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古村落-靈源靈水 鄉裡鄉賢

2020-12-23 騰訊網

靈水 水噹噹

前言:在晉江民間流傳著:「靈水菜脯水噹噹」的美譽!事實上,靈水不僅有豐富的特產,靈水的歷史由來已久,閩南文化和人文故事就在靈水古村落的一磚一瓦一世界。近日,國家高級導遊、泉州市高層次人才郭金勝做客《相等五裡橋》-鄉村文化振興系列,節目中介紹了靈水古村落的歷史人文、華僑文化、鄉賢故事、鄉村文旅優勢等內容。近年來,靈水社區整合區域資源優勢,因地制宜,以靈水古村落保護項目為重心,積極打造靈源文化旅遊產業聚集區------「青山(靈源山)」、「靈寺(靈源寺)」、「樂園(靈源公園)」、「古村(靈水古村)」,為晉江創建「人文之城」打造新亮點,文化賦能,推動鄉村振興。

靈水地理位置:靈水古村落位於靈源山東麓,此地背依山而枕溪流,林木繁盛,田野肥沃。據考古資料載,早於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足跡。

《靈水吳氏公譜》記載:吳姓先祖隨開閩王王審知從河南光州遷到南臺興化府塘下,再由興化府遷到泉州晉江龜湖象畔加埭。那地方的七星山上有蘇木之祥瑞,以往傳說為「蓮葉出水」的吉祥福地,吳氏祖先便住了下來。後傳至靈水的始祖懶翁,他「慕靈源山水之勝,復自象泮徙居靈水」。而今靈水最大姓氏吳氏族群口傳及世系清楚且族脈依舊衍傳的謝氏等族祀活動表明,先於吳氏者有莊、方、傅、李等四姓。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吳氏始祖懶翁入住後,自此在長達600多年的時間內,吳氏一族迅速擴大,足跡如今遍布世界各地,英才輩出。

靈水村的名字由來和鄉風鄉情: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4年)御史吳中復與兄弟吳中純隱居於靈源山修道,山上溪澗之水繞村而流,村莊因此得名。因「靈」而名,讓村落煥發文藝氣息,村落裡那些口口相傳的故事,傳遞著淳樸的民風,勤學、積善的家風,清廉勤政的作風。這些精神世代頌揚,隨著吳氏子孫在海內外傳承和發揚。

人文故事:三朝御史三代清廉

在靈水古村落裡,還流傳著「三朝御史三代清廉」的故事。吳從憲(1522年—1581年),少年時跟著伯父希澄,把他當自己的父親一樣對待。伯父清廉為官、勤儉為人的精神,深深影響著吳從憲。萬曆版《泉州府志》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吳從憲性情寬厚,當他還是學生,在泉州開元寺讀書時,有一次看見一位女香客失落一對金釵,他立即叫住這位香客,拾還金釵。後來為官,他體察百姓疾苦,為百姓興修水利;隆慶六年(1572年)巡按山東,青萊等州三年沒有雨,他帶領吏民登泰山為民祈雨;萬曆二年(1574年),在京監文武試,有中官弄權不法,他不寬容,上書請求罷免;萬曆三年(1575年),再次巡按浙江,五月十三日突發颱風引發災害,數萬畝被毀,數以萬計的人死亡,他不計較個人得失,「動用官庫銀若干萬,親自監督填塞加固,堤岸至今海岸無衝崩之苦」。百姓得救了。但因為吳從憲的「先斬後奏」惹惱當朝皇帝,被貶後隱居靈水生活。吳從憲次子吳可遠(1545年—1594年)萬曆十三年(1585年)奉差出使高麗(朝鮮)。高麗國國王很高興,想要送禮給可遠。可遠拒絕未果,後來出於禮節,可遠收下禮物,在回國時,他託送行官轉達答謝信給國王,信中寫明所贈財物原封不動,交使館人員轉交國王。這件事在當時的高麗國被一致讚揚,都說上國的大官品德高尚。

