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對動畫片不那麼感興趣,但是有了《哪吒之魔童降世》喚醒我的動畫意識後,怕錯過了什麼。說到底,對《姜子牙》的期待多少以《哪吒》為參照物,有失公允了。
《姜子牙》這部電影對觀眾,既有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率性,也有好不容易釣到魚又放生的撲朔迷離。
本是寓情於樂的看電影,我卻在看完電影之後,幾經琢磨,才明白了其中的深意,難怪電影上映之後眾說紛紜,評價斷層了。
就好像同一個老師,上了同樣一節課,每個學生的接受程度都是不一樣的,咀嚼的思維不同,定義自然不同。
電影採用倒敘的方式開頭,姜太公出場便是直鉤釣魚,獨釣寒江雪,一種孤獨冷傲無人能解的形象便塑造了出來。
原來是神、狐、人三界經歷過了一場生死大戰,抓住了大家眼中的罪魁禍首狐妖,姜子牙作為最年輕有為的優秀弟子,奉師尊之命,為護衛三界蒼生而擔負起了斬殺狐妖的職責。
不想在緊要關頭,姜子牙看到狐妖體內有一個無辜的人類元神,一善之念,未能動刀,於是姜子牙被天界收回神力,貶下人間悟道十年。
電影就圍繞這一件事,和姜子牙一起開始槓精,不管是凡人還是狐妖還是神仙都覺得姜子牙是傻瓜,為了一個在狐妖體內的人類元神,放棄了多年的修行的神力和封神列榜機會。
十年間,姜子牙在思索和探尋著自己的執念和幻想之間的真假,姜子牙的事件告訴我們:任何事情乾等和死想根本得不到我們想要的答案,只有邁出固定的思維找出困境的源頭,才能從根本上找出原因。
事情在小狐妖出現時有了轉機,她像一塊石頭投進了原本平靜的湖面。明明我們都可以看到小狐仙的善良,只因為那一場封神大戰,奠定了人、神、狐的惡。
曾經我們都是「人之初性本善」,但是經歷了一些欺騙、一些背叛、一些磨難之後,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與生俱來的看法。
像姜子牙,一輩子在師尊以護衛三界蒼生為己任的教導下過活,自然不會放過每一個無辜的生命。
像師尊,歷經幾世的世事變化,自然是於大局謀仙路,運籌帷幄之間,別人都是棋子,自己才是掌握全局的神。
像小九,一個人見人抓的狐族,從小就被人類追捕獵殺,但還是會向落魄的小孩伸出救命的燒餅,也像姜子牙一樣心中有善念。
陪姜子牙一起下凡歷劫的,還有他的坐騎四不相和迷弟申公豹,一邊忍受著人間的清貧,用耳環換來兩人的糧食,一邊心口不一地抱怨姜子牙一根筋。
原本可以過著人人豔羨的神仙日子,如今卻為了一個狐妖體內的無辜元神之謎而糾結。
一次機緣巧合,偶遇狐妖小九找爸爸,到了幽都山才知道,當年的那場三界大戰,不僅僅沒能讓三界蒼生獲得安生,反而是怨聲載道,到處是狐妖怨魂,蝕骨滿地;到處是人類流離失所,民不聊生,為了生存,人類和狐族勢不兩立。
狐妖和人類都是妻離子散,互為仇敵的悽涼場景。
最後才明白。所有人都是師尊手中的一枚棋子。人生如棋,怎麼走還是得靠自己。
師尊滿口的「為了天下蒼生」的口號,卻對狐妖體內一個無辜的人類元神視而不見。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一人不救何以救天下?這是姜子牙的信念,所以哪怕不要封神,也要堅持自己心中的善念,為執念而戰。
勿以善小而不為,小是大的基石,不管是人類還是狐妖還是神仙都是三界蒼生的一員,都有善惡之分,因為小九是一個心地善良的狐妖,所以姜子牙拼盡全力也要救,這是作為一個神仙的職業操守。
師尊,神仙界的領導,為了仙界的利益,和狐仙聯盟,將人類女孩妲己和狐仙套上同命鎖,去誘惑紂王,以致紂王覆滅,人類結束了紂王昏庸無道的黑暗生活,也導致了民不聊生,開始涉獵狐妖以領賞錢,導致狐妖族也被封印在歸墟。
無異於打著冠冕堂皇的旗子,做著暗度陳倉之事的帝君,師尊讓我想起了《琉璃》中的帝君,璇璣就是姜太公,羅喉計都就是狐妖,即使是琉璃心的璇璣,經過10多年的修練,都有了自己的主見,更別提一心修道的姜子牙。
姜子牙最終找回了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人人為善,而不是犧牲別人的利益只為成全自己的榮耀。
連四不相和申公豹最終也找到了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遵循內心的想法,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這不一直都是我們在追尋的自我人生價值所在嗎?
劇中最大的彩蛋就是隱藏最深的同心鎖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是神界師尊定下的,一條同心鎖鎖住了人類和狐族的命運,卻鎖不住小九,一個小狐妖只想要追尋天倫之樂的路,也鎖不住姜子牙以拯救蒼生為己任的道心,在真相面前唯獨困住了和師尊一樣,一心只顧自己修仙升天的那些人的心。
這也正驗證了你的心在哪裡,你的價值就在哪裡,你就是為了他而活的工具,所以,有的人活成了機器,有的人活成了動物,有的人只想做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
儘管《姜子牙》沒有哪吒的歡快延明,但是以另一種中國式隱喻的方式,表達了姜子牙的自我意識,在網際網路的大時代下,浪潮牽引著我們前行,有的選擇隨大流,以觀眾的喜好為基點出發;有的人選擇小眾的自我,以個人的喜好出發吸引志同道合者,這些都無可厚非。
對於國產動畫的發展,隱喻式是一種有自我特色的方式,娛樂式是大眾口味的方式,要怎麼走,對於導演是一種選擇,要怎麼品,對於觀眾也是一種考驗,要雙利共贏,只有權衡,想獨傲孤鳴,只有實力。
這就是我們的一生,小時候天天耳濡目染著身邊人的教誨,長大後才知道需要靜心,聽從自己的內心,哪怕是父母世尊也不能以聽到的事實為主,我們需要用心去感受內心的召喚,自己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才能在這個社會立於不敗之地。
同樣是一部找尋內心的電影,有了《哪吒》為基準之後,回應就不同了,同樣是孩子,去學校與其他孩子有了比較之後當媽的看法就不一樣了。
各有千秋,每一步電影都有他拍攝的初衷和意義,有著同頻三觀的人才能夠感受得到。
人與人之間從來都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一部好的作品,自然要接受不同年齡段與經歷的人的評價,眾口難調,只要有那麼一絲直擊心靈的暢快就是它的價值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