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山村青山環抱、綠樹掩映,紅磚古厝點綴其中。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東南網12月11日訊(本網記者 謝玉妹 林婕 文/圖)山風微涼,已入寒冬,觀山村依然草木蔥鬱,青山如黛。
這個坐落於南安眉山鄉的傳統古村群山環繞,雙溪河如同一條流動的綠帶穿山而過,一幢幢紅色的百年古厝散落在半山腰上,點綴著如墨山水,勾勒出一幅唯美詩意的鄉村畫卷。
充滿異域特色的番仔樓,絕對是觀山村古大厝裡一枝獨秀的存在。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僑鄉大厝藏風情
百年以來,南安便有俗語云:有觀山富,沒觀山厝;有觀山厝,沒觀山富。
建於宋元時期的觀山古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四面青山為屏,中間綠水為帶」的山水格局滋養了這片古老的土地,2000多名村民依山傍水而居。作為南安第一僑鄉,觀山85%的村民家中都有旅居南洋的親人,當年遠走他鄉謀生的觀山人在賺得第一桶金後,紛紛衣錦還鄉「起大厝」。
放眼觀山,閩南傳統紅磚厝隨處可見,南洋風情建築格外醒目,前蘇聯風格的「石印厝」獨樹一幟……20多幢形態風格各異的百年古厝像一顆顆紅寶石鑲嵌在綠腰帶上,讓這座藏在深山中的「閩南僑鄉古厝大觀園」熠熠生輝。
觀山村的山路兩側草木茂盛、繁花似錦,蜿蜒而上,一幢紅色番仔樓映入眼帘。這座由清中憲大夫、印尼商界領袖李功藏回鄉所建的兩層洋樓,佔地800平方米,工期歷時10年,耗資10萬兩白銀。除了主樓,一側還建有供傭人居住的護厝,一條石橋連接了兩座建築,56個西式拱形門廊讓線條硬朗的房屋更加別致。
洋樓依山而建,為防止山體滑坡摧毀房屋,主人就地取材,在周邊壘了四層擋土石牆。細看古宅,歇山式屋頂柔和流暢,角翹簡潔平緩,給大厝增添了舒展大度的氣魄;花崗石樑鋪就的二樓走廊百餘年來任水澆淋,總是滴心不穿;大廳中,明豔的六角紅磚專程從香港運送而來,隨著年月流逝愈加光亮;房間則鋪著來自菲律賓的花磚,蘊藏在細節中的年代感讓古建築散發著獨特的魅力。番仔樓側後方有一棵百年桂花樹,每到秋季,便靜靜吐露芬芳。如今,桂花依舊飄香,但大宅僅剩一名84歲的李功藏後人獨居其中。
不同於番仔樓中西結合的建築風格,一旁的李功藏故居是典型的閩南傳統風格古厝,雖已歷經百餘年,門廊上的彩繪仍十分鮮豔。精美的石雕、描著金漆的房梁、鐫花刻鳥的窗稜……殘留的老構件都在訴說著古宅當年的富麗堂皇。
因屋後形如大印的石頭而得名的石印厝,是閩南少見的仿造前蘇聯風格的建築。古厝為印尼華僑李成象為解決族人擁擠的住房所建,外觀雖為印尼設計師所設計,但建築材料與內部裝修皆按照族人在農村的生活習俗所造。大厝最高點挑高八米,花崗巖外牆上鑲嵌著不少精美的石雕,房前屋側都留有菜地,自給自足的同時,也為房屋增色不少。
站在山的這頭,向山的那頭眺望,一脈相承的頂新厝、中新厝、下新厝錯落有致地矗立在半山腰上,在山水掩映間自成風情。一幢幢風格迥異的古建築見證了觀山風風雨雨的百年歲月。
觀山村秀美的茶園風光。觀山村 供圖
深山古村煥新韻好
依託古建築資源,觀山村計劃深入挖掘閩南鄉土文化和南洋文化,建成「閩南僑鄉文化綜合體驗地」,以及中外文化兼容並蓄、多元共存的「活態文化博物館」。為集中保護數十幢古建築,觀山村計劃投入千萬資金恢復村落的歷史風貌,提升傳統建築群的價值,推動鄉村振興。目前,村內已建有一家民宿,寫生攝影基地、農家樂、親子遊等多個項目也正在規劃中。
按照規劃,觀山古厝將在保護修繕的前提下進行開發利用,讓百年古厝散發新時代的氣韻。如今,由印尼華僑李功瑞出資建造的西金大厝已被改造成觀山村藝術館、農耕文化館。規模龐大的下新厝,則變身為眉山鄉家風記憶館,設有紅色黨建、家風家訓、華僑名人軼事等多個主題。館內一張張發黃的老照片、一件件珍貴的舊物,一句句先人祖訓讓後人涵養鄉愁,知往鑑今,續寫良好家風。
