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木子 ‖ 走在...

2021-01-09 澎湃新聞

原創 木 子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走在脫貧路上的「土」書記

木子

「只要將心比心,就能換得人心」「兩腿不沾泥,村民不認你」「只有把村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辦,村民才會相信你」,這是古藺縣富民村第一書記李松長,在幾年的精準扶貧工作中時常記於心、踐於行的幾句話。他深知,自己來自省城、來自省直機關,弄得不好,村民可能敬而遠之的多、親近的少,觀望的多、信任的少,認為是來鍍金的多、相信真心實意幫助他們脫貧的少。

富民村產業示範園區(圖片來自網絡)

土辦法去除洋氣息

悄然變身真村民

為了不讓村民對自己產生偏見,能親近自己、相信自己,李松長一開始便從自己身上的「洋毛病」「機關病」動刀子。

2015年10月,李松長第一次去村裡時,背著多年以前用過的蛇皮袋,身上穿這皺皺巴巴的衣服,腳穿解放鞋,村民們回憶著說,開始還以為是來村裡走親戚的,真不像省城來的幹部。

李松長為村民作普法宣傳

李松長不僅從外在開始改變,內心也一步一步接近群眾。在院壩、在田間、在地頭,隨處可見他與群眾不拘形式的講政策、拉家常、擺龍門陣。天剛亮便穿梭於老鄉之間,即使滿身是泥也樂此不疲,與老鄉融為一體。記得在一次走訪中,一位老鄉正忙著弄豬食,看他們去了,急忙招呼著他們坐。當時,老鄉家的條凳上有一層厚厚地灰,老鄉怕新來的城裡書記嫌髒,臉上泛著微紅,很不好意思地說:「看我家裡亂糟糟的,連個坐的地方都沒有」。說完,就連忙用衣袖去擦拂條凳上的灰。李松長一把搶過條凳,沒有讓老鄉擦拂,一屁股就坐在了條凳上。老鄉嘴裡沒說,但臉上的那種不適消失了。於是老鄉很熱心地倒了一杯水遞給他。雖然老鄉把手在衣服上反覆擦拭了幾次,生怕沒擦乾淨,還看了又看。但手上仍沾有些許,茶杯上也留滿了茶垢、指痕等歲月的痕跡,水也有些濁濁的。看了的確有些不敢喝。與他一同走訪的村幹部還在猶豫,想找個什麼合適的理由推脫時,他卻笑嘻嘻地迎過去,接過茶杯一咕嚕就喝了。喝完後,他用衣袖擦了下嘴唇,把茶杯遞給了老鄉。那時,老鄉臉上泛起了幸福的笑容。就是在那時,他的這一舉動感動了老鄉。

也就是從這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之中,維護了老鄉的自尊,消除了老鄉的不適,收穫了老鄉的認可,拉近了與老鄉的關係。慢慢地,日子長了,跟村民熟了,村民們也不再把他當外人,有事就找他聊,見面就打招呼,一兩天沒看見就問「去哪兒了」。就連小孩子也親近了,隔老遠就大聲喊「李書記好」。

兩腿沾泥先士卒

一身土氣顯精神

富民村是靠天吃飯的地方,農產品不能確保每年都豐收,且離縣城40多公裡,賣出農產品的運輸成本較高,在市場沒什麼競爭力。即使增產,也難保其增收。為了讓村民持續、穩定增收,李松長與團隊人員帶著村裡的實際情況,多次向縣鄉兩級反映,力爭更多支持。他們多次拜訪農業、林業方面的專業人員,虛心請教,反覆論證村裡的產業發展方案,認真聽取專業人員的意見建議。通過召開村民代表會議,認真聽取村民代表對產業發展方向的意見建議。經多方求助、多次論證和會議研究、多渠道聽取意見建議,最終形成「以鄉村旅遊為統領,著力發展特色種養業」的產業發展方案。

在發展日本小甜柿的特色產業中,為帶動村民種植,李松長與村社幹部、身體強壯的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掄起鋤頭一起翻地耕種。那塊地是荒廢了多年的水田,還沒有幹透,泥巴是犟起犟起的,不成塊,粘得很。他用力一鋤挖下去,鋤頭拔不出來,土也翻不過來,大家一片鬨笑。村民們都靠攏過來,你一言我一語,勸他不要挖了,交給他們這些泥腿子就是。表面看上去,這是對下派幹部的關心,實際是對他的考驗。李松長深知,作為下派幹部,不管學歷有多高,能力有多強,來自什麼單位,村社幹部不會當然的服從。即使表面服從,內心也不會。只有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髒,與村民一起摸爬滾打,在實幹中克服自己的缺點,補強自己的弱項,在實幹中展示出真本事,村民才能真心佩服和尊重,才能聽從安排和調配。他強烈地意識到,若這樣認慫,以後就難以幹好第一書記的工作,就難以盡到第一書記的職責,就難以做好富民村脫貧攻堅的「領頭羊」。雖然尷尬,但他仍一鋤接著一鋤地挖。即使十分吃力,即使弄得滿身是泥,也未曾歇停。

