012年A輪融資中對其投資的基金,2011年就完成募集。按照美元基金10年的期限,是時候退出。人瑞人才的上市準備工作2018年就已經開始了。所以,即使遇到不利市況,也只能硬著頭皮上,按照上市市值要求回推定價,勉力招股。好在縱身一躍,有驚無險,鯉魚躍過了龍門。

上市之後的4個月內,人瑞人才股價曾經翻倍,即使經過這段時間疫情導致的重要調整,按照5月29日收市價計算,仍然有近六成的升幅。

科技賦能傳統產業

人瑞人才在困難的市場環境中能夠按較高的估值定價,成功IPO,上市後股價表現不錯。公司在2019年年報中,披露了美國大型基金管理公司普信(T.Rowe Price Associates,TROW.O)已經持股超過5%。人瑞人才為什麼受到資本市場歡迎?

重要的原因是有想像空間,順應了大趨勢,解決了很多高速成長的企業在用工上的痛點,有效降低人力成本與管理成本;而且用科技賦能傳統的人力資源招聘與外包服務,使得這種低毛利率的業務能夠相對快速高效地拓展。

過去幾年,人瑞人才收入快速增長,三條業務線中最重要的是靈活用工,收入佔比高達94%,但毛利率最低,不到9%;其他人力資源解決方案主要包括業務流程外包等,雖然所佔比例不高,但收入增長迅猛;專業招聘業務不是人瑞人才的強項,收入佔比很小,也有所萎縮(表3)。

人力資源服務市場主要包括三個部分:人才獲取服務(招聘),人力資源外包服務,其他人力資源服務(內部培訓、IT系統、諮詢等)。人瑞人才做的是人力資源外包服務。靈活用工服務可以從公司(B端)和就業者(C端)兩個維度來看。從公司的角度來看,是人力資源的配置上有比較高的靈活性,可以根據業務的發展擴展和收縮,尤其是非核心的中基層崗位。從就業者的角度來看,則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比較靈活地安排全職或兼職就業。

人瑞人才服務的公司客戶,聚焦在信息驗證和呼叫中心客戶等領域。其最大的客戶是字節跳動,也就是今日頭條和抖音的母公司。通過人瑞人才去招聘和管理員工,在員工整體薪酬上加約12%,作為服務費,對於這些新經濟的頭部公司來說,方便省事又經濟。對人瑞人才,則能夠跟隨這些領先企業群共同成長。

由於員工只與靈活用工公司籤訂合約,後者承擔員工管理方面的所有風險,所以,員工的工資收入等,加上12%左右服務費,都計入靈活用工公司的收入。人瑞人才2019年收入高達近23億元,但毛利率僅10.5%。所以,目前來看,無論人瑞人才如何強調客戶是新經濟龍頭,公司業務有科技含量,類似企業的雲端人力資源池,但現實比較骨感,其屬於走量的業務。目前的高估值,大概也寄託了投資者對於其未來成長前景的期望。

靈活用工並非一個全新的行業。勞務派遣也屬於靈活用工的一種。2014年初國家出臺了《勞務派遣暫行規定》,對相關崗位施加了很多限制,例如不得超過公司崗位的1/10,只能是輔助、暫時等崗位等。政策上的變動也推動了這類完全外包的人力資源服務的興起。不同於人力資源招聘服務,靈活用工行業受經濟環境波動影響較小。經濟好的時候,企業業務需要快速在全國鋪開,對靈活用工需求強勁;經濟差的時候,需要部分外包非核心崗位,同樣對靈活用工有需求。其屬性有些類似於基本消費品,對於機構尤其有吸引力。

隨著公司與客戶之間信任的加強,合作也可以更加深入,例如呼叫中心的靈活業務可以逐步轉化為業務流程外包,公司就具有更大的自主度,通過把業務轉移到四五線城市,有效控制成本。小城市就業機會不多,員工的流失率也有機會降低,整體業務的利潤率也可以有效提升。

人瑞人才並非國內靈活用工行業的唯一上市公司。2017年A股上市的科銳國際(300662),2019年已經有接近28億元收入來自靈活用工。2019年中在港股上市的萬寶盛華,是國際人力資源巨頭Manpower(MAN.N)的大中華區業務,其2019年的靈活用工業務收入接近27億元(約三成來自中國內地)。就連2019年港股上市的網際網路招聘公司——獵聘網的母公司有才天下(06100.HK),也在通過併購切入靈活用工市場。

在人瑞人才的招股說明書和年報中,引用了行業顧問灼識諮詢的數據,證明公司按照靈活用工業務收入和員工人數來計算,都在中國相關領域排名第一。但從年報來看,科銳國際和萬寶盛華的靈活用工業務收入規模都大過人瑞人才(表4)。

