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徵文】吳星霈 ‖ 阿里木...

2021-01-18 澎湃新聞

徵文啟事:見《四川省直機關工委 省扶貧開發局 省地方志辦聯合開展 「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 徵文活動》

投稿郵箱: tpgjzw@163.com

截稿時間:2020年10月31日

特別提示:徵文應為原創作品,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權,嚴禁抄襲剽竊,文責自負。同時,請勿一稿多投或投已在其他公眾平臺發過的文章。

徵文將評選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獲獎作品擬結集公開出版,同時擇優在《巴蜀史志》雜誌、四川省情網、四川機關黨建雜誌及網站,「方志四川」微信公眾號、人民號、澎湃號、頭條號、搜狐號、企鵝號刊發。為擴大傳播影響,此次徵文的優秀作品,將授權喜馬拉雅進行有聲化播講,音頻節目在喜馬拉雅平臺、方志四川電臺及有關廣播電臺播出。

阿里木卡的新年願望

吳星霈

 彝族年間的阿里木卡總是很忙碌,當大家都還在忙著走親訪友的時候,他卻早早的就不在家裡了,問其家人他去哪裡了,每次都是被告知「還在上山放羊子呢」。

今年42歲的阿里木卡,家住甘洛縣拉莫鄉挖曲村。猶記得2014年時,一家人安守著山裡彝人的本份,過著靠山吃山的日子,用自己的質樸勤勞,在山區這惡劣的自然環境裡,為生活而奮鬥著。曾經的土牆房裡,家徒四壁,自家那幾畝薄田、些許家畜,讓他既感到安穩,可又略顯無奈,全家人均純收入不足2700元,讓圍坐在火塘邊上的妻兒,臉龐雖溫暖卻難免掛著一絲愁容。

 但隨著黨和政府對涼山彝區的高度關注,國家扶貧力度的持續加大,脫貧攻堅戰發起了新一輪的衝鋒,阿里木卡一家經過精準識別,被納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於是,生活開始悄然發生改變。易地扶貧搬遷開始了,土牆房變成了兩層樓的小洋房;水電、入戶路到家了,告別了往日生活的泥濘與艱辛;通村公路修好了,外面的世界離家人更近了;孩子們也長大了,外出務工不再困難,大兒子去了浙江,二兒子去了成都,一家人都在為著幸福生活而努力打拼。

四川省冶金地質勘查局為挖曲村修建的山羊圈舍 

 省冶金地質勘查局作為省直牽頭定點幫扶單位,對甘洛縣拉莫鄉挖曲村開始了定點幫扶工作,為帶動當地群眾致富增收,2016年投入產業幫扶資金100萬元,成立專業養殖合作社,在村裡建成山羊養殖基地,修建圈舍77間,投放了種羊700餘只,阿里木卡不但有了自己的羊圈,也分到了12隻種羊。「喀沙沙,感謝黨和政府,這下日子就有希望了!」這是他當時在第一書記手中接過羊圈鑰匙時說的話。

阿里木卡家新生的羊羔

 每天一大早,阿里木卡就會來到羊圈,巡視一圈自家的羊群,檢查是否有羊子生病,幼羊生命體徵是否穩定。如果發現有異常,他會把生病的羊子留下單獨照看,「一看二摸三聽」,這是農技員教他的辦法,確保了羊群的存活率。然後他才會打開羊圈,驅趕著羊群去山裡吃草,在領頭羊的帶領下,一群羊、一個人,這個默契的隊伍,沿著通村公路,依次向著村莊對面的山林裡進發。「一、二、三、四……」阿里木卡默默的跟在羊群後面,一遍遍的數著自家的羊兒,像似虔誠的祈禱,更像似美好的祝福,祝福著每天生活的開始。

放羊中的阿里木卡

 每當太陽西下,阿里木卡的身影又出現在了村口,如同打完勝仗的將軍,興高採烈地帶著羊兒們迴圈,嘴上依然是「一、二、三、四……」,一遍遍的數著,對明天充滿了嚮往。

趕著羊群回家的阿里木卡

勤勞換來的是幸福的收穫,付出得到的是歲月的饋贈。2017年底,家裡人均純收入達到貧困退出標準,其所在的拉莫鄉挖曲村也率先完成了貧困村退出。阿里木卡仍是每天早出晚歸的出現在村頭,風雨無阻,手中那一根趕羊用的長木棍、那一件披在身上的「查爾瓦」、那一身「趕羊娃」獨特的「味道」,成了村裡一道獨特的風景,問他這麼累值得麼,他卻總是大氣的說道:「生活越好,我越高興! 」