李松長查看食用菌加工工廠

村社幹部和黨員見第一書記這樣不認慫、不服輸、不氣餒,一步一個腳印,一鋤一塊翻土,他們看在眼裡,認在心裡,於是來了個挖地大競賽。一天下來,李松長雖手掌上增添了幾個大血泡,有的還磨破透出了血水,有點隱隱作痛,但他與村民們一起完成了預定任務,轉變了村社幹部在村民心目中只看不幹的形象,也改變了村社幹部、黨員對機關幹部的偏見。事後,有的村社幹部私下裡說,那一天他們這些泥腿子都累得腰酸背痛,李書記一個省城來的人,一直幹在前頭,中途都沒有停歇,真的不容易,也真的感動了大家。

就這樣,李松長與村社幹部一起參與除草、鬆土、施肥等田間管理,一起穿梭山林荊棘、攀爬山崖峭壁探尋鄉旅,一起揮鋤開挖步、便道並從一兩百米遠的地方用雙手抱石塊夯實路基等等。他們也經常挑燈夜戰,為謀劃工作、研究措施、討論制度建設等弄到凌晨三四點。他們用實際行動改變了那種下而不沉、派而不幹、蜻蜓點水、走讀鍍金的不良形象,展現出了帶頭人的擔當與責任。全村群眾深受鼓舞,沒有一個覺得是局外人,都踴躍投身到精準脫貧攻堅戰中,發揮各自的聰明才幹,為富民村的精準脫貧貢獻出自己的熱和光。

披荊斬棘尋出路

如何增收掛肚腸

單純的發展農特產品,仍難以使村民在小康路上行穩致遠。為解決這個問題,李松長與駐村工作隊、村兩委的同志多次商議,提出利用好1050米的宜居宜養海拔高度,發揮周邊3個4A景區的地理優勢,讓村民在農閒發展鄉村旅遊項目,使之成為3個景區的中心停歇區、消費區、少數民族風情體驗區等想法。富民村是苗族聚居區,有獨特的苗族風情文化,又有風情廊橋、文化廣場、富民新村和幾十畝夏菊、休閒農業體驗場等文旅設施。零零星星的遊客時常不斷,菊花盛開的時季自駕遊和組團遊不少。但村裡能留住遊客的地方太少,遊客都是溜一圈就走人。在村裡逗留的時間不長,消費得少,村民得不到實惠。

帶著這個問題,李松長開始尋思挖掘山上的旅遊資源。他與工作隊員、村社幹部及熟悉山林的群眾共七八個人拿著砍柴彎刀,徒步從富民新村後山開始往「望鄉臺」爬。說到「望鄉臺」,有一個感人的故事。聽當地的村民說,在很古老時,一個部落的苗族同胞為躲避異族追殺,輾轉遷徙到此地。但他們心中一直放心不下自己家鄉,總是「故土難離」。他們在天氣好的時候,就三五成群的跑到山的最高處,朝家鄉的方向遠眺,久久不能離去。時間久了,代代相傳,這個大山包就成了飽含苗族同胞思鄉深情的「望鄉臺」。

由於退耕還林多年,林中到處荊棘叢生找不到路,只能邊砍邊走,邊走邊砍。兩邊的荊棘,有時勾住了衣服,有時刺破了手指,有時劃破了頭皮。汗水夾雜著山林中的塵土浸潤到傷口,還有絲絲的疼痛。李松長一行人並沒有退縮,一直往上爬。途中遇到較高的坎子,就你頂我拉翻過去;遇到要鑽的地段,就貓腰匍匐爬過去。經過一整天的辛苦和努力,終於從荊棘叢中爬到了「望鄉臺」,看到了山頂的獨特風光和天然水庫,也感受了一番當年苗族先祖思鄉時愁腸鬱肺的悲情。

經反覆找尋,反覆論證,反覆徵求村民意見,形成了修步便道將遊客引上山的思路。修好旅遊便道、登山步道,讓遊客有路可走,讓遊客在山林中獵奇,讓遊客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和感受到不一樣的富民故事。