這些數據也未必一定矛盾。萬寶盛華的相關業務收入七成來自港臺地區,科銳國際的業務更是高度國際化。行業顧問的數據可能只是按照中國內地的相關業務收入計算。

人瑞人才的收入過去幾年高速成長,2017年開始已經有運營利潤,複合金融工具的公平價值虧損對公司的淨利潤有很重大的影響,2019年的相關公平價值虧損高達8.8億元(表5)。

簡單的解釋就是,如果上市前投資者的投資成本相對招股價越低,有關的公平價值虧損就越多。換句話說,巨額的複合金融工具的公平價值虧損,反映的是上市前投資者的帳面回報相當可觀。普通投資者可能不容易理解有關調整項目,見到的仍然是一家收入持續快速增長,但有巨額虧損的公司。

相比較而言,萬寶盛華也是同行業領先公司之一,有帳面利潤,有20多年本地經營歷史,大股東是國際行業巨頭和中信資本,業務組合更均衡,還派息,估值也相對便宜。人瑞人才到目前為止,還是更適合專業投資者。

就所選擇的會計準則來說,人瑞人才的做法比較獨特,選擇的是香港會計準則,大多數香港上市公司所選擇的都是國際會計準則,包括有才天下和萬寶盛華。

多次輾轉,拼圖逐步完整,張建國的水終於燒開

人瑞人才的成功,離不開創始人張建國的折騰。張建國離開華為之後,十年輾轉三次,最終凝聚團隊,從公司培訓業務等做起,使用科技平臺,為傳統的人力資源外包行業賦能,自己與核心團隊也實現了財富的飛躍(表6)。

張建國37歲時,已經是華為的副總裁。華為變革比較多,高層也經常輪崗,但起碼收入不錯,工資、獎金、股息等可觀。要離開華為,面對不確定的未來,需要勇氣。這至少是他的第二次重要放下。1990年,他27歲時離開蘭州鐵道學院穩定的教師工作,到深圳闖蕩,加入初創的華為,也需要相當的勇氣。

離開華為後,他去美國參加了一段時間人力資源相關的培訓課程,之後在深圳創立了深圳益華時代管理諮詢公司。大概兩年後,去了北京,加入華夏基石管理諮詢公司。這家公司的創辦人彭劍鋒是幫助華為起草基本法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之一,與張建國很熟悉。

以張建國在華為的資歷,在人力資源顧問公司做個合伙人,綽綽有餘。華為當年已經做到年收入百億元,把華為的成功經驗,傳遞給成長中的中國民營企業,有很多空間。停留在這個諮詢公司合伙人職位上,也是不錯的選擇。結果41歲這一年,在今日資本創辦人徐新的邀請下,張建國加入了中華英才網,擔任行政總裁,又開始了一段新旅程。

中華英才網當時是中國網際網路招聘行業的領軍企業,徐新是早期的天使投資人。張建國2004年7月加入。

2005年,中華英才網得到Monster投資5000萬美元,參股四成。2006年,Monster繼續增持5%股份。2008年, Monster再投入1.74億美元,收購其剩餘55%股份,公司整體作價接近3.2億美元。

按照知乎上謝璞筆記的分享,張建國作為中華英才網的行政總裁,加入的時候自掏腰包100萬元購買期權,公司被收購後,這100萬變成了1億元。徐新的一篇專訪也提及,邀請張建國加入中華英才網時,要他自己把身家投進來,為此張建國還賣掉了房子。

我們可以嘗試估算一下,張建國作為行政總裁,服務公司超過4年,有5%左右的股份應該相當合理,按照上面3.2億美元的收購價,這次收購有機會為他帶來接近1600萬美元的收入。即使扣掉稅負,也是相當可觀。

中華英才網這4年,是張建國職業生涯中很重要的一段經歷,他得到了整體負責一家以人力資源為主業的行業領先公司的完整經歷,財務上也基本自由了。更重要的是,他對人力資源行業的需求、痛點、競爭環境有了更實際、更深入的了解,此外,還收穫了未來創立人瑞人才的核心團隊。人瑞人才的另外兩位共同創辦人張峰和張健梅,分別是中華英才網當時上海和成都分公司的總經理。目前人瑞人才重要的呼叫中心客服業務,也與團隊在中華英才網期間的經歷有關。

2009年初離開中華英才網時,張建國45歲。人到中年,事業和財富都有了相當的積累。這個年齡,養老太早;再打工,也會面臨職業經理人常見的困境。即使是總經理,全面負責公司日常管理,但並非公司控制人,職場前途難以自主。休息,繼續打工,還是創業?這個決定並不容易做。

