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寵物是有錢有閒階級的休閒活動。寵物界的貓、狗在遠古時代就和人很親近。遠古時代,人是沒有閒工夫養一隻寵物來爭奪自己有限的口糧的。但貓有捕鼠技能傍身,狗有守門、狩獵的看家本領。那時貓、狗是工具、夥伴的角色存在。從宋代開始,民間開始流行起養寵物熱。
一、寵物的出現
貓、狗是現代人喜愛的寵物。中國飼養貓、狗的歷史可以溯源到古老的時代。特別是狗的馴化幾乎是和中華文明是並行發展的。
從出土的狗的化石就能發現,早在遠古時代的半坡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文化遺址中,就有狗化石的印跡存在了。那時養狗主要為了看家護院、配合打獵,最多只能算是一個「二等寵物」罷了。
貓、狗真正成為人類的寵物,這是10世紀後的事情了。這與當時的市井文化有著莫大的聯繫。話說趙宋在開封建都,百姓們沿著街面開了商鋪,出現了繁華的商業街市景象。晚上也解除了宵禁,百姓們可以在晚上自由外出,夜市也跟著發展起來了。
豐富多彩的市井文化,催生了養寵物熱。這是因為,生活在舒適城市環境中的市民階層,在吃飽、吃好、穿暖、穿美後,需要更豐富的生活內容來充足自己的生活。所以當時在古城開封,以休閒情趣為目的的養鳥、養金魚、養鴿子、養狗、養貓,發展成為了大眾娛樂,並非小眾享樂。
收入可觀的市民階層,也有閒錢來豢養寵物。宋史學者吳鈞在《宋:現代的拂曉時辰》中指出,宋朝是一個由強大經濟實力支撐的王朝。
當時流傳著這樣一個調侃的說法,隨便往汴京的大街上丟一塊石頭,就能毫不費力地砸中一個腰纏十萬貫的大戶。普通的小市民,從事雜役工作,或者自我創業做做小生意,一個月的月收入最少也能達到三貫以上。縱向比較來看,普通小市民的收入水平已經達到了明朝一個知縣的月俸。所以說,高收入的開封市民階層完全有能力為寵物犬貓負擔高額的支出。
寵物產業也應市場的需求誕生了。《東京夢華錄》中記載著,三條關鍵信息。
一條是:相國寺,每月要開放5次交易。大三門都是飛禽貓犬之類。可以看出,相國寺是當時選購寵物的交易市場。
第二條是:養犬則供餳糟,養貓則供貓食並小魚。由此可見,當時已經出現了寵物專用糧食。
第三條是:當時還出現了為貓咪、狗狗洗澡、剪毛、美容、治病的全產業鏈,可見寵物醫院不是如今的時尚。
在宋代就有了名貴的寵物貓。當時,最名貴的品種要數「獅貓」了。大奸臣秦檜的孫女就養過一隻獅貓。養貓的人都知道,貓咪走丟的事時有發生。秦家的獅貓就算被寵愛有加,也逃不出走丟的魔咒。秦檜為了找到這隻獅貓,以權謀私,竟然動用了臨安府的官兵,最後找到了百餘只的獅貓。
可見,當時臨安城內養名貴貓的主不在少數。這種貓也是傳說中「乾紅貓」,由於價格不菲,不法商人當時會將普通的家貓進行染色,以便冒充乾紅貓搞銷售欺詐,牟取暴利。
二、貓奴、狗控的出現
到了宋朝年間,宋人對犬、貓有了特別的感情,也出現了現代人眼中的貓奴、狗控。
當時的寵物貓們,有著頗高的地位,可以稱得上是貓主子。貓奴們則甘願鞍前馬後伺候著。《睡貓》中把貓奴們把寵物貓當作兒子一樣疼愛的情形描繪得入木三分。
當時的寵物貓們,已經是一名家庭成員了。大詩人陸遊晚年也迷戀上了貓,與貓為伴,他還為每隻貓起了名字。給貓起名字,有點將貓視為家庭成員的意味了。陸遊還寫了好幾首詩贈予貓,留下了「裹鹽迎得小狸奴,盡護山房萬卷書」千古絕句。
宋代人養貓,還流行「聘」的禮節。親戚、朋友、鄰居家的母貓生了小貓仔,你想養一隻,就算關係再親密,也不能空手上門討的。
要按慣例準備一份「聘禮」,還需鄭重其事地親自上門禮聘回來。
聘禮也是有講究的,通常會是一包紅糖,或是一包鹽,或是用柳條串著的魚。這個對貓高級別的禮遇習俗,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我國一些地方還繼續保留著呢。
說完了貓奴,再說說狗控。
唐代,小型觀賞犬是貴婦們的寵物。這種小型犬極其名貴,沒有豐富的家底是不敢請回家的,當時只有宮廷貴婦才養得起。
宋代,養狗的習俗飛入了尋常百姓家。富有的平民家庭也開始養狗作為消遣。
