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6月,毛澤東給王震的通信中著重提到,預估日本將會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內投降,但因為美國突然介入,投下原子彈轟炸廣島和長崎,迫使日軍投降的時間大幅提前,所以毛澤東在得知消息後,又緊急對先前預設的戰備方案和全國的部署做出了全新調整。
8月中旬,毛澤東和延安總部機關的領導召開軍事擴大會議,詳細針砭時弊,討論蘇聯數十萬紅軍兵進東北,輔助抗日作戰大捷的現狀。
東北三省是南京政府在抗戰時期唯一沒有進行軍事滲透的區域,又有我東北抗聯大軍多年苦心經營,所以一旦我軍興兵北上拿下東北,背靠蘇聯老大哥,就能獲得更多軍事援助,為應對日本戰敗投降後,風起雲湧的國內局勢,壯大我東北根據地力量會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經總部研究最終決議,萬毅帶領四個團、呂正操帶領一個幹部團,先期開進東北,創建臨時指揮部。
萬毅與呂正操
9月17日,毛澤東受邀前往重慶市開會,突然收到來自陝北延安總部的一封電報,建議在東北建立一個更高級別,且高度集中的指揮機關,實際負責人可參考陳毅、徐向前和林彪三大人選。
原則上毛澤東同意這一決定意見,但卻調派陳毅前往華中與林彪交接工作,指令徐向前安心養病,命令林彪快速北上,接任東北軍區和野戰軍司令,負責統籌東北戰區的一應軍政要務,為何毛澤東放著資歷更深的陳、徐兩位元帥不用,卻偏偏調任從平型關大捷後負傷,已經休養七年之久的林彪趕赴東北參戰呢?
首先,前期開赴東北的八路軍主力大都從山東軍區抽調,而山東軍區的前身是在八路軍115師的基礎上擴軍整編的,而115師在紅軍時期是陝北紅軍的主力紅一方面軍和紅一軍團衍生而來,這些人都是林彪早年的老班底,參加過歷次為保衛革命蘇區的「反圍剿」和反會剿作戰、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兩萬五千裡長徵和保衛陝甘寧邊區根據地的戰鬥,有非常豐富的作戰經驗。
林彪
並在抗日戰爭初期就打出了提振士氣的平型關大捷,一戰全殲敵軍一千餘人,擊毀汽車、馬車等數百輛,並繳獲各類槍枝武器彈藥不計其數,曾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是我軍主力中的主力。
其次,我軍能在抗日戰爭時期創建和鞏固擴大山東軍區,主要歸功於司令員羅榮桓,在任期間,領導山東軍民堅持敵後抗日戰爭,多次粉碎並破壞日軍的清鄉大掃蕩軍事陰謀,堅持跟黨走的原則不動搖,積極在軍區內部開展整風和精兵簡政等策略,主張主力部隊地方化,帶動地方武裝勢力同期進步,在最艱難的革命歲月中,扭轉山東根據地的被動局面。
所以當林彪被毛澤東任命為東北野戰軍司令,帶著山東軍區大部兵力北上時,羅榮桓必在應徵之列,二人一管軍,一管政,長期配合默契,相得益彰,所以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東北野戰軍總司令人選,其實就是要給羅榮桓和山東軍區六萬餘精銳大軍重新選擇一個全新的領頭羊,而林彪從各個方面來看,都是最適合的那個。
林彪與羅榮桓
最後,林彪早年到蘇聯留學,具備先進的軍事理念和大兵團作戰經驗,而抗日抗日戰爭結束後,以毛澤東的戰略布局眼界,自然已經看出南京政府已經按捺不住,國共雙方必有一戰,而林彪的這一特點,非常適合三年解放戰爭的大手筆決勝戰略。
而且為了支援愛將在東北儘快打開局面,毛澤東還特別命令全黨全軍的大量優秀幹部奔赴東北參戰,並專門從陝北延安的總部調任兩萬餘思想先進、軍事素質過硬的黨政軍幹部和先進大學生北上。
至1945年末,東北大後方根據地的兵力總數已經達到了27萬餘人,已經具備成型一個野戰軍的初步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