中年的人生既有優勢,也有尷尬。很多招聘崗位都寫明年齡在40歲以下。40歲以上就怎麼了?年富力強,有豐富的閱歷和經驗,正處於轉識成智的黃金階段,怎麼就好像已經過氣,在第一關就篩掉了?但現實就這麼冷峻。

想創業吧,可能又下不了決心。家庭要養,房子要供,要做什麼也不一定想得清楚;真有了想法,找投資也未必容易,除非是行業裡的領軍人物,或者成功的連續創業者。

困境之中,可以從王維的名句得到啟發,「行動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中年人職場生涯20來年,熟悉自己所在的行業,可以從其中關鍵痛點入手來考慮創業,滿足未被充分滿足的需求,從服務一家公司,轉為服務眾多的公司。打工這條路的終點,也可以是創業路的起點。

張建國47歲再創業時,處境與我們常見的中年困境不大相同。此前,實現財富自由的他和家人在浙江嘉興開了休閒山莊,也建了馬術培訓基地。休息了一年多之後,他還是想再做實業。他找從前的下屬一起創業時,提到希望做一些真正幫助人的事情,而且下半生就做這一件事情。

這裡可以見到兩個關鍵詞,一是留白,一是志業。人的履歷,並不一定需要從一個職位,無縫切換到另一個職位,而且職位和收入越來越高。獵頭大概最喜歡看這類簡歷,但真實的職場與人生往往並非如此。如同優美的圖畫常需要留白,人有時需要停下來思考職業和人生的方向,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而非慣性前行。

留白之外,另一個關鍵詞是志業。職業是一份養家餬口的工作,志業是自己真正有興趣長期從事的。從事志業,並非就沒有艱苦,也不一定就有很高的收入,但因為值得做,內心真正認同,而有持續的動力和堅定的理由。

2010年7月,在離開中華英才網一年半後,張建國在成都和兩位共同創辦人設立了人瑞人才,走上了一條雖然不確定,但可能把自己和團隊帶向大成的創業道路。

條條道路通羅馬。張建國是有了豐富的閱歷後,再創立公司。同處人力資源服務行業的科銳國際(300662),創辦人高勇早在1996年就創業。當時他才從北外畢業,22歲,工作不到一年時間。大半年後,北外同學李躍章加入。兩人邊幹邊學,並聚集團隊,2008和2013年,科銳國際先後得到經緯中國和摩根史坦利的投資,2017年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成為了國內人力資源上市第一股。現在高勇和李躍章共同持有科銳國際約35.8%的股份,按照2019年5月29日的收市價44.75元/股計算,市值約29.2億元。

張建國56歲做到的事情,高勇43歲就做到了。但其實人生沒有白走的路,只要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哪一個年齡都不遲。

PE進退,考驗判斷力的D輪投資

持續在人力資源相關行業轉換,張建國的這種折騰其實是有價值的:對行業的理解越來越深刻,要走的路逐漸清晰,也積累了財富,聚集起了核心團隊,創業成功的拼圖逐漸完整。接下來要補的一塊重要拼圖,就是投資人了。

人瑞人才IPO前,合計融資四輪,一共融得1930萬美元以及4500萬元人民幣(已經贖回),資本開支不高(表7)。

君聯及其LP的兩輪投資合計400萬美元(其中約30萬美元來自LP,PE通常給予LP共同投資項目的機會),合計持股2925萬股,按照2020年5月29日的收市價,市值接近1.6億美元,帳面回報高達39倍。

麥格理兩輪投資合計換股1456.3萬股,2018年D輪融資中,賣給新投資者鼎珮約六成股份,自己只持有約575萬股;上市後股份經過稀釋,持股比例只有3.82%,6個月禁售期結束後,可以靈活減持而不用發公告,屬於典型財務投資者的做法(表8)。

從各輪投資的平均成本可以見到,2012年的A輪到2018年中的D輪,人瑞人才的估值提升了8倍(附圖1);但最重要的成長,其實還在最近的這一年半。從D輪的接近1億美元,到2019年12月初上市時的40億港元定價(約5.1億美元),一年估值提升了5倍。

其2019年收入比上一年增長約42%,運營利潤增長超過一倍,IPO招股即使是按照下限定價,也已經是估值大躍進。在困難的市場環境中,這可以說有相當的風險。努力加幸運,招股成功了。

圖1:人瑞人才各輪投資的平均價格

數據來源:根據招股書整理

人瑞人才的投資機構中,最令人感慨的馬鞍山紫荊花股權投資。一進一退,回報的重大差異就體現出來了。其C輪合計4500萬可轉換債,最後贖回金額為6038萬元,前後投資3年,只收回了約1500萬元利息。

