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國內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還很低,剛剛解決溫飽問題,對於文物、古玩的認知非常有限,這就給一些有文化,喜歡收藏的人提供了很多撿漏的機會。馬未都先生就是在這一時期走上收藏之路,並依靠過人的眼力,淘換到了很多珍貴的文物。
成名之後的馬未都並沒有依靠倒賣文物賺錢,相反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收藏的文物,他開辦了國內第一家私人博物館——觀復博物館。並且利用課餘時間,在電視臺、網站做節目,為觀眾講解收藏知識,同時也分享一些當年他收藏撿漏的一些趣事。
早些年,馬未都剛剛從外地插隊回到北京後,被安排到《青年文學》當了一名編輯,這時的馬未都已經喜歡上了收藏,所以一到節假日就跑到潘家園、報國寺等古玩市場逛地攤。那時候的古玩市場名氣還不大,真東西也多,不像現在基本都是工藝品。
有一回馬未都又來到古玩市場閒逛,走著走著突然被地攤上一個小盤子吸引了。只見這個小盤子胎體翠綠,造型精美,一看就是一件清朝年間的瓷器,至於是什麼年代,是官窯還是民窯,則還要近距離的仔細觀察。
馬未都並沒有直接上前去拿小盤子,反而是與老闆拉了幾句閒話,然後無意間才提到了這個小盤子。地攤老闆不識貨,壓根就不知道這個小盤子是清朝時期的珍貴瓷器,還以為是大路貨,所以也沒在意,就說是之前在鄉下收上來的。見到老闆的態度,馬未都心裡有底了,就詢問多少錢能買。
可地攤老闆也不是傻子,一眼就看出了馬未都對小盤子的喜歡,所以要價300元。要知道在八九十年代,300塊錢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一些普通家庭一年的花銷不過幾百元。所以聽了攤主的要價後,馬未都也有些犯難,心裡開始嘀咕怎麼與地攤老闆討價還價。
馬未都後來回憶說,當時真的沒有那麼多錢,於是厚著臉皮說了一句:「200元的話我就要了。」沒想到地攤老闆非常爽快地答應200元成交,這還讓馬未都鬱悶了半天,認為如果自己臉皮再厚點,也許100元就能買下來。
將小盤子帶回家後,馬未都又仔細地看了很多遍,最終憑藉以往的經驗斷定它是一件清朝道光初年的瓷器。因為無論從胎體、釉面和造型來看,都有乾隆、嘉慶時期的明顯特徵。不過這件小盤子並非官窯,因為它不像官窯瓷器那樣光彩耀人,反而十分樸實,應該是一般百姓家使用的盤子。
但馬未都說這個盤子的價值並不比一般的官窯瓷器低,因為它的落款具有非常濃厚的時代特徵。首先看盤底下有一個四方款,寫的非常潦草,說明是民窯時期流行的「草跡款」,除了正規的四方款之外,在盤子底部上 還有一個「文」字,這個字是什麼意思?有什麼作用呢?
馬未都介紹說,在清朝時期,農村人家的婚喪嫁娶,一般都是在家裡辦酒席招待親朋好友,自家的盤子、碗碟肯定不夠用,只能到左鄰右舍中去借盤子、碟碗用,等到酒席結束之後再還回去。為了歸還時方便,很多人就將自家的盤子上做上標記,比如姓氏,或者名字中的某個字。這件小盤子上的「文」字,應該就是一種獨特的認領標誌。
最近十幾年,國內文物收藏迎來了黃金時期,這件當年花200元買的小盤子,如今最少值2萬元,這還是保守的估計。很多人都說馬未都靠撿漏發了財,實則不然,人家讀書多經歷的多,自然而然就有了那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