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後,國民黨在美國的援助下,向東北大量運兵,企圖消滅中國共產黨在東北的抗日武裝力量。中國共產黨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陰謀,制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於9月19日決定再從關內各解放區抽調一批部隊和幹部進入東北,會同東北部隊執行發展東北的戰略任務。
八路軍山東軍區四大軍分區挺進東北,魯中軍區獨立第3旅、山東軍區濱海支隊、山東軍區田松支隊,共6萬餘人,於1945年9到11月下旬,分3批開赴東北。
今天,筆者就來聊聊山東軍區挺進東北。
魯中軍區(王建安上將)
1942年8月由山東縱隊機關一部組建,王建安任司令員,轄三個軍分區。1943年3月,115師與山東軍區合併成立新的山東軍區後,魯中軍區未變。為執行大反攻任務,根據中共山東分局和山東軍區指示,將軍區部隊編為第三、第四師以及警備第一、第二、第三旅、第四旅)。第三師師長王建安兼,不久,第三師和警備第三旅開赴東北,成為東北野戰軍第三縱隊的主體部分。
進軍東北後,王建安起任華東野戰軍第8縱隊司令員,率部參加萊蕪、孟良崮、沙土集等戰役後,隨華東野戰軍主力進軍豫皖蘇邊區。1948年任華東野戰軍東線兵團(亦稱山東兵團)副司令員,先後參與指揮豫東等戰役和濟南戰役。1949年2月任第7兵團司令員,4月率部參加渡江戰役。後授予上將將軍。
濱海軍區(陳士榘)
1943年4月,中共山東分局和山東軍區決定撤銷115師教導二旅、教導五旅和濱海軍分區番號,成立濱海軍區,司令員陳士榘。1945年8月16日,主力部隊編為山東軍區第一、第二師和警備第十、第十一旅,參加山東抗日大反攻。10月,第一、第二師進軍東北。1946年7月,濱海軍區撤銷。
1942年,陳士榘任濱海軍區司令員。抗日戰爭勝利後,陳士榘任新四軍兼山東軍區參謀長,後華東野戰軍參謀長。曾參與組織指揮宿北戰役,全殲蘇北之國民黨軍,保證了魯南戰役的勝利進行。隨後在孟良崮戰役中,協助陳毅、粟裕南引北調,一舉殲滅國民黨王牌軍整編第74師。後率華東野戰軍西線兵團轉戰魯西南,挺進中原。1949年,陳士榘任第三野戰軍第8兵團司令員,率部參加渡江戰役,後被授予上將軍銜。
膠東軍區(許世友)
1942年,山東縱隊第五支隊改編為膠東軍區,許世友任司令員,屬山東軍區建制。下轄第一軍分區兼東海獨立團;第二軍分區兼北海獨立團;第三軍分區兼西海獨立團;第四軍分區兼南海獨立團。1945年8月,為執行大反攻任務,將所屬部隊編為第五、第六師和警備第四、第五旅。10月初,第五、第六兩師開赴東北。
1942年10月,許世友任膠東軍區司令員,領導膠東軍民開展了艱苦卓絕的遊擊戰爭。抗戰勝利後,許世友率領膠東軍區主力部隊進軍東北,歷任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司令員,東線兵團(後稱山東兵團)司令員。參加了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膠東保衛戰等重大戰役,在孟良崮戰役中,殲滅了國民黨反動「五大主力」的王牌軍隊74師。建國後,任山東軍區司令員,被授予上將軍銜。
渤海軍區(楊國夫)
八路軍渤海軍區是1944年1月,由冀魯邊和清河軍區合併而成,楊國夫任司令員,下轄五和軍分區。為執行大反攻任務,部隊編為第七師和第六、第七旅。第七師師長楊國夫,政委周貫五。不久,第七師開赴東北。1953年12月,渤海軍區奉命撤銷其建制。
在抗日戰爭期間,楊國夫任渤海軍區司令員,是清河區、渤海區抗日根據地主要創建者之一。1945年10月初,楊國夫率渤海軍區七師挺進東北。任東北民主聯軍七師師長、第四野戰軍四十三軍副軍長等職,遼瀋戰役中,以1個多師的兵力,抗擊了國民黨4個軍的進攻,堅持半月有餘,為主力部隊爭取了寶貴時間。後又參加四平攻堅戰和四平保衛戰、「三下江南」戰役、遼瀋戰役、平津戰役。1949年6月,楊國夫調任江西軍區副司令員,授中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