按照招股書的披露,相關可轉換債(含累計利息)如果在2018年6月底轉換為股份,大約是1294.8萬股。依此估算,C輪可轉換債的平均換股價約4.66元人民幣(約合美元0.71美元)。這部分股份按照2020年5月29日42.15港元/股的收市價,市值接近5.5億港元,會有11倍左右的帳面回報。

投資和人生類似,很多難得的機會抓住了,但沒有抓牢,最終也會錯過財富增長的快車。

2018年下半年,宏觀環境變動因素大,人瑞人才的規模和利潤也不夠理想,能不能順利上市不知道,上市後的股價表現和能不能順利退出也不知道。但是,投資機構其實可以不用看得太淡,如果贖回大部分,轉換一小部分,類似麥格理的做法,也是可以的。人民幣基金的期限相對較短,不過通常也有延期兩年的迴旋餘地。通過天眼查可以了解馬鞍山紫荊花股權投資的背景,其實只有一位個人LP,應該是有很大的決策靈活性。

招股說明書中披露了C輪可轉換債的轉換條件是取消VIE結構,也就是要回歸國內上市。其實,真要看好人瑞人才,即使公司去了香港上市,也並不是實質的障礙,人民幣基金的可轉債投資可以重組為離岸上市實體的股權。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查閱有才天下(06100.HK)的招股說明書重組部分。

馬鞍山紫荊花股權投資退了,反而其中一位合伙人的伯父在D輪作為個人投資者投入了250萬美元,目前市值也超過1500萬美元了。薑還是老的辣。

馬鞍山紫荊花股權投資退,鼎珮進。鼎珮在2018年下半年的D輪融資中,通過收購麥格理的股份和認購新股,合計投入了1450萬美元,成為了人瑞人才第三大股東。

鼎珮2006年在香港成立,在股權投資行業裡有相當的積累,此外也有證券等業務。從公司網站披露的信息看,其股權投資的資產管理規模超過30億美元,投資範圍相當廣泛和靈活,從非上市到上市公司以及特殊情況都有。其大股東麥少嫻,做時裝生意起家;主席莊天龍,是麥女士兒子,也是香港兩家小型上市公司的主席。

LC Parallel Fund的投資比較有意思,是君聯美元基金有限合伙人LP參與的共同投資。現金流比較充足的產業公司,可以考慮這類共同投資,不只是有財務回報,也可以為公司業務轉型鋪墊。例如用類似母基金的做法,作為LP投資多個業績出色、聚焦高成長潛力產業的基金,像醫藥健康領域的啟明、大IT領域的君聯、新經濟領域的高榕等,這樣可以接觸到眾多出色的高成長公司,未來也可以收購其中部分投資組合,為自己實現轉型的同時,也為股權基金提供了退出渠道。

首輪融資即出讓超過三成股權,值得反思

人瑞人才的累計融資額不多,合計只有1830萬美元。但即便如此,上市前公司創始人團隊的股份也已經只有51.5%,略微過半數,股權稀釋得很厲害(表9)。

可以見到,其A輪只是融了300萬美元,出讓的股份比例已經超過三成,這樣之後融資時的股份出讓空間就很有限了。張建國在中華學習網期間應該有相當的財富積累,如果在公司早期多一些股東貸款,做到相當規模、估值提升之後,再多一些股權融資,應該是更好的安排。按照同樣的A輪融資前估值(644萬美元),如果只是融資150萬美元,所出讓的股權比例就只有約19%。

在華為有長期歷練的創業者,既會受到華為資源的滋養,也容易被華為的局限所局限。華為本身不上市,也很少投資併購,員工缺乏資本運作的歷練,華為系創業者也需要補上這塊短板,至少在股權融資前,先熟悉主要的投資條款(term sheet)和股東協議(shareholder agreement)等幾份核心投資協議的主要內容。

非明星項目的創業者,要孤獨前行多年

投資者除了錢之外,還能夠帶來公司後續發展的重要資源。人瑞人才選擇的A輪投資機構君聯,脫胎於聯想,對企業管理有深入的認識,有豐富的投後增值服務資源,是不錯的合作夥伴。

人瑞人才上市前不算明星項目,規模不大,門檻不高,沒有盈利,從事低毛利的服務型業務,所以見不到明星公司上市前及上市時有眾多知名投資機構扎堆捧場的盛況,一直到2018年,PE都投得進去,2015年就更不用說了。