圖為:吳從憲大厝

近年來,靈源街道將家風家訓融入黨風廉政建設宣傳教育之中,結合「三朝御史」的家風傳承,在靈水古村落建設「御史第」家風家訓展館,結合本地較有文化背景的家規家道深入挖掘、傳承弘揚具有本土特色的家風家訓,有力地推動全社會形成廉潔自律、修身齊家、崇德重禮的良好風尚。

圖為:吳從憲的故居

靈水社區,2003年靈源街道建置前為晉江市安海鎮靈水村,地處晉江市中部,是靈源街道最大的社區。古時,因轄有前鄉、後鄉、曾林鄉三鄉,故有「靈水三鄉」之稱;後曾林劃出,改靈水社區,歸靈源街道辦事處管轄。靈水古時稱靈水堡,至今有千年的歷史。村中有福建第一條民辦公路-----泉安公路及世紀大道貫穿而過。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交通便利。靈水社區總面積5.61平方公裡,常住人口6192人,計1558戶。上個世紀,靈水人到港澳臺地區、東南亞國家等地工作和創業不計其數,可謂英才輩出。一座房子,一個故事。例如:香港鄉賢吳垂奎和話桑別墅、靈水小學、靈水中學的故事;旅菲僑胞吳良師和靈水老街的故事……

人文故事:話桑別墅主人吳垂奎-香港鄉賢

根據靈水當地人介紹,厝主吳垂奎,夫人伍紅奏,其子吳元森及夫人柯麗雪一家三代長期在中國香港開參行,經商有道,關心桑梓,長期熱心家鄉公益教育事業,上世紀50年代曾任靈水中學、靈水小學校董事會董事。

話桑別墅 此建築為中式古民居與西式別墅並立,風格迥異,但又相互輝映,彰顯中西文化融合與互襯。建於1913年,大厝身為二落三開間結構,佔地202㎡,東護靈為話桑別墅,二層,佔地面積158㎡,鋼筋混凝結構,房屋門窗、陽臺、梁柱等精雕細。據說,厝主特地去東南亞設計建築圖紙,水泥、鋼筋、瓷磚也均從外地找人遠程販運回來,可見該厝主事業有成後,不惜重金,將回鄉蓋房視為人生頭等大事,頗具匠心,飽含了濃濃的愛鄉之情。

人文故事:「靈水老街 」的產業振興,源於旅菲僑胞-吳良師。

1929年,由旅菲僑胞吳良師先生主持建造,南洋騎樓式建築。當時建有近60間店面,另有入街隘門與牌坊(後因泉安路建設被拆除)。據說,建築所用的鋼筋、水泥和瓷磚等材料大部分由國外經上海運來,做工也相當精緻。靈水老街曾經是靈水及附近周邊村莊的貿易聚集地,十分繁華,與龍湖中山街、青陽五店市齊名,為老晉江地標之一。獨自漫步老街,或在晨霧繚繞、或在煙雨濛濛、或在黃昏斜陽,感受那一份滄桑與古雅,讓人鄉愁綿綿……

吳良師(1880~1942年),又名垂龍,少年勤讀詩書,長大後不僅繼承父業,而且把事業發揚光大,他想到家鄉的鄉親們只依靠種一點五穀雜糧度日,生活非常拮据。便於1929年牽頭興建靈水街,至1931年曆經3年終於建成。靈水街全長95米,街道寬8米,有二層洋樓的店面共36間,總佔地面積4123平米。靈水街的建成,大大地繁榮了靈水的經濟,讓鄉親們開店經商,從中受益匪淺。

