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範芮菱 石小宏
在第3個「中國醫師節」到來之際,為展現醫生的風採,感謝醫生的貢獻,從8月6日起,由四川省衛健委宣傳與健康促進處、四川日報全媒體聯合主辦,醫聯支持的「醫患間的感人故事」有獎徵文活動正式啟動,目前已經收到了眾多投稿。
醫患之間到底有哪些感人故事?又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瞬間?網友們對醫護人員和患者有哪些想說的話?四川日報全媒體將陸續推出部分徵文作品,與大家分享。
目前,徵文還在進行中,歡迎繼續來稿。
志願逆行,健康萬家
作者:張悅
我的老母親住在四川成都,她本來身體很硬朗的,這些年卻逐漸得了好多慢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等,需要長年打針吃藥,才能維持身體的健康。
好在身邊就有一家社區醫院,醫生水平高,護士很和氣,藥品也很齊全,且價格實惠。母親只須帶上醫保卡,就能看病拿藥,解決三病兩痛,且支付方便,刷卡就行。尤其是該醫院宗旨是心繫老百姓,精心為病人服務,母親也非常信賴這些醫生護士,成為了這家社區醫院的一名忠實的「擁躉」。
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來襲,在這場突發的災難中,我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疫情之下,成都社區醫院的醫護人員和志願者強勢逆行,真正做到了心繫群眾,急群眾之所急,想之群眾所想,在緊急情況下,為病人特別是獨居老人的病患者提供了救命的藥品,讓他們在這場災難面前,感受到了溫暖。
疫情之初,形勢嚴峻,母親獨居在另外一個社區,我曾給了她幾個口罩。後來,所有的藥店的口罩都銷售一空,再也買不到了。
作為兒女,我心急如焚,但由於住在不同的社區,根本不能去給她送糧食。雖說她自己可以去買點東西,但沒有口罩,風險巨大,萬一染病怎麼辦?畢竟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當時有報導說,新冠病毒肺炎老年人易感,且有基礎病的老年人如感染,死亡率更高。萬般無奈之下,我好不容易聯繫上母親住所附件的社區醫院,反映了獨居老人無口罩不能出門買食品的情況。但是鑑於疫情期間,社區醫院的工作千頭萬緒,恐怕沒時間管這種小事,我焦急地等待著、期盼著。
僅僅過了一天,母親給我打來「報喜」的電話,才讓我如釋重負。原來,對於母親沒有口罩的情況,醫院很重視,特地在非常緊張的庫存中擠出五個口罩,一名護士不顧風險,專門跑了一趟,為母親送上門來,而且是免費的。母親千恩萬謝,那位護士卻只是淡然地說了一句「這是我們應該做的」,連姓名都沒有留下,就匆匆離開了。母親終於可以戴上口罩出門買東西了,我們全家都由衷地感謝,遺憾的是,母親沒來得及問一問這位好心人的姓名!
又過了半個月,形勢愈發嚴峻,所有的居民,除政府、社區等防疫工作人員、志願者外,一概不得出入小區。而母親又遇到了新問題,因為誰也料不到疫情防控需要這麼長時間,現在她的藥品也開始「告急」了。母親患有高血壓、腦部缺血、缺氧等頑疾,如無藥品,可能會導致頭昏眼花,四肢乏力,憂慮失眠,更嚴重一點,我們都不敢想像了……走投無路之下,我猶豫再三,又撥通了社區醫院的電話,緊急向他們求助!
本來,我只是抱著可有可無的心態。畢竟,依目前的形勢,缺醫少藥的病人太多了!社區醫院也忙,以疫情為重,也沒有這方面的資源呀。再說,非常時期,還不知道醫院有沒有這些藥呢,人家也沒有上門救助的義務呀!
一天過去了,沒有音訊。又一天來臨了,一上午,我都翹首以待,依舊沒有動靜。就在我要完全失望的時候,母親在中午時分打來了電話。她欣喜地告訴我,社區醫院派人來把她的醫保卡拿去了。看來有希望,我祈禱著。果然,當天下午,母親又打電話來報喜,一位社區醫院的志願者送來了她需要的地平片和血塞通等藥品。母親表示感謝之餘,也關切地詢問了上次送口罩來的護士哪去了,在忙什麼。對方說,是去別的地方送藥去了,現在疫情到了最吃勁的階段,社區醫院醫護人員和志願者們都堅守崗位,保障供給,還為一些獨居老人、行動不便的人送藥上門呢。母親囑咐她一定要注意防護,保重身體,還問她的姓名。她答應一聲:「謝謝關心!我呢,就是一名普通的醫院志願者!」說完,匆匆離去了……
要感謝社區醫院,尤其要感謝廣大的醫護人員和志願者,她們的堅守履職與無私奉獻之舉,值得大力表彰和讚揚。只可惜,我們至今不知道她們的姓名。
在2020年8月19日——第3個「中國醫師節」來臨之際,筆者特地講述以上的感人的健康生活小故事,並代表我的母親,我的全體家人向社區醫院全體醫護人員和志願者們表達最崇高的敬意、最誠摯的感謝,以此傳遞和彰顯在這場偉大的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戰疫」中,他們救死扶傷、勇敢戰疫、甘於奉獻、敬佑生命的正能量!
