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魅力小興場 ,作者莫爾村綜合幫扶隊
魅力小興場
小興場,珍珠米之鄉,彝族敘事長詩《媽媽的女兒》原型的誕生地,這裡彝族文化濃厚,阿都風情底蘊深厚。本公眾號主要發布小興場地區的風土人情、特色產品、逸聞趣事、脫貧攻堅成效、惠民惠農政策等,旨在正面宣傳小興場區域,增進讀者對小興場彝區的了解認識。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一名黨員 一面旗幟
——記普格縣莫爾非鐵村黨支部書記阿達俄來
阿達色軌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句話用來說莫爾村黨支部書記阿達俄來再合適不過了。
阿達俄來孤兒出身,幼年時帶著弟弟,為了溫飽冒著溺水的危險遊泳捉魚;為了不被霍亂病傳染,用漂白粉兌水飲用;14歲時隻身一人外出,到磚廠拉車掙錢;青年時身無分文,以勞務抵學費學習農房修建技術;學成後承建民房逐步發展成致富帶頭人,而後組建村建築隊帶領村民感恩奮進謀發展;做了村支書後,不忘為百姓,突破產業瓶頸,成立彝家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立足本地優勢,推廣小興場珍珠米,發展莫爾村中草藥。
普格縣夾鐵鄉莫爾非鐵村農專社出品的袋裝珍珠米(王雲 攝,圖片來源:川報攀西)
如今,阿達俄來已是家喻戶曉的典範。他是一個錚錚鐵骨,他的故事讓人敬佩,又讓人感動,是一例脫貧攻堅的典型案例。
我們不妨走進去看看他的故事。
與其他兒童不同,阿達俄來11歲時,父親因病死亡,欠下3600元治病留下的借款,他的童年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同年,奶奶、叔叔也相繼去世,留下11歲的他和9歲的弟弟,每年田地裡出產的糧食也只夠支付高利貸的利息。
面對兩個可憐的孤兒,親戚也束手無策,在缺衣少糧的年代裡,順利供養自家的孩子已難上加難,為了解決兩個孩子的溫飽問題,親戚提出「父親的家支供養一個,母親的家支負責供養一個」。但是在年少的阿達俄來眼裡,只要自己還有一口飯吃,絕對不能與弟弟分離,他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態勢拒絕了親戚的想法。當時,家徒四壁,沒有一粒可以解決溫飽的糧食,他們將目光聚集在了村前滔滔流過的色洛河。忍飢挨餓的日子裡,兄弟倆的主要勞動就是遊泳,他們冒死遊泳捉河裡的魚,一天的收穫少則三兩條就燒來吃,有時會多捉了兩三斤,他們就會低價出售,換米和面。這條滔滔南流的色洛河,是兩兄弟的母親河,給予兩個弱小的孩子以寬容和慰籍,是他們童年的希望和樂土。
縱使多災多難,生活依然沒有向這位年僅11歲的孩子過多的關照。因為飢餓與貧窮,俗稱「二號病」的「霍亂病」盛行時,兩兄弟無力購買2角錢一板的氟哌酸來預防,又擔心被傳染,他們只有用自認為比較牢靠的方法——漂白粉兌水喝。
面對黝黑而健碩的阿達俄來,他娓娓道來:「只有記住過往,才能更好的面對現在,憶苦思甜是我們每個人該有的品質。」「是因為我的童年不堪回首,所以成年後的我一路順利,現在我給我的孩子創造了一個美好的童年,他住在縣城裡,一直不缺吃穿,和公職人員的家庭沒什麼差別,我知足了。感謝黨和政府這麼好的政策,使我從昔日窮小子變成領路人」。
莫爾非鐵村嶄新的安全住房(圖片來源:涼山日報)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那年阿達俄來14歲,因為家境貧寒,兄弟也幼小,而更加讓他頭疼的是,父親生前給他訂下婚約,無論如何自己都需要找一筆錢來支付身價錢才能和未婚妻結婚。只有和她結婚了,才有機會擺脫困境,讓周圍鄰居另眼相看。雖然年齡尚小,但已有1.5米的身高,他外出務工。聽說阿達俄來要外出務工,鄰居同齡人和長者都抱著啤酒來送行。當時外出務工的還不多,他們都想「這一去兇多吉少,估計難回還」。由於既不識漢字又不會說漢語,阿達俄來只有到磚廠拉車當苦力,一天僅能掙到10元,每月工資有280-300元。一想到家裡的困境,他發憤掙錢,發了工資就在廠房裡挖一個坑埋下存著。這樣苦做10個月,便掙到了4800元。他背上已經又髒又舊的被子,裡面珍藏著辛苦掙下的血汗錢,由於目不識丁,只有走走問問,託一起務工的朋友送到成都,再轉上回西昌的火車。一到西昌,他在市場街換上一身新買的衣服,再買了一個摩託羅拉手機,他想回家揚眉吐氣。回憶他的過往,這段經歷是他最神氣的,一股由內而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今天長大了,鄰居們一定對我另眼相看了。」
講到這裡,他會插上一句,別提那時多神氣了,當時的村書記還租用我的手機,他兒子結婚需要撐門面,他要佩戴三天給我200元。當時農村沒有座機電話,更沒有手機,有手機大家都覺得很氣派。有了錢,在親戚的幫助下,阿達俄來娶妻成家,然後照顧弟弟,他想擺脫小時候那種人人唾棄的生活,重新走自己的平常路。