靈水街東起於泉安公路,西止於靈水後鄉三王府宮,原為土路,80年代末改用石磚砌成。街道兩旁一式二層樓房,全部用鋼筋水泥建成。當年建設這條街時,是整條街一起設計的,樣式規格完全一致,連地下的排水系統都設計得十分周到。據說建街所用的鋼筋、水泥和瓷磚大部分由國外經上海運入的。原在泉安路向街的入口處築有隘門和牌樓一座,建於南北第一間店鋪之上,上書「靈水街」三字。後因泉安公路擴展,拆掉了四間店鋪(南北各兩間),隘門及牌樓也一併拆除。靈水街雖經近90年風雨侵蝕,仍保護完好,許多店鋪仍然在開店營業,並不斷有人在街尾續建。靈水街的產權一半以上屬吳良師家族所有,其餘大部分為本鄉人購置。

靈水街當年曾十分繁榮。靈水本就是泉州南門外著名僑鄉,人丁興旺,購買力很強,從青陽到安海之間就算靈水街最為繁華,不僅商鋪林立,而且貨色齊全,為靈水及周邊村莊貿易的集散地。四鄉五裡都把到靈水街當成趕集一般。根據老一輩人的回憶。當年的店鋪有碾米廠、杉行、製冰廠、傢俬店、客棧、小百貨、日雜店、理髮店、粿炊店、郵電所、中西醫館、裁縫店、珠寶店、麵店等等。當時康樂鄉公所也設在小街。後因解放前抓丁派款,老街曾一度衰落。上世紀40年代,前鄉新村小學、後鄉進化小學兩所學校聯合在小街四個店面二層樓辦起康樂中心小學。解放前,在靈水街設立鄉公所,常常出現橫行暴斂,造成小街再次冷落。

新中國成立後,原小街上的鄉公所改為晉江第九區區公所,區基層供銷社、油脂公司、食糖公司、糧站等國營單位相繼進入,靈水街再度興旺起來。每天清晨,街市就非常熱鬧,不僅店鋪一早就開張營業,而且小商小販擺滿街道兩旁,熙熙攘攘,十分擁擠,一片繁榮景象。吳良師先生不僅對家鄉的公益事業卓有貢獻,而他的高尚品德也為靈水村民讚頌,他一生崇尚的三個字是慈、儉、謙。

自然風光:晉江四大名山-靈源山

依山傍水 坐擁自然景觀打造國家3A旅遊景區-靈源山景區

靈源山高三百零五米,唐代稱"太平山"。據說是因山頂高且平而得名,又以其山形如飛鵬稱為"大鵬山"。宋時,因見山中"時湧靈源"而稱"靈源山"。

靈山秀麗 人文薈萃

宋仁宗嘉佑元年( 一○五六年),御史吳中復、吳中純昆仲隱居並終老於此,為此,又稱「吳明山」。明嘉靖時,晉江人黃伯善在《紫雲室募緣功德碑》中稱它"地跨南洲之勝,峰若鵬博」,即是此意。泉州市佛教協會寶心禪師曾撰書一聯"紫嶺吳山千壑秀,太平雲谷七墩奇",概括了靈源山的諸多別稱,描繪了山巒谷壑的奇秀。靈源山歷代有不少儒生結廬讀書。唐代首開八閩科第的歐陽詹就曾居此山讀書三載。《泉州府志》載:「有靈源庵,宋進士林知讀書處。」林知讀書終老靈源山,並終葬於此。其後,林知裔孫,曾寫下傳世之作"山外青山樓外樓"的詩人林外,也曾讀書山中紫雲室。還有如元代任過潮州路總管、元亡後寓居本邑沙堤的王翰,常盤桓靈源山上,自稱「友石山人」。明代黃克晦、王慎中、陳讓、張瑞圖、蘇浚等名士都留下詠靈源山的詩篇,至今為人傳頌。靈源山中有步雲關、望江石、石境道人之塔、紫雲室、靈泉井、七星墩、公婆石、獅仔石、靈壺天等勝跡。其中,「靈壺天」,三個娟秀的楷書大字刻於村西一狀如酒壺的巨巖上,下有溪澗潺潺,是裡人明工部尚書、太子太傅吳淳夫於萬曆四十七年題寫的。站在靈源山上,佇立靈源寺前,「南眺大海,可歷數百餘裡;北顧郡治,山川城廓歷歷如繪」《泉州府志》。古來許多文人學者在此停駐遊覽,留下許多詩文和名聯。如宋代泉州人、宰相曾公亮撰書的「靈山好作西天界,源水能通南海潮」、唐道士蔡明的"暮煙橫遠岫,宿霧鎖奇峰"等。如今,寺中珍藏著一副楹聯,聯上寫道「洞口春深煙雨,海門夜半漁燈」,這副楹聯不但寫出了暮春煙雨迷茫的景色,而且,描繪了夜半時分海上漁火閃爍的奇觀。相傳是鄭成功撰書,後被毀,清代翰林院庶吉士莊俊元重書,現寺中所存即為莊俊元所書真跡。

