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刑罰五花八門,令人聞風喪膽。
剝皮、腰斬、車裂、凌遲、灌鉛、插針、棍刑......
不需要親眼見,單想想就渾身哆嗦,起雞皮疙瘩。
可讓人怎麼也想不到的是,都21世紀了,反人類的酷刑竟然還存在?!
而且,還是在總以「人權」為由刁難人的美國。
時隔多年,一部新片揭開驚人黑幕。
內容顯示,酷刑手段殘忍程度堪比傳說中的「滿清十大酷刑」!
《酷刑報告》
片如其名,全片將近120分鐘,都圍繞一份酷刑調查報告展開。
影片前一小時略悶,看到後一小時,相信你將會發出全程臥槽的吶喊。
簡直不敢相信,這竟是真實改編。
事情還要追溯到美國政壇的一個醜聞,著名的CIA虐囚事件。
我們都知道,2001年的911事件,於美國來說,不單是貿易中心大樓被撞;
隨之崩塌的,還有國民的安全感,以及他們對社會的信任感。
那段時間,美國上下人心惶惶。
因為沒有人知道恐襲是否會再次發生?會是什麼時候發生?
於是,預防恐襲發生,排除隱患成為有關部門的首要任務。
作為世界上最複雜的情報組織CIA,自然不能放過大顯身手的機會。
本著「寧錯殺,不錯放」的原則,他們利用廣大的情報網,抓捕一大批「恐怖分子」嫌疑人。
這些人被拘押在世界各地的監獄裡,接受審訊。
「審人」是門學問。
為了高效問出關鍵信息,CIA技術部聘請兩位心理專家米切爾和耶森,使用由二人研發的一套新方法「強化審訊」。
據說,可以快速達到讓被拘留者順從的目的。
具體是什麼呢?
下面,請各位做好心理建設,睜大雙眼。
入門級。
抓衣領、撞牆、控頭、掌摑或侮辱性巴掌......
以上旨在破壞人的自尊。
進階級。
1、狹小禁閉
人手腳被捆,關在某個房間內接受問話,該空間或狹小或伸手不見五指。
2、剝奪睡眠
一天二十四小時不停播放高音量的音樂,同時嫌犯需保持站立,或者雙手被吊過頭頂。
現實中,有嫌犯曾「被清醒」長達180個小時,情緒一度崩潰。
3、水刑
愛看古裝劇的朋友對此應該並不陌生,在《少年天子》中,冰月被關進宗人府,就曾被施以水刑。
即在臉上放紙,用水澆灌,紙被浸溼後堵住人的口鼻,達到窒息的效果。
本片中的「水刑」原理類似,只是將紙換成了布。
而除了「溺亡」,在非常時期,他們還會直接將大桶大桶的水,灌入嫌犯口中。
以至於人的胃被撐滿,成了實打實的「水肚」。
怎麼樣?
是不是大開眼界。
其實片中呈現的刑罰還有很多,像模擬活埋,把人放進棺材裡進行瀕死體驗;
還有直腸補液,直接將管子插進肛門。
具體圖在這就不放了,畢竟那一個個畫面讓人不忍直視。
觀眾看了都會生理不適,更別提,當事者的肉體和心理上所遭受的折磨該有多大了。
雖說恐怖分子罪大惡極,但要知道,這些人只是被懷疑。
他們究竟是不是恐怖分子還有待調查;
即使是,在秉承「人權至上」的美國發生這種事,可謂是極大的諷刺。
道理,CIA的技術部怎麼會不懂。
所以,他們瞞著總統,瞞著情報委員會,瞞著全國的國民,編織出了一個美麗的謊言,聲稱方法有科學依據。
而且,效果顯著。
不信?
你看——
通過上述方法,嘴硬的被拘者終於開口,承認自己是恐怖組織的小頭頭。
供出基地的關鍵人物。
甚至,順著這條線,CIA得到秘密線索,協助拿下賓·拉登。
是不是很厲害呢?
CIA用結果告訴民眾,他們為保護美國安全煞費苦心,他們是站在正義一邊的。
然而,真相真如他們所說嗎?
