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馬國福
編者按
劉鄧大軍挺進中原、千裡躍進大別山是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向國民黨統治地區實施進攻的戰略性行動,揭開了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戰略反攻階段的序幕,成為中國革命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雖然經歷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滄桑,劉鄧大軍的足跡仍在中原大地深深銘刻,革命先烈的光輝歷史還在代代傳頌。今年,適逢紀念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70周年之際,為追憶那段崢嶸歲月,緬懷劉鄧大軍的不朽功勳,繼承和發揚劉鄧大軍大無畏革命精神,省委黨史研究室與本報聯辦「劉鄧大軍挺進中原、千裡躍進大別山系列鉤沉」,回顧劉鄧大軍挺進中原的難忘鬥爭歷程、豐功偉績和崇高精神,敬請讀者關注。
厲兵秣馬屯兵安陽
近日,記者到劉鄧大軍挺進中原的起點安陽進行採訪。安陽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範淑雲說:「安陽是劉鄧大軍挺進中原、千裡躍進大別山的起點。因為就在劉鄧大軍進行豫北戰役期間,中央電令劉、鄧抓緊時間結束戰役,為渡過黃河,挺進中原作準備。劉鄧大軍屯兵安陽,厲兵秣馬,為強渡黃河作了一系列的充分準備。不過中央當時的指示是挺進中原,並沒有直接指示挺進大別山。中原是指黃河以南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當然也包括大別山。1947年6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4個縱隊12.4萬人,遵照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的戰略部署,在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率領下一舉渡過黃河天險,發起魯西南戰役,從而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8月7日,劉鄧大軍又在中央軍委的指揮下,千裡躍進大別山,開始了創建大別山根據地的鬥爭。從安陽準備到石林會議,從強渡黃河到搶渡淮河,從『王大灣會議』到反清剿鬥爭,從土地改革到重建大別山根據地,劉鄧大軍為中原帶來了榮譽,帶來了驕傲,也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因此,安陽是劉鄧大軍挺進中原、千裡躍進大別山的起點。」
開闢戰場牛刀小試
1947年春,全國戰局發生根本變化,國民黨軍事力量大大削弱,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的條件已經成熟。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將戰場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到敵後開闢新的戰場。
1947年5月15日,劉伯承、鄧小平等在晉冀魯豫中央局、軍區機關所在地河北省武安縣(今武安市)冶陶鎮,和留守在這裡主持中央局、軍區日常工作的滕代遠、薄一波、王宏坤一起,舉行會議,研究南進中原的各項重要問題。後來根據實際情況的需要,中央軍委6月3日電令,將劉鄧大軍渡河的時間調整到6月30日。
「在接到中央軍委指示前夕,劉伯承、鄧小平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在安陽境內進行了滑縣戰役、湯陰戰役、攻克安陽縣十三太保、解放崔家橋的戰鬥,並開始圍攻安陽城。戰至5月下旬,晉冀魯豫野戰軍已先後攻克清流、胡家莊、安陽橋等外圍據點,共殲滅國民黨軍6000餘人,安陽守敵處於四面包圍之中。蔣介石為挽救其在豫北徹底覆滅的命運,急調武漢附近部隊火速趕運汲縣,並令王仲廉親率整編32師由新鄉進駐汲縣城,企圖解安陽之圍。」範淑雲介紹,「接到中央軍委的電令後,劉伯承、鄧小平考慮到安陽城工事堅固,短時難以攻取,為準備渡黃河反攻作戰。5月25日,劉伯承、鄧小平果斷停止進攻安陽城,為部隊南下作準備。此時,晉冀魯豫軍區機關由冶陶鎮轉移到豫北安陽境內。」
部隊休整準備南徵
6月3日,晉冀魯豫軍區政治部為準備戰略反攻制定並發出了《目前形勢與任務的報告大綱》,向全軍指戰員進行反攻形勢與任務的教育。5日,野戰軍頒布《敵前渡河戰術指導》。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戰史》《劉鄧大軍史話》以及劉華清、陳錫聯、秦基偉等老同志的回憶錄中記載:1947年5月25日豫北反攻作戰結束後,在安陽休整期間,劉伯承、鄧小平親自指導各部隊的休整工作,為渡河南徵作準備……
據記者了解,劉鄧大軍在安陽縣駐紮期間,嚴格執行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離開蔣村前開展了「四不走活動」:房屋、院子不打掃乾淨不走,借的東西不還清不走,損壞的東西不賠償不走,水缸不擔滿不走。劉伯承司令員在離開西蔣村時,曾認真詢問部隊離村前的幾件事都做了沒有。當得知群眾意見還沒徵求,劉伯承指示大部隊先走,留下原晉冀魯豫軍區司令部參謀處副處長郝汀(新中國成立後曾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讓他把群眾的意見徵求了再走。
「經過10多天的休整,人民解放軍舉行戰略反攻的時機日益成熟。1947年6月10日,劉伯承、鄧小平在湯陰縣石林村(現屬鶴壁市)組織召開了各縱隊首長會議,傳達中共中央晉冀魯豫局5月15日召開的冶陶會議精神,討論轉入戰略進攻的各項準備工作,對下一步將開展的魯西南戰役作了部署。」範淑雲告訴記者,石林軍事會議後,野戰軍加緊了南徵的準備工作。為了解石林會議及其遺址的相關情況,記者離開安陽趕往鶴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