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傳統村落之南安觀山:深山古厝散發時代新韻

2020-12-22 東南網泉州頻道

觀山村青山環抱、綠樹掩映,紅磚古厝點綴其中。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東南網12月11日訊(本網記者 謝玉妹 林婕 文/圖)山風微涼,已入寒冬,觀山村依然草木蔥鬱,青山如黛。

這個坐落於南安眉山鄉的傳統古村群山環繞,雙溪河如同一條流動的綠帶穿山而過,一幢幢紅色的百年古厝散落在半山腰上,點綴著如墨山水,勾勒出一幅唯美詩意的鄉村畫卷。

充滿異域特色的番仔樓,絕對是觀山村古大厝裡一枝獨秀的存在。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僑鄉大厝藏風情

百年以來,南安便有俗語云:有觀山富,沒觀山厝;有觀山厝,沒觀山富。

建於宋元時期的觀山古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四面青山為屏,中間綠水為帶」的山水格局滋養了這片古老的土地,2000多名村民依山傍水而居。作為南安第一僑鄉,觀山85%的村民家中都有旅居南洋的親人,當年遠走他鄉謀生的觀山人在賺得第一桶金後,紛紛衣錦還鄉「起大厝」。

放眼觀山,閩南傳統紅磚厝隨處可見,南洋風情建築格外醒目,前蘇聯風格的「石印厝」獨樹一幟……20多幢形態風格各異的百年古厝像一顆顆紅寶石鑲嵌在綠腰帶上,讓這座藏在深山中的「閩南僑鄉古厝大觀園」熠熠生輝。

觀山村的山路兩側草木茂盛、繁花似錦,蜿蜒而上,一幢紅色番仔樓映入眼帘。這座由清中憲大夫、印尼商界領袖李功藏回鄉所建的兩層洋樓,佔地800平方米,工期歷時10年,耗資10萬兩白銀。除了主樓,一側還建有供傭人居住的護厝,一條石橋連接了兩座建築,56個西式拱形門廊讓線條硬朗的房屋更加別致。

洋樓依山而建,為防止山體滑坡摧毀房屋,主人就地取材,在周邊壘了四層擋土石牆。細看古宅,歇山式屋頂柔和流暢,角翹簡潔平緩,給大厝增添了舒展大度的氣魄;花崗石樑鋪就的二樓走廊百餘年來任水澆淋,總是滴心不穿;大廳中,明豔的六角紅磚專程從香港運送而來,隨著年月流逝愈加光亮;房間則鋪著來自菲律賓的花磚,蘊藏在細節中的年代感讓古建築散發著獨特的魅力。番仔樓側後方有一棵百年桂花樹,每到秋季,便靜靜吐露芬芳。如今,桂花依舊飄香,但大宅僅剩一名84歲的李功藏後人獨居其中。

不同於番仔樓中西結合的建築風格,一旁的李功藏故居是典型的閩南傳統風格古厝,雖已歷經百餘年,門廊上的彩繪仍十分鮮豔。精美的石雕、描著金漆的房梁、鐫花刻鳥的窗稜……殘留的老構件都在訴說著古宅當年的富麗堂皇。

因屋後形如大印的石頭而得名的石印厝,是閩南少見的仿造前蘇聯風格的建築。古厝為印尼華僑李成象為解決族人擁擠的住房所建,外觀雖為印尼設計師所設計,但建築材料與內部裝修皆按照族人在農村的生活習俗所造。大厝最高點挑高八米,花崗巖外牆上鑲嵌著不少精美的石雕,房前屋側都留有菜地,自給自足的同時,也為房屋增色不少。

站在山的這頭,向山的那頭眺望,一脈相承的頂新厝、中新厝、下新厝錯落有致地矗立在半山腰上,在山水掩映間自成風情。一幢幢風格迥異的古建築見證了觀山風風雨雨的百年歲月。

觀山村秀美的茶園風光。觀山村 供圖

深山古村煥新韻好

依託古建築資源,觀山村計劃深入挖掘閩南鄉土文化和南洋文化,建成「閩南僑鄉文化綜合體驗地」,以及中外文化兼容並蓄、多元共存的「活態文化博物館」。為集中保護數十幢古建築,觀山村計劃投入千萬資金恢復村落的歷史風貌,提升傳統建築群的價值,推動鄉村振興。目前,村內已建有一家民宿,寫生攝影基地、農家樂、親子遊等多個項目也正在規劃中。

按照規劃,觀山古厝將在保護修繕的前提下進行開發利用,讓百年古厝散發新時代的氣韻。如今,由印尼華僑李功瑞出資建造的西金大厝已被改造成觀山村藝術館、農耕文化館。規模龐大的下新厝,則變身為眉山鄉家風記憶館,設有紅色黨建、家風家訓、華僑名人軼事等多個主題。館內一張張發黃的老照片、一件件珍貴的舊物,一句句先人祖訓讓後人涵養鄉愁,知往鑑今,續寫良好家風。

