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於乾隆年間的琉璃廠,在歷史上專門為皇室燒造琉璃瓦,隨著訂單的增多,曾經的工廠也發生了聚落效應,形成了一片由商人和工匠組成的村落。
琉璃渠村為龍泉鎮轄村北部,位於永定河三家店水閘西岸,是永定河出山前流經的最後一個山村,距北京城區中心僅20多公裡,背靠九龍山,面臨永定河,綠蔭環抱,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從元代起,朝廷即在此設琉璃局,清乾隆年間北京琉璃廠遷至此地,後又修水渠至此,村子因此得名。琉璃渠村作為琉璃之鄉而聲名遠揚,素有「中國皇家琉璃之鄉」美譽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琉璃渠村早在公元1263年,這裡就已經開設了琉璃窯廠,燒造琉璃製品,供建設元大都之用。此後這裡的窯火一直延續到了今天也不曾停息。走進村子,廟宇、茶棚、過街樓、商宅院、琉璃窯廠、九龍壁、琉璃文化牆等處處可見這裡琉璃的元素,可以說琉璃燒造的文化歷史就是琉璃渠村獨樹一幟的。
村子的歷史最早起於漢朝時期,最晚也不會晚於遼代,這裡出土的遼三彩觀音坐像就是很好的證明。如今街道還保留著歷史遺留下來的原有格局,街道兩側的古槐樹,傳統的四合院,彰顯著古老年輪留下的痕跡。
然而隨著時間的變遷,皇室和王權悉數崩塌,曾經為特權服務的琉璃廠逐漸沒落,成了歷史的見證,它的產出僅僅為文物保護而服務。走進琉璃渠古村,並沒有原本以為的那樣金碧輝煌,儘管這裡產出過無數的琉璃器件,但是由於琉璃的等級特性,整座村子也只有三官閣過街樓和關帝廟被允許使用琉璃瓦。
三官閣過節樓始建於乾隆年間,曾供奉著道教神天官、地官和水官。整個建築造型精美,裝飾精良,也是琉璃渠村的象徵。北京唯一的黃琉璃頂清代過街天橋,老百姓稱它為「燈閣」。舊時樓上的殿堂內供奉著「三官大帝」,每年元宵節村人都要來這裡祭祀,那天過街樓上懸掛各式彩燈,晚上燈火輝煌,像一盞大燈,所以叫「燈閣」,也叫「三官閣」。過街樓是清朝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建的,用琉璃製品,脊、瓦、鴟吻、走獸、花卉、匾額整個建築體現了琉璃文化的精湛與厚重。
關帝廟始建於明代,早於琉璃廠的設立。坐落於古村的最西側,是古村裡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群,現在修復完好。萬緣同善茶棚建於乾隆年間,曾是妙峰山香道上的一座茶館,兼具住宿和養馬的功能,算是當時的快捷酒店了。最精美的當屬門前的八字照壁,書寫著「萬古」和「長春」。可惜現在已經廢棄。
早在元代初年,朝廷就在這裡設立了琉璃局,專為皇家燒造琉璃。到了明清時期,這裡的窯場就成了皇家的官窯。過街樓就是時任官窯窯主「琉璃窯趙」的趙邦慶和王朝景支持修建的。過街樓南側,就是琉璃窯廠的商宅院,當時窯主「琉璃窯趙」,便居住生活辦公於此,現在經過翻修保存良好。趙氏舊宅現在村委會的位置,趙家曾靠琉璃構件發家致富,並建此豪宅。門前有棵百年古槐,見證了古村的興起與衰落。
西山古道為琉璃渠村帶來了曾經盛極一時的商業繁榮。當時進村東口的三官閣,沿大街一直往西,兩邊的商鋪鱗次櫛比人來人往買賣興旺,到清末至民國年間達到頂峰。著名的曾有經營糧食的天盛店,經營燒酒和醬油醋的寶源燒鍋,經營副食品的鄧油鋪、當鋪天合永、中醫楊家診所、客棧毛家店等。如今這些舊時的院鋪還完整或部分地保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