投資人瑞人才的機構中,除了君聯,見不到IDG、紅杉、高榕等知名美元基金的名字。即使是熟悉公司的早期投資者君聯,到了2015年春天B2輪融資時,也只是追加了100萬美元,意思意思,而且是通過收取利息的可贖回可轉換債券。

從聯想控股2019年年報看,君聯投資人瑞人才的,是2011年5月底完成募集的第五隻美元基金,總募集規模超過5億美元。可見,即使經過4年多的創業,人瑞人才到了2015年,也還沒有贏得投資者足夠的信心。即使到了2018年下半年,投資者的看法仍然並不統一,所以才有C輪可轉換債投資者的全額贖回,以及新投資者鼎珮等的進場。

人力資源管理領域,資本追捧的多是雲服務SaaS服務提供商,如肯耐珂薩等,以及獵聘網、BOSS直聘等業務模式容易擴展的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靈活用工做的其實相對是苦力活,毛利率很低,服務多,不容易入創投公司法眼。

以獵聘網為例,其母公司有才天下其實是香港主板人力資源科技第一股,創業時間與人瑞人才都是2010年,在上市前融資的境遇相當不同,合計從知名基金經緯(Matrix)、華平(Warburg Pincus)等融資五輪,拿到約1.5億美元(7700萬美元加近5億元可轉換貸款)。上市前融資金額,是人瑞人才的約7倍。

即使是靈活用工行業,投資者也更青睞網際網路基因的公司如鬥米,其前兩輪融資中,已經從高榕、高瓴、騰訊、百度等融到8000萬美元。

創業後比較孤獨地前行了超過9年,直到2019年底,在困難的市道中終於成功登陸港股,即使百年一遇的疫情也阻止不了公司股價的上揚。張建國是華為老人,「板凳一坐十年冷」,我想他一定深有體會。

創業近十年,其中的艱辛外人不容易了解。就收入而言,根據招股書的披露,即使2018年,張建國的工資收入也為50萬元左右,兩位共同創辦人的年薪分別接近70萬和過百萬元。他人的工資逐年增加,自己的月收入在三四萬元保持近十年,這也是需要相當的忍耐力和內在格局。

40多歲的創業者,和20多歲的創業者,其實有很大不同,如內在的定力。

以公司架構來說,人瑞人才2011年搭建了典型的VIE結構,瞄準境外紅籌上市,引入了美元基金投資者,此後8年,這個結構再沒有變過(雖然中間引入人民幣可轉換債券投資者,債券轉換的前提是取消VIE結構,但最終沒有改變)。

相比較而言,51信用卡(02051.HK)在香港上市前就曾經改過三次架構(境內到境外,境外到境內接受人民幣基金投資,之後再改結構轉到境外)。儘管有監管環境的變化,但也看得出年輕創業者的定力不足。加上後面出現違規,被監管機構處理等,都可以見到,年輕創業者有衝勁、熟悉科技,但內在定力以及什麼事情要有所不為,有明顯的短板。而這些地方,可以是中年創業者的優勢。

創業也不一定要自己去做一把手。一個好漢三個幫,去參與創立公司,獨當一面,也是不錯的選擇。如與張建國共同創業的張峰和張健梅,早期各自有公司10%股份,目前各自持有579.6萬股(不計購股權)。按人瑞人才2020年5月29日收市價計算,每人所持股份的市值已經超過2.4億港元。創業十年來,無論是能力與職業的發展、財富的積累,都相當不錯。

成都,給低毛利公司一個家

人瑞人才的發展,離不開創業團隊的持續努力,離不開有利靈活用工行業發展的大環境,也離不開公司總部所在地成都的產業環境。

成都過去十多年發展非常迅速,從傳統的內地城市,逐步轉變為新的開放高地。按照成都統計局的數據,當地2019年的GDP已經超過1.7萬億元,年增速達到7.8%,世界500強企業中,已經有超過300家落戶成都。根據新一線城市研究所的《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2016年以來,成都連續4年穩居新一線城市首位,僅次於傳統的北上廣深。2021年新的天府國際機場建成後,成都將是國內第三個擁有雙機場的城市,新一線龍頭地位更加穩固。

成都經濟總量大,發展速度快,直接輻射周邊西部市場,高校眾多,生活環境良好,生活成本和用工成本相對較低。這對於人才和公司的吸引力都很大。

張建國選擇在成都創立人瑞人才,有相當的前瞻眼光。靈活用工業務的毛利率不到10%,從毛利轉化為運營利潤,中間還要扣除銷售與行政等費用,這些費用中有相當比例就是總部的費用。所以,在成都這樣低成本和高增長、區位優勢明顯的城市紮根,再逐步拓展國內其他區域,的確是低毛利業務一個合適的選擇。