農技員為阿里木卡家的山羊治病

經過阿里木卡的努力,他家的山羊數量從12隻發展到了78隻,家裡還養了3頭牛、4頭大豬、80多隻雞鴨,家中的幾畝耕地在年初種下了省冶金局捐贈的荷蘭十五號土豆,土豆品質和產量進一步提高,市場銷路也不錯,家中真正是五畜興旺、年穀順成。自己的兩個兒子也十分爭氣,在外務工,不怕苦不怕累,一年下來工資也有好幾萬塊錢。全家六口人五個勞動力分工明確,年輕的青壯年外出務工,兩個老人和媳婦務農持家,現在全家總收入已經達到了71544元,人均純收入11924元,遠超2019年度脫貧標準線,全家人日子越過越紅火,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多。

歸圈的羊群

今年彝族年期間,家裡不但殺了兩頭大豬,還賣了一頭牛,兩個兒子也從外地趕回家過年了,一家人齊聚一堂,邀請親戚鄰居們吃坨坨肉、喝點小酒,顯得特別熱鬧,尤其是今年小孫女阿句佳敏的降生,含飴弄孫的日子讓他覺得非常幸福,不由也喝上了幾杯。「現在趕上了好時候,黨和政府政策好,我們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好,吃得起肉、穿得暖和,孩子們出得了遠門、娶得起媳婦,我現在就一個願望,希望明年自己家的羊子再多一點,能早點上一百,如果二兒子能早點娶個媳婦回來,我就給他50隻羊子去當彩禮,哈哈!」阿里木卡一手舉著酒杯,在駐村工作隊員面前玩笑般的說道,臉上微微泛紅,是酒後的微醺,是生活的陶醉……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吳星霈(四川省冶金地質勘查局選派駐四川省涼山州甘洛縣拉莫鄉挖曲村駐村工作隊員)

徵文啟事:見《四川省直機關工委 省扶貧開發局 省地方志辦聯合開展 「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 徵文活動》

投稿郵箱: tpgjzw@163.com

截稿時間:2020年10月31日

特別提示:徵文應為原創作品,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權,嚴禁抄襲剽竊,文責自負。同時,請勿一稿多投或投已在其他公眾平臺發過的文章。

徵文將評選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獲獎作品擬結集公開出版,同時擇優在《巴蜀史志》雜誌、四川省情網、四川機關黨建雜誌及網站,「方志四川」微信公眾號、人民號、澎湃號、頭條號、搜狐號、企鵝號刊發。為擴大傳播影響,此次徵文的優秀作品,將授權喜馬拉雅進行有聲化播講,音頻節目在喜馬拉雅平臺、方志四川電臺及有關廣播電臺播出。

阿里木卡的新年願望

吳星霈

 彝族年間的阿里木卡總是很忙碌,當大家都還在忙著走親訪友的時候,他卻早早的就不在家裡了,問其家人他去哪裡了,每次都是被告知「還在上山放羊子呢」。

今年42歲的阿里木卡,家住甘洛縣拉莫鄉挖曲村。猶記得2014年時,一家人安守著山裡彝人的本份,過著靠山吃山的日子,用自己的質樸勤勞,在山區這惡劣的自然環境裡,為生活而奮鬥著。曾經的土牆房裡,家徒四壁,自家那幾畝薄田、些許家畜,讓他既感到安穩,可又略顯無奈,全家人均純收入不足2700元,讓圍坐在火塘邊上的妻兒,臉龐雖溫暖卻難免掛著一絲愁容。

 但隨著黨和政府對涼山彝區的高度關注,國家扶貧力度的持續加大,脫貧攻堅戰發起了新一輪的衝鋒,阿里木卡一家經過精準識別,被納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於是,生活開始悄然發生改變。易地扶貧搬遷開始了,土牆房變成了兩層樓的小洋房;水電、入戶路到家了,告別了往日生活的泥濘與艱辛;通村公路修好了,外面的世界離家人更近了;孩子們也長大了,外出務工不再困難,大兒子去了浙江,二兒子去了成都,一家人都在為著幸福生活而努力打拼。

