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鹽迎得小狸奴,盡護山房萬卷書」——原來古代就有貓奴了?

2020-12-25 扒拉文史

養寵物是有錢有閒階級的休閒活動。寵物界的貓、狗在遠古時代就和人很親近。遠古時代,人是沒有閒工夫養一隻寵物來爭奪自己有限的口糧的。但貓有捕鼠技能傍身,狗有守門、狩獵的看家本領。那時貓、狗是工具、夥伴的角色存在。從宋代開始,民間開始流行起養寵物熱。

一、寵物的出現

貓、狗是現代人喜愛的寵物。中國飼養貓、狗的歷史可以溯源到古老的時代。特別是狗的馴化幾乎是和中華文明是並行發展的。

從出土的狗的化石就能發現,早在遠古時代的半坡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文化遺址中,就有狗化石的印跡存在了。那時養狗主要為了看家護院、配合打獵,最多只能算是一個「二等寵物」罷了。

貓、狗真正成為人類的寵物,這是10世紀後的事情了。這與當時的市井文化有著莫大的聯繫。話說趙宋在開封建都,百姓們沿著街面開了商鋪,出現了繁華的商業街市景象。晚上也解除了宵禁,百姓們可以在晚上自由外出,夜市也跟著發展起來了。

豐富多彩的市井文化,催生了養寵物熱。這是因為,生活在舒適城市環境中的市民階層,在吃飽、吃好、穿暖、穿美後,需要更豐富的生活內容來充足自己的生活。所以當時在古城開封,以休閒情趣為目的的養鳥、養金魚、養鴿子、養狗、養貓,發展成為了大眾娛樂,並非小眾享樂。

收入可觀的市民階層,也有閒錢來豢養寵物。宋史學者吳鈞在《宋:現代的拂曉時辰》中指出,宋朝是一個由強大經濟實力支撐的王朝。

當時流傳著這樣一個調侃的說法,隨便往汴京的大街上丟一塊石頭,就能毫不費力地砸中一個腰纏十萬貫的大戶。普通的小市民,從事雜役工作,或者自我創業做做小生意,一個月的月收入最少也能達到三貫以上。縱向比較來看,普通小市民的收入水平已經達到了明朝一個知縣的月俸。所以說,高收入的開封市民階層完全有能力為寵物犬貓負擔高額的支出。

寵物產業也應市場的需求誕生了。《東京夢華錄》中記載著,三條關鍵信息。

一條是:相國寺,每月要開放5次交易。大三門都是飛禽貓犬之類。可以看出,相國寺是當時選購寵物的交易市場。

第二條是:養犬則供餳糟,養貓則供貓食並小魚。由此可見,當時已經出現了寵物專用糧食。

第三條是:當時還出現了為貓咪、狗狗洗澡、剪毛、美容、治病的全產業鏈,可見寵物醫院不是如今的時尚。

在宋代就有了名貴的寵物貓當時,最名貴的品種要數「獅貓」了。大奸臣秦檜的孫女就養過一隻獅貓。養貓的人都知道,貓咪走丟的事時有發生。秦家的獅貓就算被寵愛有加,也逃不出走丟的魔咒。秦檜為了找到這隻獅貓,以權謀私,竟然動用了臨安府的官兵,最後找到了百餘只的獅貓。

可見,當時臨安城內養名貴貓的主不在少數。這種貓也是傳說中「乾紅貓」,由於價格不菲,不法商人當時會將普通的家貓進行染色,以便冒充乾紅貓搞銷售欺詐,牟取暴利。

二、貓奴、狗控的出現

到了宋朝年間,宋人對犬、貓有了特別的感情,也出現了現代人眼中的貓奴、狗控。

當時的寵物貓們,有著頗高的地位,可以稱得上是貓主子。貓奴們則甘願鞍前馬後伺候著。《睡貓》中把貓奴們把寵物貓當作兒子一樣疼愛的情形描繪得入木三分。

陸遊

當時的寵物貓們,已經是一名家庭成員了。大詩人陸遊晚年也迷戀上了貓,與貓為伴,他還為每隻貓起了名字。給貓起名字,有點將貓視為家庭成員的意味了。陸遊還寫了好幾首詩贈予貓,留下了「裹鹽迎得小狸奴,盡護山房萬卷書」千古絕句。