除了豐富的古建築資源,大自然賦予的秀美山水是觀山鄉村旅遊規劃的另一個底氣來源。行走在觀山村,腳下的泥土夾雜著青草香,散發著大自然獨有的氣息;雞鳴狗吠之聲、潺潺流水聲與深澗中的鳥鳴聲合奏成美妙的田園韻律,聲聲入耳;木瓜樹、柿子樹、葫蘆藤蔓……抬頭可見的瓜果讓人忘了四季變換。正值秋茶採摘時期,陣陣清香飄逸在山頭。鐵觀音和茶油是觀山村的支柱產業,千畝鐵觀音茶園和近200畝油茶樹地為村民帶來豐厚的收入。

據眉山鄉副鄉長周亞梅介紹,目前,觀山村正全面可持續開發觀山村自然生態資源,通過旅遊業與其他產業的有序互動、高效融合,將觀山村建設成為集鄉村觀光遊覽、休閒度假、養老服務、宗教文化與民俗文化體驗、休閒農業與現代服務業於一體的宜居、宜業、宜遊的傳統村落。

為了讓觀山村規劃更加契合實際與傳統,南安市自然資源局先期就介入指導《泉州市眉山鄉觀山村傳統村落保護規劃》編制,讓這個古村落既能留住鄉愁,又能得到保護性發展。按照整體規劃、分期建設、動靜分離的原則,觀山村的總體布局被分為「一心、一園、五區」,即遊客集散中心、閩南僑鄉古厝大觀園、皇旗尖茶葉觀光體驗區、濱水養生度假區、古厝休閒農莊區、休閒農業創意區。

「我們將依據有關文件、各類規劃和設計方案,加強對觀山村傳統村落的保護。」據南安市自然資源局村鎮規劃科負責人蘇鷹鵬介紹,接下去,自然資源部門將積極配合觀山村村集體推動村民、鄉賢的力量,鼓勵村民發展茶葉、農產品,充分挖掘和弘揚觀山村的華僑文化、閩南文化、農耕文化、「番」文化、茶文化,立足實際,推進鄉村旅遊,將觀山村打造成傳統村落示範村,「讓更多人認識觀山村,來觀山村旅遊!」

村裡中新厝、石碣厝、頂新厝、雨傘厝等各式各樣的閩南古大厝,讓人賞心悅目。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圖片在觀山村,移步有厝、厝厝不同。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在古大厝中,格外醒目的就是這座兩層的番仔樓。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西式風格的拱形廊柱搭配閩南特色的紅磚,富有韻味。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觀山村的古大厝內,一彎彎靈動的燕尾脊。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功藏厝,又稱「池塘湖大厝」,是印尼愛國華僑李功藏故居。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石印厝是閩南少見的仿造前蘇聯風格的建築。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石印厝屋外花崗巖外牆上鑲嵌著不少精美的石雕。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石印厝內糅合了許多閩南建築元素。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行走在番仔樓裡,感受古厝的獨特魅力。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深秋季節,番仔樓後的柿子樹也成熟了。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觀山村位於南安眉山鄉的東南部,是一個典型的山區小村落。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相關焦點

