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鎖記》:生命的短,苦難的長

2021-02-19 幕間戲劇

張愛玲:生命的短 苦難的長

王安憶:寫小說的人都脆弱

焦媛:你可以試試半夜聽自己的聲音

王安憶改編的話劇《金鎖記》,最早,並不是給香港的焦媛實驗劇團排演的。焦媛的劇團是第二個排演《金鎖記》的戲劇團體。但是,當他們邀請王安憶到香港看戲時,負責劇團運營的高志森,在首演當晚,站在劇場門口迎接王安憶,並向她真誠地鞠躬:「祝賀王教授。」王安憶有點受寵若驚:「這一剎那,我就覺得自己好像是應該被祝賀的。」她進而補充道:「當然,這也是因為我們內地劇場缺少儀式感。或者說,我們寫小說的人都脆弱。」在該劇第一次被搬上舞臺時,曾遭到一個劇團臺柱女演員的拒絕:「這個戲,不夠美。曹七巧,吃相太難看了。」對此,王安憶認為:「我們的演員似乎有著非凡的道德感,總覺得自己的形象比角色的形象更重要……而且,我們的舞臺越來越豪華,但是始終不重視劇本。」

原本,出生在內地、奮鬥在香港的焦媛始終沒確定自己劇團的「基本路線」,是《金鎖記》明確了她走「女性主義話劇」的道路。王安憶評價焦媛扮演的曹七巧:「一直在創造一個存在,表演的能量超過我的期待。」在王安憶看來,內地話劇演員始終「太正太規範,其中混雜著各個時代審美的烙印,過於模式化。而焦媛演到後來,為了塑造曹七巧的變態,甚至連聲音也會變……」她認為:「來自香港的演員更草根、更誠懇。」

焦媛並不迷戀張愛玲,甚至不迷戀任何人,一定要找個「偶像」:「中學時喜歡過瓊瑤小說——那個時候,中學生都喜歡瓊瑤的呀!」對於自己「女性主義」的戲劇,總是吸引30至50歲的女性觀眾,她分析道:「喜歡我的人都是期待釋放,我大概可以提醒她們生命應該可以更好。」

她是以舞臺劇《蝴蝶是自由的》而一炮打響的,大眾關注的是她在舞臺上的「裸背」出演,而該劇本身的內涵是:「女性可以按照自己的自由選擇從事。」雖然她的風格點燃了相當一批日常生活過於自律的女性,但是她並沒有成立粉絲會的打算:「我希望打動她們的是我創造的一個個角色,而不是我焦媛。如果我能與觀眾共鳴,那就是三生有幸。」

曹七巧是個苦命的人,因為壓抑而扭曲甚至變態——「變態也是另外一種釋放」,如此形成惡性循環。焦媛對人物分析得透徹:「你也可以試試半夜裡聽聽自己的聲音……」她並不否認自己也壓抑:「儘管我不是張迷,但是我喜歡她的一句話:生命的短,磨難的長。」

文丨朱 光

轉自微信公眾號:戲劇觀演團

活出一個七巧來

由焦媛實驗劇團帶來的話劇《金鎖記》,讓我們又一次邂逅了張愛玲筆下的曹七巧,她就那麼橫衝直撞地迎面過來,把你撞個滿懷激烈。

繼成功改編電影《半生緣》之後,導演許鞍華再度挑戰舞臺《金鎖記》。同樣是王安憶的劇本,相比2004年黃蜀芹導演的《金鎖記》,許鞍華的版本別有一番韻味。一如編劇王安憶所言:「黃蜀芹的版本寫實,許鞍華的則更寫意。」 如果說對於黃蜀芹的版本,我們還會糾結是否符合張愛玲原著這一問題,那麼此回許鞍華則全然沒給你喘息思忖的機會,它就是令你在那時那刻忘了張愛玲,只看見一個活脫脫的曹七巧在舞臺上生猛。

胡蘭成評價張愛玲小說的陰暗一面「如同是月下的青灰色」,這也是這版《金鎖記》的基調。兩道籬笆牆築起了一個深宅大院,光影的明暗調節出了人物情感變化和光陰的不斷移逝。一桌二椅式的道具,雖簡約卻也足以讓躲在高椅後偷情的畫面撩起觀眾情緒的波動。許鞍華用類似電影特寫的鏡頭,巧妙地催化了那種欲說還休的情感。對於劇中激情戲,王安憶稱自己很震驚,她原本設想的是有個紗簾,比作床單來意象化地表現床戲。而現在卻以更激烈寫實的方式呈現舞臺,這實在是她意料之外的。