他想,決不能讓別人看不起,於是他想到學習修建農房,用勞務費抵學費,跟隨吉恩子蟲修建房子。修了4棟房屋後,阿達俄來初步掌握了修房技術,但還沒有獨立自主的修房經驗,沒有人願意將自己的房屋拿給沒有經驗的孩子來修。第一次為土比次日家修房子時,主人家擔心修不好,而他為了試技術,雙方約定免費修建。後來,房屋建成了,因用心做事,修出來的房子結實又好看。作為感謝,主人家還是支付了600元。這是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阿達俄來為人誠實,做事實在,吸引了20餘人組建成修建隊伍。承攬建房修路小工程,不僅為自己的成長積累了經驗,也收穫了資金,同時也讓老鄉實現了增收致富,現在所帶學徒能獨立建房的就有15人。方圓20公裡,他所修建的房屋共有500餘套,所承攬的工程基本上沒有質量問題,所以獲得滿滿的信譽,找他修房的人也越來越多。他逐步成了致富帶頭人,現在擁有的機械就有鏟車2架,貨車1架,挖掘機2架。因為有能力,也存有錢,老鄉借錢隨時出借,老鄉有事必應,逐步在村裡樹立了威望。2016年,阿達俄來在蘇施黨支部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2017年,擔任了村計生專職副主任。「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的面前一條嶄新的路伸向遠方。
2018年9月,鄉黨委政府考慮他工作得力,務實幹事,又有較高群眾信譽,考察為代理村黨支部書記。他上任後,更加努力工作。
首先,突出「抓班子帶隊伍」。同年,回引優秀農民工2名,一名任監委會主任,分管環境衛生和四好創建,一名任村計生專職副村長,分管計生衛生和艾防。由此村內事務分工合理,職責明確,精誠團結,出色完成了上級交辦的各項事務。發展2名優秀農民工為積極分子,吸納不同層面的村民進入村黨支部。他所帶領的村,2018年被評為「四好創建州四好村」,他也獲評為2018年優秀黨員。
普格縣夾鐵鄉莫爾非鐵村(王雲 攝,圖片來源:川報攀西)
其次,「重易俗樹新風」。為樹立村民創先爭優意識,他帶領班子成員四處考察,學習先進經驗。成立了「積分超市」,鼓勵村民通過義務勞動,搞好室內外衛生,養成講衛生好習慣,通過「以獎代補」形式發放潔具廚具家具家電,使維護居家環境從被動變為主動,形成了良性循環。村三委還成立了移風易俗領導小組,頒布了村規民約,不準大操大辦,提倡勤儉節約,使村莊風貌得到了較大的改變。
第三,謀產業穩增收。他也考慮到要想發展,必須找到產業支撐,必須讓百姓實實在在的富起來,不能全靠國家的供給支持,必須通過勤勞的雙手使腰包鼓起來。經調研後,阿達俄來認識到,只有充分利用小興場盛產珍珠米的現實,走特色農產品發展道路,通過電商平臺銷售小興場珍珠米,才能達到老鄉的收益最大化。截至目前,通過電商平臺銷售3萬3千斤大米,銷售額達到19萬元。為突破傳統產業瓶頸,2020年引進中草藥種植280畝,村集體專業合作社流轉了村民的田地種植丹參、星油藤、紅果參、柴胡,預計創收280萬。
乘著電商的翅膀飛出大山的珍珠米(圖片來源:涼山州人民政府網)
「老鄉富不富,支部是關鍵;群眾有沒有信心,支書是關鍵。」作為村支部書記的阿達俄來如是說。村民危房改造沒有錢,他二話不說先墊資,老鄉沒有技術修房,他就聯繫村建房隊組織施工,如今他都墊資了8萬元購買老鄉的建材,他說「錢不錢不重要,人情最重要,就算我不是村支書,我也是好鄰居,群眾有困難我必須得幫忙」。
這位曾經滿路荊棘的人,看淡金錢和名利,他說:「我必須實實在在做事情,必須帶領我的村民脫貧致富,要說名和利我做商人做生意賺錢,絕對和現在是兩個樣。」「現在我們建房修路已經全面完成,村集體種植了20畝果園,套種了中草藥「續斷」,集體牛圈、羊圈正在施工,村三委也啟動了雞舍建設,以後的集體經濟,我們就要走生態立體農業,果樹下面有草藥,樹上有生態雞,更要發展稻魚共生,還要建設小興場大米加工廠,以後我們走上鄉村振興的光明大道,還要搞鄉村旅遊,把村級產業做大做強。」對村集體經濟,阿達俄來滿懷信心地說道。
普格縣夾鐵鄉莫爾非鐵村(王雲 攝,圖片來源:川報攀西)
一名黨員,一面旗幟。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它能聚合一切有生力量。在這個村莊裡,村支書作為旗幟,引領著一個充滿合力的村三委班子。我們堅信,他們一定能走出一條康莊大道!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阿達色軌(四川省普格縣夾鐵鄉莫爾非鐵村駐村第一書記)
微刊題字:藍天果(中國文聯文代會代表,商務部中歐協會青少年藝委會副會長,四川省硬筆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毛筆工作委員會主任,四川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四川藍天書畫院院長)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原標題:《【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阿達色軌 ‖ 一名黨員 一面旗幟——記普格縣莫爾非鐵村黨支部書記阿達俄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