人力資源服務賽道廣闊,有規模效益

中國人力資源服務是萬億規模的市場,靈活用工是其中千億元規模而且以兩位數快速增長的子行業。目前這一行業集中度很低,人瑞人才要持續做大,除了快速的內生增長,也有通過併購等方式成長的廣闊空間。近期人瑞人才發布公告,將通過與行業高端人才成立控股的合資企業,拓展自己不熟悉的高成長細分行業。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業是被提到最頻繁的詞。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也提出了靈活用工等方面的提案,經濟下行的大環境,有利這一行業的發展。

見證過電商物流等新興產業和其中龍頭公司的飛速發展,靈活用工行業和人瑞人才的發展可以很有想像力。人瑞人才以十年的時間,將靈活用工規模做大十倍,達到25萬人,應該是可能的,這樣其年複合增長率大概是26%。如果按每人年收入10萬元計算,這一塊業務就已經是250億元收入;毛利率按照10%計算,有毛利25億元。如果可以做到有規模效益,保持6%左右的運營利潤率,扣除運營成本、利息開支和稅收等,年度利潤10億元左右,是可以期待的。

即使是15倍的PE,也是超過250億港元的市值規模,這還未計入公司其他業務。當然,考慮到擴張中可能通過發行新股等方式融資,每股收益會攤薄,股價未必同步增長。

低毛利業務的發展,一方面是要放量,另一方面是要能夠有效控制成本費用,有規模效益。從人瑞人才過去4年的情況看,2016到2019年的年收入複合增長率高達82%,但同期銷售費用的年複合增長率只是8%,扣除上市開支的行政費用年複合增長率約18%,遠低於同期收入的增長率,可以見到明顯的規模效應。其年報披露,超過100萬年收入的客戶續約率為100%。穩定的客戶基礎,科技賦能帶來的效率提升等,都有貢獻。

人瑞人才的發展也並非無隱憂。公司夠專注,夠聚焦,超過九成收入來自靈活用工業務,超過五成收入來自前五大客戶,最大客戶收入佔比超過1/3,呼叫中心客服與信息驗證領域貢獻收入超過3/4,從另一方面看,也就是業務過分集中在少數客戶與少數領域,有一定風險。

2020年6月11日,人瑞人才上市前投資者與基石投資者的持股半年鎖定期結束。解禁的股份數量高達6296.2萬股,佔公司目前股份超過四成,超過上市時公開發售股份的規模(3800萬股),相信短期內會為股價帶來一定壓力。

在解禁之前,人瑞人才股票的市場流通量不到3300萬股,以5月29日收市價計算,流通股市值不到14億港元,比較容易炒作,利益相關者也會樂意護盤。解禁之後,即使不計管理層股份,流通股數量也增加到之前的約3倍。

人瑞人才上市以來,已經積累了超過5成的升幅。在目前比較動蕩的市場環境下,相信非長線投資者落袋為安的想法也會比較迫切。以持股量最大的君聯資本來說,其投資人瑞人才的基金目前已經進入第十年,按照美元基金通常十年的期限,也確實到了逐步退出的階段。

2018年中以來,有才天下、萬寶盛華和人瑞人才相繼上市,港股的人力資源服務板塊逐漸形成,這對於行內其他公司後續來港上市很有利。靈活用工領域的鬥米、招聘領域的Boss直聘、人力資源SaaS領域的肯耐珂薩、企業內部培訓平臺領域的雲學堂等,是人力資源領域下一階段有機會上市的其中一批公司(表10)。港交所主板上市門檻不算高,審批過程比較透明,時間表比較可控。在美國對中概股不友好的背景下,港交所主板仍然是內地企業境外上市的首選地。

上市是一段長路的終點,又是另一段更長的路的起點。且看張建國和他的團隊能否帶領人瑞人才放量成長。

作者簡介:

羅山山,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持有香港證監會4號和9號業務負責人牌照。歡迎交流。