焦媛實驗劇團班底整體水準不俗,焦媛無疑是全劇的焦點。從序幕大婚時在三少爺背上的嬌羞到伺候軟骨病丈夫在娘家人面前訴苦,從被三少爺撩動春心後的落寞到三少爺上門借錢時的精明……焦媛的確演活了一個被生活磨滅了希望、被滿腔怨恨折磨成尖刀利刃的刻薄婦人。

下半場,曹七巧的形象更是觸目驚心。焦媛壓低了嗓音、扭曲了身體,將一副吸食鴉片過量的潑辣婦人形象演繹得入木三分。如此設計完全是由裹小腳衍生而來的,因為排練時導演許鞍華要求演員穿著代表被束縛的小鞋,沒料想某日當看到艱難踱步的焦媛時靈光一閃,便設計出這種往前傾的姿態,它給人一種陰邪恐怖之感。於是,再配上抽筋式扭曲在背後的手臂,曹七巧內心的扭曲便凸顯無疑。另外,當曹七巧在想壞主意的時候,手就不自覺地顫抖起來。如此設計,令整齣戲平添了些許的詭邪之氣。



整場的粵語臺詞,也使背景有了些許的曖昧——故事究竟是發生在舊上海、舊廣州抑或舊香港?然而,聽著曹七巧用粵語連珠炮似地哭天喊地,竟又有了看戲曲的恍惚。若此時打個鼓點,這個曹七巧想必就能唱起戲來了。想來,是焦媛借鑑了戲曲身段,再加上粵語特有的節奏感,使得即使撒潑謾罵也似乎變得有了一些千迴百轉的韻味。

毋庸置疑,焦媛是非常「有戲」的。一出場,整個舞臺就充滿了她的氣場,聲臺形表皆張力十足,為此編劇王安憶也讚不絕口,稱「焦媛特別有激情,能將內心完全外化……我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謝幕時,仍難平復戲中激動之情的焦媛不停擦拭淚水,更可見其入戲之深、用情之真。

戲是給人演的,不是給人讀的。寫了戲,總希望做戲的渡一口生人氣給它,讓它活過來,在舞臺上。」正如張愛玲所言,舞臺改編就該渡一口氣給小說。那麼,這回是焦媛,是許鞍華,還是王安憶渡了一口氣讓曹七巧重又回了魂似地活了過來?似乎已經是理不清道不明的了。轉念,還是一笑作罷,因為這心裡頭啊早已滿是那個陰陽怪氣、摧枯拉朽、撕心裂肺的曹七巧了。

文丨木葉

轉自 微信公眾號:

上海戲劇(shanghaitheatre)