高僧雲集 名人隱居

靈源山地處福建晉江靈源街道的靈水社區,海拔305米,是泉南一座名山,山上有泉南最享盛名的寺廟之一靈源寺和眾多古人留題的摩巖石刻。自古名山僧佔多,相傳早於隋初,就有僧人於靈源山頂立寺祀奉觀音大士,常有紫雲蓋上,故號「紫雲寺」。傳至五代,有高僧一粒沙由此往開龍山寺。唐代又有道士蔡明浚來庵隱居,與寺僧守淨共同擴建。宋仁宗嘉佑元年,御史吳中復、吳中純昆仲於此隱居修道。元末明初,陳友諒舉事兵敗,其驍將張定邊亦遁於此山,削髮為僧,號沐講禪師並建新寺於山腰。經歷代僧眾保護修葺,千年古剎靈源寺現已成為泉南最享盛名的禪林之一。

人文名片-沐講禪師(張定邊)

張定邊(1318—1417),沔陽人,元末著名將領,若論勇猛天下無出其右者。張定邊原籍湖北沔陽州湖弦口,出身漁家。身材魁梧,留著五綹美髯,瀟灑英俊。知天文識地理,習兵法,練武功,精拳藝,擅岐黃。為人急公好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他在湖北黃蓬鎮與陳友諒、張必先結拜為兄弟,生死與共,風雨同舟,共謀前程!從陳友諒起義,定都武昌,轉戰荊楚,徵伐兩江、閩、浙邊陲重鎮,攻無不克。官居大漢太尉,能與士卒同甘苦,共患難。與朱元璋大戰鄱陽湖,張定邊單刀直入,連斬朱元璋三員大將,但最終被常遇春用箭射傷,不得不退出,陳友諒頭顱中流矢而身亡,造成全軍覆沒。失利後,張定邊搶出友諒的遺體,駕一葉小舟回到武昌,輔佐太子陳理。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騰出手來攻打武昌,張定邊堅守兩月。起義失敗後,張定邊不願做朱元璋的降將,遂於洪武元(1368年)戊甲孟秋,遁入泉南靈源山隱居。削髮為僧,自號沐講禪師。不聞塵俗事,究心佛理。自號沐講禪師。朱元璋不殺他是因為歷朝歷代,忠臣義士向來為世所敬仰,若殺了他,則失了民意,不殺他,反見朱元璋的寬厚。並且,張定邊已經出家,不會影響政壇,他懸壺濟世,醫治平民,也算韜光養晦,不需趕盡殺絕。洪武十二年,張定邊在紫雲室旁邊修了一所經館,叫「天公案」,聯曰「天趣閒中得,公心靜裡思」。此後深居簡出,於永樂十五年(1417年)坐化,終年一百歲。