四川省冶金地質勘查局為挖曲村修建的山羊圈舍 

 省冶金地質勘查局作為省直牽頭定點幫扶單位,對甘洛縣拉莫鄉挖曲村開始了定點幫扶工作,為帶動當地群眾致富增收,2016年投入產業幫扶資金100萬元,成立專業養殖合作社,在村裡建成山羊養殖基地,修建圈舍77間,投放了種羊700餘只,阿里木卡不但有了自己的羊圈,也分到了12隻種羊。「喀沙沙,感謝黨和政府,這下日子就有希望了!」這是他當時在第一書記手中接過羊圈鑰匙時說的話。

阿里木卡家新生的羊羔

 每天一大早,阿里木卡就會來到羊圈,巡視一圈自家的羊群,檢查是否有羊子生病,幼羊生命體徵是否穩定。如果發現有異常,他會把生病的羊子留下單獨照看,「一看二摸三聽」,這是農技員教他的辦法,確保了羊群的存活率。然後他才會打開羊圈,驅趕著羊群去山裡吃草,在領頭羊的帶領下,一群羊、一個人,這個默契的隊伍,沿著通村公路,依次向著村莊對面的山林裡進發。「一、二、三、四……」阿里木卡默默的跟在羊群後面,一遍遍的數著自家的羊兒,像似虔誠的祈禱,更像似美好的祝福,祝福著每天生活的開始。

放羊中的阿里木卡

 每當太陽西下,阿里木卡的身影又出現在了村口,如同打完勝仗的將軍,興高採烈地帶著羊兒們迴圈,嘴上依然是「一、二、三、四……」,一遍遍的數著,對明天充滿了嚮往。

趕著羊群回家的阿里木卡

勤勞換來的是幸福的收穫,付出得到的是歲月的饋贈。2017年底,家裡人均純收入達到貧困退出標準,其所在的拉莫鄉挖曲村也率先完成了貧困村退出。阿里木卡仍是每天早出晚歸的出現在村頭,風雨無阻,手中那一根趕羊用的長木棍、那一件披在身上的「查爾瓦」、那一身「趕羊娃」獨特的「味道」,成了村裡一道獨特的風景,問他這麼累值得麼,他卻總是大氣的說道:「生活越好,我越高興! 」

農技員為阿里木卡家的山羊治病

經過阿里木卡的努力,他家的山羊數量從12隻發展到了78隻,家裡還養了3頭牛、4頭大豬、80多隻雞鴨,家中的幾畝耕地在年初種下了省冶金局捐贈的荷蘭十五號土豆,土豆品質和產量進一步提高,市場銷路也不錯,家中真正是五畜興旺、年穀順成。自己的兩個兒子也十分爭氣,在外務工,不怕苦不怕累,一年下來工資也有好幾萬塊錢。全家六口人五個勞動力分工明確,年輕的青壯年外出務工,兩個老人和媳婦務農持家,現在全家總收入已經達到了71544元,人均純收入11924元,遠超2019年度脫貧標準線,全家人日子越過越紅火,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多。

歸圈的羊群

今年彝族年期間,家裡不但殺了兩頭大豬,還賣了一頭牛,兩個兒子也從外地趕回家過年了,一家人齊聚一堂,邀請親戚鄰居們吃坨坨肉、喝點小酒,顯得特別熱鬧,尤其是今年小孫女阿句佳敏的降生,含飴弄孫的日子讓他覺得非常幸福,不由也喝上了幾杯。「現在趕上了好時候,黨和政府政策好,我們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好,吃得起肉、穿得暖和,孩子們出得了遠門、娶得起媳婦,我現在就一個願望,希望明年自己家的羊子再多一點,能早點上一百,如果二兒子能早點娶個媳婦回來,我就給他50隻羊子去當彩禮,哈哈!」阿里木卡一手舉著酒杯,在駐村工作隊員面前玩笑般的說道,臉上微微泛紅,是酒後的微醺,是生活的陶醉……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吳星霈(四川省冶金地質勘查局選派駐四川省涼山州甘洛縣拉莫鄉挖曲村駐村工作隊員)