上海站

演出時間:2015.11.7 13:30、19:15/2015.11.8 13:30

演出地點:上海大劇院

購票連結

http://www.douban.com/event/25212815/

訂票電話:18910500753

北京站

演出時間:2015.11.13—14 19:00

演出地點: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

購票連結

http://www.douban.com/event/24847269/

訂票電話:18910500753

長沙站

演出時間:2015.11.27—28 19:30

演出地點:湖南大劇院

購票連結

http://www.douban.com/event/25462017/

訂票電話:18910500753

無錫站

演出時間:2015.10.31—11.01

演出地點:無錫大劇院

購票連結

http://www.wxdjy.com.cn/search

相關焦點

  • 《金鎖記》:別讓自己成為不幸婚姻的傀儡
    --------《金鎖記》《金鎖記》是張愛玲創作的中篇小說,寫於1943年,小說描寫了一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靈變遷歷程。七巧做過殘疾人的妻子,欲愛而不能愛,幾乎像瘋子一樣在姜家過了30年。話劇《金鎖記》初讀《金鎖記》的時候,我很心疼長安,看著她人生唯一的希望已被母親輕易掐斷後,看著深愛的人遠去的場景,讓我厭惡極了曹七巧。
  • 《金鎖記》
    這是傅雷在《論張愛玲的小說》中提出的觀點,以此來批評張某些過於沉溺於「寂寂的死氣」中的中篇小說,從而從反面凸顯出了唯獨在《金鎖記》裡表現得尤為突出的那種因掙扎而產生的絕望的力量感。其實,曹七巧也未能逃脫所謂的「徒勞」的命運,這和張其他小說裡的主人公沒有什麼本質的不同。
  • 陳思和談張愛玲《金鎖記》
    也許這些評價都有些過分,但《金鎖記》是張愛玲所有作品中最令人感到心靈震顫的一部,大約是毫無疑義的。但是對《金鎖記》也有不同的理解。我先講一個故事:十多年前,《金鎖記》曾經被改編成話劇搬上舞臺,當時編演都希望一位著名表演藝術家來主演曹七巧,這位藝術家是我的朋友,沒想到她認真讀了劇本以後卻婉言謝絕了。為此我特意問她為什麼不願意演這個角色?
  • 張愛玲《金鎖記》:一部讓人膽戰心驚的小說
    它就是張愛玲的《金鎖記》:一個女人發瘋然後把周圍人都逼瘋的故事。對於張愛玲,相信你不會陌生,她在寫作方面極有天賦,就像她自己說「出名要趁早」那樣,張愛玲7歲就開始寫作,12歲發表作品,是舊上海最負盛名的女作家。
  • 苦難使生命之光淬鍊成金,《活著》賦予苦難的意義
    巴爾扎克說:苦難是人生的一塊墊腳石,對於強者是筆財富,對於弱智卻是萬丈深淵。對於每個人來說,從出生到死亡,我們無法預料生命中會有什麼樣的苦難。無論我們是強者還是弱者,面對苦難我們都無從逃避。在經歷了苦難之後,無論我們是堅強還是軟弱,無論我們是獲得了財富還是經歷了萬丈深淵,生命之光都在苦難的烈火中淬鍊。
  • [圈讀]《金鎖記》10 大結局
    接上文[圈讀]《金鎖記》01[圈讀]《金鎖記》02[圈讀]《金鎖記》03
  • 張愛玲中篇小說《金鎖記》(二)
    點擊以下藍色文字,收聽張愛玲《金鎖記》1:張愛玲中篇小說《金鎖記》(一)《金鎖記》無疑是張愛玲最重要的作品
  • 寇延丁:讓生命配得上那些苦難
    在那場致命襲擊後,奧比面對破碎的身體和心靈,選擇將「以暴易暴」的戾氣轉化為促進南非成為法治、公平、正義社會的動力,實行他溫柔的復仇;而穿越牢獄之災後的寇延丁,也在一直思考「怎樣才能讓生命配得上那些苦難」。時空交錯,卻是生命與生命的對話。面對生命中的恐懼,暴力與傷害,我們能如何回應?期待讀者在本文中有所獲益。當這本名為《溫柔的復仇》的書擺在⾯前,最吸引⼈的是封⾯上那朵花。
  • 大家丨改《金鎖記》為《怨女》,張愛玲人生下半場的變與不變
    以不停修改《金鎖記》的這11年為例,這是張愛玲人生變化最大、經濟狀況最差、情感打擊最多的階段之一。對於一個作家來說,在這個創作經驗和人生經歷最豐富的中年,她很不好過。常說「苦難是財富」,多老套的話,然而不幸的是,事實正是如此。《怨女》就是用眼淚串成的項鍊。
  • 《金鎖記》:曹七巧人見人厭,卻為何成為張愛玲心中的「英雄」