位於晉江市五店市傳統街區裡的「天官第」,現為晉江市靈源萬應茶的專賣店和文化展示館。站在庭院中的銅塑法師是萬應茶創始人沐講禪師張定邊。張定邊不願做朱元璋降將,於洪武元年(1368),遁入泉南靈源山隱居,削髮為僧,自號沐講禪師。從此,不聞塵俗事,究心佛理,赤足芒鞋,率領舊屬僧侶,先後墾殖禪田50多畝,以桑麻蔬果植之,既能自給,亦可周給貧者。他看到廣大貧苦農民因生病缺醫少藥而走投無路時,於是萌生懸壺義醫之心。據民間口碑相傳,靈源寺沐講禪師踏遍青山,採集山茶、鬼針、青蒿、飛揚草、爵床、野甘草、墨旱蓮等17種靈源獨特的青草藥,並配以中藥精心炮製「菩提丸」, 濟世救民,普度眾生。1951年靈源寺僧王廣武將「菩提丸」經科學改良,合理配伍,改制成「靈源萬應茶」,並經多年的演繹、傳承、發展,乃今日「靈源萬應茶」之處方。該藥具有疏風解表、調胃健脾、祛痰利溼之功能,對傷風感冒發熱、中暑痢疾、腹痛吐瀉等疾病療效顯著,更是一種防暑降溫的理想藥茶。靈源萬應茶作為南方藥茶百花園裡的一朵絢麗奇葩,已傳承640多年,歷史悠久,其深厚的歷史淵源、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徵、獨特的工藝傳承和優越的自身品質,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在泉州,在港澳臺,在東南亞海外閩籍華人中,提起「靈源萬應茶」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民間素有「家有萬應茶,安心一整夏」的美譽。1994年入編國家衛生部部頒標準,2004年一次性整體通過國家GMP認證,2006年被國家商務部認定為首批中華老字號。「中醫養生(靈源萬應茶)」於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靈水文旅特點和發展優勢

靈源山上到山下,打造青山----靈寺----樂園----古村的文化旅遊產業區。從旅遊六要素看靈水發展,以文化旅遊帶動鄉村振興!

旅遊六要素

農家菜、特色餐館

古厝可以開設民宿

四通八達 交通便利

世紀大道和泉安公路貫穿村落,距動車站、機場、高速出入口等均不超過10公裡,晉江有5條公交線路到達或經過靈水。

自然景觀 現代休閒

山上景觀----靈源山、靈源寺、泰伯廟、古樹名木、摩崖石刻等;山下景觀----古村、古厝、木蘭湖、靈源公園、一山一水慢行道、足球公園等。

靈水古村落共有200多座古建築,保存完好的有140座,連片分布在靈水前鄉、後鄉。在靈水,閩南「皇宮起」的古式大厝、中西合璧的華僑番仔樓和具有海洋風情的石構民居,代表著晉江從明清以來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這裡有裝飾華麗的祖厝宗祠,還有濃厚宗教色彩的宮觀寺廟,有昔日名人的故居,更有保持中原傳統和閩南特色的古民居,底蘊深厚。

鄉村風貌

《題臨安邸》的作者林外為晉江人

晉江足球公園 作為第18屆世界中學生運動會足球比賽的主賽場,晉江足球公園已經建成並投入使用一年多了。它是個巨大的環狀建築,猶如來自異域的太空飛碟靜靜停靠在靈源山麓。這是一個符合國際足球比賽要求、有7000多個觀眾席位的標準足球場。作為全國第六、福建第一個專業足球場,已經承接了首屆國際大體聯足球世界盃7場比賽和開、閉幕式任務。另外還配置了7人制和11人制的足球訓練場,同時還配套了立體停車場以及健身跑道等公眾健身設施。足球公園的總面積達到8萬多平方米,集比賽、生態、休閒、健身於一體,大大豐富周邊群眾的文體生活。

晉江一山一水慢行系統(自行車道)的起點。「一山一水」慢行系統景觀項目南起靈源山,經羅裳山、華表山、八仙山公園、晉陽湖公園、綠洲公園和九十九溪浦溝河等沿線山水,北至晉江出海口,全長約28公裡。