相關焦點

  • 【「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徵文】陳星華 ‖ 脫貧...
    徵文啟事:見《四川省直機關工委 省扶貧開發局 省地方志辦聯合開展 「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 徵文活動》投稿郵箱: tpgjzw@163.com徵文將評選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獲獎作品擬結集公開出版。同時擇優在《巴蜀史志》雜誌、四川省情網、四川機關黨建雜誌及網站,「方志四川」微信公眾號、人民號、澎湃號、頭條號、搜狐號、企鵝號刊發。為擴大傳播影響,此次徵文的優秀作品,將授權喜馬拉雅進行有聲化播講,音頻節目在喜馬拉雅平臺、方志四川電臺及有關廣播電臺播出。
  • •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孫學元 ‖ ​檔案...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孫學元 ‖ ​檔案見證小康路 2020-11-16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劉長宇 ‖...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劉長宇 ‖ 脫貧從裡走到外 攻堅緻富穩步邁 2020-12-21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徵文】姜維彬​ ‖...
    【「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徵文】姜維彬​ ‖ 扶貧手記(組詩) 2020-12-16 15: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陳昭敏 ‖...
    徵文啟事:見《》投稿郵箱:tpgjzw@163.com截稿時間:2020年10月31日特別提示:徵文應為原創作品,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權,嚴禁抄襲剽竊徵文將評選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獲獎作品擬結集公開出版。同時擇優在《巴蜀史志》雜誌、四川省情網、四川機關黨建雜誌及網站,「方志四川」微信公眾號、人民號、澎湃號、頭條號、搜狐號、企鵝號刊發。為擴大傳播影響,此次徵文的優秀作品,將授權喜馬拉雅進行有聲化播講,音頻節目在喜馬拉雅平臺、方志四川電臺及有關廣播電臺播出。
  •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舒仕明 ‖...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舒仕明 ‖ 神奇的轉變 2020-12-31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徵文】楊奎昌 ‖ 天鼓...
    徵文啟事:見《 四川省直機關工委 省扶貧開發局 省地方志辦聯合開展 「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 徵文活動 》投稿郵箱:tpgjzw@163.com截稿時間:2020年10月31日特別提示:徵文應為原創作品
  • 【「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徵文】董勇 ‖ 桃花盛開...
    【「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徵文】董勇 ‖ 桃花盛開的地方 2020-07-18 17: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錢俊樺 ‖...
    封書記的老兵日誌「脫貧攻堅日誌是工作日誌,更是對這片土地的深情厚誼。」 ……像這樣的日誌故事還有很多。通過封濤的工作日誌,可以看到很多關於產業發展和致富方面的記錄。他在與老百姓接觸中,逐漸明晰了綿埡村脫貧的兩個突圍方向:種植花椒和進城務工。
  •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木子 ‖ 走在...
    他強烈地意識到,若這樣認慫,以後就難以幹好第一書記的工作,就難以盡到第一書記的職責,就難以做好富民村脫貧攻堅的「領頭羊」。雖然尷尬,但他仍一鋤接著一鋤地挖。即使十分吃力,即使弄得滿身是泥,也未曾歇停。全村群眾深受鼓舞,沒有一個覺得是局外人,都踴躍投身到精準脫貧攻堅戰中,發揮各自的聰明才幹,為富民村的精準脫貧貢獻出自己的熱和光。
  •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阿達色軌 ‖...
    他是一個錚錚鐵骨,他的故事讓人敬佩,又讓人感動,是一例脫貧攻堅的典型案例。 我們不妨走進去看看他的故事。 與其他兒童不同,阿達俄來11歲時,父親因病死亡,欠下3600元治病留下的借款,他的童年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同年,奶奶、叔叔也相繼去世,留下11歲的他和9歲的弟弟,每年田地裡出產的糧食也只夠支付高利貸的利息。