    打開《金鎖記》,就仿佛在看一部袖珍版《紅樓夢》。所以,文學評論家夏志清才會說:「《金鎖記》是中國自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短篇小說」。小說的主人公曹七巧,是清末民初的社會底層女子。她出身市井之家,一生貪戀富貴,卻飽受欺壓。三十年歲月,重重苦難讓曹七巧的內心日益扭曲。作為女人,她很可憐,作為母親,她又很可惡。在那個封建時代,她無力與宗族勢力對抗,於是便將舉起「屠刀」,對準了自己的兒女。
  • 張愛玲作品|金鎖記
    作品名稱金鎖記創作年代
  • 人這一生太短又太長,短的一眼萬年,長的蹉跎歲月
    人這一生哭喊著來到世界,有人被生活的苦難折磨亦或看破紅塵選擇結束生命或者遁入空門。都逃不過有一天容顏老去隨皮囊和白骨灰飛煙滅。我們常常想起故人,那些曾經過交集或者從來沒有交集的故人,思念也好憎恨也罷如魂魄妖夢般徘徊在我們的腦海,遺忘的或不能遺忘的。
  • 張愛玲《金鎖記》‖一把黃金鎖,鎖定了曹七巧的悲劇人生
    以上這段是張愛玲《金鎖記》開篇的文字,結尾處一個「悽涼」暗示了故事主人公悲戚的人生。《金鎖記》寫於1944年的上海,是在張愛玲寫作生涯的初期。那個時候的上海,十裡洋場,浮華喧囂,物慾橫流。傳統的與現代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雜糅在一起,光怪陸離,虛幻縹緲。
  • 【名著導讀】《金鎖記》張愛玲
    《金鎖記》是作家張愛玲創作的中篇小說,發表於1944年上海《天地》上,後收入小說集《傳奇》中。 《金鎖記》主要描寫一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靈變遷歷程。七巧做過殘疾人的妻子,欲愛而不能愛,幾乎像瘋子一樣在姜家過了30年。在財欲與情慾的壓迫下,她的性格終於被扭曲,行為變得乖戾,親手毀掉自己兒女的幸福。
  • 一雞兩味 《金鎖記》印象
    這是一篇偷懶之後偶然興之所至隨便寫下的回憶錄,基本不涉及劇透,畢竟選擇看這部劇的戲友大抵都了解《金鎖記》情節。但是以下內容可能會大大左右各位的觀戲體驗,介意的各位不妨看過原著+原劇後再來看本文。《金鎖記》上一次來穗的時間是 2015 年,打著「四個女人一臺戲」的旗號,煞是誘人。
  • 張愛玲《金鎖記》:原來真有一種母親,看不得兒女過得好?
    讀張愛玲的《金鎖記》時,稻盛和夫在他的書《心》中所說的一段話,不斷迴蕩在我的腦海:人生的一切都是自己內心的投射。不管遭遇怎樣的苦難,都要坦然接受自己的命運和境遇,在忍耐的同時,以積極樂觀的心態持續不斷地拼命努力。這樣的人才能不斷開拓自己的人生。現狀越艱苦,人就越容易發牢騷、鳴不平,怨天尤人。
  • 張愛玲《金鎖記》:真的有一種母親,見不得兒女過得好?
    讀張愛玲的《金鎖記》時,稻盛和夫在他的書《心》中所說的一段話,不斷迴蕩在我的腦海:  人生的一切都是自己內心的投射。不管遭遇怎樣的苦難,都要坦然接受自己的命運和境遇,在忍耐的同時,以積極樂觀的心態持續不斷地拼命努力。這樣的人才能不斷開拓自己的人生。
  • 月光下的《金鎖記》
    在舞臺劇裡,淡藍的月亮籠罩舞臺,冷淡地觀察著舞臺上正上演的故事,而在張愛玲的原著小說《金鎖記》中,月亮以一種隱喻出現。女主角曹七巧原是一家麻油店店主的女兒,家境平凡,但父親為了錢,把她嫁給了姜家患骨癆的二少爺,一個殘廢人。
  • 從《活著》與《金鎖記》:女人終其一生追求的到底是什麼?
    人們永遠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個先來到,要做的就是珍惜生命裡的每一天,珍惜生活中的每個人。羅曼羅蘭說過: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在我看來,《活著》的家珍與《金鎖記》的七巧,都是「英雄」。但是不同的選擇造就了不同的人生結局。下面就從兩個女人來分析,女人究其一生,追求的到底是什麼?
  • 金鎖記:錯位的愛情與婚姻,傷害了自己,也撲滅了所有幸福
    在驚嘆於小演員們精湛的表現力和老戲骨們的精彩配戲之外,對於「錯位的愛情與婚姻」的思考,又一次讓我想起了張愛玲的成名作《金鎖記》。不管是《隱秘的角落》中的周春紅,還是《金鎖記》中的曹七巧,這些身心俱疲的女子,遇到了她們的愛情與婚姻錯位的時期,不僅傷害自己,也深深傷害了自己的骨肉至親,下面不談「隱秘」,談談「金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