傳統產品 文旅創意產品

靈水三寶(靈源萬應茶、靈水菜晡、源山龍眼乾)、靈水楊梅、富含靈水古村元素的文化旅遊產品(明信片、銀行卡、手繪地圖、微電影 、書籍等);

晉江民間流傳:「深滬查某,靈水菜脯」,意思為深滬的女生很美,靈水的菜脯很贊。晉江傳統食品。因產於安海靈水,故名。以白蘿蔔作原料,切成塊狀或條狀,曬乾,放入陶缸裡,加適量食鹽和紅土,密封儲存三四個月即可食用。相傳明萬曆年間 (1573-1620年),鄉人吳淳夫入朝為官,將「靈水菜脯」帶至朝內分送同僚,獲得好評,後進獻皇帝,又博得皇帝嘉許,欽定為免稅食品,銷行各地。三百多年來產量日增,成為人們佐餐之佳餚。

在泉州,提起"靈源萬應茶餅",可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創製歷史已有五六百年了。它原為安海靈源寺僧釋大迦(號沐講禪師)所創製,如今成為大眾保健飲品,走進千家萬戶。許多海外華僑返鄉都喜歡攜帶它出國,作為居家良藥或饋贈親友的禮品。

龍眼 楊梅

傳統民俗 文體活動

民俗表演、祭祖儀式、宗教習俗、古村各類展館、足球公園觀賽及鄉村高甲表演等。

END

相關焦點

  • 泉州傳統村落之惠安西頭:書香古厝湧動文化氣韻
    東南網記者 林傑 攝東南網11月28日訊(記者 謝玉妹 林傑 實習生 林晶穎 文/圖)古村落,因深厚的歷史積澱而唯美,因靈動的現代規劃而鮮活。有別於閩南沿海村莊,坐落於惠安縣淨峰鎮的千年古村——西頭村地靈人傑,民風淳樸,濃厚的書卷味讓這座傳統村落自帶文化氣韻。
  • 保護古村落 不能只盯著古村落
    12月20日,廣東省古村落評審專家組一行到清遠開展第七批廣東省古村落考察認定工作,這座如畫的小村,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把小村子放到大的「山水景觀」中去「青蓮鎮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都是我們陽山最繁華的地方」,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清遠市政協特聘文史專家黃遠奇說。
  • 同心聚賢 海鹽沈蕩多措並舉激活傳統「鄉賢文化」
    鄉賢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見賢思齊、崇德向善、誠信友愛等特點。近年來,海鹽縣沈蕩鎮著力挖掘鄉賢文化,積極發揮鄉賢作用,以「同心聚賢」鄉賢基地為依託,以錢家祠堂、朱聚生紀念館、沈蕩釀造、萬好蔬菜為陣地,創設豐富多樣的活動載體,傳承並根植古賢、先賢、今賢、新賢為核心的鄉賢文化,打造「老鎮沈蕩·賢風傳種」工程項目。
  • 古村落如何做到「修舊如故」?
    「古村落的保護很難。」市人大代表查金榮感慨,保護涉及建築、文化、經濟、社會、觀念等方方面面。據有關部門介紹,因為葉山島被列入保護名錄,方案的審批牽涉到旅遊、文化等多個部門,最終難以協調、只能擱淺。令人欣慰的是,有關部門近年來已經將3批2555個有重要保護價值的傳統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對於重點保護村落,在開發、利用上進行嚴格控制。
  • 鄉賢不「閒」——安福縣洋門鄉凝集鄉賢力量助力鄉村振興
    凝聚鄉賢力量,推動鄉村發展,是促進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環節。近年來,安福縣洋門鄉積極挖掘和發揮鄉賢作用,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鄉賢資本、智力、人才回鄉,助力鄉村振興。返鄉創業 帶動一方冬日暖陽,漁味濃濃。
  • 丹徒黃墟村——讓古村落在鄉村振興中「煥新」