  • 泉州傳統村落之惠安西頭:書香古厝湧動文化氣韻
    在歲月長河中,小小的村落已不知不覺積攢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至今,西頭1.8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仍保存著43座古厝,這些古厝多為明清建築,它們連成一片,厚重典雅。西頭村希望通過重新規劃煥發傳統村落光芒。「專家一致認為,這片古厝群十分有保護價值,但是修繕保護並非易事。」在張樹仁看來,建築是死的,要把靈魂注入裡面,才能盤活。為更好地保護古建築,西頭村成立傳統村落保護修繕籌備組,秉持「修舊如舊」的原則,採用傳統工藝、傳統材料,儘量保留、沿用原有的木材、石料,對古厝群進行規劃與修繕。
  • 泉州傳統古村落,藏有108棟古厝洋樓,省重點保護區和項目
    在福建省泉州市內,就有著一片頗具特色的傳統古村落,這片古村落裡面的房屋,都是下南洋後的華僑們回國修建的。而這片古村落的名字就叫做梧林傳統古村,位於泉州晉江石鼓山下,梧垵溪旁邊,距離晉江市中心僅有15分鐘車程,截至目前,梧林傳統古村中保存較為完好的建築就包括11棟古羅馬式洋房,12棟具有南洋風格特色的番仔樓、11棟哥德式小洋樓,60棟充滿閩南特色的紅磚白瓦古厝樓房,還有就是14座充滿閩南建築風格的石頭結構建築物。
  • 福建泉州十八景之一,被譽為閩南建築大觀園,紅磚古厝的傑出代表
    在歷史的滄桑巨變中,有許多東西被其車輪碾碎,歸於塵土,而也有許多東西在時代的潮流中堅強地保留了下來,這些寫滿了歷史痕跡的古老事物,如今就如一本本恢弘的史書,為我們講述著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閩南建築的傑出代表,除了土樓,另一個就數那些獨具特色的紅磚古厝了。
  • 泉州一座古村落,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藏在山裡的石頭古厝
    在泉州泉港一個偏僻的小村落裡,一座油畫般的石頭厝吸引了萬千遊客。 樟腳村,位於福建泉州市,處於惠安、泉港、仙遊交界處,是泉港區西北角一個偏僻的山村,從324國道泉港區段朝陽公路往裡走三四公裡,經過蜿蜒盤旋的山路,即到樟腳村。而樟腳村名字的起源,據說與一株700多年的大樟樹有關。
  • 蔡芳本:古厝茶坊
    一座城市,有許多值得記憶的事物,這些值得記憶的東西,要麼散發著藝術的光輝,要麼帶有歷史的溫度,要麼凝聚著人間的溫情,要麼體現了文化的魅力。不能不說,古厝簡單,茶館簡單,但這個名字取得不簡單。這個名字突顯了鄉情鄉愁,突顯了泉州的古老文化,這個名字使得泉州的溫情不絕如縷地彌散在大街小巷,連著泉州茶的茶香、茶韻。許多泉州人奔這裡來喝茶聊天,許多外地人來這裡尋訪泉州的味道,尋訪泉州的朋友。有許多泉州的老年人在這裡聽曲,下棋,講古,聊天,尋訪過去的時光,悠悠度過散漫無為的老年歲月。
  • 15條鄉村遊精品線路帶您看泉州
    [新聞頁-臺海網] 文化和旅遊部推出300條全國鄉村旅遊精品線路,「泉州市海絲泉州·綠色生態之旅」入選,泉州市文旅局首推「全福遊、有全福 海絲泉州」鄉村旅遊線路——15條鄉村遊精品線路帶您看泉州
  • 泉州古城的老街古厝,已有百年歷史,網友:真是太有魅力了
    這次咱們來到了泉州,參觀古城的老街古厝,在閩南語裡,「厝」讀cuò,意思是房子,深入背街小巷,你會發現,東街的古厝不少。多到數不清,它們像一件件珍貴的歷史文物,就在這裡原封不動地等待著你解開她的秘密。它不同於北方屋簷統一的顏色和樣式,而且也能體現出泉州人文精神,為什麼這麼說呢?閩南民居的裝飾都極為精細格外用心,非常有自己的獨特的風格,顏色更是花花綠綠分外絢麗。普通民居便是飛簷,一向喜歡屋脊的我到了閩南拍屋脊拍得很開心,閩南大厝的正脊多為馬鞍脊或者燕尾脊,尤其是燕尾脊,兩段靈動而高傲地翹起。想必這飛簷,也是代表了閩南人叛逆和冒險的態度。
  • 淘寶直播基地南安產業帶落地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直播電商已成為引領消費新時尚、推動傳統產業轉型的新引擎。得益於擁有豐富的品類資源和紮實的產業基礎,去年以來,各大直播平臺紛紛入駐,搶灘泉州市場。 8月5日,在南安市電子商務促進會成立大會上,淘寶直播基地南安產業帶正式落地南安電子商務產業園。至此,福建省內淘寶直播基地數量增至5個,全部落戶泉州,分別位於石獅、晉江、安溪、德化、南安。
  • 泉州市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保護提升
    鄉愁仍在 古厝未老  雕梁飛簷、紅磚白脊,秋日裡的華山村古厝群,掩映在青山綠野間,令人驚豔。隨著首期古民居修復工作完成,這個位於石獅市靈秀鎮的中國傳統村落,風貌重現、氣質卓然。  隨著首期古民居修復工作的完成,位於石獅市靈秀鎮的中國傳統村落——華山村,風貌重現、氣質卓然。
