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昌從朝歌回來以後,想起失子之痛、囚禁之辱和昏王紂的暴虐無道,就吃不下飯,睡不著覺。他暗暗發誓,一定要治理好國家,讓周國強大起來,滅掉商紂,為民除害,替兒子報仇雪恨。
可姬昌知道光有一腔熱血不足以治理好天下,必須有眾多賢才輔佐。有一次,姬昌夢中遇見了一位鬚眉皓白的老人,天帝告訴他,這是他的老師和幫手望。姬昌趕緊下拜,可一下掉在了地上,原來是個夢。於是姬昌開始尋訪這位名叫望的賢才。他以打獵為名,到處漫遊,期待早日遇見日夜渴望的聖賢之人。
一天,姬昌來到渭水邊上,忽然聽見一陣歌聲由遠而近,歌詞是這樣唱的:「內荒於色外荒禽,酵酒作池肉作林;成湯基業天數盡,有位君侯定乾坤。」姬昌聽完這首歌,覺得此人不一般,便順著歌聲去找尋,原來是一位老樵夫。
姬昌趕緊上前,恭恭敬敬地施了一禮,問道:「敢問老人家,所唱之歌可是您創作?」老樵夫搖搖頭說:「不是,是我的一位老朋友所作,我是跟他學的。」姬昌聞聽此言,十分高興,連忙順著老人手指的方向繼續去找尋。
來到水邊,果然有位鬍鬚銀亮的老者,穿著青布衣服,戴著竹編的鬥笠,正在安靜地垂釣,嘴裡輕輕地唱著歌,人聲的嘈雜根本沒有驚擾他,他仿佛神遊於物外。
姬昌定睛一看,眼前一亮,忙下車走到老者身邊,先施一禮,然後與他交談了起來。姬昌沒有說自己是周文王,而老者也不多問,只是從容作答。姬昌問了老者治國之道,強兵之路,老者一一作答,那些精闢的回答,聽得姬昌都有些著迷了。
二人談得很投緣,不知不覺,天色已晚,老人收起魚竿,奇怪的是,老者的魚鉤竟然是直的,而且沒有魚餌。姬昌百惑不解,便問老者:「您這種釣魚法,能釣到魚嗎?」老者看了一眼姬昌,慢慢答道:「此法雖然奇怪,但自有願意上鉤之人。」原來姜子牙一生博學多才,胸懷大志,有治國平天下的本領。他是故意把魚鉤弄直,而且不上魚餌,他在一直等待一位明君,以便讓他的遠大抱負得到實現。
姬昌聽到這裡,便堅信了眼前這位見識超卓、學問淵博的老者就是自己所要尋訪的大賢之人。於是姬昌對老者說出了自己的身份:周文王姬昌。老者一點也不吃驚,答道:「既然西伯侯說出了真名實姓,老者也不隱姓瞞名,我就是姜子牙。」
周文王一聽,又趕緊給姜子牙施禮,並說道:「我祖父生前對我說過,將來必會有個聖人來到我們這裡,助我興周,共謀興國大計。我們周民族不久將會興旺強大。我知道您就是那位大聖人。」由於姜子牙是西伯侯祖父盼望已久的人,所以人們尊稱他為「太公望」,又因姓姜,後人尊稱為姜太公。
周文王邀請姜子牙和他一起回宮,共商大計。周文王親自駕車,姜子牙也被深深感動,決定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全部奉獻出來。由於一路上文王為姜子牙駕車而行,老百姓都知道周文王禮賢下士、重用賢才,所以其他地方的有志之士也紛紛投奔這位西伯侯。
姜子牙開始輔佐西伯侯,西伯侯也非常尊重和重用姜太公。
姜太公向西伯侯提出建議,要想國富民強,必須先發展農業,重視生產,只有這樣才能使百姓吃飽穿暖,才會受到百姓的擁護。周文王採納了他的意見。姜太公又提出建議,要想一統天下,推倒那個昏君,為百姓除憂,為兒報仇,必須有強大的軍隊做後盾,而且軍隊訓練要嚴格。周文王就開始召集軍隊,加強訓練,很快,軍隊的力量得到了加強。
姜太公還勸文王要獎罰分明,對百姓普施恩澤。西伯侯都按照他的提議一一去做了,果然周沒有幾年就強大起來,完全有能力與商紂抗衡了。後來文王封姜太公為軍師。
周文王去世以後,次子姬發繼續精心治國。姜子牙又輔佐姬發,給他講歷史前賢,使姬發大長見識。後來,姜子牙終於輔佐姬發滅掉了商紂。
周文王與姜太公的相遇可謂一段佳話。姜太公胸懷大志,希望能尋找到一位英明的君主,奉獻自己的所學;而周文王求賢若渴,在與姜太公相識後,親自為對方駕馬,這種尊重人才的可貴精神,直到今天都受人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