    近年來,黃墟村積極修繕保護傳統村落和古建築,讓古村落「煥新」,讓歷史文化「活起來」。據《黃墟殷氏家乘》載,黃墟村始建於元代。現存的黃墟古村落,以「十字街」為中心,向東西南北方向延展,建築以徽派風格為主,歷史遺蹟眾多。古村核心區民國前所建民居約2.1萬平方米,古街、祠堂、故居、古墓、古樹等保存較為完好。
  • 泉州傳統古村落,藏有108棟古厝洋樓,省重點保護區和項目
    在福建省泉州市內,就有著一片頗具特色的傳統古村落,這片古村落裡面的房屋,都是下南洋後的華僑們回國修建的。而這片古村落的名字就叫做梧林傳統古村,位於泉州晉江石鼓山下,梧垵溪旁邊,距離晉江市中心僅有15分鐘車程,截至目前,梧林傳統古村中保存較為完好的建築就包括11棟古羅馬式洋房,12棟具有南洋風格特色的番仔樓、11棟哥德式小洋樓,60棟充滿閩南特色的紅磚白瓦古厝樓房,還有就是14座充滿閩南建築風格的石頭結構建築物。
  • 回報桑梓無止期——浙江秀峰村「鄉賢式」振興鄉村速記
    「這些橋亭廊榭,既是周教授回報鄉裡的實際行動,更表達了他希望我們張村重振昔日文化興村的輝煌,湧現出更多鄉賢。周教授用心良苦,他身上古風昭然。」張淑華說。秀峰有近一千五百餘年建村史,向以「耕讀傳家」,三張四進士的張家、「令德傳後,縉紳不絕」的周家、「武將輩出,儒學仁厚」的黃家等家族均聲名遠播,以至於「浙江古鎮古村落叢書」中收錄的張村秀峰被稱作「宗祠聖地,狀元故裡」。
  • 象山這個古村落,隱匿了千年
    象山有一個古村落,它叫儒雅洋村,藏著那悠長的歷史故事,青磚黛瓦、大屋深巷、雕花重簷...哪怕記憶被剪碎,你也會想去細數回味。 隱遁的千年古驛
  • 請不要讓黃河邊的傳統村落消失!
    但經過歷史潮流的衝刷,仍然保有歷史文脈的其實是村落,是那些曾經遍布祖國大地、形態各異、極具特色,經過歷史浮沉,但仍然散發著活力的古村落。 早在城市誕生前,村落就已經存在了,村落在歷史長河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一方面向時代潮流靠近,一方面又保留著自己的傳統,從而在祖國大地上形成了地域特色鮮明的村落組織。
  • 嘉言懿行垂範鄉裡——浙江弘揚鄉賢文化綜述
    浙江在線05月21日訊 (浙江日報記者 王婷)「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是一份對鄉土的掛念。  千百年來,鄉愁牽動鄉賢,牽引著多少從鄉村走出去的精英重回故鄉,用自己的人生經歷為鄉民樹立榜樣。他們散發的文化道德力量澤被鄉裡,成為凝聚鄉村社會的文化基因。  鄉賢是飽學之士、賢達之人。
  • 惠州古村落兼具人文自然美 傳承特色民俗
    古村落常被喻作一本古書。惠州的古村落大多形成於清代之前,廣府、客家、潮汕文化相互交融,形成豐富多彩的建築文化,並保留著某一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地方特色和民俗風情。建築智慧,文化情懷城中有寨、寨中有院落、院落有家居翻動惠州傳統村落的書頁,散發出歷史的韻味,古人的智慧和靈氣再現眼前。跨過厚實的石門,看著大小屏門的木雕,再看石雕的窗花,以及樨頭各種動物造型的木雕,古村落的房子保存了建築的智慧和傳統文化的情懷。
  • 保護「傳統村落」磁堯溝,點亮地方文化
    2019年,入選第三批「陝西省傳統村落名錄」。將傳統文化與新時代文化相結合,打造新型「傳統村落」,是推進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需要,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保護瓷窯溝,點亮地方文化,弘揚陝北文化,從保護古村開始。