李松長第一次登上建好的步道

不管是旅遊便道還是登山步道,都要佔用村民土地。有個別村民,即使是荒地、荒山,公益事業佔用了,都覺得心痛,就百般的不願意、不支持,甚至阻攔,要求先補償。為做通這些村民的思想工作,李松長與團隊人員走張家、跑李家,不厭其煩,吃了不少閉門羹,受了不少冷言冷語,遭了不少推推搡搡。俗話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他們以心換心、將心比心的與之溝通,並帶這些村民到鄉村旅遊發展較好的地區學習,終於,村民被真心和誠心感動,登山步道順利推進。

在李松長即將離村回單位時,他匯報了在富民村發展鄉村旅遊的後續思路。村裡山林雜木較多,經濟價值不高,觀賞性不大,對發展鄉村旅遊有局限。若能在這些山頭發展彩色林,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顏色和不一樣的風景,那富民村的鄉村旅遊就錦上添花了。

李松長離開富民村時,形成了「145」產業發展格局,成功申報了AA級鄉村旅遊景點,村內旅遊便道、登山步道共修建了40多公裡,幾十家標準民宿開張營業,最大年遊客量超過1萬人次。村民的人均年純收入突破1萬元,村集體經濟也突破70萬元。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木 子(真名李松長,工作單位:四川省人民檢察院)