除了豐富的古建築資源,大自然賦予的秀美山水是觀山鄉村旅遊規劃的另一個底氣來源。行走在觀山村,腳下的泥土夾雜著青草香,散發著大自然獨有的氣息;雞鳴狗吠之聲、潺潺流水聲與深澗中的鳥鳴聲合奏成美妙的田園韻律,聲聲入耳;木瓜樹、柿子樹、葫蘆藤蔓……抬頭可見的瓜果讓人忘了四季變換。正值秋茶採摘時期,陣陣清香飄逸在山頭。鐵觀音和茶油是觀山村的支柱產業,千畝鐵觀音茶園和近200畝油茶樹地為村民帶來豐厚的收入。
據眉山鄉副鄉長周亞梅介紹,目前,觀山村正全面可持續開發觀山村自然生態資源,通過旅遊業與其他產業的有序互動、高效融合,將觀山村建設成為集鄉村觀光遊覽、休閒度假、養老服務、宗教文化與民俗文化體驗、休閒農業與現代服務業於一體的宜居、宜業、宜遊的傳統村落。
為了讓觀山村規劃更加契合實際與傳統,南安市自然資源局先期就介入指導《泉州市眉山鄉觀山村傳統村落保護規劃》編制,讓這個古村落既能留住鄉愁,又能得到保護性發展。按照整體規劃、分期建設、動靜分離的原則,觀山村的總體布局被分為「一心、一園、五區」,即遊客集散中心、閩南僑鄉古厝大觀園、皇旗尖茶葉觀光體驗區、濱水養生度假區、古厝休閒農莊區、休閒農業創意區。
「我們將依據有關文件、各類規劃和設計方案,加強對觀山村傳統村落的保護。」據南安市自然資源局村鎮規劃科負責人蘇鷹鵬介紹,接下去,自然資源部門將積極配合觀山村村集體推動村民、鄉賢的力量,鼓勵村民發展茶葉、農產品,充分挖掘和弘揚觀山村的華僑文化、閩南文化、農耕文化、「番」文化、茶文化,立足實際,推進鄉村旅遊,將觀山村打造成傳統村落示範村,「讓更多人認識觀山村,來觀山村旅遊!」
村裡中新厝、石碣厝、頂新厝、雨傘厝等各式各樣的閩南古大厝,讓人賞心悅目。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圖片在觀山村,移步有厝、厝厝不同。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在古大厝中,格外醒目的就是這座兩層的番仔樓。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西式風格的拱形廊柱搭配閩南特色的紅磚,富有韻味。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觀山村的古大厝內,一彎彎靈動的燕尾脊。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功藏厝,又稱「池塘湖大厝」,是印尼愛國華僑李功藏故居。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石印厝是閩南少見的仿造前蘇聯風格的建築。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石印厝屋外花崗巖外牆上鑲嵌著不少精美的石雕。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石印厝內糅合了許多閩南建築元素。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行走在番仔樓裡,感受古厝的獨特魅力。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深秋季節,番仔樓後的柿子樹也成熟了。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觀山村位於南安眉山鄉的東南部,是一個典型的山區小村落。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