郵箱:shanshan.luo@gmail.com。

相關焦點

  • 80後創業明星自殺離世,23歲時身家6000萬!自殺、猝死,壓力還要壓垮多少人?
    年少成名:23歲身家6000萬關於如何毀掉一個人,知乎上有個高贊回覆:無條件給他一直夢想得到的東西,然後短時間內收回。十年前,Majoy的茅侃侃、泡泡網的李想、康盛創想的戴志康、MYSEE的高燃,四個80後在二十出頭的年紀便擁有了自己的公司,被貼上「80後第一批創業者標籤,人稱「京城IT四少」。2006年5月14日,茅侃侃和李想、高燃一起,作為央視經濟頻道 《對話》節目的嘉賓,出現在了電視屏幕上。
  • 華為「爛腳廣告」對創業者的警示
    記得十幾年前在陝西鹹陽,有一次路過當地知名企業505集團公司的一座大樓,該大樓門口頂端四個題字也讓筆者駐足良久,那四個字不同於其他風光企業家辦公室常掛的啥「大鵬展翅」、「壯志凌雲」類豪言壯語,而是:辛酸苦辣。這四個字可以說是該公司創辦人來輝武的創業寫照,無論人前多麼風光,背後就是這四個字。華為的廣告與505的題詞其實異曲同工。
  • 創業者盤點:11大創業派系 無圈子不江湖
    創業者是創業公司的靈魂,IT桔子在構建「創業人物庫」的過程中,試圖更多了解關於創業者的信息,包括教育、工作、角色、發展經歷等等,在這些信息中,我們可以看到:創業公司的成員構成、人員流動
  • 又一個80後創業者自殺,不勝唏噓!誰殺死了茅侃侃?
    年少成名:23歲身家6000萬關於如何毀掉一個人,知乎上有個高贊回覆:無條件給他一直夢想得到的東西,然後短時間內收回。十年前,Majoy的茅侃侃、泡泡網的李想、康盛創想的戴志康、MYSEE的高燃,四個80後在二十出頭的年紀便擁有了自己的公司,被貼上「80後第一批創業者標籤,人稱「京城IT四少」。2006年5月14日,茅侃侃和李想、高燃一起,作為央視經濟頻道 《對話》節目的嘉賓,出現在了電視屏幕上。三人轉瞬成為網絡上炙手可熱的偶像,一時風頭無兩。
  • 創業比任正非晚12年,70歲娶小13歲秘書,今公司利潤是華為2倍!
    說到這裡,華為和臺積電之間有一些有趣的聯繫。臺積電是全球最大的代工製造商,為高通等巨頭生產晶片。蘋果是它最大的客戶,而華為是它的第二大客戶。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43歲創業,而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創業更晚,56歲才開始才開始創業,70歲娶了自己的秘書,86歲時公司價值1萬億,利潤更是華為的兩倍。
  • 上市大漲228%,「AI晶片第一股」寒武紀創始人到底有多牛?
    但是由於成績單上的數字不太理想,陳天石在大三大四的時候不得不考慮換個專業考研,但是又苦惱不知道選什麼專業,最終是通過抓鬮的方式確定了計算機專業。當時計算機的導師並沒有嫌棄他的成績差而拒絕他,自此陳天石一路逆襲先是考上中科大計算機系的研究生,後又在中科大計算機系讀博。讀博期間,他的主攻方向也在導師的引導下轉向了人工智慧。
  • 【華創志】華為男棄百萬年薪只因嗜酒——黃振宇的創業路
    (筆者擔任歐洲品酒師協會唯一中華區大使)幾乎所有我認識的華為人都說過這句話,包括我,但問題是:什麼時候離開?在公司待得越久,越捨不得離開。我記得剛入公司的時候,我對自己的人生規劃是最多幹3年,然後去念MBA,再然後就進入投行或創業。結果轉眼間在公司待了7年,年齡也馬上30歲了。
  • 廠妹的逆襲!初中畢業,21歲打工,吃苦耐勞賺百億身家
    前段時間,胡潤研究院發布了《2020胡潤女企業家榜》,立訊精密董事長王來春以910億元首登前十,排名第六。而在這很久之前,她只是工廠流水線上的一名「廠妹」。我們看過不少創業故事,但是真正從流水線工人逆襲成為上市公司董事長的故事少之又少,王來春就是其中之一。
  • 資本寒冬五年後創業成勇敢者遊戲 新經濟中堅創業者平均估值超10億...
    新一期的崇嶺計劃還特別邀請跨界學員——知名脫口秀藝人呼蘭加入,他曾在某教育創業公司擔任CTO。   創業者群像:在慢行業中平均創業8年  崇嶺計劃的學員極高質量,每期班同學估值都在10億美金以上,堪稱人均獨角獸。
  • 從流水線工人到4000億帝國掌門人,王來春如何逆襲?
    53歲的立訊精密董事長王來春,以83億美元財富位列2020年胡潤全球富豪榜第235名,超過了她的老東家、鴻海創辦人郭臺銘(72億美元)。初中輟學進廠,從坦言「自己的命一眼就看到頭」的流水線工人,變成如今身家幾百億的知名企業家。在旁人眼裡,這個富士康「最牛打工妹」仿佛拿到了大女主的人生逆襲劇本。對於自己的成功,她也雲淡風輕地歸因於「運氣好」。
