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和縣,隸屬於河北省邢臺市,位於邢臺市東部,西與邢臺縣、沙河市接壤,東連平鄉縣,北連任縣,面積405平方公裡,人口約34萬,轄3鎮5鄉,縣政府駐地和陽鎮,是邢東新區的一部分,邢臺市一城五星整體規劃的五個衛星城之一。
南和縣自西漢起建制至今,可以說是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歷史上湧現出一大批的名人、名相、等人物,可謂是人才輩出之地,所以這個縣在當地被人們稱為紗帽城。今天就這個千年古縣、觀音之鄉給大家一個簡單的介紹,希望我們共同進步並深刻了解咱們身邊的歷史與人文。
說起南和這個小縣最出名的就是這裡的白雀庵了,因為白雀庵這方圓幾百裡的影響及其深遠,因為這個寺院供奉的是三皇姑的化身千手觀世音。千手觀音全國各地都有供奉,為什麼要重點介紹南和的白雀庵呢?因為這裡是關於觀世音起源傳說最真實的也和歷史最貼近的起源地了。
關於千手觀世音起源說有好多的版本,為了今天這篇文章我是把所有的版本都詳細的閱讀了,觀世音起源版本有:河南平頂山說、觀音起源與春秋楚國;山東淄博說、觀音起源商代蒲姑國;甘肅和縣說、漢代西峪國;另外一個就是咱們本地傳說南北朝時期興林國邢臺南和說,這幾個版本記載的內容大同小異,都是講述三皇姑捨身救父的傳說,但是歷史年代相差甚遠,關於這些傳說我不詳細闡述了,我就這些觀點最接近的南和說發表我自己的意見。
佛教正式傳入中國時期是在漢代,確切的說是東漢年間,到南北朝時期和隋朝時期在國內已經發展的很成熟了,已經出現了佛教禪宗的學派了,直至唐朝時期由於佛教與道教兩派之爭,所以在那個事情就流行西天求取真經的事情,於是玄奘歷時14年求得真經並發揚光大,所以在唐朝發展到來頂峰時期。所以在咱們河北境內的古寺院、古佛塔幾乎都是那個時期所興建的。
說到這裡大家可以明白了關於觀世音起源說那個更接近咱們的佛教發展史呢?關於其他的那些觀點咱們不能否定,但是在東漢前中國是沒有佛教的,東漢後傳入中國到南北朝時期發展成熟,所以就歷史斷代來說咱們當地南和學說最接近。觀世音最早傳入中國是男性化身,直到南北朝時期南和白雀庵對其女性化後,自此觀音文化在中國大地開始發揚光大。所以我的觀點是南和白雀庵的傳說最接近也是觀音文化的發源地。
說了那麼多關於佛教的事情,然而對於這個千年古縣可是並不止於此,這裡還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名人軼事值得大家記住並傳承。南和古城建築呈東西長南北窄,非常象一頂封建時代朝官的「紗帽」。北城牆中間,有一外凸部分,形似紗帽殼簍;由北向東西方向延伸的部分向裡收縮,狀若兩個紗帽翅。所以這裡是非常有名的紗帽城、牌坊城。
當地諺語:任縣城牆掉塊磚、南和縣城出個官;兩李二白一都堂,賓亨泰銓宋丞相,三思有個武狀元,瓦固出了妙莊王,這些諺語恰恰說明了這裡人才輩出。
然而最出名當屬唐朝時期名相宋璟了,宋璟(663年—737年),字廣平,邢州南和(今河北邢臺市南和縣閻裡鄉宋臺)人 。唐朝名相,北魏吏部尚書宋弁七世孫。博學多才,擅長文學。考中進士,授上黨縣尉,遷中書舍人、御史中丞、吏部侍郎,官至吏部尚書、刑部尚書。開元十七年,拜尚書右丞相、上柱國、開府儀同三司,進爵廣平郡公。開元二十五年卒於洛陽享年七十五,追贈太尉諡號文貞。宋璟在唐代可與房玄齡、杜如晦、姚崇並稱唐朝四大賢相,可見其功績絕非一般。但是宋璟的墓地卻在邢臺市沙河市境內,由於篇幅限制些許時間我會給大家詳細介紹為什麼墓地不在南和而在沙河市。
然而在南和這個古城裡人才的爆發時期發生在明代以後,自明代起至清初南和舉人以上記錄在冊的官員有180餘人,湧現出大批的名臣、名相、狀元等,如:戶部尚書李起元、刑部尚書李若圭、吏部尚書白儲紹、右副都御史朱正色、著名狀元王世清、看看這些人物在一個小縣城內密集出現實屬罕見,到清代在冊記載的有120餘人,也就是說明清兩個時期這裡竟然密集出現300餘人從這裡走向仕途,建功立業,此等小城非同小可。
在南和這片熱土上,曾孕育出各個時代的風流人物,有為國家和民族的生存拼搏疆場英勇獻身的忠良英雄,有為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事業發展嘔心瀝血、傾盡畢生精力的清官賢相,隨著歷史滾滾車輪不斷前進,留在這個古城的歷史遺蹟越來越少,我們只能翻閱歷史資料才能看見那個時期的輝煌,然近代也湧現出好些名人我就不在詳細介紹了,但值得一提的就是咱們家喻戶曉的影視明星王寶強也南和人。小文到此結束,順德府巨鹿郡人士老李歡迎大家來邢臺做客。
聲明: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