用愛關懷 用心溫暖
溫江區人民醫院腫瘤科 呂昌瑾
清晨,微微撫頰的風兒,拂去了人們滯留的那絲絲慵懶;來來往往的車流,喚醒了城市的夜眠;路旁叫賣的小攤,引誘了不少人駐足排隊;枝頭雀兒的晨歌,樹上殘留的黃葉,地上冬意的冰涼,還有那久違的幾縷湊熱鬧的朝陽,都來想來點綴一下這座城市。
像往常一樣,深吸了一口氣,看了看時間,換了衣服,開始交班。重複的動作,重複的節奏,唯獨值班人員交接的內容,訴說了昨晚的不同。交完班,醫生開始去查房,護士們也開始了自己工作,護士長此時的叮囑護士的話語讓我不經意的抬頭聽了一下:「主任等會兒去看XX號床的病人,你跟過去,看看有什麼叮囑」。尋聲望去,一位年邁的大爺躺在病床上,主任過去的時候,他緊緊抓著她的手,歲月的臉上突然綻放出那種內心深處見了老朋友的一樣的笑容。我很詫異,向旁邊的一位年長的護士姐姐詢問:「朱老師,這位病人是不是主任朋友啊?」,「這位大爺是個老兵了,退伍軍人,得了慢阻肺,年紀大了,記憶力不好,還有些老年痴呆,在以前我們科室還沒有成立之前就跟主任,在她那兒接受治療,有些驚奇的是,我們好多人從以前到現在也都跟他接觸過不少次了,他都記不住,唯獨記得主任,一見到主任他就像瞬間見到了親人一樣,還有點像小孩子,主任說的什麼估計他都不知道,就那樣傻傻笑著的點著頭,你別說還有點可愛,哈哈……」朱老師向我說道。我也被她的笑容感染,不自覺的笑了起來。
望著他牢牢握著主任的手,仔細的聽著主任噓寒問暖話語,向主任描繪著自己的故事。我突然想起一句話:人生的旅途不在乎終點,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這位大爺,一位退伍軍人,歷經滄桑,歷經風雨,旅途之中充滿了風景,背上的行囊塞滿了故事,現今的他,仍然繼續行走在他自己的人生的旅途之中,臉上開心的笑容也顯現了他在路上看風景的心情。努力拼搏著人生的每一秒,享受旅途以及現在的每一秒的曲折與喜悅。
此時,一縷陽光穿過冬日的殘葉,灑在病床的窗臺上,明亮,沒有觸摸也能感到那柔暖的溫度。
恩人
達州市中心醫院 黎凡
那一天我值班,產房的辦公室門口來了一位長頭髮的中年女人,向我諮詢孩子出生證明補辦事宜。
突然,她緊緊盯住我,問:「你是不是黎醫生?」
因工作關係,人家認識我而我不認識人家是經常發生的尷尬事。我習慣性地歉然微笑,問:「你是?」
她一拍巴掌,興奮地說:「哎呀,我終於找到你了!在住院部我生孩子時大出血,差點死了,是你全力搶救我才活過來的。後來我到住院部去找過你,沒找到,原來你到門診部了。十一年了,我一直都記得你的樣子!」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助產士,她去找「黎醫生」',怎麼會找得到呢?我說:「產科搬到門診部,都10年多了呢。」
她很激動,拉著我的手說:「黎醫生,你救活了我,我又多活了十一年,你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她的情緒感染了我,我用力回握著她的手,說:「是你好人好報,命大福大呢!」
她眼圈紅了:「你真是個好人!」因我上班忙,她怕耽擱我,連聲道謝後揮手告別。
大約半個時辰後,她又來了,提著兩大包水果,站在辦公室門外大嗓門喊:「恩人,恩人,我一定要表示一下我的感激之情。」
這讓我很意外,又感動不已!在產科,因喜得貴子買鮮花水果致謝醫務人員的情況並不罕見,罕見的是時隔十一年之久還前來致謝。我僅僅是做好了份內之事,她卻將我放在「恩人」的高度銘記於心。當時是什麼情形,我記不得了,產後大出血來勢兇猛,並不是我一個人能夠阻止掌控的,所以說,她想要感恩的對象,不是「黎醫生」,而是當時包括「黎醫生」在內的整個救護團隊。
「你是我的救命恩人」,這句話讓我思緒萬千。當今社會,醫患之間早己缺乏最起碼的信任和尊重,突然聽到這句話,讓我有受寵若驚之感,終是有人懂得我們的好,明白我們的良善真知。媒體報導的傷醫殺醫事件,的確讓人憤怒,讓人寒心,但那畢竟是少數, 我們不能因為某些個案而受傷地收斂起天使的翅膀,不敢飛翔。
其實,她也是我的恩人啊,她貯存了十一年的感恩之心,讓我有了強烈的幸福感。這幸福感來緣於被愛,被需要,被尊重,猛然喚醒了我蟄伏麻木的工作激情。它提醒我不忘救死扶傷的初心,有責任將工作幹得更好一些,再好一些。我是如此平凡,願望亦如此簡單:不圖回報,只求每一對母子平安。
我的生命因你的駐留而溫暖, 感謝你,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