  • •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李竹梅 ‖ 射洪市九聖...
    原創 李竹梅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2020年6月19日,我們帶著了解脫貧致富的任務走進復興鎮九聖村。這扶貧攻堅真是鬥硬落實呀!通過同老人一番詢問交流,了解到老人名叫李思學,年逾60。獨生兒子叫李雄,在成都一家電子廠工作。為照顧老人,兒子想辭職回家,老人不答應,希望兒子在外面有所作為。走進老人的新居,裡面的裝修、家具、水電氣設備,沒有哪點比城裡人住的樓房差,環境卻比城裡優越得多。李思學以前一直在新疆等地打工,落下了病痛,只好回家養病。
  • 【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金雪 ‖ 回望遠山
    車盛寅老人為孩子們講紅軍故事(圖片來源:直播瀘州)利用珍貴的紅色資源,小鎮還建起了四川長徵幹部學院瀘州四渡赤水分院。我想,曾經紅軍的那種無畏與堅韌,如今車老的這種付出與堅守,正是當前脫貧攻堅戰場最需要的精神和品質吧!的確,「脫貧摘帽」對於古藺縣這樣一個從1984年起就帶上「貧困縣」帽子、積貧積弱的革命老區來說,一定和當初的「四渡赤水」一樣,需要做出超常的付出和無私的犧牲。就在這片紅色熱土之上,我也曾親眼所見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
  •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金雪‖回望遠山
    我想,曾經紅軍的那種無畏與堅韌,如今車老的這種付出與堅守,正是當前脫貧攻堅戰場最需要的精神和品質吧! 的確,「脫貧摘帽」對於古藺縣這樣一個從1984年起就帶上「貧困縣」帽子、積貧積弱的革命老區來說,一定和當初的「四渡赤水」一樣,需要做出超常的付出和無私的犧牲。
  • 吳星霈 ‖ 從農家門外漢到致富行內人—— 90後「鵝司令」的扶貧...
    徵文啟事:見《 四川省直機關工委 省扶貧開發局 省地方志辦聯合開展 「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 徵文活動 》投稿郵箱:tpgjzw@163.com截稿時間:2020年10月31日特別提示:徵文應為原創作品
  • ...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王敬 ‖ ​「一家人」與彝家人的教育情結
    徵文將評選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獲獎作品擬結集公開出版。同時擇優在《巴蜀史志》雜誌、四川省情網、四川機關黨建雜誌及網站,「方志四川」微信公眾號、人民號、澎湃號、頭條號、搜狐號、企鵝號刊發。為擴大傳播影響,此次徵文的優秀作品,將授權喜馬拉雅進行有聲化播講,音頻節目在喜馬拉雅平臺、方志四川電臺及有關廣播電臺播出。
  • ...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曾憲丹 ‖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做好高校...
    ;中央要求,在脫貧攻堅全面決戰決勝階段,務必做到盡銳出戰。加上時不時要召開會議、要下鄉、既要調研又要督促,工作很辛苦,按他自己發的朋友圈來說「自從管了脫貧攻堅,沒有午休和周末」。付出終有回報。省脫貧攻堅視頻會登臺亮相後,2019年稻城「旅遊+扶貧」作為全國脫貧攻堅大會交流材料,「光伏+扶貧」作為國務院扶貧辦選錄經典案例。稻城縣2019年脫貧摘帽也是受到主流媒體報導肯定為高質量摘帽。
  • 【貧攻堅四川故事匯」徵文】黃肖 ‖ 扶貧一日
    【貧攻堅四川故事匯」徵文】黃肖 ‖ 扶貧一日 2020-04-11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吳星霈 ‖ 「德布洛莫」生態品牌的成長之路——甘洛縣挖曲村駐村...
    徵文啟事:見《四川省直機關工委 省扶貧開發局 省地方志辦聯合開展 「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 徵文活動》投稿郵箱: tpgjzw@163.com截稿時間:2020年10月31日特別提示:徵文應為原創作品,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權,嚴禁抄襲剽竊,文責自負。
  • 大型脫貧攻堅紀錄片《激越怒江》今晚播出第四集《峽谷迴響》
    大型系列紀錄片《激越怒江》共分五集,每集時長40分鐘,分別是:第一集《一步千年》、第二集《搬出大山》、第三集《不負青山》、第四集《峽谷迴響》、第五集《大江奔流》。中國的脫貧事業既彰顯著改天換地的雄心壯志,又實實在在地改變著億萬人的生活,這項改變既是從外到內的幫扶,又是從內向外的奮發,二者有機結合,濃縮在了怒江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裡。構建大扶貧格局,怒江州強化主體責任,做到黨政主責、幹部主幫、基層主推、社會主扶、群眾主體,各方力量參與,合力攻堅。一仗接著一仗打,一個難點接著一個難點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