微刊題字:藍天果(中國文聯文代會代表,商務部中歐協會青少年藝委會副會長,四川省硬筆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毛筆工作委員會主任,四川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四川藍天書畫院院長)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原標題:《【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木子 ‖ 走在脫貧路上的「土」書記》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劉長宇 ‖...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劉長宇 ‖ 脫貧從裡走到外 攻堅緻富穩步邁 2020-12-21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舒仕明 ‖...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舒仕明 ‖ 神奇的轉變 2020-12-31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錢俊樺 ‖...
    封書記的老兵日誌「脫貧攻堅日誌是工作日誌,更是對這片土地的深情厚誼。」 ……像這樣的日誌故事還有很多。通過封濤的工作日誌,可以看到很多關於產業發展和致富方面的記錄。他在與老百姓接觸中,逐漸明晰了綿埡村脫貧的兩個突圍方向:種植花椒和進城務工。
  •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陳昭敏 ‖...
    原創 陳昭敏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同時擇優在《巴蜀史志》雜誌、四川省情網、四川機關黨建雜誌及網站,「方志四川」微信公眾號、人民號、澎湃號、頭條號、搜狐號、企鵝號刊發。為擴大傳播影響,此次徵文的優秀作品,將授權喜馬拉雅進行有聲化播講,音頻節目在喜馬拉雅平臺、方志四川電臺及有關廣播電臺播出。
  • •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孫學元 ‖ ​檔案...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孫學元 ‖ ​檔案見證小康路 2020-11-16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阿達色軌 ‖...
    他是一個錚錚鐵骨,他的故事讓人敬佩,又讓人感動,是一例脫貧攻堅的典型案例。 我們不妨走進去看看他的故事。 與其他兒童不同,阿達俄來11歲時,父親因病死亡,欠下3600元治病留下的借款,他的童年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同年,奶奶、叔叔也相繼去世,留下11歲的他和9歲的弟弟,每年田地裡出產的糧食也只夠支付高利貸的利息。
  • 【「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徵文】陳星華 ‖ 脫貧...
    徵文啟事:見《四川省直機關工委 省扶貧開發局 省地方志辦聯合開展 「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 徵文活動》投稿郵箱: tpgjzw@163.com同時擇優在《巴蜀史志》雜誌、四川省情網、四川機關黨建雜誌及網站,「方志四川」微信公眾號、人民號、澎湃號、頭條號、搜狐號、企鵝號刊發。為擴大傳播影響,此次徵文的優秀作品,將授權喜馬拉雅進行有聲化播講,音頻節目在喜馬拉雅平臺、方志四川電臺及有關廣播電臺播出。
  •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金雪‖回望遠山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放在附近工棚我自己拿回去」的好意,執意要送上門、安裝好再走。餘芬將生命永遠定格在脫貧攻堅一線,用一名普通扶貧幹部的行動激勵著更多扶貧幹部奮進! 她是貧困群眾脫貧的主心骨,是扶貧幹部的傑出楷模,也只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餘芬犧牲後,立即就有新的扶貧幹部接手了餘芬的扶貧工作,繼續為貧困戶尋找脫貧路子。
  • 【「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徵文】吳星霈 ‖ 阿里木...
    徵文啟事:見《四川省直機關工委 省扶貧開發局 省地方志辦聯合開展 「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 徵文活動》投稿郵箱: tpgjzw@163.com截稿時間徵文將評選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獲獎作品擬結集公開出版,同時擇優在《巴蜀史志》雜誌、四川省情網、四川機關黨建雜誌及網站,「方志四川」微信公眾號、人民號、澎湃號、頭條號、搜狐號、企鵝號刊發。為擴大傳播影響,此次徵文的優秀作品,將授權喜馬拉雅進行有聲化播講,音頻節目在喜馬拉雅平臺、方志四川電臺及有關廣播電臺播出。
  • 【「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徵文】姜維彬​ ‖...
    【「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徵文】姜維彬​ ‖ 扶貧手記(組詩) 2020-12-16 15: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徵文】董勇 ‖ 桃花盛開...
    【「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徵文】董勇 ‖ 桃花盛開的地方 2020-07-18 17: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李竹梅 ‖ 射洪市九聖...
    原創 李竹梅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2020年6月19日,我們帶著了解脫貧致富的任務走進復興鎮九聖村。我們往回走,一頭黃牛站在路邊專心啃草。看上去它有點瘦,像沒吃飽。薛書記說:「放養的牛長不肥,但肉質好,不像圈養的牛那樣膘肥體壯。」我們試著想從它身邊走過去,它卻把身子橫過來,完全擋住了僅有一尺多寬的小路,嚇得我們直往後退。薛書記走過去,像個老朋友一樣,拍拍它的脖子摸摸它的頭,然後牽著它鼻子上的韁繩,它就乖乖地跟著薛書記走開了。我翹起大拇指:「薛書記,你真行!牛都要服從你。」
  • 【「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徵文】楊奎昌 ‖ 天鼓...
    徵文啟事:見《 四川省直機關工委 省扶貧開發局 省地方志辦聯合開展 「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 徵文活動 》投稿郵箱:tpgjzw@163.com截稿時間:2020年10月31日特別提示:徵文應為原創作品
  • 【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金雪 ‖ 回望遠山
    車盛寅老人為孩子們講紅軍故事(圖片來源:直播瀘州)利用珍貴的紅色資源,小鎮還建起了四川長徵幹部學院瀘州四渡赤水分院。我想,曾經紅軍的那種無畏與堅韌,如今車老的這種付出與堅守,正是當前脫貧攻堅戰場最需要的精神和品質吧!的確,「脫貧摘帽」對於古藺縣這樣一個從1984年起就帶上「貧困縣」帽子、積貧積弱的革命老區來說,一定和當初的「四渡赤水」一樣,需要做出超常的付出和無私的犧牲。就在這片紅色熱土之上,我也曾親眼所見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
  • ...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曾憲丹 ‖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做好高校...
    原創 曾憲丹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中央要求,在脫貧攻堅全面決戰決勝階段,務必做到盡銳出戰。>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作者:曾憲丹(四川省稻城縣脫貧攻堅辦公室)
  • ...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王敬 ‖ ​「一家人」與彝家人的教育情結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同時擇優在《巴蜀史志》雜誌、四川省情網、四川機關黨建雜誌及網站,「方志四川」微信公眾號、人民號、澎湃號、頭條號、搜狐號、企鵝號刊發。為擴大傳播影響,此次徵文的優秀作品,將授權喜馬拉雅進行有聲化播講,音頻節目在喜馬拉雅平臺、方志四川電臺及有關廣播電臺播出。
  • 四川方志正在謀劃編纂《新時代 脫貧攻堅在四川》大型畫冊擬於2021...
    封面新聞記者 楊晨方志流傳綿延千載,貴在史實,重在致用。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副主任陶利輝做客四川省人民政府網站在線訪談欄目,談及地方志部門如何切實破除傳統地方志工作重「存史」,輕「利用」的觀念。他提到地方志部門圍繞重大事件及時組織編纂特色專志,「並且利用『網際網路+地方志』,打造自有平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巴蜀故事,同時開展好方志「六進」活動,做好資政輔治這篇文章。」其中,編纂特色志書方面,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四川省地方志辦組織編纂《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災志》。
  • 【貧攻堅四川故事匯」徵文】黃肖 ‖ 扶貧一日
    【貧攻堅四川故事匯」徵文】黃肖 ‖ 扶貧一日 2020-04-11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脫貧奔康】祝雪梅 ‖ 一朵玫瑰花 致富千萬家...
    2019年10月17日,全國脫貧攻堅獎表彰大會暨先進事跡報告會在北京舉行。報告會上,陳望慧是第一個登臺作先進事跡報告的獲獎代表。她在報告中講到「瘋子的想法、傻子的做法」, 這句話給國務院扶貧辦領導留下了深刻印象。
  • 【方志四川•影像】央視10套今日播出中國影像方志四川卷 ‖...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CCTV-102020.1.13 15:38播出《中國影像方志》四川卷 鄰水篇鄰水篇 預告片 古時,大洪河名為大鄰水,御臨河名為小鄰水。《輿地紀勝》記載:「鄰水有二,大鄰水出鄰山頂上,西南流經鄰水,入巴縣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