《宋史》中記載著,一個名叫陳昉的人,養了100多條狗。他養狗不是單純的實用目的,而是對狗有著特殊感情。還有一個叫員琦的,養了一條超級可愛的狗,取名為銀蹄。有一次,銀蹄不見了,員家人焦急萬分,還貼出了懸賞尋狗的告示。
古代人,對貓咪、狗狗的溺愛,除了和現代人一樣,給它們吃好、睡好、玩好,還會用文雅的方式禮遇它們。在傳世的宋代畫作中,可以看到大量宋代寵物狗的可愛形象。
著名的《萱草戲狗圖》、《秋庭乳犬圖》、《秋葵犬蝶圖》中,都以狗作為主角,一個個漂亮、可愛的小型長毛觀賞犬的倩影躍然畫中。
在宋代,貓奴、狗控們在遛貓、遛狗的時候,還需要遵守嚴格的法律條文。當時遛狗的主人如果在路上留下狗屎的話,狗主人要受到杖六十的處罰的。所以,貓奴、狗控們在享受寵物們帶來歡樂的同時,也要做個稱職的鏟屎官,不然當心「禍從屎來」。
三、皇帝也愛養寵物,花樣讓你想不到
寵物總是讓人心生憐愛,連九五至尊的帝王們都逃不出它們的魔掌。各朝各代喜歡寵物的帝王,利用自己手中的職權,讓寵物集三千寵愛於一身,帝王們也開闢了前所未有的養寵物新境界。帝王們養寵物的歷史,要比民間養寵物的歷史要長些。
春秋時期,衛國的君主衛懿公對白鶴情有獨鍾。他把偌大的皇宮變成了專業的養殖場,成群的白鶴悠然自得地盤旋在皇宮上空,他對著白鶴手舞足蹈、引吭高歌。平時,衛懿公視白鶴為珍寶,宮中嬪妃、朝中大臣的地位都不如他的白鶴。
他還封白鶴為將軍,享受比士大夫還要優厚的待遇。衛懿公出巡時,可以不帶兒子、不帶嬪妃,白鶴是必帶的,真是不見一日如隔三秋。
衛懿公還會擔心白鶴飛得太累,竟給白鶴預留了座位,讓白鶴同乘龍輦。為了能讓白鶴吃好喝好,衛懿公還發明了鶴稅,這項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稅種讓百姓們怨聲載道。當時有人嘲諷衛懿公道,讓白鶴替你打仗吧。沒想到,衛懿公真的帶著他寶貝的白鶴,御駕親徵了。
唐代的李曄喜愛猴子。他養了一隻猴子。這隻猴子被他訓練得很通人性,不僅學會戴帽子穿鞋子,還會人模猴樣地跟著李曄上朝,百官都被看樂了。李曄不管走到哪裡,都會帶著這隻猴子。李曄給這隻猴子穿的衣服也很不一般,給他賞賜了緋袍穿著。根據唐朝的官服制度,五品以上的官員才有資格穿緋色(大紅色)的官服。
元代的末代皇帝妥歡貼睦爾的寵物,更是特別,是大象。這頭大象,很會討人喜歡。它會在君臣宴會時,跪拜起舞,妥妥地成為了一位助興的好手。
明朝的朱瞻基從小就喜歡鬥蟋蟀。太后害怕他玩物喪志,一氣之下摔光了宮中所有的碗。朱瞻基並沒有放棄自己的愛好,反而變本加厲了。朱瞻基上位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下發紅頭文件,讓各部門進貢上好的蟋蟀入宮,還命令工匠們打造更為精美的蟋蟀碗。每天也根本無心上朝處理公務,一下朝就和太監、大臣們一起鬥蟋蟀,玩耍時都要廢寢忘食了。
當時,由於朱瞻基溺愛蟋蟀,蟋蟀一夜之間變得十分精貴,可與皇親國戚相提並論了。民間老百姓要是敢欺負蟋蟀,會受到嚴懲,也有人因此葬送了性命。朱瞻基對鬥蟋蟀的痴迷程度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方,就算蒙古軍兵臨城下,他還沉溺在自己的蟋蟀世界。世人因此送了「蟋蟀皇帝」的外號給他。
清朝的雍正帝則愛狗。雍正有兩隻愛犬,還都有御賜的名字,一隻名喚「造化」,一隻名喚「百福」。這兩隻愛犬都有專業的設計師為它們量身定做衣服。每每衣服製作好後,雍正會親自替它們把關,看看哪裡的扣子釘得不結實了,哪裡細節不夠完美了,哪裡會讓他們穿著不適了。要是被雍正發現衣服的瑕疵,雍正會大發雷霆,讓人重做衣服。
這兩隻愛犬還有御用的畫師為它們作畫。當時西洋畫師要是把愛犬的毛畫短了,身體畫小了,雍正都會不高興,讓畫師重新再畫。
結語
世間好玩的事情有很多,但偏少不了養寵物這一件。因為寵物有著人無法拒絕的魔力。
寵物和人類的互動模式,古就有之。在古代,養寵物不僅是帝王的專利,也逐漸演變為民眾一種休閒娛樂方式。從宋代開始,已經在民間流傳起來了。
古人,不僅僅將養寵物當作一種情趣,也將它視為一種文化,更將寵物列入了家庭成員當中。
文/扒拉文史