宋代人養貓,還流行「聘」的禮節。親戚、朋友、鄰居家的母貓生了小貓仔,你想養一隻,就算關係再親密,也不能空手上門討的。

要按慣例準備一份「聘禮」,還需鄭重其事地親自上門禮聘回來。

聘禮也是有講究的,通常會是一包紅糖,或是一包鹽,或是用柳條串著的魚。這個對貓高級別的禮遇習俗,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我國一些地方還繼續保留著呢。

說完了貓奴,再說說狗控。

唐代,小型觀賞犬是貴婦們的寵物。這種小型犬極其名貴,沒有豐富的家底是不敢請回家的,當時只有宮廷貴婦才養得起。

宋代,養狗的習俗飛入了尋常百姓家。富有的平民家庭也開始養狗作為消遣。

《宋史》中記載著,一個名叫陳昉的人,養了100多條狗。他養狗不是單純的實用目的,而是對狗有著特殊感情。還有一個叫員琦的,養了一條超級可愛的狗,取名為銀蹄。有一次,銀蹄不見了,員家人焦急萬分,還貼出了懸賞尋狗的告示。

古代人,對貓咪、狗狗的溺愛,除了和現代人一樣,給它們吃好、睡好、玩好,還會用文雅的方式禮遇它們。在傳世的宋代畫作中,可以看到大量宋代寵物狗的可愛形象。

著名的《萱草戲狗圖》、《秋庭乳犬圖》、《秋葵犬蝶圖》中,都以狗作為主角,一個個漂亮、可愛的小型長毛觀賞犬的倩影躍然畫中。

在宋代,貓奴、狗控們在遛貓、遛狗的時候,還需要遵守嚴格的法律條文。當時遛狗的主人如果在路上留下狗屎的話,狗主人要受到杖六十的處罰的。所以,貓奴、狗控們在享受寵物們帶來歡樂的同時,也要做個稱職的鏟屎官,不然當心「禍從屎來」。

三、皇帝也愛養寵物,花樣讓你想不到

寵物總是讓人心生憐愛,連九五至尊的帝王們都逃不出它們的魔掌。各朝各代喜歡寵物的帝王,利用自己手中的職權,讓寵物集三千寵愛於一身,帝王們也開闢了前所未有的養寵物新境界。帝王們養寵物的歷史,要比民間養寵物的歷史要長些。

春秋時期,衛國的君主衛懿公對白鶴情有獨鍾。他把偌大的皇宮變成了專業的養殖場,成群的白鶴悠然自得地盤旋在皇宮上空,他對著白鶴手舞足蹈、引吭高歌。平時,衛懿公視白鶴為珍寶,宮中嬪妃、朝中大臣的地位都不如他的白鶴。

他還封白鶴為將軍,享受比士大夫還要優厚的待遇。衛懿公出巡時,可以不帶兒子、不帶嬪妃,白鶴是必帶的,真是不見一日如隔三秋。

衛懿公還會擔心白鶴飛得太累,竟給白鶴預留了座位,讓白鶴同乘龍輦。為了能讓白鶴吃好喝好,衛懿公還發明了鶴稅,這項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稅種讓百姓們怨聲載道。當時有人嘲諷衛懿公道,讓白鶴替你打仗吧。沒想到,衛懿公真的帶著他寶貝的白鶴,御駕親徵了。

唐代的李曄喜愛猴子。他養了一隻猴子。這隻猴子被他訓練得很通人性,不僅學會戴帽子穿鞋子,還會人模猴樣地跟著李曄上朝,百官都被看樂了。李曄不管走到哪裡,都會帶著這隻猴子。李曄給這隻猴子穿的衣服也很不一般,給他賞賜了緋袍穿著。根據唐朝的官服制度,五品以上的官員才有資格穿緋色(大紅色)的官服。

元代的末代皇帝妥歡貼睦爾的寵物,更是特別,是大象。這頭大象,很會討人喜歡。它會在君臣宴會時,跪拜起舞,妥妥地成為了一位助興的好手。

明朝的朱瞻基從小就喜歡鬥蟋蟀。太后害怕他玩物喪志,一氣之下摔光了宮中所有的碗。朱瞻基並沒有放棄自己的愛好,反而變本加厲了。朱瞻基上位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下發紅頭文件,讓各部門進貢上好的蟋蟀入宮,還命令工匠們打造更為精美的蟋蟀碗。每天也根本無心上朝處理公務,一下朝就和太監、大臣們一起鬥蟋蟀,玩耍時都要廢寢忘食了。

