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凡個人先導EP《6》終於發行。
在「中國有嘻哈」節目中透徹地點評了諸多嘻哈選手的音樂表現之後,吳亦凡這一次也拋出自己精雕細琢的三首歌,來給大家聽品。
無論你是愛他已久的迷弟、迷妹們,又或是對他音樂能力產生些許質疑的旁觀者,都請先冷靜、撇除掉主觀意識,再來聽《6》這張EP,才比較對得起作者本身的認真。
至少,三石會判定《6》是一張認真的作品,也是一張「有血有肉」的作品。
單曲《6》用了我們很熟悉的網紅語言做引入,當「666」、「走一波」這些接地氣的字眼,從外表高冷的吳亦凡嘴裡唱出,無疑令人產生很大驚喜,甚至你會為吳亦凡這樣接地氣的語態而覺得更為親近。
接下來往後聽,吳亦凡漸漸開始把他Hip-Hop的內容與態度唱了出來:
都是一個夢想
Big House,Big Dreams
這些無論國外Rappers亦或是國內Rappers在意的東西,吳亦凡也並不隱藏,他對Hip-Hop圈進行深入了解,接著又再轉化成了個人觀點。
《6》的英文段落有唱出「No pain, No gain」的價值觀,這樣的內容在不少Hip-Hop作品中是缺失的,所以造成很多Rapper們只會唱自己有多屌,曾經多麼被看扁,如今也是香車美女的配備。
吳亦凡卻一邊很6地玩著饒舌,一邊也輸出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正向價值觀——這是他比別人更有血有肉之處。
同樣,再說到《6》技術上的6,吳亦凡在同一首歌中,變換了不同的押拍。
中文演唱的部分,他以常規的節拍說唱,如是「我/開口/就是/致命/一擊」,而到了英文Rap的部分,吳亦凡改了押拍方式,換以更簡明的解讀就是「xxx/xxx/xxx/xxx/xxx/xxxx」,是在更短的換氣口之內,唱進更多的字,考驗歌手的節拍感以及口齒清晰度,這樣的壓拍,在Hip-hop歌曲中較為少見,所以也營造出聽覺上的新鮮感。
吳亦凡敢於做這樣的嘗試,顯然是有著十足的音樂信心,更何況他還在「中國有嘻哈」的現場公演了這首極具Live難度的《6》,老吳的膽量也是大大的6!
《Lullaby》是吳亦凡與曾經的練習生好友Kevin Shin早在十年前就創作的歌,吳亦凡在回國發展後的每年生日會上都會改編並現場演唱,卻從未正式發行過錄音室版本。
這次給全英文的《Lullaby》做出新的編曲,並加入新的中文Rap,吳亦凡與Kevin Shin二人對遠方家人的思念,對夢想執著的追趕,都在音符與唱詞之間,展現在了歌迷眼前。
因為歌曲最初的誕生年份較早,所以歌曲在節拍感、旋律走向方面,是以一種Old School的味道存在著,對比的恰是《6》的New School感。
EP《6》還收錄了吳亦凡為電影演唱的插曲《Juice》,上半年推出時已經引起過熱議。
相比較《6》中用Auto-tune把人聲虛擬化的處理,《Juice》坐實了一個「實」字:真實人聲的呈現,紮實編曲的襯底,歌曲的呈現樣態充滿了美國地下說唱的市井味兒,卻又在錄製、混音這些工作上做的異常精細,精細到吳亦凡的Vocal與鼓機演奏的融合,無論是用多麼高規格的耳機來聽,都找不出低音區律動上的瑕疵。
同樣,這首歌作為好萊塢大片插曲,在咬字這件事上,你卻聽不出吳亦凡是好萊塢「異鄉人」的口音,他帶著地下Trap味兒的些許改變,把發聲區域靠向口腔更後方的嘗試,能給人感受到他在演唱上做的新改變,以及高程度的完成能力。
會有一些音樂人被熱捧,是因為TA唱出了時代共鳴,也有音樂人被熱議,是因為他唱出了這個時代的匱乏點,先鋒至極,同時也填補了類型空缺。
從這一張個人先導EP《6》來看,吳亦凡屬於後者的,他曾被人誤以為的高冷,他曾被人質疑的音樂能力,通通被《6》、《Lullaby》、《Juice》這三首歌的品質度與真摯度,逐一做出了「吳亦凡是一個稱職音樂人」的有力證明。
想起今年吳亦凡去格萊美觀禮的那句話,現在看來,他的確不只是說說而已:「There’s Chinese people that can do Hip-Hop music too, trying to prove that」(我想試著證明,中國人也能玩地道的嘻哈音樂)——這一張《6》,吳亦凡就做到了他想做的。
最後,點擊「閱讀原文」,可以直接到QQ音樂支持吳亦凡個人先導EP《6》,666走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