  • 起底中國十大營銷傳媒廣告公司老闆,上億身家背景揭
    據藍色光標2019年年報顯示,2019年實現整體營收281.06億元。2018年趙文權無償向公司捐贈人民幣1億元,作為上市公司補充資本金。預測趙文權身家超10億元。成績:在趙文權的領航下,藍色光標從單一的公共關係服務到大型營銷傳播集團,從中國走向全球,做到中國第一、亞洲第二、全球前十的營銷企業。
  • 季琦的創業反思:53歲身價330億,第四次敲鐘,20年四家公司上市
    9月22日,53歲的季琦迎來了人生的第四次敲鐘——在此之前,他參與創辦了攜程、如家、漢庭,這3家公司均成功上市,且市值超過百億。
  • 起底中國十大影視上市公司老闆 上億身家背景揭秘(組圖)
    中影原副總經理張強出任公司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  2014年,影視公司借殼上市成為了最熱門的標的,儘管由於過熱有可能導致估值過高,但大牌明星的入股、大製作影片的過億高票房,仍然調起了不少投資者的注資與關注熱情。例如,阿里影業中的李連杰、王家衛、海潤影視中的孫儷、趙麗穎這些明星股東無疑成為最為吸引眼球的「點」。這些上市的影視公司到底如何上市融資?它們身後的控權"大佬"又是些怎樣的人?
  • 華為高管辭職創業,擺攤賣花甲開47家店,年入千萬
    01從華為高管到賣花甲李彥焌也是從基層的程式設計師開始幹起,在IT行業加班都是常有的事情,李彥焌也不例外。他在華為幹了7年,幾乎天天加班。但凡加班的人必少不了夜宵,加班與夜宵簡直就是標配了。試想一下,加班加到深夜,飢腸轆轆,有一份美味的夜宵將是多麼美妙的一件事情。
  • 《非你莫屬》爆紅的江西李晨四次創業,三家上市,五億身價
    成為很多求職者和創業者楷模。李晨的出現打破了求職節目老闆強勢求職者落勢的局面。讓很多網友紛紛叫好,直呼精彩好看。那麼江西青年李晨為什麼在《非你莫屬》舞臺上如此強勢,霸道,豪橫呢?李晨又是如何在30歲不到,四次創業,跟隨三家公司成功主板上市,獲得5億的身價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回顧李晨十年的創業經歷,了解李晨成功背後的故事以及心酸的創業故事。
  • 成立僅3年!悅刻電子菸母公司擬赴美上市!創始人身家或超百億,源碼...
    來源:證券時報·創業資本匯國內知名電子菸品牌悅刻的母公司霧芯科技(RELX)近日正式向美國證監會遞交F1形式的招股書,擬在紐交所上市,但公司並未披露融資金額。圖:RELX公司結構圖 來源:公司招股書在2019年和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9個月,按零售額計算,悅刻的市場份額分別為48%和62.6%。財務數據方面,霧芯科技在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前三季度,實現淨營收分別為人民幣1.32億元、15.49億元和22.01億元。期內淨利潤分別約為-28.7萬元、4774.8萬元和1.09億元。
  • 畢業十年身家超20億 32歲上市公司董事長被立案調查
    (原標題:畢業十年身家超20億,如今涉內幕交易,32歲上市公司董事長被立案調查)
  • 高中生輟學創業,創造兩家百億級公司,今身家過億還有個漂亮老婆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今天,「創業」成了當下最火的話題,無數年輕人走上這條艱辛之路,其中也包括很多三無青年(無背景、無技術、無資金)。李想就是無數創業者中為數不多的成功者,作為一個80後,他高中就選擇輟學創業,還得到了父母的大力支持,而他選擇的創業方向還是以高學歷為代表的網際網路行業。
  • 少年天才已成富豪,2人年已50歲上富豪榜,85後身家200億
    他不是初中快畢業,而是研究生快畢業了,他上的是華中科技大學少年班。 一年後,男孩子畢業進入華為,2天後成為工程師,半個月後成為主任工程師,半年後成為中央研究部副總經理,2年後成為總工程師,4年後成為副總裁,當時僅27歲。
  • 再見2020,再見我親手創辦的公司|創業|經營|合伙人|創業者_網易訂閱
    雖然很多人相信,沒有哪個冬天不會結束,沒有哪個春天不會到來,但這個創業的寒冬尤其漫長,很多人的公司沒能熬過2020。  那些消失的創業者都去哪了?他們的公司為何沒能活下來?在敗退的過程中,他們又經歷了哪些糾結、無奈、狼狽以及不被理解?  20位創業者向深燃講述了他們真實的創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