當時,由於朱瞻基溺愛蟋蟀,蟋蟀一夜之間變得十分精貴,可與皇親國戚相提並論了。民間老百姓要是敢欺負蟋蟀,會受到嚴懲,也有人因此葬送了性命。朱瞻基對鬥蟋蟀的痴迷程度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方,就算蒙古軍兵臨城下,他還沉溺在自己的蟋蟀世界。世人因此送了「蟋蟀皇帝」的外號給他。

雍正

清朝的雍正帝則愛狗。雍正有兩隻愛犬,還都有御賜的名字,一隻名喚「造化」,一隻名喚「百福」。這兩隻愛犬都有專業的設計師為它們量身定做衣服。每每衣服製作好後,雍正會親自替它們把關,看看哪裡的扣子釘得不結實了,哪裡細節不夠完美了,哪裡會讓他們穿著不適了。要是被雍正發現衣服的瑕疵,雍正會大發雷霆,讓人重做衣服。

這兩隻愛犬還有御用的畫師為它們作畫。當時西洋畫師要是把愛犬的毛畫短了,身體畫小了,雍正都會不高興,讓畫師重新再畫。

結語

世間好玩的事情有很多,但偏少不了養寵物這一件。因為寵物有著人無法拒絕的魔力。

寵物和人類的互動模式,古就有之在古代,養寵物不僅是帝王的專利,也逐漸演變為民眾一種休閒娛樂方式。從宋代開始,已經在民間流傳起來了。

古人,不僅僅將養寵物當作一種情趣,也將它視為一種文化,更將寵物列入了家庭成員當中。

文/扒拉文史

相關焦點

  • 古代「貓奴」圖鑑丨你不曾了解的資深「貓奴」——陸遊
    「貓奴」一詞的使用,其實在宋代就開始了,《說文解字》說:「貓,狸屬」宋代《爾雅翼》說:「貓通謂之狸。」所以「狸」是貓在古代的普遍稱呼,人們也愛管自己的貓叫「狸奴」。「鼠害苗,而貓捕之,故字從苗」——陸佃(詩人陸遊祖父)而說起宋代的資深「貓奴」,一定非陸遊莫屬了!
  • 「貓奴」自古有之,看看古人如何當「鏟屎官」
    養貓的心路歷程,想來必定是陸遊最有心得,也道出了廣大鏟屎官們的共同心聲,可以說陸遊的養貓史就是我們的養貓的心理變化的軌跡。裹鹽迎得小狸奴,盡護山房萬卷書。古時候領養貓咪就跟娶媳婦似的,是需要聘禮的,這不陸遊拿著「鹽」把這隻貓咪「娶」回了家,但是主要也是為了去保護書房裡的萬卷書免於老鼠啃咬。慚愧家貧策勳薄,寒無氈坐食無魚。
  • 「我與狸奴不出門」 | 古代人比你還會吸貓!
    他對貓的喜愛,在他的詩作中便可窺得一二!在他晚年閒居山陰鑑湖老家時,為了保護家中的糧食和書籍不備老鼠啃噬,他便「聘」貓回家:「裹鹽迎得小狸奴,盡護山房萬卷書。慚愧家貧策勳薄,寒無氈坐食無魚。」 在宋代,養貓可是很有講究的。"聘狸奴"之前,要翻看專門為貓設定的黃曆《象吉備要通書》,在挑好日子後,還要畫一張「納貓契」並給出「聘禮」。陳鬱的《得狸奴》又提到:「穿魚新聘一銜蟬」。這裡說到了「穿魚」與陸遊的「裹鹽」都是宋代接貓回家的重要儀式。從將小狸奴迎到家中開始,陸遊便走上了貓奴的不歸路。光是贈貓的小詩,就寫了十幾首。
  • 古時貓奴:為貓寫詩,為貓寫詞,為貓做不可能的事
    《贈貓》其一鹽裹聘狸奴,常看戲座隅。時時醉薄荷,夜夜佔氍毹。鼠穴功方列,魚餐賞豈無。仍當立名字,喚作小於菟。《辭海》:「於菟,虎的別稱」,故「小於菟」即是「小老虎」的意思。狸貓到了陸遊家中後也沒有讓他失望,一直「盡護山房萬卷書」盡忠職守。後陸遊寫《鼠屢敗吾書偶得狸奴捕殺無虛日群鼠幾空為賦》來表達對狸貓捕殺老鼠護書的喜愛之情。