  • 領奏「古村落旅遊」 風華正茂再出發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樣評價:「西遞和宏村是人類古老文明的見證,傳統特色建築的典型作品,人與自然結合的光輝典範」。1994年,黟縣就超前把西遞、宏村、南屏、屏山、關麓等價值較大,藝術性、完整性保存較好的古村落納入縣城總體規劃,對重點古民居按「省保」「市保」「縣保」級別分別掛牌保護。    上世紀90年代開始,西遞旅遊服務公司、黃山京黟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先後成立。1999年,黟縣決定將西遞、宏村兩個活態的古村落打包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 泉州傳統村落之南安觀山:深山古厝散發時代新韻
    細看古宅,歇山式屋頂柔和流暢,角翹簡潔平緩,給大厝增添了舒展大度的氣魄;花崗石樑鋪就的二樓走廊百餘年來任水澆淋,總是滴心不穿;大廳中,明豔的六角紅磚專程從香港運送而來,隨著年月流逝愈加光亮;房間則鋪著來自菲律賓的花磚,蘊藏在細節中的年代感讓古建築散發著獨特的魅力。番仔樓側後方有一棵百年桂花樹,每到秋季,便靜靜吐露芬芳。如今,桂花依舊飄香,但大宅僅剩一名84歲的李功藏後人獨居其中。
  • 千年古村落被大火燒毀近半 老宅防火應警鐘長鳴
    2020年5月4日凌晨,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芙蓉村千年古村落司馬第大屋被一場大火燒毀近半。司馬第大屋不是一座普通大屋,它是一座建於清康熙年間的古民居,它所在的芙蓉村古村落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座擁有300年歷史的古宅就這樣被燒毀,凝聚著浙南耕讀古文化的歷史建築面目全非,這對於深愛中華傳統文化與古建築內涵的朋友們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痛。
  • 太行古村落 張泗溝
    古村落的羞澀□芭蕉雨聲不是第一次來,依然找不到張秀才住過的石頭院子。
  • 溧陽這五個村成為「江蘇省首批傳統村落」!
    日前,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認定公布了第一批江蘇省傳統村落名錄溧陽共5個村落榜上有名分別是竹簀鎮陸笪村陸笪別橋鎮塘馬村塘馬上興鎮餘巷村牛馬塘戴埠鎮同關村靈官崑崙街道毛場村沙漲傳統村落是承載和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重要載體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文化支點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去瞧瞧這些首批省級傳統村落竹簀鎮陸笪村陸笪陸笪村位於北山重鎮竹簀的最北部,村的西北群山連綿,一條彎彎曲曲的澗河從村前流過,南下經溧陽北河到太湖,人稱「四十九條凹,凹凹歸陸笪」,這裡丘陵、水田、桑園、茶葉、竹木掩映
  • 衛東:鄉村振興呼籲鄉賢回村
    他們身上散發出來的文化道德力量可教化鄉民、反哺桑梓、澤被鄉裡、溫暖故土,對凝聚人心、促進和諧、重構鄉村傳統文化大有裨益。2.新鄉賢文化產生的時代背景。鄉賢文化是在傳統鄉土社會中形成的,主要基於「國權不下縣,縣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倫理,倫理造鄉紳」的社會現實而孕育生長的。
  • 古屋文化、賢士故事、傳統家風:107個江蘇傳統村落等你來
    從2017年在全國率先頒布實施《江蘇省傳統村落保護辦法》以來,經過三年左右的精心培育,如今,江蘇省公布了首批省級傳統村落名單。>>>>首批107個江蘇省傳統村落名單如下:煙花三月下揚州,這是江蘇;江楓漁火對愁眠,這是江蘇;春風又綠江南岸,這是江蘇;南浦春來綠一川,這是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