  • 「一代詩宗」在福建南安的田園夢
    深山尋跡弘一法師有一張珍貴的照片,照片中的他站在一塊高大的墓道碑旁,手持念珠莊嚴站立。墓道碑上幾個大字很是顯眼「唐學士韓偓墓道」。照片拍攝於1933年,那天,他與廣洽法師等人乘車前往泉州淨覺寺,途中弘一法師發現路旁矗立著晚唐詩人韓偓墓道碑,隨即欣喜若狂,當即下車瞻謁。自此弘一法師開始推崇韓偓,持續七八年。
  • 泉州傳統村落之晉江圍頭:戰地文化鑄就「海峽第一村」
    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東南網11月16日訊(本網記者 謝玉妹 林婕 實習生 林晶穎)蔚藍浩瀚的大海、泛著銀光的十裡沙灣、鱗次櫛比的閩南紅磚古厝、狹長結實的防炮洞、彈痕累累的番仔樓……在晉江最南端的圍頭半島上,6500米海岸線勾勒出了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千年傳統古村落——圍頭村。
  • 來南安(東田),就等於逛了全世界,不信你看!
    你來看當美國遇上南安▼美國卡爾斯花海↓↓↓南安人有傳統古厝↓↓↓03、【東田青年】荷馬先生:一個有溫度的民謠歌手04、市人大組織調研組到東田鎮豐山村調研精準扶貧工作05、泉州市委講師團到東田南坑村開展結對幫扶和慰問貧困戶工作福建省南安市東田鎮政府官方微信「田蜜事業」!
  • 泉州石獅小眾打卡地,四端堂裡的紅磚古厝,被譽為城市文化會客廳
    大家比較熟知的有像晉江的五店市,泉州蔡厝古民居等等。今天鴨鴨帶大家來看位於泉州石獅的「四端堂」,在各大旅遊攻略中都較少提及。提到四端堂,就不得不說石獅一個愛國企業家楊孫西老先生,而這片古厝原址就是楊老先生的祖宅。現在的四端堂是2014年翻建的,不過它完整保留了老厝原來的布局和形制。傳統建築材料和建築工藝的使用,使老厝的傳統文化韻味得以完整保留。
  • 廈門翔安:講述紅磚古厝的文化味兒-光明日報-光明網
    不久前,「來去翔安住一晚 兩岸攝影師聚焦紅磚古厝」的主題拍攝活動在廈門翔安舉行。「透過鏡頭捕捉古厝景觀時,也發現古村落中民風淳樸,景美人更美。」 受邀的福州攝影師唐希說。
  • 品讀中小學生筆下的古厝,瞬間服氣!
    ——城市的雍容大度,不在於隨處可見的霓虹閃爍,而是青石板上清澈的足音;城市的遠見卓識,不在於一味地剷平重建,而在於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守望。「古厝濃縮了閩南人堅韌、開朗、沉穩、豁達的性格,也寄託了每位泉州人對古城真摯的情感。」陳佳航表示,今後他將繼續用文字記錄、表達、傳承古厝情懷,記錄下古厝時光,書寫對古城的熱愛。
  • 傳統古村落-靈源靈水 鄉裡鄉賢
    靈水地理位置:靈水古村落位於靈源山東麓,此地背依山而枕溪流,林木繁盛,田野肥沃。據考古資料載,早於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足跡。 《靈水吳氏公譜》記載:吳姓先祖隨開閩王王審知從河南光州遷到南臺興化府塘下,再由興化府遷到泉州晉江龜湖象畔加埭。那地方的七星山上有蘇木之祥瑞,以往傳說為「蓮葉出水」的吉祥福地,吳氏祖先便住了下來。後傳至靈水的始祖懶翁,他「慕靈源山水之勝,復自象泮徙居靈水」。
  • 與名校結對共建 南安五星中學教師分批赴泉州五中跟崗研修
    東南網11月23日訊(本網記者 陳詩婷 通訊員 陳鑫煒)「王老師,你們的課堂授課容量那麼大,課前做了什麼工作」「陳老師,你們備課組集體備課是怎麼運行的」「葉老師,你們的學生作業基本上都校本化了,完整的體系是怎麼操作的」……日前,南安市五星中學的老師帶了很多的問題在泉州五中跟崗研修尋找答案
  • 南安三中退教協會組織退休老教師前往泉州參觀學習
    12月5日上午,南安三中退教協會近20名離退休老教師在退教協會會長、校黨支部原書記洪南琪的帶領下,前往泉州清源山、刺桐時代村參觀學習。南安三中校友洪明海、洪明森、洪俊彬,南安三中校長潘敬銘、工會主席許德發、辦公室主任黃澤生等全程參與。
  • 2019年福州古厝備受矚目,你去過幾個?
    時光飛逝,春去秋來,2019年已經步入尾聲,回顧這一年,生活在「有福之州,幸福之城」的我們歡笑過,奮鬥過,也感動過。23日起,福州新聞網和掌上福州客戶端推出2019年年終盤點特別策劃,陪您一起回顧我們的這一年。2019年6月8日,人民日報重刊《〈福州古厝〉序》再次將世人的目光引向福州古厝。
  • 泉州少先隊卡通形象,我來畫你來定!
    》名字由「十三五」規劃全力推進「五個泉州」建設之創新泉州演變而來。網絡時代、網際網路科技、核心技術、現代技術教育等是一線城市的標誌,於是該形象充分加入了晶片、鍵盤等細節的頭部形象,彰顯出作為一名少先隊員應該學習了解資訊時代科技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