  • ■狸奴■ 喵嗚,古人養的那些好貓!
    「相貓之法:必須身似狸,面似虎,柔毛利齒,口旁有剛須數莖,尾長腰短,目若金鈴,上顎多稜者為良。」宋人很喜歡的狸貓這個品種(聽過狸貓換太子麼?),這種貓毛很短,近似虎斑紋,也叫稱為狸花貓。頸部、四肢和尾巴上會有環形的斑紋,身上會有豹子樣的斑蚊或者橫紋。
  • 古代貓奴的一些行為,興許你也有噢
    在古代也有一群和我們一樣對貓貓情有獨鍾,古代人稱貓貓為「狸奴」,因其敏捷黠慧。貓貓本身就好像自帶萌萌的磁場,它的出現,總能將我們吸引住,而後無法自拔。明世宗嘉靖帝——後宮三千佳麗不如貓嘉靖帝這個貓奴,個人感覺是當出了土豪級別了。
  • 看宋代人如何當貓奴
    原來崔永元先生鏟屎之餘,近兩個月內以愛貓安娜之名發布多條驚天秘聞,僅憑一人之力狂攪醬缸似的演藝圈。話說鏟屎官這個職業費力未必討好,然而從宋代開始就有許多文人墨客甘為貓奴,由此可見貓兒的魅力非同一般。古人以其敏捷黠慧,又名之「狸奴」,為當時詩人畫家吟詠繪畫流行的題材。宋代朝野以養貓為貴,在宋徽宗及文人的繪畫中屢見不鮮。
  • 裹鹽穿魚聘狸奴——傳承千年的貓奴情懷
    宋人將養貓視為娶妻納妾,要挑選黃道吉日下"納貓契",舊時將貓喚作"狸奴",對於迎貓回家這件事很是看重,需要穿魚折柳聘狸奴,簡而言之便是要拿小魚乾把人家聘回來。陸遊的《贈貓》有雲"慚愧家貧資俸薄,寒無氈坐食無魚。"雖然整首詩抒發著陸遊懷才不遇的自嘲之意,但其中還是難掩對貓的喜愛。
  • 解密佛系橘貓「釋大橘」,有佛緣、有福報、有靈氣!
    很多寺院的信眾和微信公眾號的粉絲,都知道上海玉佛禪寺裡有一隻叫「大橘」的貓。為什麼寺院裡會出現一隻貓呢?我們從寺院眾法師那了解到了這隻橘貓的生平故事,在這裡與大家分享。「大橘」是安住在寺院裡的流浪貓,因其佛緣深厚,被往來香客戲稱為「釋大橘」。寺院不養寵物,法師們慈悲,對於自己跑到寺院的流浪動物,不會刻意驅趕,但寺院不建議、不鼓勵、不提倡大家將自家寵物和流浪貓狗送到寺院。
  • 盤點古今中外三大貓奴,連皇帝都經不住誘惑:這貓真香
    作為現代貓奴,只要貓主子那毛絨絨的小爪子一抬,就恨不得立刻拿來所有它想要的,生活上也是百般縱容它們,試問哪個鏟屎官沒有為了吸一口這些可愛的小傢伙而卑微過呢?不過啊,論吸貓,你是不知道古代人有多過分!壹 中國古代貓奴大賞中國古代的貓,可不叫主子,它們叫「狸奴」,意思是嬌小、可愛的狸,你瞧,這就和貓奴的奴不一樣了吧。於是,在可愛狸奴的招引下,古人也是在吸貓的路上越走越遠。
  • 人類與貓科動物有什麼不同?
    《贈貓》:「裹鹽迎得小狸奴,盡護山房萬卷書。 慚愧家貧策勳薄,寒無氈坐食無魚。」世界之大,生命多樣,有色彩繽紛的花草綠植,有上天入地的飛禽走獸,有嬉笑怒罵的人類。萬事萬物都有其存在的意義,無論是生物學上的生態平衡,哲學上的唯物主義,還是人類學的人際交往。人類作為最高級、最具智慧的生物,不同於植物的安靜無爭,也不同於動物的兇狠無情,人是有心的,會傷心難過,會開心快樂,不安於現狀又喜歡平淡安穩的生活,有感情、憐憫心、夢想,是豐富的生命體。人類與動物都是大自然的一員,互相制約又互相維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