恐怕並不是。
情報委員會在秘密調查中發現,CIA曾內部銷毀長達21小時的虐囚錄像。
甚至CIA內部也曾懷疑,這套方法是否有效,並進行過一系列評估,最後證實,很雞肋。
首先,所謂協助消滅賓·拉登根本是無稽之談。
在其內部備忘錄中,CIA希望他們的公關人員在突襲發生之前,將賓·拉登的突襲行動與通過強化審訊獲得的情報聯繫起來。
其次,CIA著重審問的犯人祖貝達。
經調查顯示,他並不是恐怖組織關鍵人物,也不是基地的領導層。
還有前司法部長穆凱西說的,犯人KSM在受水刑之後就像大壩決堤,更是荒謬。
事實是,工作人員在對他進行183次水刑後得出結論,這人可能永遠不會提供信息或招供。
更慘無人道的是,在逼供過程中,還有人喪命。
囚犯古爾·拉曼,CIA認為他可能在為阿富汗軍閥效力,或許知道關於襲擊的一些事。
誰知經過折磨,他們剛問出名字,他就死了。
屍檢顯示體溫過低致死。
在過去長達六年的時間裡,CIA宣揚強化審訊多麼成功。
可笑的是,總共119名被拘留者經歷該項目,有四分之一的人都是無罪的。
標榜正義,卻做著醜陋齷齪、見不得光的事。
誰知,CIA非但不認錯,反而選擇逃避。
他們表面繼續說著冠冕堂皇的理由,背地裡卻在為可能參與刑訊逼供的心理專家提供法律顧問。
律師「安慰」他們構不成犯罪。
因為法律規定,所造成的損害必須上升到器官衰竭,身體功能受損或死亡的程度。
但正如影片中的反問:
倘若他們是按照操作流程來做的,為什麼還要掩蓋呢?
審訊不會造成持久傷害,那古爾·拉曼還要死多久?
被愚弄卻不自知。
被CIA奉為「寶貝」的兩名心理專家,根本就是「騙子」——
米切爾的博士論文是關於控制高血壓的飲食和運動;
傑森的論文是關於家庭療法的稱為「家庭雕塑」,也就是為自己的家人做泥塑。
他們沒有審訊經驗,也沒有科學依據支持他們的說法。
就這樣,美國納稅人為他們的工作,支付了高達八千多萬美元。
從《聚焦》到《華盛頓郵報》再到《酷刑報告》,閃著光的都是尋找真相和捍衛公眾知情權的時刻。
看到這,相信可以理解,作為嚴肅的政治題材,本片為什麼上線沒多久評分就破7分,且還在穩步上升。
完成度中規中矩,但題材本身的意義早已勝過電影的觀賞性。
原來,它之所以沉悶,因為這就是現實;
之所以偉大,因為這就是歷史。
面對和承擔問題的勇氣才叫能力,而多數人卻在掩蓋、套路,並因短暫的「成功」沾沾自喜。
慶幸的是,有人揭開謊言,扯下了那塊蒙在醜陋上的遮羞布。
影片中,這個人就是政府職員丹。
在委員會的授意下,和維護正義的責任感的驅使下,他在地下隱秘的工作室,埋頭苦幹6年。
沒有生活,放棄愛情,甚至還樹立很多敵人。
幹什麼?
整理,寫下幾千頁的調查報告。
就像他同僚吐槽的,《聖經》講述人類的歷史,都沒用到這麼多頁。
甚至,這份文件將來會不會公之於眾,有關人員會不會遭到應有的懲罰,一切都是未知。
儘管我們不願承認,但現實社會中,作惡的一方往往理直氣壯,為善的一方反而小心翼翼。
主導公布真相的女參議員曾意志堅決,中間卻也有過無數次想要放棄。
最後斟酌再三,做出妥協。
她刪掉了文件中的敏感人名、地名、國家名,只公布報告的摘要部分。
而丹,原本有機會像斯諾登那樣,將完整文件「偷」給記者曝光,卻選擇用「坦蕩」的方式結束這場罪惡。
記得片尾,女參議員在演講臺上講,我們阻止不了錯誤,但能面對歷史的醜陋,告誡後人不要再犯。
人們常說要向前看,但同時,我們也不該逃避歷史中的黑暗。
蓄意的掩蓋就是人性醜陋。
選擇直面黑暗,何嘗不是對正義的一種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